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泊秦淮》教案設計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時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泊秦淮》教案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泊秦淮》教案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2、理解詩歌的字面意思,體會字里行間蘊涵的情味。
3、細心品味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重點難點]
1、重點:背誦默寫詩歌。
2、難點:體會詩歌的意境。
[教學時數]
一教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在上課前請同學們先聽老師朗讀一首詩“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這首詩是誰寫呀?(杜牧《山行》)
1、簡介作者和寫作背景
杜牧是什么朝代的詩人?(唐代)唐代有哪些著名的詩人呀?最著名的兩位詩人是誰呀?(李白、杜甫)后人把李白和杜甫一起合稱為“大李杜”。
除了“大李杜”還有“小李杜”,你們知道“小李杜”指的是哪兩位詩人嗎?(杜指的是杜牧)那李呢?指的是擅長寫情詩的唐代詩人李商隱。為了有別于“大李杜”,后人把李商隱和杜牧一起合稱為“小李杜”。杜牧生活于晚唐時期,這時的唐王朝內憂外患,戰亂不斷,民不聊生。
秦淮,是一條河的名稱。有誰知道這條河在哪呀?(江蘇省)秦淮河由城中穿過,流入長江,兩岸酒家繁多,是當時豪門貴族、官僚士大夫享樂游宴的地方。
《后庭花》據傳是南朝陳后主所作,由于陳后主整日尋歡作樂,不理朝政,最終丟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后庭花》也就成為了亡國之音。
如今詩人杜牧夜泊秦淮,在這樣的一種情形下又聽到此曲,他的心情應是怎樣的呢?我們一起來欣賞杜牧的《泊秦淮》。(板書:泊秦淮)
這是一首絕句還是律詩呀?(五言絕句)
二、學生自由朗讀詩歌,整體感悟。
三、學生示范朗讀再全班齊讀。
四、賞析詩歌。
1、賞析一、二句: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這兩句是寫什么的?(寫景)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給你一種什么樣的感覺?(寫詩人夜泊秦淮所見的景物:淡煙寒水,夜幕朦朧的凄迷景象。)
誰來把這兩句話的意思說一說?(如煙的水汽籠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著江邊的沙岸。寧靜的夜里把船停在岸邊,靠在酒家。)
“籠”是什么意思?(籠罩)“寒”字令你想到了什么?(天氣寒冷,表明這是深秋時節)除了季節的冷?有沒有別的方面的冷?(心的冷)
2、賞析三、四句: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商女,請同學們看一下注解。(指以賣唱為生的歌女。)
這兩句話是什么意思?誰來說一說? (這時,從江對岸傳來歌聲,這是不知亡國之恨的歌女在唱《玉樹后庭花》。
“猶唱”就是“還在唱”。這些無知歌女連亡國恨都不懂,還唱這種亡國之音!最后二句作者是在斥責歌女嗎?(不是)大家想一想,歌女以賣唱為生,既然是賣唱,就要有聽眾,有點歌者。沒有聽眾,歌女也無意唱這個曲子。
大家想一想,這些聽眾可能是哪些人?(在內憂外患的情形下,還有金錢、有時間、有心情聽曲子應該是些豪門貴族)
這些豪門貴族明知是亡國之音,卻偏要聽,而且是在國難當前的情況下,可見他們是一群怎樣的人?(沉湎酒色,尋歡作樂,過著醉生夢死,燈紅酒綠的生活)作者面對這樣的一番景象,這樣的一群人,他的心情應該是怎樣的?(感慨、鄙視、憂傷、悲憤)
所以“商女不知亡國恨”,表面是說賣唱的女子不懂亡國之恨,實際上是借題發揮,批評豪門貴族,表現了詩人對他們這種醉生夢死生活的鄙視。陳后主醉生夢死,亡了國,這些豪門貴族不以為鑒,一樣會步陳后主的后塵,除了憂傷、悲憤、鄙視外,從作者對歷史興亡的感慨中,我們還可感受到作者那顆憂國憂民的心。
板書: 借題發揮
商女 豪門貴族
主題:對醉生夢死生活的鄙視和對歷史興亡的感慨。
五、齊讀并背誦全詩。要求:讀出憂傷、悲憤。
六、積累:
1、《題臨安邸》。
題臨安邸
[宋]林 升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
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卞州。
[翻譯]青山之外還有青山,高樓之外還有高樓,湖中的游客皆達官貴人,他們通宵達旦與歌*舞女一起尋歡作樂,紙熏金迷,這種情況不只何時才能罷休?暖洋洋的春風把游人吹得醉醺醺的,他們忘乎所以,只圖偷安宴樂于西湖,竟把杭州當成了汴州。
[簡析]
這是一首寫在臨安城一家旅店墻壁上的詩。
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虜了徽宗、欽宗兩個皇帝,中原國土全被金人侵占。趙構逃到江南,在臨安即位,史稱南宋。南宋小朝廷并沒有接受北宋亡國的慘痛教訓而發憤圖強,當政者不思收復中原失地,只求茍且偏安,對外屈膝投降,對內殘酷迫害岳飛等愛國人士;政治上腐敗無能,達官顯貴一味縱情聲色,尋歡作樂。這首詩就是針對這種黑暗現實而作的,它傾吐了郁結在廣大人民心頭的義憤,也表達了詩人對國家民族命運的`深切憂慮。
詩的頭兩句“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抓住臨安城的特征:重重疊疊的青山,鱗次櫛比的樓臺和無休止的輕歌曼舞,寫出當年虛假的繁榮太平景象。詩人觸景傷情,不禁長嘆:“西湖歌舞幾時休?”西子湖畔這些消磨人們抗金斗志的歌舞,什么時候才能罷休?
