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意境美的形態鑒賞

時間:2024-10-02 10:35:01 古詩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古詩詞意境美的形態鑒賞

  中國古典詩歌的意境美有著獨特的藝術魅力,給人一種“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的回味,常使人沉醉其中而不覺,從而獲得極濃極烈的審美享受。

古詩詞意境美的形態鑒賞

  中國的古典詩詞,以它那博大精深的思想內容、杰出的藝術手法、豐富多彩的想象,在世界文化長河中熠熠生輝,顯示出它獨特的藝術魅力,尤其是勾勒出的深邃、優美的意境,耐人尋味,引人遐思。

  《老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莊子》“天地有大美不言”等藝術思想,其追求弦外之音、象外之意的美學特征,已與今之“意境”內涵相近。意境一語最早出自托名王昌齡所撰《詩格》。王昌齡提出詩有物境、情境、意境三境,意境意味著“亦張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則得其真矣”,指的是藝術形象所表現的內心感受、體會和認識,重在“得意”,即“得其真”。自此以后,無論是司空圖《二十四詩品》的“超以象外,得其環中”、“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言外之意和象外旨趣的索求,還是嚴羽《滄浪詩話》中關于詩當“羚羊掛角,無跡可求”,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妙悟說,都致力于發展意境淡泊高遠以求神韻的美學特征。王國維“何以謂之意境”?曰:“寫情則沁人脾,寫景則在人耳目,述事則如其口出。”這是把意境說運用于包括小說戲曲在內的各類體裁的文學創作,以真情真事、師法自然為其宗旨。若加上王夫之的“意猶帥也”,用立意來加以統治,可謂是中國古代美學中較為完整的意境之說。由此看來,“意境”是中國古代美學和文學理論的一個重要范疇,也是衡量中國古代文學特別是古典詩歌的一個重要標準。所謂“意”,是詩人的思想感情,又是讀者在理解、認識現實生活基礎上形成的典型感受,是“情化的理”,又是“蘊理的情”。所謂“境”,是詩中所描寫的具體景物,即鮮明的生活圖畫,是從大量的現實生活中提煉出來的、富有特性的藝術形象。意境是指個人的主觀情意和作品反映的客觀物境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藝術境界,意境美是我國古典詩詞創作者追求的最高藝術標準,經作者們的精雕細琢,呈現出風格迥異的形態。

  人們在閱讀和品味古典詩詞時,常常會超脫于言語意象之外,有“得象忘言,得意忘象”并由之進入一種溟漠恍惚的境界之感:有的像崇山峻崖,橫絕太空;有的像大河橫前,波濤洶涌;有的像迅雷疾電,走云連風;有的像大風卷水,林木衰摧;有的像壯士拂劍,浩然彌哀;有的像倒酒既盡,仗藜行歌;有的像行吟澤畔,飲恨吞聲。這些非常豐富的形象常給人以美感。那么,中國古典詩詞意境美的形態究竟有哪些呢?筆者以為,可劃分為兩個方面八種形態。

  一 陽剛雄渾類

  一般說來,這種美感或是激揚振奮,或是奔放熱情,或是深沉堅實,或是蒼勁雄渾。它大體劃分為四種形態:第一種意境叫“雄奇壯闊”;第二種叫“豁達開朗”;第三種叫“悲壯蒼勁”;第四種叫“沉郁頓挫”。

  “雄奇壯闊”。這種意境的詩詞往往在寫景的時候,雄奇壯美,氣勢雄渾,抒情則奔騰震蕩,磅礴千鈞,語言方面它往往是渲染夸張,驚心破膽。“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詞起筆,緊連三句,指點江山,尋視古今,把雄奇壯麗的自然景色和叱咤風云的英雄人物聯系起來,筆力雄健,塑造了一種氣勢奔放、雄渾宏大的意境:大江巨流,驚心動魄,英雄豪杰建功立業,簡直使讀者看到長江波濤滾動、浩蕩奔涌的畫面。整首詞,詞人借對那奇偉壯麗的風景、杰出人物的英雄氣概和豐功偉績的勾勒表達了自己不畏政治困厄和道路險阻的人生態度,成為豪放詞的典范。岳飛的《滿江紅》: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我們可以設想這樣一幅畫面:在一個雨后初晴的傍晚,獨自憑欄,北望中原大好河山,已被金國統治者踐踏,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作者心中的激憤之情,不可壓抑的亡國恨,收復祖國河山的壯志與信心,都像火山一樣噴發而出。我們的腦海中會浮現出岳飛持槍躍馬、率領岳家軍奮勇殺敵的勃勃英姿。通篇氣勢磅礴,音調激越,意氣豪邁,詞里句中無不透出雄壯之氣,抒發著作者憂國報國的壯志情懷。

