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滄海》教學反思

時間:2024-09-08 20:17:29 觀滄海 我要投稿

《觀滄海》教學反思5篇

  《觀滄海》這首詩是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北征烏桓得勝回師途中,行軍到海邊,途經碣石山,登山觀海,一時興起所作。下面我們為大家帶來《觀滄海》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觀滄海》教學反思5篇

  《觀滄海》教學反思篇一

  誦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也是傳統語文教學中常使用的一種教學手段。但是,在長期的語文教學中,由于趕教學進度,誦讀教學的作用一直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大多數學生習慣了默讀等閱讀方式。為激起學生的閱讀的熱情,在《觀滄海》這篇詩歌的教學中,我用誦讀貫穿了整節課堂。

  在課前的導入過程中,我重點向學生介紹了曹操的赫赫戰功和顯赫的軍事、文學地位以及本詩創作的.背景。接下來就進行誦讀教學環節。

  首先教師范讀,讀出感情,讀出氣勢,先入為主。然后讓學生結合課下注釋,自由誦讀本詩,體會作者在詩作中表達的感情。第三步是賞析詩歌。讓學生通過誦讀,想象詩歌中描繪的場景,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然后再讓學生有感情地誦讀詩歌,教師根據學生誦讀的效果作出適當的指導,使學生在提高朗讀水平的基礎上體會作品的內涵。

  除了整段的誦讀外,我特意挑選了某些句子來讓學生體味誦讀,比如:“東臨碣石,以觀滄海”,“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在誦讀過程中,有幾位學生能夠飽含感情地誦讀。對于學生讀得不夠味的地方,我及時加以指點,使學生很快得到了提高。但在這個環節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在我要求學生個別誦讀的過程中,學生的重視程度不夠。出現這樣問題的原因,我認為:

  (1)長期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式,使學生覺得誦讀是一種累贅與負擔。

  (2)可能因為有聽課老師的存在,原本活潑的課堂顯得比平時要呆板些。在這樣的課堂氛圍中,不利于激活學生的思維,展開想象的翅膀。

  (3)對詩歌語言的品味不夠細致,使學生無法準確地把握詩作中所蘊含的感情。

  最后我原本安排的是五分鐘左右的學生自由誦讀時間,力爭當堂成誦,體會作品的內涵。但由于前面環節安排的不盡合理,使得本環節只能一帶而過,錯失了我的本意。

  總的來說,通過對這次匯報課的反思,我認為在以后的課堂教學中自己有以下幾個方面需要注意:

  1、作品的情感是以語言為依托的,離開語言去分析情感如同隔靴搔癢。

  2、師生之間的交流不夠,課堂語言過于書面化,與學生的交流有隔膜。

  3、雖然本節課是以誦讀為綱,但我仍感覺教學設計上,安排學生讀的時間太少。

  如果我再上《觀滄海》這節課,我想做這樣的改進:

  一、教學上仍以指導學生誦讀為主,但要以理解、投入感情為基礎。

  二、加強指導學生對重點詞語的理解,讓學生主動思考發言

  《觀滄海》教學反思篇二

  今天我們學習了曹操的《觀滄海》一詩,被詩人那種開闊的胸襟深深地感染著。此詩可謂是:意境開闊,氣勢雄渾。這些從文中那些地方可以看出?背誦之后,我讓學生進行問題探究。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立刻找出了文中的詩句。可是分析的不夠到位。

  老師分析:

  全詩作者以“滄海”自比,通過寫大海吞吐宇宙的氣勢,來表現詩人自己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魄,感情奔放。詩人豐富的想象,把我們帶進了一個更加宏偉的`境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這寥寥16個字,就寫出了滄海之大,寫出了一幅吞吐日月、含蘊群星的氣派。天連水,水連天,浩浩蕩蕩無邊無際,實在是壯觀極了。“星漢”就是天上的銀河。這四句的意思是:太陽和月亮的升起和降落,好象從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一樣。星光燦爛的銀河,斜貫在天空,它那遠遠的一端垂向大海,就好象發源于滄海一樣。太陽、月亮和銀河可算是自然界最輝煌、最偉大的物象了,可是詩人覺得它們的運行仍然離不開大海的懷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親一樣。這種博大的境界在古人的詩里是并不多見的。

  “日月”四句是寫景的高潮,詩人用夸張的表現手法,創造了一個極其開闊的境界:詩人以飽滿的激情,勾畫出大海變化萬千的特點和波瀾壯闊的氣勢。這不正是詩人那開闊胸襟的體現。