后兩句“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是詩人進一步抒發自己的感概。“暖風”一語雙關,既指自然界的春風,又指社會上腐敗之風。正是這股“暖風”把人們的頭腦吹得如醉如迷,像喝醉了酒似的。“游人”不能理解為一般游客,它是特指那些忘了國難,茍且偷安,尋歡作樂的南宋統治階級。詩中“熏”“醉”兩字用得精妙無比,把那些縱情聲色、禍國殃民的達官顯貴的精神狀態刻畫得惟妙惟肖,躍然紙上。結尾“直把杭州作汴州”,是直斥南宋當局忘了國恨家仇,把臨時茍安的杭州簡直當作了故都汴州。辛辣的諷刺中蘊含著極大的憤怒和無窮的隱憂。
這首詩構思巧妙,措詞精當:冷言冷語的諷刺,偏從熱鬧的場面寫起;憤慨已極,卻不作謾罵之語。確實是諷喻詩中的杰作。
2、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杜甫)
反思:
問題:本次公開課教學流程基本符合了本來的設計方向,但是在具體執行的過程中出現了諸多問題,如:首先,導入設計本來想以歷史背景導入,讓學生深刻的理解晚唐的社會、歷史背景,在此基礎上學習本詩,才能更好地理解詩歌,但是在執行的過程中由于語言引導不到位,沒有達到預想效果,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能完全投入其中,理解詩歌的意境和情感;其次,在講授詩歌的過程中,作為絕句,應該注意體裁,要把握住前兩句寫景,后兩句抒情的特點要求,但是我在講授詩歌的過程中忽略了這一點,在今后的教學中,要注意。
在論語講解過程中,沒有更好地關注學生思考、表達,對于簡單的論語內容,可以讓學生結合已有知識進行理解,感知,以后要注意改進。
課外的一些思考:公開課結束后,我想了很多,為什么這些問題靜下來的時候,自己都能找出來,而在講課之前卻沒能及時糾正呢?在找周校長評課時,周校長問我,“你覺得自己的課講得怎么樣”,我說“感覺不痛不癢,平淡”,問“為什么?”我反復思考“是外出招生,沒時間試教?是寫六一串詞沒時間改稿?是自己身體不舒服,沒發揮出來?”我沒有說話,低下了頭。因為當我走下講臺的那一刻,我已經清醒的認識到,這些都不是理由,認真備課,抓緊一切時間,盡可能做好本職工作,才是硬道理,才不會給自己留下遺憾。公開課如此,生活亦如此。加油!
《泊秦淮》教案設計 篇2
一、教學思路:
1、由于中考文言詩詞一塊重在考查學生背誦以及名句、名篇的默寫,應工作室本節授課要有效幫助學生新舊知識銜接之要求,因此課堂導入設計時安排學生回憶學過詩句,并要求板書,旨在發現錯別字加以引導、糾正。
2、詩歌重在誦讀,在讀中學,讀中悟,讀中背。因此運用課堂多樣的誦讀方式,引導學生在讀中體會作者的情感。
3、詩歌中的名句是中考考查的重點,因此名句的理解與講授將成為課堂的重點。
二、教學目標:
1、誦讀并背誦兩首詩。
2、借新詩講授,掌握學過的相關詩句,并整理歸納。
3、介紹詩詞的寫作背景,即作者當時所處的歷史環境,以便學生能夠準確、快速地理解作者的寫作目的和意義。
4、理解古詩詞的優美意境和體會詩人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
三、教學重點:
1、有節奏、有感情地誦讀課文。
2、體會古詩詞的意境美。
3、理解并積累古詩詞中的名句。
四、教學難點:
1、詩詞中有關名句的理解、賞析。
2、理解作者在作品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五、教學方法:
誦讀 師生對話
六、教學流程:
1、復習舊知識,導入新課
以學生回憶學過的詩句中有關“山”“水”等詩句,背誦并板書。
教師引導,糾正。
2、講授《使至塞上》
① 全班齊讀課文,整體感知
師導:讀完全詩,你知道這首詩向我們講述了一件什么事?
