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杜甫詩三首的課文簡析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里,說到詩句,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詩句以強烈的節奏、美妙的韻律、精煉的語言、奇特的想象,豐富的感情展現其語言的藝術。其實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樣的詩句才是好的詩句,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杜甫詩三首的課文簡析,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望 岳
這首五言古詩是杜甫現存詩歌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間洋溢著青年杜甫那種蓬勃的朝氣。詩中通過描繪泰山壯麗的景色,抒發了自己的凌云壯志,表現了開闊的胸懷。題目中“望”字貫穿全篇,也為全篇線索。全詩沒有一個“望”字,但句句寫向岳而望。距離是自遠而近,時間是從早到晚,并由望岳而想到將來登岳。
詩一開始就提出“岱宗夫如何”的設問,表現了詩人遙望泰山時的激動、喜悅的心情。“齊魯青未了”,詩人用雄奇矯健的筆觸,把青翠蒼莽、氣勢磅礴的泰山,形象地展現在讀者眼前。“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這一個“割”字,寫出了泰山參天入云的雄偉氣勢,使靜止的山峰充滿了生命力。詩人通過想像和夸張,表現了泰山的高峻和闊大。“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層層云霧從山峰中涌現,蕩滌著詩人的心胸,使人心曠神怡,胸襟開闊;小鳥在泰山上空回旋高飛,尋找歸宿。詩人必須睜大眼眶極目遠望,才能把這些景物盡收眼底。這里用“云”“鳥”烘托出泰山的高峻、陡峭。“會當凌絕頂”中“凌”字表現了詩人登臨泰山頂峰的決心和堅毅豪邁的氣概,“一覽眾山小”寫詩人想像登上頂峰后的景象,表現出詩人浩瀚開闊的胸懷和高瞻遠矚的氣魄。這首詩盡管描繪的是泰山的景色,但抒發了詩人奮發向上、勇攀高峰的凌云壯志和對祖國河山的熱愛與贊美。
春 望
詩篇一開頭即寫“國破山河在”,這句詩中包含了多少感慨!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可是草木叢生。“國破”與“城春”兩意相反,詩人卻以之對舉,從而形成鮮明強烈的對照。“國破”下維以“山河在”,“城春”下綴以“草木深”,更是詩意翻新,出入意料。正是通過這種別具匠心的藝術安排,表達了詩人對國破家亡的無限悲痛。
第二聯承接“國破”、“城春”而來,通過花與鳥這兩種具有特征性的春天景物,來進一步渲染詩人的“感時”與“恨別”之情。“感時花濺淚”,是寫花,寫所見,是感傷國事;“恨別鳥驚心”,是寫鳥,寫所聞,是傷感家事。花香鳥語本是賞心悅目、無限美好的事物,但詩人現在卻觀花反落淚,聞鳥反驚心,這里運用反襯的手法更突出了憂國思家之情是何等深沉。
“感時”和“恨別”的具體內容又是什么呢?詩人在第三聯中便深入一層來說:“烽火連三月”,戰火從正月到三月連綿不斷,人民始終處于水深火熱中,這是寫國事,是“感時”的具體發揮;“家書抵萬金”,由于長期戰亂使親人間音訊隔絕,倘有一紙家書,簡直價值萬金,這是寫家愁,是“恨別”,的實際內容。國事與家事緊密相連,“感時”與“恨別”交融一體,這樣就更深化了詩人的憂國思家之情。
詩篇最后用“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的感人形象作結,更使人吟味無窮。詩人因“感時”、“恨別”而頻頻搔首,使自己滿頭白發紛紛脫落,幾乎連簪子也要插不住了。而其實此時詩人還只是個四十五歲的中年人,但終因過度的焦慮憂愁,竟然未老先衰到如此地步,從這里讀者更可看出詩人的憂國思家之情何等強烈!