  《觀滄海》教學反思篇三

  《觀滄海》是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古代詩歌四首》中的一篇。這首詩歌主要表達了曹操的遠大抱負和雄心壯志,文中主要通過描寫波瀾壯闊的大海的景象以及作者由此產生奇特的景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并由此展現了詩人的博大胸襟。

  這次教學是依托我校“基于問題的學習——課堂練習的有效性”而展開的一次教學實踐。教學中,意圖通過學生的聯想和想象,去走近詩人的想象世界,感悟詩人的胸襟和抱負。具體做法是結合多媒體,運用多彩的畫面和生動的聲音,使學生與作者走得更近,從而更好地去感受詩人。并在感受中把學生的“說”變成學生們的“先寫后說”,在表達上是把學生們的口語表達轉換成先書面表達后口語表達的一種嘗試。在思維的過程中是經歷了一種先想象,再構思——組織語言,再表達的一種思維過程。從表達方式上,還是一個嘗試。

  在教學實踐活動中,主要表現出來的問題是:

  一、學生結合畫面表達的過程中,多數學生表達得很概括,不能用生動形象的.語言來描述所看到的畫面。這使得對學生思維的訓練——先想象再構思,后表達的思維不到位。這一點與學生們的積累語想想思維的訓練不到位也有很大的關系。

  二、學生們對古詩歌的認識還很粗淺,甚至是基本的律詩、絕句的格式都不知曉。致使不能很好的去理解詩歌的內容。這一點也和學生們剛剛接觸到詩歌有很大的關系。

  三、這節教學實踐活動中,還表現出學生們對詩歌的朗讀不夠深入。學生們的個性化朗讀與朗讀體驗表現得不好。

  因此,在今后的詩歌教學活動中還應更多的去培養學生們聯想和想象的能力——為學生們打開一扇思維的窗,去走近詩人的心田;還應該多朗誦,多學習詩歌的基礎知識。

  《觀滄海》教學反思篇四

  《觀滄海》一文選自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是學生進入初中以來第一次接觸的一首詩歌。對于初一的學生而言,詩歌教學只要求有初步的感悟,并能結合文句來談自身讀后的感受,用自己的話語來談詩歌所要表達的情感和畫面。我在上完本課后,總結了一下問題:

  第一:我們的學生在結合畫面表達自身感受的過程中,有很大一部分學生表達得很籠統,不夠具體且不能用生動形象的語言來描述所感悟到的畫面。這使得對學生思維的訓練——先想象再構思,后表達的思維不到位。這一點與學生們的積累語想想思維的訓練不到位也有很大的關系。

  第二:我們的學生對古詩歌的認識只停留在表面,還很粗淺,甚至是基本的律詩、絕句的格式都不知曉。致使在理解詩歌的過程中,理解很不到位。

  第三:通過這節課我們學生的表現,折射出我們的學生對于詩歌的朗讀不夠深入,朗讀缺乏應有的技巧。學生們的個性化朗讀與朗讀體驗表現得不好。

  綜合以上幾點,如果我再上《觀滄海》這節課,我想做這樣的改進:

  一、教學上仍以指導學生誦讀為主,加強朗讀的訓練。在朗讀的過程中著重培養學生自己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投入個人情感,來品味詩歌。讓學生自覺地走入詩歌,理解詩歌。

  二、加強指導學生對重點詞語的理解,通過尋找詩歌的詩眼、意象,去體味詩歌的意境。做到真正的走入詩歌,走近作者,從而讓學生在自己的內心引起共鳴,從而指導他們的行動。去主動思考發言,來談自己的感悟!

  《觀滄海》教學反思篇五

  這一段時間,在教學上都盡量地使用讓學生說說對課文內容的看法,然后老師由學生的看法生發開來,這樣做學生學習的興趣比較高,但對老師來說難度增加了不少,學校里像我這樣教的老師不多,前次,我聽了一節另外一個語文老師的課,他的課也有這樣教學模式的痕跡,但我發現,他也不是很到位,這樣的做難的地方是放開容易,收束起來難,因為每一節課都有課堂目標,而學生并不是按照老師的課堂目標進行提問。因此,老師在導方面難度不小。

  早上上《詩歌四首》,昨天晚上我想改變一下平常上詩歌的模式,打亂課文詩歌順序,讓學生說說看自己喜歡哪一首詩歌,最不喜歡哪一首詩歌,學生舉手,發現,最喜歡的有《天凈沙.秋思》、《錢塘湖春行》得票最高,十四票,《次北固山下》得票9票,《觀滄海》得票只有4票,然后我讓學生起來說說自己為什么喜歡或者不喜歡,發現,學生所謂的喜歡是一種彌散性的喜歡,他們也說不出喜歡的地方在哪里,而對于不喜歡似乎也說不出不喜歡的原因。