  “豁達開朗”。這種意境寫景往往是脫塵超俗,虛實相生,抒情的時候往往是曠達開朗,舒緩綿長,在語言方面一般就是健朗明快,奇譎俊逸。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作者借奇特的想象,展開與明月的對話,在對話中探討著人生的意義,既有理性,又有情趣,心態樂觀而曠達。作品以對明月的向往之情,對人間的眷戀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瀟灑的風格和行云流水般的語言,傳達著一種超塵脫俗、奔放豁達的意境。

  “悲壯蒼勁”。這種意境美一般的特征是:在寫景色方面,往往是蒼茫闊遠,峭拔蕭疏,抒情方面往往是豪縱雄健,慷慨悲涼,在語言方面往往是古樸遒勁,剛正慘烈。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軍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這首“壯詞”,作者將自己的愛國之心、忠君之念及壯志難酬的悲憤寫得氣勢恢弘,酣暢淋漓。詞的上闋給我們勾勒了一幅盛大、壯觀的沙場秋點兵的意境,表達了作者建功立業的期許。下闋描寫戰爭的激烈程度,我們仿佛看到了將軍彎弓躍馬、叱咤沙場的畫面。詞的前面寫得慷慨激昂,最后一句“可憐白發生”詞境急劇變化,使全詞籠上了濃郁的悲憤色彩,表達出理想與現實的巨大反差,悲壯激憤。全詞基調雄壯高昂,結句悲涼低沉,具有極強的感染力。

  “沉郁頓挫”。這種意境的一般特點是,內容上深蓄積厚,感情深沉,曲回郁結;語言上往往不事雕琢,絕少夸張,長于以情事動人。杜甫的《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在這首七律里,我們仿佛可以看到一位老詩人在極端困窘的情況下獨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高臺的情景,那蕭瑟的秋江景色,引發了他身世飄零的感慨,滲入了他孤老愁痛的悲哀。前四句寫登高見聞――寫景,后四句抒情。詩中蒼涼悲壯的氣氛,作者困苦的遭遇和抑郁的感情,烘托出一種沉著凝重、含蓄雄渾的意境。因此,這首詩成為古今七言律詩第一的曠世之作。

  二 陰柔素雅類

  這種美感或委婉清幽,或綿軟如煙,或似牽絲抽線,或如清風拂面。它大體劃分為四種形態:第一種叫作“瑰麗濃艷”;第二種叫作“寧靜淡泊”;第三種叫作“清淡素雅”;第四種叫作“凄清愁苦”。

  “瑰麗濃艷”。其意境題材大多是酒邊花下,盛裝美人。它所采用的表現手法往往為濃抹彩繪,刻意雕琢;它所表現出來的藝術形象,往往是金碧輝煌,濃艷絕人。如溫庭筠的《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鬢云欲度香腮雪。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照花前后鏡,花面交相映。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鷓鴣。讀罷全詞,我們眼前自然會出現這樣一幅畫面,朝陽的光輝映在錦屏上忽明忽暗,剛剛起床的佳人,面腮粉白,鬢絲繚亂。她獨自懶洋洋地畫描著娥眉,慢悠悠地梳妝打扮。梳洗停當,又拈起一只花枝插在頭上,顯得格外風流浪漫,然后又拿起兩面鏡子前后照映,那粉紅臉兒與鮮花爭芳斗艷。穿衣時看到繡羅襖上金色的鷓鴣成雙對,喚起了美好的憧憬,惆悵無限。詞作以濃艷的筆墨、細膩的刻畫創造了精妙絕倫的意境。

