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對聯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通過對課堂教學中巧用對聯來概括文意,進一步地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情趣,提高學生的漢語言運用鑒賞能力。
前言
多少年來,我們在聆聽“風聲雨聲讀書聲”中長大,在關心“家事國事天下事”中成熟;是“俯首甘為孺子!钡木窠虝覀內绾稳ゲ⿶,去為人民服務;更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讓我們懂得如何去敞開胸懷擁抱世界,用深邃的思想去思考未來。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去鑒賞、運用甚至當堂創作一些對聯,對于豐富課堂內容、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積極思維、鍛煉學生分析概括能力大有裨益。
1.依據文本內容,引入對聯,為導入新課開好頭
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依據教材文本對所要探討的的問題作一個高度巧妙的概括,特別是一些重點詞語,以引用對聯入手,可誘發學生與課文學習相應的感情,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更利于學生對這些文本內容的理解感悟與加深記憶。課堂教學中,適當地應用對聯,讓他們帶著強烈的求知欲、孜孜以求的心理進入語文學習的情境中。這種情境一旦被打開,學生便會全身心投入到對教材文本的閱讀感悟中,他們也定會為祖國語言的博大精深而折服,也為進一步地研讀文本內容創造了條件。
筆者在講解《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時,用對聯“世上瘡痍,詩中圣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和“草堂留后世,詩圣著千秋”設疑導入:這兩幅對聯吟詠的是誰?課堂氣氛頓時活躍起來,略一思索,便有同學猜出杜甫。我順勢說:“那么,你們知道草堂嗎?今天我們就一同走進草堂――為秋風所破歌的茅屋,聆聽詩人的吟唱――《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痹诮虒W《醉翁亭記》時,筆者用對聯“飲既不多緣何能醉;年猶未邁奚字稱翁”為導語,讓學生思考此聯與作者的聯系(兩聯的末字綜合在一起正好是作者別號“醉翁”),學生通過“醉翁”這個詞就能知道文本是歐陽修所作。再由此探究此聯與課文內容的聯系,讓學生知曉一定的文化背景。這樣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倍增,強烈的求知欲也被進一步地激活,他們也就會積極投入到課文學習的思維活動中。
2.借用對聯,讓學生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感悟,深化情趣意境
課堂教學中,我們可借助引用對聯來進一步概括課文內容。這種概括能夠培養學生組織運用語言和對文本知識進行拓展延伸的綜合能力,也是一種理清思路、掌握內容的有效途徑,更是一種培養學生如何發揮想象運用漢語進行簡潔表達的好方法。這種表達形式更能激起學生們學習語文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學生在運用對聯的表達過程中,他們的自主探究學習方式同時得到了鍛煉。學生通過對聯形式的概括提煉,也為提高自身的語言綜合概括能力奠定了基礎。
我們在學習《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時,為促進學生深入理解課文,筆者出示一對聯:“十年思念,天涯咫尺,兄弟好似搖錢樹;一朝相逢,咫尺天涯,骨肉恰如陌生人!睂W生通過閱讀體味這樣的對聯,便能夠想象得到:金錢在資本主義社會是萬能的,即使是再深的兄弟手足情誼也會被赤裸裸的金錢關系所代替。學生對此感受非常深刻,深切理解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人的金錢關系。在學習聞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講演》時用對聯“一個人倒下去,千萬人站起來”來殿后煞尾,高度贊揚聞一多先生不畏強暴、敢于斗爭、視死如歸的革命精神,全面評價了聞先生殉難所產生的極大影響,藝術概括言簡意賅,震撼效果氣吞山河。在學習《沁園春雪》時,引用嵌字對聯“澤色繪成新世界,東風吹復舊山河”,高度頌揚了政治家毛主席非凡的抱負和別人所未有的英雄戰略眼光,為學生加深理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3.鼓勵學生撰寫對聯,激發創作靈感,訓練表達思維
課堂教學中我們也可要求學生就教材文本作深入的思考,聯想發揮,并且鼓勵他們進行大膽的創新思維,寫對聯。漢語言對聯要求字數相等、對仗工整,要求立意新穎、用詞貼切、風雅不俗。學生在剛開始撰寫對聯時有一定難度,教師應耐心指導,鼓勵其迎難而上,認真地揣詞用語,并結合文本思想內容有機的聯系撰寫對聯,可有效訓練學生創新思維,提高自主探索能力。如教學《醉翁亭記》時,筆者讓學生以文中內容為主干,利用文中短語句子來組織對聯,以此引導興趣推進讀書。學生興趣盎然,一幅幅對聯脫口而出。“蔚然深秀瑯琊山,翼然凌空醉翁亭”;“滁人游醉翁宴,眾賓歡太守醉”;“日出云歸朝暮美,野芳佳木四季麗”“觥籌交錯眾賓歡,蒼顏白發太守醉”;“山肴野素泉香酒冽,游宴歡;觥籌交錯臣民同樂,太守醉”……在總結課文時,我出了上聯“醉翁亭里歐陽修與百姓同樂”要求學生聯系《岳陽樓記》對出下聯“岳陽樓上范仲淹以天下為憂”。這樣既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又鞏固了所學內容,使語文課凸顯出無窮的情趣魅力。
在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中,筆者經常鼓勵學生開展對聯專題活動,以此來交匯學生的知識與文化,融合其素養與能力。欣賞對聯,指出對聯所指人物,讓學生進一步加深對這些人物的理解記憶:如“四面湖山歸眼底,萬家憂樂到心頭”(范仲淹);“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木三分”(蒲松齡);“草堂留后世,詩圣著千秋”(杜甫)。組織對對聯活動――如出示讀書對聯的上聯:“《朝花夕拾》憶親人師長”,學生思考后作答下聯:“《三國演義》頌英雄豪杰”或“《傅雷家書》談生活藝術”等;給出上聯:“品美文若飲甘露”,學生對出下聯:“讀好書如沐春風”。學生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中對文本的思想內容有了透徹的了解,思維探究也得到了拓展延伸。課堂上的對聯藝術熏陶,喚醒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們有意無意地去關注找尋相關聯語,并品評玩味,創作對聯興味盎然。在校園征集警示語的活動中,我班學生擬寫了“四季添青,足下留情”;“爽心悅目,曠懷怡神”;“世界在這里濃縮,未來從腳下延伸”;“隨手一扔,你丟下的是自己的素質;輕輕一彎,你撿起的是自己的道德”等工整廣告聯詞,受到了師生的一致贊譽。
結語
實踐證明,恰當地將對聯運用到語文教學中,讀之思之,就如含英咀華,齒頰留香,產生了以少勝多、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藝術魅力,大大激活了語文教學,有效促使學生放飛思想,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豐富了其文化底蘊。
[對聯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相關文章:
【對聯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相關文章:
對聯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07-12
拋錨式教學模式在魯迅作品教學中的運用論文09-16
淺談比較法在詩歌鑒賞教學中的運用10-20
韓愈《師說》中虛詞的運用06-13
小詩歌在生物課教學中的輔助運用09-26
古典詩歌中的虛與實運用07-15
李清照《聲聲慢》中疊詞的運用06-22
古詩詞中白描手法的運用07-09
在校園中運用弟子規10-22
李商隱詩歌中象征主義手法的運用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