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潮》教學方案 人教版
導語:《觀潮》是一篇以寫景為主的散文。文章語言優美,詞語豐富,句子變化錯落有致。下面就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觀潮》教學方案,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認真讀讀課文,學習生字新詞,了解錢塘江大潮在“潮來前”、“潮來時”、“潮退后”的不同景象及特點,從而認識到錢塘江大潮是洶涌澎湃的天下奇觀。引導學生進一步認識“潮汐”的成因及相關知識。
情感目標:使學生在錢塘江大潮的震撼中,陶冶身心,從而激發學生對錢塘江大潮、乃至祖國的大好河山、錦繡風光的無比熱愛。
技能目標:引導學生能深情朗讀課文,背誦課文3、4小節。學著按時間寫作的辦法仿寫片段《雷雨》。
教學重點:
1、使學生感受到錢塘江大潮的洶涌澎湃、雄偉壯觀。
2、理解并主動積累課文中生動優美的語言,并讀出感情。
教學難點:
1、使學生感受到錢塘江大潮的洶涌澎湃、雄偉壯觀。
2、仿寫一個片段《雷雨》。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同學們,愛旅游嗎?哪些地方的景象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大家能用平時積累的語句來描繪這些令自己難忘的景象,真不錯,老師也積累了一段與大家一起分享。師深情背誦課文3、4。
3、出示課題,齊讀。
二、整體感悟:
1、同學們聽了老師的誦讀,對錢塘江大潮留下了什么印象?
2、請同學們也來讀讀課文,看看課文是按什么順序寫的,劃出文中自己喜歡的語句,反復讀讀,推薦給同桌。
3、師按學生回答歸納板書:“潮來前”、“潮來時”、“潮退后”。
4、交流學生喜歡的語句,及時糾正讀音。并讓學生說喜歡的理由。
三、精讀課文:
1、錢塘江大潮為什么會被稱為“天下奇觀”。(并板書)我們一起去看看。
2、指名讀課文第2節,你讀懂了些什么?師歸納板書:江面平靜,人山人海、昂首東望。
3、“望”字在課文里除了看,還有一層意思——等著、盼著。該怎樣讀讀人們的這種心情?出示圖片“江面平靜”,配上音樂,學生自己讀讀。
4、交流讀,引導學生抓住“橫臥、籠罩、屹立”等詞把當時的氣氛讀出來,注意及時請學生評價朗讀的情況。
5、師生對讀,請學生體會朗讀成功的原因,總結學法。
理解重點詞句。
讀出人們的心情。
選折合適的音樂。
6、自由讀讀3、4小節,在學習小組中按學習方法自學課文。
7、交流理解的詞語,并讀讀該句句子。
8、師歸納板書:悶雷滾動,出現一條白線,人聲鼎沸、沸騰。
9、重點交流“那條白線很快地向我們移來,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面。再近些,只見白浪翻滾,形成一道兩丈多高的白色城墻。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的戰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抓住比喻,理解“浩浩蕩蕩、山崩地裂”等詞
10、體會人們的心情。板書。配樂誦讀,學生自由選折音樂,組成小組讀讀。
11、集體學習課文最后一節師生對讀。
四、拓展、探究
1、關于錢塘江大潮,你還想了解些什么,引導學生網上學習。并試著向外國游客介紹一下“你眼中的錢塘江大潮。”并把自己的觀點介紹具體。
說話練習:“錢塘江有著()的大潮。()。
2、仿寫《雷雨》
出示媒體“雷電交加”的景象。
出示要求:運用恰當的語句寫出雷雨的氣勢。
五、課后小結
我們領略了世界第一大涌潮——錢江涌潮的雄奇壯美,感受了自然的非凡魅力。最近又獲喜訊,海寧市已于2002年4月在上海舉辦的中國著名旅游景點及聯合國《世界遺產》博覽會上,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提交申請報告,如果申報成功,這將是浙江省第一個“世界遺產”。到那時候,與錢塘江潮有關的一切藝術作品將會成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遺產”。江山如此多嬌。生活在這樣的國度中是自豪的。讓我們繼往開來,為祖國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奮發努力吧。
六、課后習題
1.熟讀課文,背誦第一自然段。
2.完成下列補充練習
多媒體顯示:
翻譯下列句子:
①方其遠出海門,僅如銀線。
②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
③出沒于鯨波萬仞中
④僦賃看幕,雖席地不容閑也。
3.完成課上的改寫練習。
附板書設計:
觀潮
潮來前 潮來時 潮退后
江面平靜 出現白線 兩丈多高的白色城墻 余波西去、恢復平靜
(看)浩浩蕩蕩
(聽)山崩地裂
昂首東望人聲鼎沸、沸騰 深深震撼 回味、贊嘆“天下奇觀!”