② 教師范讀課文,品讀詩歌
師導:作者在詩中抒發了怎樣的感情?
③ 學生再讀課文,研讀詩歌
師導:在詩中,從哪些地方體現作者抒發的情感?
(師生文本對話,穿插介紹詩歌寫作背景,重點講析名句,引導學生領會“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妙處)
④ 課堂延伸,新舊銜接
與“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有異曲同工之處的句子是范仲淹《漁家傲》中的“千幛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被王國維稱為“千古壯觀”的名句。
⑤小結:
詩人雖是奉使慰勞戰勝之軍,卻千里迢迢,孑然一身,抬頭見胡雁歸飛, 更令詩人觸物傷懷,感覺自己如斷根的'飄蓬一般遠離了故國。在“胡天”見到了大漠的奇景:在純然一色、荒涼無邊的沙漠上,那烽火臺燃氣一股濃煙,既孤單又格外醒目。蒼茫的沙漠,沒有山,沒有樹,只有黃河橫貫其間,視野所及,大漠無邊無際,黃河也杳無盡頭,只有那圓圓的落日讓人親切與溫暖。 如此宏壯之景感召了詩人,使他逐漸擺脫了孤寂的心緒,生出了豪壯之情,引發了克敵建功、燕然刻石的愛國熱忱。
過渡:我想在唐朝的詩人中決不僅僅只有王維有愛國之情,還有那生在戰火紛飛的晚唐時期的杜牧也有一顆拳拳愛國之心。
③ 借學生點評之機,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穿插介紹詩歌寫作背景;
④ 課堂延伸,新舊銜接
學過的詩歌中還有哪些抒發作者愛國情懷的詩句?
(學生討論后小組作答)
4、課堂總結:
詩歌是詩人生命的沖動,感情的傾訴。正所謂“情動于中而言溢于表”。詩歌是語言的精華。我想,也正是因為這樣,詩歌經過幾千年的歷史,穿越時空的隧道,來到今人的面前,至今仍能讓世人傳唱,吟詠。
《泊秦淮》教案設計 篇3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能夠結合注釋解釋全詩大意,并能說出某些關鍵詞的意義,比如“籠”,“猶”等等。
【過程與方法】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中關鍵信息的內涵,深化理解作者哀艷用詞背后的深沉情感。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文章的學習,學生能夠強化對南朝及唐末的歷史有一定的了解,并培養出對唐詩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中關鍵信息的內涵,深化理解作者哀艷用詞背后的深沉情感。
【教學難點】通過文章的學習,學生能夠強化對南朝及唐末的歷史有一定的了解,并培養出對唐詩的興趣。
三、教學方法
多媒體教學法,任務引導法,小組合作探究法,對比閱讀法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用多媒體出示秦淮河繁華美景的圖片,并講述關于秦淮河的三個重要信息:
(1)相傳秦始皇南巡,經過南京時發現其地勢龍盤虎踞,風水積蓄著皇家貴氣,于是下令斬斷龍脈,開河斷壟,引淮入寧,以泄王氣,這條秦始皇引淮水而開的河就是秦淮河。
(2)秦淮河自古多酒家歌女,素被稱為“六朝煙月之區,金粉薈萃之所”,有很多關于歌女名妓的傳說。而秦淮河又因這些女性而平添了一份明艷旖旎的風情。
(3)夫子廟位于秦淮河北岸,是祀奉孔子之地,為全國四大文廟之一。夫子廟是包含貢院街,魁星閣,尊經閣等等一系列建筑在內的文化建筑群,是多朝的文教中心。范蠡,周瑜,王導,謝安,李白,杜牧等等數百位文化名人都曾在此做出過不朽的成就。
老師提出如下觀點:“所以總是有人說南京盛產美女,讀書人和亡國君王。那么我們就來看看在杜牧的一首詩中,美女,讀書人和亡國君王又能醞釀出怎樣的感懷之嘆呢?”并就此引入正題《泊秦淮》。
2.用多媒體出示杜牧個人信息如下:
杜牧(803—約852)唐代著名詩人,字牧之,號樊川居士,今陜西西安人。晚唐杰出詩人,尤以七絕著稱,擅長文賦,注重軍事。有《樊川文集》十二卷傳世。代表作《泊秦淮》,《清明》,《江南春》,《阿房宮賦》等,還曾注釋《孫子》。
(二)整體感知
老師設置如下問題,請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
1.在這首詩中,美女,讀書人和亡國君王都是誰?
