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詠懷古跡》原文

時間:2024-08-08 08:10:13 小花 杜甫 我要投稿

杜甫《詠懷古跡五首》原文

  這是組詩《詠懷古跡五首》其中的第三首,詩人借詠昭君村、懷念王昭君來抒寫自己的懷抱。詩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有關杜甫《詠懷古跡》原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杜甫《詠懷古跡五首》原文

  杜甫《詠懷古跡》1

  【詠懷古跡一】

  古城西北小溪潺,無限風光綠蔭間。

  奇草茵茵鋪紫陌,異葩馥馥隱深山。

  幾聲杜宇報春到,半缺冰輪催客還。

  仗竹親身臨此地,賦詞把酒醉鄉(xiāng)關。

  【詠懷古跡二】

  蜀相祠堂千古悲,多謀足智一軍師。

  三分天下識當遠,六出祁山恨未時。

  黃雀空啼曾遺忘,翠松著意在追思。

  崇高風范萬人仰,垂宇鴻儒豈可疑。

  【詠懷古跡三】

  紅樓一夢入朱門,孽債奇緣自雨村。

  枯目朝朝凝冷月,煎心日日怨黃昏。

  堂前黼黻均無色,座上珠璣皆喪魂。

  成敗辱榮多少事,是非曲直任評論。

  【詠懷古跡四】

  鐵馬金戈擒虎豹,驪山腳下土陶宮。

  鉤連錯落千環(huán)里,起伏翻騰萬象中。

  叱咤風云堪壯士,縱橫玉宇亦豪翁。

  項劉舉義山東亂,就此輝煌不再同。

  【詠懷古跡五】

  周郎妙計安天下,用火燒營卓識高。

  頃刻巨舟煙作燼,霎時頑敵賊唯毛。

  指揮若定匡吳國,決策從容破魏曹。

  今日緬懷英烈史,心潮逐浪亦魂勞。

  杜甫《詠懷古跡》2

  詠懷古跡五首·其一原文:

  支離東北風塵際,漂泊西南天地間。

  三峽樓臺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終無賴,詞客哀時且未還。

  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

  詠懷古跡五首·其一譯文及注釋

  譯文關中兵荒馬亂百姓流離失所,躲避戰(zhàn)亂漂泊流浪來到西南。

  長久地停留三峽樓臺熬日月,與五溪民族都住在一片云山。

  羯胡人狡詐事主終究不可靠,傷時感世的詩人至今未回還。

  梁代庾信的一生處境最凄涼,到晚年作的詩賦轟動了江關。

  注釋

  1、支離:流離。風塵:指安史之亂以來的兵荒馬亂。

  2、樓臺:指夔州地區(qū)的房屋依山而建,層迭而上,狀如樓臺。淹:滯留。日月:歲月,時光。

  3、五溪:指雄溪、樠溪、酉溪、潕溪、辰溪,在今湘、黔、川邊境。共云山:共居處。

  4、羯(jié)胡:古代北方少數(shù)民族,指安祿山。

  5、詞客:詩人自謂。未還:未能還朝回鄉(xiāng)。

  6、庾(yǔ)信:南北朝詩人。

  7、動江關:指庾信晚年詩作影響大。“江關”指荊州江陵,梁元帝都江陵。

  詠懷古跡五首·其一賞析

  這是五首中的'第一首。組詩開首詠懷的是詩人庾信,這是因為作者對庾信的詩賦推崇備至,極為傾倒。他曾經(jīng)說:“清新庾開府”,“庾信文章老更成“。另一方面,當時他即將有江陵之行,情況與庾信漂泊有相通之處。

  首聯(lián)是杜甫自安史之亂以來全部生活的概括。安史亂后,杜甫由長安逃難至鄜州,欲往靈武,又被俘至長安,復由長安竄歸鳳翔,至鄜州探視家小,長安克復后,貶官華州,旋棄官,客秦州,經(jīng)同谷入蜀,故曰“支離東北風塵際”。當時戰(zhàn)爭激烈,故曰風塵際。入蜀后,先后居留成都約五年,流寓梓州閬州一年,嚴武死后,由成都至云安,今又由云安來夔州,故曰“漂泊西南天地間”。只敘事實,感慨自深。

  頷聯(lián)承上漂流西南,點明所在之地。這里風情殊異,房屋依山而建,層層高聳,似乎把日月都遮蔽了。山區(qū)百姓大多是古時五溪蠻的后裔,他們身穿帶尾形的五色衣服同云彩和山巒一起共居同住。

