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歸園田居·種豆南山下》的經典教案
《歸園田居·種豆南山下》可以讓我們領悟作者返樸歸真的人生志趣與人生境界,學習其高尚的理想和堅定的人生追求。下面是《歸園田居·種豆南山下》的經典教案,歡迎閱讀。
教學目標:
1、理解詩意,熟讀成誦
2、賞析意境,領悟詩人的志趣情懷
教學方法:
情感激趣法 啟發引導法
教學重點:
品味詩歌的語言,體味詩歌的情味,領悟詩歌的意境
教學難點:
激發學生想像,再現詩歌畫面,深刻體會景物描寫中蘊含著的深厚的情思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回顧舊知,走進作者
說說你所了解的陶淵明及作品,教師相機補充
二、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一本本色彩斑斕、圖文并茂的小人書曾讓兒時的我們如癡如醉、愛不釋手她們充實著我們寂寞的童年,滋養著我們懵懂的心靈,她們一路伴隨著我們成長!
六一兒童節到了,某一少兒出版社,為了讓孩子們從小能在詩人和畫家聚會的星空下,快樂閱讀,決定出版一本圖文并茂的少兒古典詩歌圖書現在大部分工作已完成(多媒體出示《靜夜思》《過故人莊》《清明》等插圖),還有幾首古詩沒有編輯,其中就有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其三,你能仿照這種編排,幫助出版社完成這首詩的編輯嗎?
要完成這項工作,光有熱情遠遠不夠先來看一下已完成的古詩編輯包括哪些內容?
明確:注音,注釋,譯文,插圖
三、淺吟低唱,完成注音
1、學生自由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重音和節奏
提示:用“∕”劃分節奏,注意音節劃分和意義劃分相結合
[屏幕出示]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2、互讀互評:展開朗讀競賽,相互糾正,完成注音
四、七嘴八舌,疏通詩意
教師引導:要完成這首詩的翻譯需要注意什么?可以通過哪些途徑和方法?
明確:尊重原文,借助課下注釋,適當擴展
小組合作,選出最佳譯文
五、斟詞酌句,繪制美圖
1、配樂誦讀:邊聽邊想象,我們的眼前會呈現出哪些畫面?用一兩句話描繪一下
2、細讀感悟:種豆,除草,起早貪黑,多么辛苦的一件事呀,那么詩人認為辛苦嗎?結合詩句、作者的生平以及剛才頭腦中展現的畫面談談你的理解
3、深層探究:陶淵明的這首詩為我們展現出一幅幅優美的畫卷如果你是少兒圖書的美術編輯,為了吸引孩子,也為了幫孩子更好的理解這首詩,你最希望為這首詩配上哪幅畫面?為什么?
4、想象擴寫:如何讓美術編輯更好地理解你的意圖?畫面應呈現一種怎樣的意境呢?現在把你最喜歡的畫面用你的妙筆擴寫成一段優美的小散文,以備美術編輯參考
要求:(1)用第一人稱;(2)有景物和人物描寫(動作、心理描寫);
5、推薦交流:小組內交流,推薦優秀者全班交流
[屏幕出示] 1、 陶淵明月夜歸耕圖
2、 教師習作:我雖然獨自一人,卻有一輪明月相伴月下的我肩扛一副鋤頭,穿行在齊腰的草叢中透明的月光、靜謐的田野、青草的芳香、泥土的氣息、此起彼伏的蛙鳴,啊,好一幅迷人的月夜歸耕圖如果有“絲竹亂耳,案牘勞形”,哪有機會和心情欣賞這良宵美景?調皮而又多情的露珠也來助興,它給辛勞了一天的我以清涼溫柔的撫慰遠離官場,遠離喧囂,按自己意愿生活的感覺真好!
