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漁家傲》原文及賞析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說到古詩,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詩是古代詩歌的泛稱。那什么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范仲淹《漁家傲》原文及賞析,歡迎閱讀與收藏。
原文及賞析1:
漁家傲·秋思
作者: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譯文
秋天到了,西北邊塞的風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飛回衡陽了,一點也沒有停留之意。黃昏時,軍中號角一吹,周圍的邊聲也隨之而起。層巒疊嶂里,暮靄沉沉,山銜落日,孤零零的城門緊閉。
飲一杯濁酒,不由得想起萬里之外的家鄉,未能像竇憲那樣戰勝敵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歸計。悠揚的羌笛響起來了,天氣寒冷,霜雪滿地。夜深了,將士們都不能安睡:將軍為操持軍事,須發都變白了;戰士們久戍邊塞,也流下了傷心的眼淚。
注釋
、贊O家傲:又名《吳門柳》、《忍辱仙人》、《荊溪詠》、《游仙關》。
②塞:邊界要塞之地,這里指西北邊疆。
、酆怅栄闳ィ簜髡f秋天北雁南飛,至湖南衡陽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飛。
、苓吢暎哼吶赜械穆曇簦绱箫L、號角、羌笛、馬嘯的聲音。
⑤千嶂:綿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嶺。
、扪嗳晃蠢眨褐笐鹗挛雌,功名未立。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愛山,在今蒙古國境內。據《后漢書·竇憲傳》記載,東漢竇憲率兵追擊匈奴單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還。
、咔脊埽杭辞嫉,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種樂器。
⑧悠悠:形容聲音飄忽不定。
⑨寐:睡,不寐就是睡不著。
賞析
作者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任陜西經略副使兼知延州,抵御西夏發動的叛亂性戰爭。他在西北邊塞生活達四年之久,對邊地生活與士兵的疾苦有較深的理解,治軍也頗有成效。當地民謠說道:"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驚破膽。"這首詞當作于是時。
這首詞反映了邊塞生活的艱苦。一方面,表現出作者平息叛亂、反對侵略和鞏固邊防的決心和意愿,另方面,也描寫了外患未除、功業未建以及久戍邊地、士兵思鄉等復雜矛盾的心情。這種復雜苦悶心情的產生。是與當時宋王朝對內對外政策密切相關的。作者針對現實,曾經提出過一系列政治改革方案。但都未得采納。北宋王朝當時將主要力量用于對內部人民的鎮壓,而對遼和西夏的叛亂侵擾,則基本采取守勢,這就招致了對遼和西夏用兵的失敗,結果轉而加速了國內的危機。范仲淹在抵御西夏的斗爭中提出了某些正確建議,主張"清野不與大戰",待"關中稍實";"彼自困弱",并堅決反對"五路入討"。但他的主張并未被采納,終于遭致了戰爭的失利。他自己還遭受過誣陷和打擊。詞中所反映的那種功業未建的苦悶心情,正是這一歷史現實的真實寫照。
上片描繪邊地的荒涼景象。首句指出"塞下"這一地域性的特點,并以"異"字領起全篇,為下片懷鄉思歸之情埋下了伏線。"衡陽雁去"是"塞下秋來"的客觀現實,"無留意"雖然是北雁南飛的具體表現,但更重要的是這三個字來自戍邊將士的內心,它襯托出雁去而人卻不得去的情感。以下十七字通過"邊聲"、"角起"和"千嶂"、"孤城"等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把邊地的荒涼景象描繪得有聲有色,征人見之聞之,又怎能不百感交集?首句中的"異"字通過這十七個宇得到了具體的發揮。
