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唐朝詩人杜甫的《高都護驄馬行》原文、翻譯及賞析
《高都護驄馬行》
唐朝:杜甫
安西都護胡青驄,聲價欻然來向東。
此馬臨陣久無敵,與人一心成大功。
功成惠養隨所致,飄飄遠自流沙至。
雄姿未受伏櫪恩,猛氣猶思戰場利。
腕促蹄高如踣鐵,交河幾蹴曾冰裂。
五花散作云滿身,萬里方看汗流血。
長安壯兒不敢騎,走過掣電傾城知。
青絲絡頭為君老,何由卻出橫門道。
古詩簡介
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七言歌行。這是一首詠馬詩,詩人借驄馬的伏櫪境遇、雄姿才力以及立功心愿,比喻自己困守長安的遭際和自己的才能襟懷,寄托自己施展抱負的愿望。此詩分四段,每段四句。起四句為第一段,敘寫驄馬立功西域;“功成”四句為第二段,寫驄馬的性格;“腕促”四句為第三段,寫驄馬的骨相才氣;末四句為第四段,寫驄馬的志愿。全詩結構嚴謹,構思精巧,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表現得淋漓盡致。
譯文
安西都護毛色青白相間的驄馬,聲名大噪,隨著它主人東至長安。
驄馬雖是牲畜,卻有人的感情,全心全意幫助它的主人建立大功。
從前,驄馬立功西域,如今,它隨主人入朝,受著恩惠被豢養在廄里。
它不甘心接受伏櫪豢養的恩惠,它并沒有衰老,故時刻不忘建功沙場。
因為它腕促蹄高,踏地如鐵,所以幾次蹴踏,就使層積的交河冰破裂。
它五花毛色散在各處,如滿身云錦,奔馳萬里才能見到身上汗流如血。
長安壯年都不敢騎乘它,騎術高手駕御它在城里風馳電掣,全城人都知道它。
帶上青絲絡頭老死,并非它的志向,怎樣才能出橫門道,重新馳騁于戰場呢?
注釋
⑴高都護:即高仙芝,唐玄宗時期著名軍事將領。都護:官名。唐朝置六大都護府,統轄邊疆地區,都護府長官稱“都護”。驄(cōng)馬:青白色相雜的馬。
⑵胡青驄:西域的駿馬。
⑶聲價:名譽身價。歘(xū):同“忽”。
⑷臨陣:謂身臨戰陣。
⑸大功:大功業,大功勞。
⑹惠養:猶豢養。隨所致:隨所托身之主人。
⑺流沙:泛指西北沙漠地區。
⑻櫪(lì):馬槽。
⑼猛氣:勇猛的氣勢或氣概。
⑽腕(wàn):一作“踠(wǎn)”,馬腳與蹄相連接的部位。踣(bó)鐵:踏地如鐵,比喻馬蹄堅硬有力。踣:踏地。
⑾“交河”句:言交河有層積之冰,馬幾度蹴踏之而破裂。交河:西域河名,源出交河縣,流經高昌縣。幾蹴(cù):幾次踩踏。
⑿五花:唐人喜將駿馬鬃毛修剪成瓣以為飾,分成五瓣者,稱“五花”。
⒀“萬里”句:極寫馬的材力,必須萬里,方見流汗。
⒁壯兒:猶健兒。
⒂掣(chè)電:閃電。亦以形容迅疾。傾城知:全城無人不曉。
⒃青絲:指馬韁繩。絡(luò)頭:馬籠頭。
⒄橫門:代長安城北西起第一門,是通向西域的大道。
創作背景
此詩作于唐玄宗天寶八、九載(749、750年)間。天寶六載(747年)三月,安西副都護、都知兵馬使、充四鎮節度副使高仙芝作為行營節度使,率軍萬人,征討小勃律國。當年八月,平定小勃律國,虜獲小勃律王。因這次戰功,高仙芝被提升為鴻臚卿、代理御史中丞,并兼任安西四鎮節度使。天寶八載(749年)入朝,加特進,兼左金吾衛大將軍同正員。天寶九載(750年),又出征討伐石國。此詩當作于高仙芝入朝后、出征前這段時間里。
鑒賞
此詩為七言歌行體,凡十六句,分成四段,每段四句。首段寫驄馬的來歷。“安西都護胡青驄,聲價欻然來向東”,高仙芝是安西都護,他的毛色青白相間的驄馬,隨著主人東至長安,名聲與身價也隨之驟增。“此馬臨陣”二句,補敘驄馬曾在邊地立過戰功,它雖是牲畜 卻有人的感情。一心助主人建立大功。“與人一心成大功”句,深受清代詩歌批評家沈德潛激賞,可見它們都是杜甫頌馬德的名句。