  不過,我從喜歡不喜歡的角度來講解詩歌,學生倒是挺認真地聽,在講解過程中,有的我采用了想象的方法,比如,《天凈沙.秋思》,我讓學生構筑畫面,然后其他學生來判斷這個畫面是否合理,比如有的學生想象,橋下有一個人在洗衣服,大家討論這個洗衣服景象是不能入景,原因在于“洗衣服”和本曲的主題“斷腸人在天涯”的“思鄉之情”是不一致的。有的學生說,橋下還有流水,我問:“這流水是洪水還是涓涓細流?”學生就能說出不可能是洪水,具體的原因他們回答不出來,但是老師講解了,洪水那種力度速度和《天凈沙.秋思》憂郁哀婉凄惻的氛圍是不合拍的。這些問題一講學生馬上能理解,這也會有益于學生的寫作,主題氣氛和材料的關系。

  講到《錢塘湖春行》這首詩,我采用了讓學生猜謎的方法,讓學生猜一猜這詩歌寫的是哪一個季節的具體什么時候,讓他們找出證據來,學生們紛紛在詩歌里尋找證據,最后學生說出這是早春,有的學生從“水面初平”找出來證據,然后其他學生用其他的證據來印證,比如“幾處早鶯爭暖樹”,學生感覺到,但還是說不正確,最后我分析總結說,“爭暖樹”指的是爭暖和的向陽樹,那么,說明從大范圍來看,這個季節還是比較冷,否則的話不必去爭這么一點的熱量,初春時節,春寒料峭,這樣的天氣比較常見,“誰家新燕啄春泥”更給了學生一個很明確的證據,學生很明白,燕子壘窩的具體的`時間了。“淺草才能沒馬蹄”這一句證據也很明顯,學生們討論出馬蹄大概的高度,就得出了草的高度,明白了這個季節應該是早春,至于“亂花漸欲迷人眼”這一句,證據不是很明顯。從上述我引出了作者描寫了早春特有的景致。

  《次北固山下》這一首詩,我主要是聯系《天凈沙.秋思》的主題來講,學生也比較容易明白,還講到現在我們為什么難以產生鄉愁,學生對本詩的鄉愁是有一定的明白,一年更替之際,又是披星戴月的趕路,學生能在一定程度上對鄉愁理解,所以接受也沒多大的困難。

  《觀滄海》一文主要是通過補充許多關于曹操的背景,學生對本詩壯闊宏大的意境和詩人一統四海的胸襟有了一定的理解,理解本文的難度就降低了。關于《觀滄海》的難點,我在教學之前預測還是比較準確,我料到了如果不了解曹操的背景,學生用《三國演義》里的曹操負面的形象來理解《觀滄海》是有思想上難以接受的,在我對曹操進行了重新解釋,學生就愛屋及烏了。

  因此這次詩歌教學的地方比較成功的還是在于激發學生的興趣點。這一點在本學期有了較大的進步,也因為這一學期在這方面有很大的進步,所以,上得自以為比較成功的課的次數比以前要多了許多。

  失敗的地方,是對詩歌的意境體會,對佳句的賞析,我覺得分析很不到位,原因可能有以下兩點。

  一、由于學生活動增多,老師對學生的問題的闡述占用了課堂大部分的時間,導致老師對名句的賞析沒能深入。

  二、備課時,對名句的賞析由于閱看了較多的資料,且沒把這些賞析的材料融合,導致混亂。

  不過我和學生還是討論了這些詩歌那些句子是名句,學生還是能很好的指出該是名句的句子,然后我要求學生務必把這些名句背誦下來,以備考試用。這樣做,基本上也能應付考試的要求。

  最近一段時間多用這種教學方法,也慢慢地熟悉學生可能感興趣的地方,收束起來難度也漸漸地降低,這還需要師生慢慢地適應。

【《觀滄海》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觀滄海的教學反思09-03

《觀滄海》教學反思08-30

觀滄海的教學反思10-22

觀滄海教學反思08-17

【精】《觀滄海》教學反思09-07

《觀滄海》教學反思精選4篇11-13

《觀滄海》教學反思精選12篇09-24

《觀滄海》教學反思9篇10-04

觀滄海的教學反思(5篇)06-22

《觀滄海》教學反思9篇10-14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无卡 | 亚洲一区欧美综合 | 五月天在线视频婷婷播放 | 日本人成在线播放免费不卡 | 天天爽天天狠久久综合 | 亚洲视频在线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