下片寫戍邊戰士厭戰思歸的心情。前兩句含有三層意思:"濁酒一杯"撲不滅思鄉情切;長期戍邊而破敵無功;所以產生"也無計"的慨嘆。接下去,"羌管悠悠霜滿地"一句,再次用聲色加以點染并略加頓挫,此時心情,較黃昏落日之時更加令人難堪。"人不寐"三字綰上結下,其中既有白發"將軍",又有淚落"征夫"。"不寐"又緊密地把上景下情聯系在一起。"羌管悠悠"是"不寐"時之所聞;"霜滿地"是"不寐"時之所見。內情外景達到了水乳交融的藝術境界。
在范仲淹以前,很少有人用詞這一形式來真實地反映邊塞生活。由于作者有較長時期邊地生活的體驗,所以詞中洋溢著濃厚的生活氣息。宋魏泰在《東軒筆錄》中說:"范文正公守邊日,作《漁家傲》樂歌數闋,皆以塞下秋來為首句,頗述邊鎮之勞苦,歐陽公嘗呼為窮塞主之詞。"可惜這組反映邊塞生活的詞早已散佚,只,F存的這一首了。在北宋柔靡詞風統治詞壇的形勢下,能夠出現這樣氣魄闊大的作品,的確是難能可貴的。它標志著北宋詞風轉變的開端,并說明范仲淹實際上是蘇軾、辛棄疾豪放詞的先驅者。
原文及賞析2:
原文:
漁家傲——[宋]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注釋:
《漁家傲》:詞牌名。雙調六十二字,仄韻。雙調六十二字,上下片各四個七字句,一個三字句,每句用韻,聲律諧婉。此詞為北宋年間流行歌曲,始見于北宋晏殊,因詞中有“神仙一曲漁家傲”句,便取“漁家傲”三字作詞名。
塞下:邊界險要地方,這里指西北邊疆。
衡陽雁去:是“雁去衡陽”倒文,意思是雁兒向衡陽飛去。衡陽,今湖南省衡陽市,湖南衡陽縣南有回雁峰,相傳雁至此不再南飛。
留意:留連之意。
四面邊聲:四面八方馬嘶風號之類的邊地荒寒肅殺之一聲。
連角:緊隨著軍中的號角。連,緊隨。
千嶂里:在重重高山環抱中。嶂,像屏障一般的山峰。
長煙:荒漠上的煙。
燕然未勒:指未徹底擊潰敵軍,取得全面勝利。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內之杭愛山。勒,在石頭刻字記功。東漢竇憲追擊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記功而還。
無計:沒有辦法。
羌管悠悠霜滿地:笛聲悠揚,寒霜滿地。羌管,笛子出自于羌(古代少數民族)地,故稱羌管。
不寐:睡不著。
翻譯:
邊境上的秋天風景與內地完全不一樣,向衡陽飛去的雁群毫無留戀的情意。從四面八方傳來的邊地悲聲緊隨著號角響起。在重重高山的環抱中,長煙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緊閉。
喝一杯陳年老酒,思念遠隔千山萬水的家鄉,可是燕然山還未刻上平胡的功績,想回家也毫無辦法。夜里,羌人的笛聲憂怨綿長,寒霜像月光一樣的撒滿大地,令人不能入眠,一年又一年,將軍的頭發白了,戰士淚流干了。
賞析:
范仲淹,字希文,謚號“文正”,祖籍陜西,后遷居吳縣(今江蘇蘇州市)。北宋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他的詩、詞、文皆好,詞作現存雖僅5首,但情感深沉,風格豪邁,從內容以至藝術手法上都有一種創新精神。著有《范文正公集》。
宋仁宗時期,遼國從北邊入侵中原,西夏從西北方面侵擾中原?刀ㄔ辏ü1040年),范仲淹任陜西經略副使兼知延州(今山西省延安市),達四年之久,這首詞就是他在軍中所作。
詞的上闕寫塞外秋天風光。作品運用詞的傳統結構方式,上闕以寫景為主,抓住特定環境中的特定事物,粗略幾筆勾勒出邊地秋天的風光,用以反襯人物的內心世界沉重、蒼勁、含蓄、蘊藉。
作品開篇首先點名了地點和時間:“塞下秋來風景異”,清秋的邊地,奇異的風光。一個“異”字,揭示出了作品中人物不平靜的心態。句中的“異”字“異”在哪里呢?“異”在邊地的秋日與內地不同,“異”在邊地的秋日與當地的往常也不同。