次段“功成惠養”四句,描寫驄馬的性格。這一段詩意緊承上文,從前,驄馬立功西域,如今,隨主人入朝,受著恩惠被豢養在廄里。“飄飄遠自流沙至”,意思是說驄馬從遙遠的沙漠地區來到這里。此句照應上文,與“來向東”同意,仍然是敘述驄馬的來歷。繼而,詩人借用曹操《步出夏門行》詩意,稱譽驄馬的品格。老驥伏櫪,尚且有千里之志,何況驄馬并沒有衰老 ,“雄姿”尚在,“猛氣”猶存,因而,它不甘心接受伏櫪豢養的恩惠,時刻不忘建功沙場。詩意透進一層,駿馬的品格表現得極為鮮明。
“腕促蹄高”四句,概述驄馬的骨相形貌,二句寫腕蹄,二句寫身軀。“腕促蹄高如踣鐵,交河幾蹴曾冰裂”。據《相馬經》載,良馬腕須短促,促則力健;蹄須高厚,蹄高則堅硬。正因為腕促蹄高,踏地如鐵,所以幾次蹴踏,就使層積的交河冰破裂。“五花散作云滿身,萬里方看汗流血”,五花,驄馬毛色,散在各處,如滿身云錦。這匹驄馬是汗血馬,奔馳萬里,才能見到身上汗流如血。這兩句已從馬的形貌寫到馬的材力,與末段詩意緊相銜接。
末段四句寫馬的才力和志向。“長安壯兒不敢騎,走過電掣傾城知”,二句承上文詩意,繼續寫出馬的才力。因為它雄俊絕倫,京都“壯年”都不敢騎乘它,騎術高超的人駕御它,風馳電掣地在城里奔跑,全城的人都知道它是一匹良馬。“青絲絡頭”二句,照應“雄姿未受伏櫪恩”,寫出驄馬向往西域戰場,詩人代馬言志,是說帶上青絲絡頭,老死在槽櫪間,這并非它的志向,它要沖出橫門道,重新馳騁于西域戰場上。橫門道是去西域的必經之道,出橫門道,意謂欲馳驅于戰場。以感慨的語調結束全篇,更能點明全詩的題旨。
在藝術上,這首詩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首先,結構獨到。杜甫的歌行,縱橫跌宕,富于變化。此詩的篇幅雖然不長,但在結構上,頗見詩人的匠心。他并沒有走從馬的形貌寫到它的品性、志向這種藝術構思的老路,就題落筆,從高都護回朝,寫到驄馬的來歷,第一段敘驄馬立功西域,第二段接寫它因功成而受到惠養,第三段寫馬的骨相形貌,與第二段“雄姿 ”、“猛氣”相吻合,又為第四段寫馬的才力和志向作鋪墊。可以說,這樣安排,不但層次清楚,而且很注重前后的關聯,達到了更好“寓情于物”的審美效果。詩人將馬的來歷、形貌、品性、志向融合起來描寫,分插各段中,其結構方法適應了連接聯想的構思特征。
其次,前后照應。詩歌十六句,共四段。詩人在段與段之間,前后銜接緊湊,前后相互照應,情感線索蘊含其中,筋脈聯絡,如走月流云,使馬的形象生動,也有利于表現思想情感。
再次,詠物特點。作為詠物詩,此詩摹寫驄馬的形貌、才力、品格、志向,句句寫馬,體貼入微,頗得其神理。詩人借著驄馬的伏櫪境遇,比喻自己困守長安的遭際;借著驄馬的雄姿才力,喻寫自己的才能襟懷;借著驄馬的立功心愿,寄托自己施展抱負的愿望。杜甫確是一位“未受伏櫪恩”、“猶思戰場利”的、不懈地追求理想的詩人。可以說,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在詩歌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另外,講究韻律。這首詩的前三段,各押一韻(一、平聲東韻;二 、去聲寘韻;三、入聲屑韻),唯獨末段卻是二句押一韻,“騎”、“知”,押平聲支韻,“老”、“道”,押上聲皓韻。沈德潛對此詩結句的用韻評價甚高。
【唐朝詩人杜甫的《高都護驄馬行》原文、翻譯及賞析】相關文章:
《高都護驄馬行》杜甫05-27
唐朝詩人杜甫《小至》原文、翻譯及解析04-16
唐朝詩人李賀《馬》原文注釋、譯文及賞析04-14
杜甫古柏行原文及賞析02-23
杜甫《佳人》原文翻譯賞析08-22
杜甫絕句原文翻譯及賞析11-21
杜甫《古柏行》的原文和賞析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