經過提問,老師引導學生得出:美女→商女;讀書人→作者;亡國君王→并非指哪個人,而是指《玉樹后庭花》,相傳南朝陳后主整日沉迷于靡靡之音,不理朝政,亡國后,他聽過的靡靡之音卻流傳下來。《玉樹后庭花》便是其中之一,是亡國之音。
2.結合注釋講述本詩大意
并通過互動引導學生說出:在水面起霧的夜里,詩人停船在秦淮河畔的酒家,偶然聽到有歌女在唱《玉樹后庭花》,十分感慨,有感而發興亡之嘆。
(三)深入研讀
教師繼續設置如下任務:
1.本詩的`前兩句中出現了哪些意象?這些意象營造出了怎樣的意境?
通過互通引導學生總結出:
通過兩個“籠”字將原本分離的煙、寒水、月、沙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形象而簡練地描繪出霧升寒水,月落平沙的“秦淮月下圖”,營造出濃郁的“清冷迷離”的氛圍,既說明了喝酒的環境,也為后句中歌女的出現鋪墊了情感基調。
2.一般我們寫文章常常先交代地點再寫景,本詩卻是先寫景再交代地點,前兩句能否交換?
經過互動,得出以下結論:
不能。原因有二:音韻上講,平音易發,音調高亢,有助于情感鋪陳,仄音深沉內斂,常用于情感烘托,七絕不可以仄音開頭;內容上講首句既是景物描寫又點明了時間,次句上承景色描寫“夜泊秦淮”,“近酒家”又開啟了下句,有“酒家”才可能有“商女”“后庭花”以及興亡之嘆,地位重要。綜上,兩句不可換。
3.“隔江猶唱后庭花”此處“猶”字有怎樣的特殊用意?
經過互動,得出以下結論:
首先,“猶”是實寫,因為江面起霧,歌女隔江唱歌,其實作者是看不清也聽不清的,只是隱隱約約地感覺似乎是前朝的亡國之音;其次,“猶”也是虛寫。南朝陳后主沉迷于《玉樹后庭花》之類的靡靡之音,不理朝政,最終亡國。而作者的年代其實正處于國運衰退之時,而此時的權貴竟然還有心情聽靡靡之音,作者發現目前的情況與陳后主似乎很像,似乎歷史又重演了。“猶”字還體現了以作者為代表的封建知識分子對國勢清醒的認識,與對統治階級的深深隱憂。
4.作者真正抨擊的對象是“商女”么?
經過互動,得出以下結論:
并不是。歌女處于社會底層,她們所唱并非能夠自己決定,而是由聽曲之人決定。她們會唱,說明有人要求聽。而聽曲之人,無非就是沉迷于奢靡的生活不理國事的統治階級。此處作者真正抨擊的人是以聲色歌舞、紙醉金迷的生活來填補腐朽而空虛的靈魂的封建官僚階級。
(四)拓展延伸
對比閱讀兩首與秦淮河有關的感懷詩《泊秦淮》的《烏衣巷》,來比較兩首詩在情感上有何異同。
經過閱讀分析和互動,得出以下結論:1.在內容上,《泊秦淮》的情感是一點一點絮絮而來,到達最高時點題“隔江猶唱后庭花”引發興亡之嘆。《烏衣巷》從一開始就鋪陳出“物是人非”之感;2.雖然同是對封建官僚階級的抨擊,《泊秦淮》是借歌女曲筆,情感抒發比較含蓄。《烏衣巷》則在第三句“舊時王謝堂前燕”將矛頭直接指向封建統治階級,情感抒發更加直接。
(五)小結作業:
總結文章內容,請同學將上述對比閱讀中的收獲,圍繞一個點寫一段300字左右的短文。
【《泊秦淮》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泊秦淮10-30
杜牧的泊秦淮09-23
泊秦淮唐詩08-09
泊秦淮(杜牧)08-04
《泊秦淮》杜牧詩詞07-22
杜牧《泊秦淮》教案07-10
泊秦淮閱讀答案06-27
《泊秦淮》杜牧古詩賞析10-14
杜牧泊秦淮原文及翻譯10-07
杜牧泊秦淮原文及賞析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