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塞》古詩原文賞析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出塞》古詩賞析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看到過許多經典的古詩吧,從格律上看,古詩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那么都有哪些類型的古詩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出塞》古詩賞析,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出塞》古詩賞析1
《出塞》
詩人:王昌齡 朝代:唐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注釋】
①龍城飛將:指漢武帝時的鎮關大將李廣。
②胡馬:指敵人的軍隊。
③度:越過。
④陰山:內蒙古自治區中部的山脈。
【譯文】
秦漢以來,明月就是這樣照耀著邊塞,但是離家萬里的士卒卻沒能回還。如果有衛青、李廣這樣的將軍立馬陣前,一定不會讓敵人的鐵蹄踏過陰山。
【創作背景】
《出塞》是王昌齡早年赴西域時所做,《出塞》是樂府舊題。王昌齡所處的時代,正值盛唐,這一時期,唐在對外戰爭中屢屢取勝,全民族的自信心極強,邊塞詩人的作品中,多能體現一種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敵制勝的強烈自信。同時,頻繁的邊塞戰爭,也使人民不堪重負,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這種和平愿望。
組詩的第二首,《全唐詩》同時也錄入李白詩作下,作《從軍行》或《行軍》。但《李白全集校注匯釋集評》沒有《軍行》一首。歷來對此詩真實作者存有不同意見。
【賞析】
明月下的邊關,總容易與秦代筑關衛胡、漢代的漢胡戰爭等歷史事件聯想起來,因此當詩人看到明月邊關時,胸中感慨萬千:在邊關發生的戰爭不計其數,然而生還的`將士卻有幾人?希望這樣的歷史悲劇不要再重演了吧!詩人一語道出了千萬人的愿望與心聲。
強烈的現實感,深遠的歷史感,使全詩顯得分外凝重而深沉。詩人將詩歌置于深廣的時空背景中,意境雄渾蒼茫、感情豐厚深廣,被稱為唐人七絕之壓卷之作。
王昌齡簡介
王昌齡(698-756),字少伯,盛唐著名詩人(公元698-公元766年),約生于武則天圣歷元年(698年),約卒于玄宗天寶十五年(756年)。王昌齡的籍貫,有太原、京兆兩說。《舊唐書》本傳云王昌齡為京兆(即唐西京長安,今陜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為他在《別李浦之京》詩中說:“故園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閑居》之作。
唐代許多山西詩人因為洛陽、長安為當時文化中心,多游洛陽、長安,有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為居住在京城便說他們為京城人。《河岳英靈集》為唐人殷番所編著的唐人詩集,載王昌齡為太原人,《唐才子傳》也認為王昌齡為太原人。
《出塞》古詩賞析2
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
注解:
1、但使:只要。
2、龍城:龍城是匈奴祭天集會的地方。
3、飛將:指漢朝名將李廣而言,匈奴畏懼他的神勇,特稱他為飛將軍。
4、陰山:昆侖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橫貫綏遠、察哈爾及熱河北部,是我國北方的屏障。
譯文:
依舊是秦時的明月漢時的邊關,
征戰長久延續萬里征夫不回還。
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而今健在,
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賞析:
這是一首慨嘆邊戰不斷,國無良將的邊塞詩。詩的首句最耐人尋味。說的是此地漢關,明月秦時,大有歷史變換,征戰未斷的感嘆。二句寫征人未還,多少兒男戰死沙場,留下多少悲劇。三、四句寫出千百年來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龍城飛將出現,平息胡亂,安定邊防。全詩以平凡的語言,唱出雄渾豁達的主旨,氣勢流暢,一氣呵成,吟之莫不叫絕。明人李攀龍曾推獎它是唐代七絕壓卷之作,實不過分。
【《出塞》古詩賞析】相關文章:
王昌齡《出塞》古詩賞析11-30
《出塞》古詩原文賞析02-27
王之渙出塞賞析05-24
蝶戀花·出塞原文及賞析06-09
王昌齡《出塞》鑒賞及賞析05-21
蝶戀花·出塞原文、賞析04-08
王昌齡《出塞》原文及賞析06-08
王昌齡《出塞》鑒賞及賞析01-20
王之渙出塞古詩原文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