  頸聯(lián)追究支離漂泊的起因。這兩句是雙管齊下,因為在詠懷之中兼含詠史之意,它既是自己詠懷,又是代古人——庾信——詠懷。本來,祿山之叛唐,即有似于侯景之叛梁,杜甫遭祿山之亂,而庾信亦值侯景之亂;杜甫支離漂泊,感時念亂,而庾信亦被留北朝,作《哀江南賦》,因身份頗相類,故不無“同病相憐”之感。正由于是雙管齊下,所以這兩句不只是承上文,同時也起下文。

  尾聯(lián)承接上聯(lián),說庾信長期羈留北朝,常有蕭條凄涼之感,到了暮年一改詩風,由原來的綺靡變?yōu)槌劣羯n勁,常發(fā)鄉(xiāng)關之思,其憂憤之情感動“江關”,為人們所稱贊。

  全詩從安史之亂寫起,寫自己漂泊入蜀居無定處。接寫流落三峽、五溪,與夷人共處。再寫安祿山狡猾反復,正如梁朝的侯景;自己飄泊異地,欲歸不得,恰似當年的庾信。最后寫庾信晚年《哀江南賦》極為凄涼悲壯,暗寓自己的鄉(xiāng)國之思。全詩寫景寫情,均屬親身體驗,深切真摯,議論精當,耐人尋味。

  杜甫《詠懷古跡》3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詠懷古跡五首》(其五)

  【內(nèi)容】

  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

  三分割據(jù)紆籌策,萬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

  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

  【賞析】:

  這是《詠懷古跡五首》中的最末一篇。當時詩人瞻仰了武侯祠,衷心敬慕,發(fā)而為詩。作品以激情昂揚的筆觸,對其雄才大略進行了熱烈的頌揚,對其壯志未遂嘆惋不已!

  “諸葛大名垂宇宙”,上下四方為宇,古往今來曰宙,“垂于宙”,將時間空間共說,給人以“名滿寰宇,萬世不朽”的具體形象之感。首句如異峰突起,筆力雄放。次句“宗臣遺像肅清高”,進入祠堂,瞻望諸葛遺像,不由肅然起敬,遙想一代宗臣,高風亮節(jié),更添敬慕之情。“宗臣”二字,總領全詩。

  接下去進一步具體寫諸葛亮的才能、功績。從藝術構思講,它緊承首聯(lián)的進廟、瞻像,到看了各種文物后,自然地對其豐功偉績作出高度的評價:“三分割據(jù)紆籌策,萬古云霄一羽毛。”紆,屈也。紆策而成三國鼎立之勢,此好比鸞鳳高翔,獨步青云,奇功偉業(yè),歷代敬仰。然而詩人用詞精微,一“紆”字,突出諸葛亮屈處偏隅,經(jīng)世懷抱百施其一而已,三分功業(yè),亦只雄鳳一羽罷了。“萬古云霄”句形象有力,議論達情,情托于形,自是議論中高于人之處。

  想及武侯超人的才智和膽略,使人如見其羽扇綸巾,一掃千軍萬馬的瀟灑風度。感情所至,詩人不由呼出“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的贊語。伊尹是商代開國君主湯的大臣,呂尚輔佐周文王、武王滅商有功,蕭何和曹參,都是漢高祖劉邦的'謀臣,漢初的名相,詩人盛贊諸葛亮的人品與伊尹、呂尚不相上下,而胸有成竹,從容鎮(zhèn)定的指揮才能卻使蕭何、曹參為之黯然失色。這,一則表現(xiàn)了對武侯的極度崇尚之情,同時也表現(xiàn)了作者不以事業(yè)成敗持評的高人之見。劉克莊曰:“臥龍沒已千載,而有志世道者,皆以三代之佐許之。此詩儕之伊呂伯仲間,而以蕭曹為不足道,此論皆自子美發(fā)之。”黃生曰:此論出,“區(qū)區(qū)以成敗持評者,皆可廢矣。”可見詩人這一論斷的深遠影響。

  最后,“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詩人抱恨漢朝“氣數(shù)”已終,長嘆盡管有武侯這樣稀世杰出的人物,下決心恢復漢朝大業(yè),但竟未成功,反而因軍務繁忙,積勞成疾而死于征途。這既是對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高尚品節(jié)的贊歌,也是對英雄未遂平生志的深切嘆惋。

  這首詩,由于詩人以自身肝膽情志吊古,故能滌腸蕩心,浩氣熾情動人肺腑,成為詠古名篇。詩中除了“遺像”是詠古跡外,其余均是議論,不僅議論高妙,而且寫得極有情韻。三分霸業(yè),在后人看來已是赫赫功績了,而對諸葛亮來說,輕若一羽耳:“蕭曹”尚不足道,那區(qū)區(qū)“三分”就更不值掛齒。如此曲折回宕,處處都是抬高了諸葛亮。全詩議而不空,句句含情,層層推選:如果把首聯(lián)比作一雷乍起,傾盆而下的暴雨,那么,頷聯(lián)、頸聯(lián)則如江河奔注,波濤翻卷,愈漲愈高,至尾聯(lián)蓄勢已足,突遇萬丈絕壁,瀑布而下,空谷傳響──“志決身殲軍務勞”──全詩就結于這動人心弦的最強音上。