  “寧靜淡泊”。其意境題材大多是大自然的空寂幽靜,表現作者一種遠塵避世的飄逸情緒。作品形象鮮明,情景交融,使欣賞者如身臨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可以產生強烈的共鳴。如陶淵明《飲酒》: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全詩繪出一種清新自然、安謐美好、遠離塵囂的農村生活圖景,使讀者感受到詩人淡泊寧靜的心情。“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千年以來膾炙人口的名句。詩人采菊東籬,有如傾聽著大自然美妙的音響,觀賞著大自然美妙的畫面,那里一定有著清清的泉水,奏著莊嚴的天籟,菊花一定散發著醉人的芳香,使詩人陶然欲醉,意與境妙不可言。悠然之間,詩人舉首展望,遠遠的廬山映入了眼簾。這時,詩人才發現,天色已是傍晚,一層淡淡的暮靄籠罩著遠處的山景,使它更具綽約朦朧之美,在這絕美的日夕山色之中,飛鳥們結伴而歸了。因為有了“心遠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會悠閑地在籬下采菊,抬頭見山,是那樣的怡然自得,那樣的超凡脫俗!

  “清淡素雅”。其意境所反映的大多是大自然的景物,青山綠水,芳草鮮花,比較素淡。或者描寫一些純潔天真的人物,生動活潑,俏麗可愛。它的表現手法往往是細致纖麗、清奇婉轉的,好像是流泉鳴琴,洋溢著生機。張志和《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這里作者用“山”、“白鷺”、“流水”、“鱖魚”、“青笠”、“蓑衣”、“斜風”、“細雨”等八個物象構成了一幅輕柔、淡雅、優美的生活圖景,表達出詩人自得其中的閑適,自在其中的怡然,自樂其中的愉悅,從而營造出一種如水墨畫似的清新、清淡、清明的意境。王維在清新寧靜而生機盎然的自然山水中,通過如畫的景物描寫,傳神地寫出了水天一色的空明意境。如: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山居秋暝》)。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過香積寺》)。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山中》)。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終南山》)。在這些詩中,日色本為暖色調,可在泉水聲中,詩人卻認為它“冷”在青松之上,山中秋色在白石紅葉映襯下的空翠清潤,欲濕人衣;白云霧靄的時有時無,如水墨點染出山巒的濃淡靜穆。詩人深入到自然界的萬千變化中,感受到了萬物生生不息的生之樂趣,寫出具有詩的情調和意境氛圍的物態天趣,精神升華到了空明無滯礙的境界,自然的美與心境的美完全融為一體,創造出如水月鏡花般不加雕飾的醇美境界。

  “凄清愁苦”。其意境所表現的情事環境大多是哀傷凄冷的,如悲如戚,如泣如訴,往往以凄婉惻楚來打動人心。讀這類詩詞,它可以引發人們的畏懼和悲憫,用一種悲劇的方式來喚起人們對美好事物的熱愛與向往。“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中疊用了九個名詞,將既富有個性特征又有聯系的景物,以巧妙的藝術構思,勾畫了一幅彌漫著陰冷氣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陽的意境。暮色思歸的烏鴉,安逸自適的人家,旅途勞頓的老馬,烘托出浪跡天涯的游子思念故鄉彷徨悲苦的情懷。全詩寫得纏綿悱惻,凄切哀婉,讓人回腸蕩氣,成為元曲中的絕唱。

  總而言之,中國古典詩歌的意境能產生一種“呈于象,感于目,會于心”的審美效應,它雖然形態多樣,但都能“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能引人遐思,讓人尋索不已,玩味不止,讓讀者沉醉其中而不覺,從而獲得極濃極烈的審美享受。

【古詩詞意境美的形態鑒賞】相關文章:

從意境語言的角度鑒賞古詩詞09-20

意境唯美的古詩詞08-22

意境很美的古詩詞(精選24首)07-27

鑒賞詩歌意境的方法06-29

描寫桃花形態的古詩詞10-24

古詩詞鑒賞05-15

古詩詞鑒賞10-30

古詩詞鑒賞06-17

經典古詩詞的鑒賞09-07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一本视频在线中文字幕一区二 | 日韩精品熟女一区二区 | 亚洲国产欧美在线人成| | 日本久久丝袜综合网 | 亚洲天堂久久伊人网 | 日韩国产二区不卡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