- 相關推薦
雍陶《經杜甫舊宅》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都做過古詩詞鑒賞吧?古詩詞鑒賞,最通俗的解釋就是,運用了什么手法,描寫了什么內容,突出了什么,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大家知道古詩詞鑒賞的方法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雍陶《經杜甫舊宅》,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經杜甫舊宅
雍陶
浣花溪里花多處,為憶先生在蜀時。萬古只應留舊宅,
千金無復換新詩。沙崩水檻鷗飛盡,樹壓村橋馬過遲。
山月不知人事變,夜來江上與誰期。
賞析
經浣花草堂而吊杜甫,憶其在蜀之生活與創作,因嘆而今只見舊宅,不聞新詩,以為詩壇之不幸也。頸聯復寫舊宅內外之荒廢,嗟人事既變,景物亦非。結句故嗔山月之無知,夜來依舊照舊宅,甫既已故,復與誰期!怪無知之山月之無知,蓋擬其有知而未嘗有知,語奇而意深。宋人王禹偁《村行》之“數峰無語立斜陽”,亦假定其能語而稱其無語,同一理致,即王夫之所謂“言‘無’者,激于言有而破除之也”(《思問錄·內篇》)。
作者簡介
雍陶,字國鈞,成都人(約公元八四四年前后在世)。工于詞賦。少貧,遭蜀中亂后,播越羈旅,有詩云:“貧當多病日,閑過少年時。”大和八年陳寬榜進士及第,一時名輩,咸偉其作。然恃才傲睨,薄于親黨。其舅云安劉欽之下第,歸三峽,卻寄陶詩云:“山近衡陽雖少雁,水連巴蜀豈無魚“得詩頗愧赧,遂通向不絕。大中六年,授國子毛詩博士。與賈島、殷堯藩、無可、徐凝、章孝標友善,以琴樽詩翰相娛,留長安中。大中末,出刺簡州,時名益重,自比謝宣城、柳吳興,國初諸人書奴耳。賓至,必佯佯挫辱。投贄者少得通。秀才馮道明,時稱機捷,因罷舉請謁,給閽者曰:“與太守有故。”陶倒屣,及見,呵責曰:“與足下素昧平生,何故之有“馮曰:“誦公詩文,室邇人遠,何隔平生“吟陶詩數聯,如“立當青草人先見,行近白蓮魚未知。”又“閉門客到常如病,滿院花開未是貧。”又“江聲秋入峽,雨色夜侵樓“等句。陶多其慕己,厚贈遣之。自負如此。后為雅州刺史,郭外有情盡橋,乃分衿祖別之所。因送客,陶怪之,遂于上立候館,改名折柳橋,取古樂府《折楊柳》之義。題詩曰“従來只有情難盡,何事呼為情盡橋自此改名為折柳,任它離恨一條條。”甚膾炙當時。竟辭榮,閑居廬岳,養疴傲世,與塵事日冥矣。有《唐志集》五卷,今傳。
《經杜甫舊宅》練習題及答案
14.下面對這首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恰當的兩項是(5分)( )( )
A.首聯開門見山,詩人經浣花草堂而吊杜甫,憶其在蜀之生活,由景及人,為下文寫景抒情做了鋪墊。
B.頷聯對仗工整,詩人感慨只念舊宅,不聞新詩,“舊宅”“新詩”形成對比,寄寓了詩人諸多感慨。
C.頸聯中“盡”“遲”用詞極其精妙,十分傳神地表達了對鷗鳥無情、馬步遲緩的惱恨之情。
D.本詩借多種景物描繪出了杜甫舊宅荒涼人跡罕至,缺少生機,情景交融,欲揚先抑,詩人情感一波三折。
E.尾聯語奇而意深,“山月”本就無知,詩人寓情于無情之物,又故嗔其無情,擬人手法背后飽含深沉的感慨。
15.這首七言律詩抒發了詩人哪些復雜的情感,請結合詩句簡要賞析(6分)
答案:
14.C、D解析:C鑒賞“盡”“遲”兩個詞語。說它們表現了“鷗鳥無情”“馬步遲緩”, “惱怒”理解有誤。作者用這兩個詞主要是寫舊宅內外的荒廢,感慨人事既變,景物亦非;D主要分析這首詩情感及抒情的手法,說這首詩用了欲揚先抑的手法,錯;感情上也沒有一波三折。
15.①對杜甫的思念、崇敬之情。詩人看到杜甫舊宅花兒盛開,不禁觸景生情,想起了杜甫在蜀地的時光,自然流露出對杜甫的思念與崇敬。(2分)②對讀不到杜甫新詩的遺憾之情。游浣花草堂看到現今只存舊宅,杜甫其人已故,再也不能有新詩流傳于世的遺憾之情。(2分)③ 借山月表達了人事變遷的感慨。杜甫舊宅周圍荒涼一片,詩人借山月不知人事變遷,夜來依舊照舊宅,復與誰期,抒發出對世事變遷的無限感慨。(2分)