“衡陽雁去無留意”中的“衡陽雁去”是“雁去衡陽”的倒文,衡陽那里有座回雁峰,傳說大雁飛到那里便停住了。隨著氣候的變化,大雁北來南歸,這原本是很正常的事,說不上“留意”的有無,因此這里主要是寫人的感受。目睹北雁南飛,而人卻長期困守邊疆不能回歸故里,故而產生了強烈的思鄉之情。
“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三句:“邊聲”,邊地特有的聲音,再加上軍中不絕的號角聲,給人的感受是既凄涼又悲壯,特別是它打破了清秋的寂靜,更增添了某種悲涼的氣氛。最后兩句是寫在重巒疊嶂之間,長煙落日,孤城緊閉,渲染出戰局之緊張。
詞的下闕,作者宕開自認景物的描寫,筆鋒一轉,集中筆墨重點寫情!皾峋埔槐胰f里”,離家萬里,身居異地,孑然一身,只好借酒消愁。然而李白詩中所云“一抽一刀斷水水更流,以酒消愁愁更愁。”一杯濁酒,萬端思緒更難平。深層次分析,思鄉之愁只是一種表面的現象,作者要抒寫主要還是內心的痛苦。自己已經年過半百,面對強敵,卻不能殺敵建功,了卻心愿,這就是“燕然未勒歸無計”,到這里,作品的主題得到了進一步的深化。最后幾句重在寫霜滿地,軍營中飄蕩著凄涼悲苦的笛聲,將軍和戰士們徹夜難眠,憂國思鄉,悲從中來。結尾激動人心,令人難以忘懷!至此,作者的那種抗擊外敵,極想報國殺敵的愛過雄心真真切切地溢于言表。
在作品中,作者善于使用準確、生動、貼切的詞語,精心選擇歸雁、邊聲、號角、長煙、落日、孤城、羌管、冰霜等景物,構成蒼涼悲壯的氣氛,切合人物心境,有力地表現了主題。
意境解析:
范仲淹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顆光彩奪目的行星。他的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成為千古絕唱。他的《漁家傲·秋思》成為“宋詞中第一首邊塞詞”,意境宏闊,氣象雄奇,氣勢豪邁,沉雄悲慨,清新剛勁,被稱為“北宋奇葩,詞壇異幟”,在北宋柔靡詞風統治詞壇的形勢下,它標志著北宋詞風轉變的開端,他藉此走進中國文學史,成為不朽的絕唱。今人唐圭璋稱其詞“有境界,有氣魄,豪邁沉雄”,譽之為蘇辛兩家的先驅,開啟了蘇辛豪放派的先聲,它以獨特的風格成為北宋詞壇最燦爛的篇章。
一、豪放雄渾,風景壯闊之大氣勢
“塞下秋來風景異”,總起全詩,邊境上秋天風景全異,是南北季節變換的不同的異樣,也是邊疆秋景令人驚異。千嶂、孤城、長煙、落日,從視覺上突出背景的大氣,塞上朔風勁吹,群山重重,落木蕭蕭,煙氣渺渺,千山聳立,孤城緊閉,描摹出曠遠雄渾、蒼涼悲壯的邊塞風光,塞上粗獷崢嶸的環境形成空間上的大氣,邊塞特異的風景成為人物活動壯闊的大背景。四面的邊聲,是風吼、馬嘶.號角聲,以動態聲響寫聽覺,從聽覺寫出邊疆的肅殺和緊張的氣氛,這是邊塞聲音的異,這種“邊聲”是中原所沒有的。緊張肅殺的戰地風光,雄渾壯闊的背景,奇異的塞上風光,使作品呈現出景象蒼茫,意境深遠,豪放大氣.雄偉壯闊的境界,為作者英雄氣概的展示提供了抒情的背景,作者的這種氣象開闊的大境界具有強烈邊塞雄風的作品,成為是北宋豪放詩詞派的先鋒,引導宋詞走向壯美豪邁的風格。
二、憂國憂民.壯志難酬之大悲壯
范仲淹“先天下之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先憂后樂思想和志士節操,成為儒家思想中的進取精神一個的標桿,成為歷代知識分子為民興利除弊的不竭精神動力和追求!稘O家傲》是抵御外辱.報國立功的愛國詩篇,是將軍渴望建功立業抱負的情懷,是憂國憂民的憂患意識,體現的是一種英雄壯志難酬的悲壯美。
作者壯志難酬的感慨和憂國憂民愛國情懷構成這首詞的基本情感基調,情調蒼涼悲壯,感慨深沉蒼涼!肮鲁情]”,孤獨、渺小、蕭索的景,是詩人內心深處的沉重、悲涼寫照,孤城的險境是敵我形勢的呈現,景語透露出的是對不利的軍事形勢的憂患;“濁酒一杯家萬里”,是憂國思家的苦悶,一杯”與“萬里”一大一小形成了懸殊的對比,家的萬里之遙和內心深重憂愁形成強烈對比,思家的痛苦,濃縮在小小的一杯濁酒中,據魏泰《東軒筆錄》記載”范文正公守邊日,作《漁家傲》樂歌數闋,皆以’塞下秋來’為首句,頗述邊鎮之勞苦,”苦是思家之苦,因此他被戲稱為“窮塞主!