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杜甫草堂的故事
【導讀】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漢族,祖籍襄陽,生于河南鞏縣。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和草堂的故事
杜甫草堂的門券很多也很漂亮,券面有的是草堂建筑,有的是杜甫像,有的是杜甫故事情節,令人愛不釋手。杜甫草堂不單門券多,這里邊的傳說故事也很多呢!
杜甫的詩歌悲天憫人,詩才超群被后人稱為“詩圣”。因成都有親戚,老友高適也在四川,公元755年,杜甫這位有才華的中年詩人,攜家帶口,逃難至蜀都。公元759年,杜甫在朋友的幫助下,在成都近郊風景秀麗的浣花溪畔蓋起了一座茅屋。于是,有了“萬里橋西宅,百花潭北莊”的草堂,他在那里過了將近四年的隱居生活。草堂東邊有清澈見底的浣花溪,南邊有紅蓮放香的百花潭,西邊可以遠眺山顛終年積雪的西嶺。更妙的是,草堂前有一株高大的楠樹,據說有200多年了。
來到杜甫草堂,就見一條波光閃爍的河流從門前流過,這就是杜甫詩中多次提到的浣花溪。說到“浣花溪”這個充滿詩意的名字的由來,還有一段動人的故事呢。相傳唐時溪邊住著一位姓任的姑娘,貌美而心善。一天,她正在溪畔洗衣,走來一位渾身瘡疥的和尚,行人都躲得遠遠的,唯有這位任姑娘不避讓。于是那和尚脫下沾滿膿血的架裟求她洗,任姑娘欣然接受。哪知架裟一入水,霎時滿溪泛起蓮花朵朵,再看那和尚,早已不知去向。人們十分驚異,就把這條河命名為浣花溪了。
其實,浣花溪的得名與任姑娘無關。比較可信的說法是,因為當時沿溪居住的人多以造紙為業,他們取溪水來制十色彩箋,“其色如花”,溪因此而得名。浣花溪在唐代江闊水深,能行大船,溪畔風光秀麗,杜甫的一首《絕句》作了生動的描繪:“兩個黃鵬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此后一年的多時間,杜甫的生活是閑適的,心情是平靜的。在風和日麗的季節,他常常捧著一卷書,在楠陰下,吟一會,寫一會,然后傾聽燕子的絮語,翠竹的和鳴。他也經常拄著一個藤杖,走到溪邊江畔,看出水的紅蓮,逐浪的白鷗,漁人的網罟,客商的大船。他熱愛大自然,不管是飛鳥的輕盈,蝴蝶的翩躚,野花的幽香,他都喜歡。他的朋友也慢慢多了起來,詩人、文人、畫家、隱士、僧侶,但是最多的還是那些田父、野老、花農,以及左鄰右舍。
第二年夏天的一個夜晚,狂風暴雨驟然而來,將老楠樹連根拔起。詩人悲歌:“我有新詩無處呤,草堂自此無顏色。”秋天的一個下午,大風怒號,把他苦心經營的茅屋吹破,杜甫寫出《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詩人表現的那種“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理想和“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忘我精神,千百年來一直令人感動不己!當然,也不難看出這茅屋是很不結實的,后來在鄰居和朋友的幫助下才重新修好。好在天無絕人之路,這年12月老友嚴武上任劍南西川節度使,(此前老友高適代理一段節度使)。大地回春,草堂同它的主人一樣,重新煥發出青春的光彩。遺憾的是次年四月,玄宗和肅宗先后死去,代宗即位,召嚴武入朝,接著四川又發生了叛亂,杜甫只好趕到梓州,結束了在草堂的第一階段的生活。
杜甫早年漫游時,曾與李白、高適兩位大詩人相遇。他們一道暢游梁宋,飲酒論詩,情同,結下了真摯的友誼。杜甫流寓成都,高適也恰巧在蜀州刺史任上,便常資助杜甫。上元二年(761),高適在人日那天題詩寄贈杜甫,以表達對朋友的思念。詩云:"人日題詩寄草堂,遙憐故人思故鄉......"大歷五年(770),漂泊湖湘的杜甫一日偶翻書帙,重新讀到這首詩時,高適已亡故。睹物傷情,感事懷人,杜甫遂寫下《追酬故高蜀州人見寄》一詩,以寄哀思,詩云:"自蒙蜀州人日作,不意清詩久零落。今晨散帙眼忽開,迸淚幽吟事如昨。......"這和著血淚唱出的心聲,讀來感人肺腑。從此,高杜"人日唱和"的故事便傳為詩壇佳話。
一葉扁舟,載著這位創作了1400多首驚風雨,泣鬼神詩篇的詩人,在寂寞的湘江上凄涼北行。歌聲漸漸消失在煙波浩淼的洞庭湖上,消失在廖廓無際的天空之中,詩人終于停止了他那感人至深的歌喉,只有青蒙蒙的群山,永遠伴隨著他。杜甫死后,人們為了紀念這位偉大詩人,把他在成都住過的地方保護修葺起來,這就是有名的“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的故事】相關文章:
杜甫 草堂10-05
杜甫草堂09-27
杜甫草堂的作文11-05
杜甫草堂作文09-07
杜甫草堂的簡介10-22
杜甫草堂游記07-20
杜甫草堂游記10-28
杜甫草堂的簡介01-31
杜甫草堂的傳說09-15
杜甫草堂引發的感想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