詞句注釋
①舊宅:指杜甫流寓成都時所住的浣花草堂。《舊唐書·杜甫傳》:“甫于成都浣花里種竹種樹,結廬枕江,縱酒嘯詠,與田夫野老相狎蕩,無拘檢。”杜甫曾有《寄題江外草堂》詩述經營草堂情況:“誅茅初一廟,廣地方連延。經營上元始,斷手寶應年。
②浣花溪:又名濯錦江、百花潭,在四川成都市西郊,溪畔有杜甫故居浣花草堂。其源出大江(即南河),由溫江縣西來,經蘇坡橋至成都。今西郊杜甫草堂至笮橋一帶通稱浣花溪,系因居人多造彩箋而得名。《梁益記》:“溪水出湔江,居人多造彩箋,故號浣花溪。”
③先生:指杜甫。在蜀時:指杜甫居住成都之時。杜甫于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年)至唐代宗寶應元年(762年)在成都草堂居住。以后去梓州、閬州、渝州,廣德二年(764年)復歸成都,第二年,經嘉州、戎州、渝州、忠州而至云安,然后出川。
④萬古:形容時間很長。
⑤無復:不能再。
⑥沙崩水檻:指沙岸崩塌,水檻損毀。水檻,草堂水亭的欄桿。杜甫有《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云:“新添水檻供垂釣。”又有《水檻遣心》云:“去郭軒楹敞,無村眺望賒。”又有《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鄭公》:“常苦沙崩損藥欄,也從江檻落風湍。”可見他是很愛此亭的。崩,一作“棚”。
⑦村橋:典出杜甫《漲溪》云:“當時浣花橋,溪水才尺余。白石明可把,水中有行車。”遲:慢。
⑧人事變:即杜甫離蜀東去,人事已經發生了變化。
⑨與誰期:即與誰相會。期,相會、相約。
白話譯文
在浣花溪里鮮花最多的地方,想起了先輩您在蜀時的生活。
您的舊居草堂應該萬古留存,現在即使用千金重價也換不到您的新詩了。
錦江沙岸崩塌,草堂的水檻損毀,鷗鳥也已飛盡,樹木已長得那樣茂密,遮蔽了村中的小橋,我騎著馬只能緩縵而過。
從山后升起的月亮不知人世間的變遷,詩人早已逝去,它在這錦江上還等待誰呢?
創作背景
唐宣宗大中八年(854年),雍陶由國子博士外任簡州刺史,入蜀任職,途經成都杜甫故居憑吊,作此詩。
名家點評
清代金圣嘆《貫華堂選批唐才子詩》:浣花溪里只添“花深處”三字,便是此日加倍眼色。只因此三字,便知其不止憶杜先生,直是憶杜先生愛人心地,憶杜先生冠世才學,憶杜先生心心朝廷、念念民物,憶杜先生流離辛苦、饑寒老病,一時無事不到心頭也。三,萬古應留,四,千金難得,便只是一句話,猶言即使國步可改,必須此宅長留,只看文人代有,到底杜詩莫續也(首四句下)。此沙崩樹壓,即七之所謂“人事變”也。“夜來江月與誰期”者,此月經照杜先生后,更照何人始得?則自不能不有此問也(末四句下)。
清代黃叔燦《唐詩箋注》:浣花溪里,居人不少,故特添出“花多處”三字以旌異之,曰:此方是杜少陵故居也……三承一,其人不朽,其宅亦不朽;四承二,其人雖無,其詩必不可無。以上只是見物懷人。五、六,然后細寫舊宅:五寫宅以內,六寫宅以外。先生在日,以嚴武還朝,暫去成都,其宅不免荒蕪,讀《將赴草堂先寄鄭公》五作可見,況身后乎?沙崩鷗去,樹壓馬驚,所必然矣,七,忽然舉山月而斥之,一似先生既死,此月便不應再照舊宅也者,大奇!八,又忽然向山月而問之,一似舊宅既荒,此月便不應更照他家也者,大奇!
【雍陶《經杜甫舊宅》】相關文章:
《悲陳陶》杜甫11-27
賞析杜甫《悲陳陶》11-23
杜甫《悲陳陶》賞析06-18
有關雍陶唐詩題情盡橋的鑒賞10-24
杜甫悲陳陶詩文鑒賞07-17
杜甫《悲陳陶》詩詞賞析10-14
杜甫古詩《悲陳陶》的賞析11-08
杜甫《悲陳陶》譯文、賞析07-24
《天津橋春望》雍陶唐詩原文及鑒賞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