3、 學生點評
六、配樂誦讀,積累升華
為了讓這本書更暢銷,出版社還打算給她配上音像資料——光蝶經過這節課的學習,想必大家已經深刻地感悟到作者的志趣情懷,此時的我們不僅能讀得字正腔圓,而且還能讀出情感和韻味來,老師相信你們!來吧,我們一齊背誦——
[屏幕出示] 方法指導:事件——所見——所感
七、盤點收獲,課堂總結
回顧這節課,你都有哪些收獲呢?我們如何去鑒賞一首古詩呢?學生暢所欲言
[屏幕出示] 讀懂詩意——呈現畫面——品味語言——感悟意境
大家齊心協力,勝利地完成了這首詩的文字、美圖、錄音的編輯工作,我想這也是我們送給孩子們最好的節日禮物,相信他們一定會在詩情畫意中感知我們古典詩歌的形象美、意蘊美、韻律美
八、活學活用,課外拓展
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共五首,有寫農村生活風貌的,有寫詩人跟鄉鄰們交往的,有寫詩人出游的,我們今天所學的是他的第三首課后下面我們從這組詩中另擇一個“鏡頭”,改成一篇小散文
“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其一)
“時復墟曲中,披草共來往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其二)
板書設計:
勞動平淡
愿決別官場,回歸田園
美好情趣
拓展閱讀:《歸園田居·種豆南山下》中的人生樂趣
陶淵明創作了大量田園詩,開創了田園詩派。與中國文學史上前前后后諸多的田園詩人相比,陶淵明最大的特色就是親自參加了農業耕作,并在詩中真切地表達了其中甘苦。他自述參與農耕的詩作共有六首,其他一些詩也涉及農耕,但并非專寫此事。在這幾首詩中,以這首《歸園田居》(之三)與另一首《庚戌歲九月中于西田獲早稻》最為人稱道。
初看,此詩平淡無奇,淡到幾乎看不見詩,但卻得到人們的欣賞并廣為傳誦,原因何在?主要就在于,陶淵明的視角是詩人的,不是普通農夫的,他所表達的是只有詩人耕作才會產生的感受,不同于田者自歌。他看似平淡的語言中蘊含著樸厚悠遠的詩的神韻,在平平常常的敘說中,寫出了一個寧靜而豐足的精神世界。他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我們不妨從他對農耕的態度講起。
詩作開頭兩句說:“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開篇十分自然樸素,詩人在南山下種了一些豆子,豆田的情況是草很茂盛,豆苗卻稀稀疏疏的。面對這種情況,詩人是什么態度呢?地地道道農夫的態度,很可能是要焦慮的,或者干脆放棄了,而詩人卻欣然接受。豆田如此荒蕪,他還要精心侍弄。“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一大早就起來去清除雜草,直到月亮出現在天空才扛著鋤頭回去。為了這長得稀疏的豆子,詩人還要在草木叢生的狹窄小道上行走,以致晚間的露水打濕了衣裳。讀到這里,人們不禁會產生疑問,這么做值得么?詩人最后道出了種豆之意,原來豆子的豐茂與否,并不是他特別掛心的,衣服被沾濕更是小事一樁,他在意的是另一件對于他整個的生命都非常重要的事,那就是“但使愿無違”,只要不違背自己的意愿。他的意愿究竟是什?這首詩沒有說,我們可以從詩人其他的詩作中看出來。
《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二首》(其二)云:“雖未量歲功,即事多所欣。”“長吟掩柴門,聊為隴畝民。”雖然一年過去到底種了多少地,收獲有幾多,詩人從不曾考慮;可是在農事耕作里遇到的事情大多讓他心神舒暢。因而,他吟詠不輟,虛掩柴門,甘心做個耕作于隴畝之間的百姓。依循同一思路,豆子多少,詩人并不計較,關鍵在于他能在農事中得到樂趣,覺得做個農夫挺不錯。《西田獲早稻》一詩在備述農家事之后,亦云:“但愿常如此,躬耕非所嘆。”可見,詩人的意愿就是能在田園安居,過著自食其力的耕種生活。
早起晚歸去耕種,詩人也認為是苦差事,他之所以不說它苦,是因為怕辜負了自己的心志。而且,盡管耕作讓人四體疲勞,可沒有外界特別的憂患干擾,人的心靈能夠得到安寧。他說:“不言春作苦,常恐負所懷。”(《丙辰歲八月中于下巽田舍獲》其一)“田家豈不苦,弗獲辭此難。四體誠乃疲,庶無異患干。” (《西田獲早稻》)在《歸園田居》(其三)這首詩里,詩人就不僅不言春作苦,而且還寫了他在種豆一事中得到的淡淡的欣悅。