整首詩緊緊圍繞著“春望”兩字著筆,前四句觸景傷懷,著重寫春望之景;后四句憂時傷亂,著重寫春望之情。詩中情景交融,意脈貫通,把時代的悲憤和骨肉的深情,高度凝練地熔鑄進藝術形象之中。全詩沉著蘊藉,真摯自然,憂國思家的主題十分鮮明突出。
石壕吏
這是一首敘事詩,它以詩人的行蹤為線索,用第一人稱,按時間順序,完整生動地記敘了差吏黑夜捉人的全過程。
本詩的主題是通過對“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繪揭露官吏的橫暴,反映人民的苦難。因此,詩的開頭即單刀直入,排除與此無關或關系不大的一切,只用一句詩為事件的發生發展提供了典型環境。第一句“暮投石壕村”中的“暮”字、“投”字、特別是“村”字,都含義豐富。就通常情況說,分散、偏僻的農村是惡吏“捉人”的典型環境,而人煙密集的市鎮卻與眾不同。寥寥五字,不僅點明了投宿的時間和地點,而且和盤托出了兵荒馬亂,雞犬不寧,一切脫出常規的時代氣氛。“有吏夜捉人”一句“吏”、“人”并舉,而用一個“捉”字聯系起來,點出了矛盾雙方和矛盾的性質,從而也預示了情節發展的方向及其悲劇性的結局。不說“征兵”、“點兵”、“招兵”而說“捉人”,已于如實描繪之中寄寓了揭露批判之意。再用一個“夜”字作“捉”的時間狀語,含意就更豐富。第一,表明官吏“捉人”之事時常發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無法“捉”到;第二,表明縣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經入睡的黑夜,來了個突然襲擊。同時,詩人是“暮”投石壕村的,從“暮”到“夜”,已過了一段時間,這時當然已經睡下了;所以下面的事件發展,他沒有參與其間,而是隔門聽出來的。此后的“聽婦前致詞”“如聞泣幽咽”,也已經在這里埋下了伏線。“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兩句,表現了人民長期以來深受抓丁之苦,晝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寢不安席,一聽到門外有了響動,就知道縣吏又來“捉人”,老翁立刻“逾墻”逃走,由老婦開門周旋。因為在當時,由于有“婦人在軍中,兵氣恐不揚”(《新婚別》)之類的迷信,抓兵一般是不抓婦女的──當然也有例外。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這兩句極其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吏”和“婦”的尖銳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強烈的對照;兩個狀語“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縣吏如狼似虎,叫囂隳突的蠻橫氣勢,并為老婦以下的訴說醞釀出悲痛的氣氛。矛盾的兩方面,具有主與次、因與果的密切關系。“婦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來的。“聽婦前致詞”一句承上啟下,那“聽”是詩人在“聽”,那“致詞”是老婦“苦啼”著回答縣吏的“怒呼”。寫致詞的內容,千萬別以為是“老婦”一口氣說下去的,“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不僅發生在事件的開頭,而且持續到事件的結尾。從“三男鄴城戍”到“死者長已矣”是第一次轉折。可以想見,這是針對縣吏第一次逼問啼訴的。在這以前,詩人已用“有吏夜捉人”一句寫出縣吏的猛虎攫人之勢:等到“老婦出門看”,便撲了進來,四處搜索,卻找不到一個男人,撲了個空,于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兒去了?快交出來!”老婦泣訴說:“三個兒子都當兵守鄴城去了。一個兒子剛剛捎來一封信,信中說另外兩個兒子已經犧牲了……”泣訴的時候,也許縣吏不相信還拿出信來交縣吏看。總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處境夠使人同情的,她很希望憑此博得縣吏的同情,高抬貴手。不料縣吏又大發雷霆:“難道你家里再沒有別人了?快交出來!”她只得針對這一點訴苦:“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這兩句,也許不是一口氣說下去的,因為“更無人”與下面的回答發生了明顯的矛盾。合理的解釋是:老婦先說了一句:“家里再沒人了!”而在這當兒,被兒媳婦抱在懷里躲在什么地方的小孫兒,受了怒吼的驚嚇,哭了起來,掩口也不頂用。于是縣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撤謊!不是有個孩子哭泣嗎?”老婦不得已,這才說了一句“惟有乳下孫”。但是縣吏又一再追問,老婦只得硬著頭皮解釋:“孫兒有個母親,可憐她衣服破破爛爛的怎么見人呀!”但縣吏仍不肯罷手。老婦生怕守寡的兒媳被抓,餓死孫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老婦的“致詞”到此結束,表明縣吏勉強同意,不再“怒呼”了。
最后一段只有四句,卻照應開頭,涉及所有人物,寫出了事件的結局和作者的感受。“夜久”表明老婦一再哭訴、縣吏百般威逼的漫長過程。“如聞”二字一方面表現了兒媳婦因丈夫戰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聲,另一方面也顯示出詩人以關切心情傾耳細聽,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兩句,收盡全篇,于敘事中含無限深情。試想昨日傍晚投宿之時,老翁、老婦雙雙迎接,而時隔一夜,老婦被捉走,兒媳婦泣不成聲,只能與逃走歸來的老翁作別了。老翁是何心情?詩人作何感想?給讀者留下了想像的余地。
這首詩意在揭露差吏的橫暴兇殘,但直接寫差吏的并不多,主要以對老婦的語言描寫達到這個目的。本詩的成功與對話的使用有密切關系。
【杜甫詩的課文簡析】相關文章:
過秦論課文簡析06-22
杜甫《絕句》古詩簡析07-19
《木蘭詩》全文簡析08-25
趵突泉課文原文及簡析10-22
簡析課文大自然的語言10-13
陸游的絕筆詩簡析07-30
望岳杜甫詩翻譯與析賞09-05
少年閏土課文內容簡析07-22
語文課文《大自然的語言》簡析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