把嗳晃蠢铡笔强箵粑飨牡墓I尚未完成,邊患不平,戰爭曠日持久地進行,將軍和征夫的淚,同是思念家鄉的淚,是功業未成、壯志未酬的英雄淚!跋忍煜轮畱n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懷抱使他更能關心士兵的痛苦。將軍和征夫面對清幽的的月光,共同流下憂國思鄉的熱淚,他既同情久不能與家人團聚的士卒,唱出他們戍邊思鄉的哀愁,又抒發自己壯志難酬的悲歌,來寄托他對成就功業的向往!案F塞主”其實更應該是他詞中所反映的那種功業未建、壯志難酬的苦悶,邊患不除憂國的情懷。把國家、社會的重大問題放到詞里,憂國憂民的題材,這種寫法在當時不可不謂是大手筆,它的出現一改晚唐以來只重形式不重內容的文風!端问贰し吨傺蛡鳌氛f每感激論天下事,奮不顧身,一時士大夫矯厲尚風節,自仲淹倡之”。這種家國情懷憂患意識形成對當時空泛柔糜的文風的巨大的改革,他不僅以歷史責任為己任的使命感推動慶歷新政,而且在文壇上倡導革新,在詞壇上率先垂范,以自身守邊的實際經歷首創邊塞詞,開創蘇辛豪放詞先河,對北宋豪放派影響深遠。
三、浩然正氣.英雄情結之大氣概
范仲淹作為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被朱熹譽為“有史以來天地間第一流人物”名臣,元好問更是稱他“在布衣為名士,在州縣為能吏,在邊境為名將,在朝廷則又孔子所謂大臣者,求之千百年間,蓋不一見”,從各個領域對他的成就進行肯定。這首詞更是從名將這一身份來抒愛國之浩然正氣,發英雄抱負之情懷。1040年,因為守邊官員貪生怕死,范仲淹主動要求調到軍事要地延州,挑起了抗擊西夏保民衛國的重擔,擔負力完狂瀾的重任。他在任四年,漸收失地威震西夏,西夏不但不敢侵犯,還稱他為“胸中自有數萬甲兵”,當地民謠說道:“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驚破膽!北晃飨淖鸱Q為“小范老子”,以示敬畏。這首詞作就是此時的歷史產物。他的作為得到了朝廷的認可及贊揚,因此范仲淹在守邊衛國方面非但不是悲苦的“窮塞主”,更是抗敵的“真元帥”。“羌管悠悠霜滿地”,不是他沉緬于思家的悲嘆,異鄉異族的羌笛聲中,月光明亮,霜華潔白,使人想起“受降城下沙似雪”的豪邁,“燕然未勒,”是“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豪情壯志,是“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執著,保衛國家是將軍的責任,英雄氣遮蓋了不能還家的悲傷。作者是白發將軍,卻仍然要堅守在遙遠的邊陲,保衛國家是將軍的責任,英雄氣遮蓋了不能還家的悲傷。戍邊戰士的職責,責任感也使他們堅守,因為他們熱愛家鄉,所以他們才更熱愛祖國,他們深明大義:為了保衛邊防,保衛國家,甘愿駐守這荒涼的孤城,這種愛國、衛國的精神正是他想家卻又不甘無功而返的根本原因。這種愛國主義的家國情懷形成詩歌的浩然正氣,抵御外患、報國立功壯烈的英雄情懷,勇于犧牲、忘卻小我的崇高精神,追求功業,建立功勛的壯志豪情,在宋代詩詞中,即使是邊塞題材,也少有的情懷!肮γ幌蝰R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的基調,展示拳拳愛國之心,抗敵保家的英雄氣概。
濃濃思鄉之愁,悲壯的英雄情懷,慷慨惆悵憂國憂民的憂患意識使這首詞具有宏偉的悲壯美和慷慨悲涼的英雄大氣。在這首詞產生之前,還沒有一個文人以這樣豪放的風格去寫邊塞生活來表達愛國主義思想感情,這首詞使他被稱為愛國詞人的標志之一,使范仲淹在詞史上有特殊地位成為不朽的作品和篇章。
【范仲淹《漁家傲》原文及賞析】相關文章:
范仲淹《漁家傲》的原文及翻譯賞析03-25
范仲淹《漁家傲·秋思》原文翻譯及賞析03-24
范仲淹《漁家傲》賞析11-14
范仲淹漁家傲原文及翻譯06-08
漁家傲范仲淹原文及翻譯11-18
范仲淹《漁家傲》原文與譯文06-10
范仲淹《漁家傲秋思》賞析11-24
范仲淹《漁家傲》譯文與賞析05-15
范仲淹《漁家傲》詩詞賞析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