教學感言:
上完《觀潮》這一課后,上網查看了一些教學案例,在思想上有了很深的啟發和感受。再對照《新課程標準》認真反思,確有許多遺憾之處。我想這些新的認識和感受對我在今后的教學中定有新的突破。
《觀潮》這篇課文是以寫景為主的散文,文章語言優美,詞語豐富,句子變化錯落有致,特別是“潮來時”一段,把錢塘江潮描繪的有聲有色,讀來令人如身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景。在教學中,為了讓學生與文本融為一體,感受大自然的壯麗奇特的景觀,我在教學設計中主要注重了以下幾點:
一,創設心靈的境遇。
“心靈”即指人的思想感情。有了豐富的思想感情,才有對事物的認知熱情,我在課堂上喜歡看見學生迫切求知的眼神,喜歡聽富有稚氣的表達。他們的認知若是在情感中激發的,獲得知識將是最牢固的。因此,在課前,我設計了與學生“課前交流”的簡短對話,以商量語氣激發學生當“小記者”,學生信心十足表示贊同,然后相機以寓于有趣、生動、優美的****語言,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將學生引入所要學習的情境之中,讓學生愿意與作者去觀潮的情思。從學生的神情和學習狀態,我認為他們自認是“小記者”的身份表述的語言是自豪的,愿學的情感是真誠的。并且飽含愉快的心情進入課文佳境。同時,課堂中教師讓自身投入情感狀態帶動學生,才能真正達到師生雙邊活動。
二,注重學生主體參與,發展多種能力。
學生的語文能力主要通過學生實踐活動“習得”,不是老師教會的,在教學環節中,我設計了讓作者一起去錢塘江大堤上去觀潮,讓每一位學生都有參與的興趣,然后圖文并茂,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讀給大家聽。文中優美詞語,重點句子學生在“****、互動、思辯、表達”中得到理解,如:學生看完“潮來時”課件后,很快能抓住文中重點詞語理解句子,領悟文美的蘊意。使其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得到提高。印象最深的是部分學生總不敢舉起小手,這一細微處老師不能忽視,我用風趣“摸瞎”游戲指名學生回答問題,讓學生在驚奇中自主的舉起了小手,調動學生積極性。
三、以課文為本,教會學生寫作方法。
教完作者的觀察順序及從哪些方面去描述潮水在學生理解課文后相當明了。因此,我讓學生小組討論寫作方法,繼承傳統的“引用貫通”的教學方法,并用動作演義“人生鼎沸”的場面。再結合生活實踐中學會運用,知道如何描述場面,這一環節在整節課堂上看上去是“重復”的導教,但間接的讓學生加深了記憶,落實積累到運用知識的能力。
四、調查學生學習情況延伸到課堂外繼續學習知識的求知欲望。
閱讀課外書籍,積累課外知識是提高學生語文知識能力的必要途徑。但對學生提出強硬的要求他們盲目的去讀背,我想這樣做是事倍功半的。教完本課后問學生:還有什么不懂的問題嗎?然后照應課前設計,大力表揚課堂上表現不錯的“小記者”并鼓勵他們進一步為親朋好友當好“小導游”作準備,給學生自信舞臺,讓學生把課堂上的學習熱情真正落實到生活中去。
【《觀潮》教學方案】相關文章:
《觀潮》教學方案分享04-18
蘇軾《觀潮》教學方案04-16
《觀潮》教學設計方案06-03
《觀潮》教學方案設計04-20
觀潮教學實錄07-24
《觀潮》教學設計04-24
《觀潮》教學實錄02-04
觀潮的教學設計03-30
《觀潮》教學實錄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