  杜甫《詠懷古跡》4

  【原文】

  詠懷古跡五首 其四

  杜甫

  蜀主窺吳幸三峽,崩年亦在永安宮。

  翠華想像空山里,玉殿虛無野寺中。

  古廟杉松巢水鶴,歲時伏臘走村翁。

  武侯祠堂常鄰近,一體君臣祭祀同。

  【詩文解釋】

  劉備攻打東吳駕臨三峽,駕崩那年也是在永安宮中。在空山里還可以想像他的行仗,野寺中還能隱約回憶起行宮。古廟的杉松上,有野鶴作巢,每逢節(jié)氣,村里的人來祭祀。武侯祠緊緊相鄰在一起,君臣一體祭祀相同。

  【翻譯】

  蜀主劉備攻伐東吳駕臨三峽,他駕崩時也在白帝城永安宮。

  空山依然可想象到翠華儀仗,野寺中隱約能回憶玉殿行宮。

  古廟荒涼松杉樹上野鶴筑巢,逢年遇節(jié)祭祀時村翁來上供。

  武侯祠廟與先主廟緊緊相鄰,生前君臣一體死后祭祀相同。

  【詞語解釋】

  蜀主:指劉備。

  伏臘:伏天臘月。指每逢節(jié)氣村民皆前往祭祀。

  【詩文賞析】

  《詠懷古跡五首》是杜甫大歷元年(七六六年)在夔州寫成的一組詩。夔州和三峽一帶本來就有宋玉、王昭君、劉備、諸葛亮等人留下的古跡,杜甫正是借這些古跡,懷念古人,同時抒寫自己的身世家國之感。這首詩詠懷了劉備,贊頌諸葛亮與劉備生前一體的親密關系。寄與了自己境遇的苦悶。全詩平淡自然,寫景狀物形象明朗。

  第四首詠懷的`是永安宮。詩人稱頌了三國時劉備和諸葛亮的君臣關系,抒發(fā)了自己不受重用抱負難展的悲怨之情。

  作者借村翁野老對劉備諸葛亮君臣的祭祀,烘托其遺跡之流澤。詩歌先敘劉備進襲東吳失敗而卒于永安宮,繼嘆劉備的復漢大業(yè)一蹶不振,當年的翠旗行帳只能在空山想象中覓得蹤跡,玉殿虛無縹緲,松杉棲息水鶴。歌頌了劉備的生前事業(yè),嘆惋大業(yè)未成身先去,空留祠宇在人間的荒涼景象。最后贊劉備諸葛亮君臣一體,千百年受人祭祀,表達了無限敬意,發(fā)抒了無限感慨。

  杜甫《詠懷古跡》5

  作者:杜甫

  原文: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huán)佩空歸夜月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翻譯:

  千山萬嶺好像波濤奔赴荊門,生長的鄉(xiāng)村至今留存。

  從紫臺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獨留的青墳對著黃昏。

  只依憑畫圖識別昭君的.容顏,月夜里環(huán)佩叮當是昭君歸魂。

  千載琵琶一直彈奏胡地音調(diào),曲中抒發(fā)的分明的昭君怨恨。

  注釋:

  ①荊門:山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

  ②明妃:指王昭君。

  ③去:離開。

  ④紫臺:漢宮,紫宮,宮廷。

  ⑤朔漠:北方的沙漠。

  ⑥青冢:指王昭君的墳墓。

  ⑦省識:略識。

  ⑧春風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

【杜甫《詠懷古跡》原文】相關文章:

詠懷古跡杜甫原文、翻譯09-10

詠懷古跡杜甫原文及翻譯05-09

詠懷古跡杜甫原文及翻譯通用05-09

杜甫《詠懷古跡》03-26

詠懷古跡杜甫原文、翻譯[大全2篇]01-03

杜甫詠懷古跡五首11-01

詠懷古跡五首·其三-杜甫原文翻譯及賞析01-09

杜甫《詠懷古跡五首(其三)》04-15

杜甫《詠懷古跡·其一》古詩詞12-28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色综合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日韩v国产v亚洲v精品v | 亚洲中文aⅴ中文字幕在线 中文字幕一级大片 | 亚洲中文字幕乱码免费播放 | 亚洲综合在线观看片 | 亚洲另类欧美与日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