文人士大夫對于耕作,還有兩例可以與陶淵明相對照,從中更可以看出陶的個性特點。漢代司馬遷的外孫楊惲,曾作有歌詩,也言及種豆。陶詩首二句可能受到楊的啟發,也可能根本未受楊的影響,二人所言之事類似,只是偶合而已。不管真實的情形如何,我們都能夠看出他們對種豆所持的態度是有很大差別的。據《漢書·楊惲傳》載,楊惲被廢為庶人之后,“家居治產業,起室宅,以財自娛。”他過著以財自娛的生活,看起來沒有親自參加耕作的可能性更大些。但他在《報孫會宗書》中卻說:“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園治產,以給公上。”不知何者為是。楊自云酒后耳熱,仰天拊缶歌呼其詩曰:“田彼南山,蕪穢不治。種一頃豆,落而為萁。人生行樂耳,須富貴何時!”他也在南山種豆,但卻聽之任之,根本不加整治,由它自生自落。因為他認為,人生應當及時行樂,想富貴還不知要等到什么時候。由此看來,楊惲即使真的自己耕田,也只是用以發泄悲憤而沉淪的情感罷了,與陶淵明耕種以求食的樸素目的,在耕種中得到精神愉悅的態度截然不同。
陶詩中談及“理荒穢”,這讓人聯想起另一位偉大的詩人屈原。從屈原的詩作中,我們看不到種豆的事情,不過他有對種植的表述。《離騷》云:“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畦留夷與揭車兮,雜杜衡與芳芷。冀枝葉之峻茂兮,愿俟時乎吾將刈。雖萎絕其亦何傷兮,哀眾芳之蕪穢。”屈原自云栽種了百畝香草,并對這些香草寄與了厚望,希望它們長得枝葉峻茂。如果香草枯萎斷絕,他不會為之悲傷,可是香草卻變得蕪雜污穢,改變了自然的芬芳高潔品質,這讓詩人哀嘆不已。屈原可能真的種植過香草,但詩中并非重在寫植草種花,而是在很大程度上賦予此事以象征意義,指的是詩人曾培植教育過一些弟子,可是,他們卻和政治上的反動者同流合污,失去本來的貞正品格,使詩人深感痛心。
與楊惲和屈原相比,陶淵明既不像楊惲那樣對南山之豆不聞不問,也不像屈原那樣有所寄托,他對農耕之事抱著客觀而且坦然的態度,不管豆苗繁茂與否,他都盡心盡力地除草整治,而他整治荒穢的目的,也不是為了求得怎樣的豐收,他以平和的心態面對種植豆苗,別是一種順任物之自然,順任人之自然的態度。他在種豆除草這樣極平常的事情中,發現了樂趣,實現了自我,得到了心靈的寧靜,看似平淡的語句因此飽含醇厚的詩意。
這首詩在藝術表現上也有卓越之處。與詩人自己其他的作品比較,就能夠略知一二。比如,同是對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表述,《西田獲早稻》云:“晨出肆微勤,日入負耒還。”此詩則云:“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理荒穢”所說行動的指向性就比“肆微勤”具體多了,而且“帶月荷鋤歸”一句不僅有形象,還寫出優美溫馨的意境,詩中有畫,真切生動。有此警句,全詩生輝。詩人是“帶月”而歸,而不是月照而歸,這樣的措辭,就突出了人的主體性,流露出人物的風神,流露出人物對周遭景物的喜愛,雖然這欣喜是那樣的淡,讓人幾乎不能覺察。富于形象性,篇有佳句,也是這首詩受人喜愛的一個原因。
詩的語言平淡古樸,具有漢魏風格,不避重復就是一證。豆,草,沾衣等字樣在短短的四十個字的小詩里,都重復出現,作者并不選擇其他的語詞來代替,這在近體詩中是很少見的。然而這些語詞的重復并沒有給人累贅之感,反而讓人覺得親切樸實,仿佛詩原本就在作者胸中,是自己流出來的一樣。他信口而吟,卻自有旁人不能及的一片曠遠散談,天然渾成,真是令人企慕。
就結構而言,不斷的轉折是本詩特色。豆苗稀就不要種了吧,可詩人還津津有味地早起晚歸去整治。言及歸來,似乎已經無話可說,詩人轉而言說道上草木長,晚露打濕衣裳。沾濕了衣裳大概要抱怨了吧,他又說不足惜,只要不違背心志就行。就在這不斷的轉折中,詩人完成了一幅他心靈的風景畫。轉折雖多,卻毫不費力,沒有刻意為之的痕跡,如果不是性情本來就平和,如果不是語言的功力深厚,是不可能達到這一境界的。
【《歸園田居·種豆南山下》的經典教案】相關文章:
《歸園田居 種豆南山下》教案04-19
《歸園田居(種豆南山下)》教案04-12
《歸園田居種豆南山下》教案03-24
《歸園田居·種豆南山下》經典教案04-06
歸園田居種豆南山下03-25
《歸園田居·種豆南山下》的優質教案04-08
歸園田居種豆南山下教案導入03-25
《歸園田居 種豆南山下》實錄03-24
《歸園田居(種豆南山下)》教學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