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刈麥白居易古詩

時間:2024-09-14 09:53:00 飛宇 古詩 我要投稿

觀刈麥白居易古詩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聽說過或者使用過一些比較經(jīng)典的古詩吧,漢魏以后的古詩一般以五七言為基調(diào),押韻、轉韻有一定法式。那么什么樣的古詩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觀刈麥白居易古詩,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觀刈麥白居易古詩

  【原文】

  觀刈麥

  白居易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背傍。

  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

  田家輸稅盡,拾此充饑腸。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nóng)桑。

  吏祿三百石,歲晏有余糧。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譯文

  農(nóng)家很少有空閑的月份,五月到來人們更加繁忙。

  夜里刮起了南風,覆蓋田壟的小麥已成熟發(fā)黃。

  婦女們擔著竹籃盛的飯食,兒童手提壺裝的水,

  相互跟隨著到田間送飯,收割小麥的男子都在南岡。

  他們雙腳受地面的熱氣熏蒸,脊梁上烤曬著炎熱的陽光。

  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氣炎熱,只是珍惜夏日天長。

  又見一位貧苦婦女,抱著孩兒站在割麥者身旁,

  右手拿著撿的麥穗,左臂掛著一個破筐。

  聽她望著別人說話,聽到的人都為她感到悲傷。

  因為繳租納稅,家里的田地都已賣光,只好拾些麥穗充填饑腸。

  現(xiàn)在我有什么功勞德行,卻不用從事農(nóng)耕蠶桑。

  一年領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還有余糧。

  想到這些暗自慚愧,整日整夜念念不忘。

  注釋

  刈(yì):割。題下注“時任盩厔縣尉”。

  覆(fù)隴(lǒng)黃:小麥黃熟時遮蓋住了田埂。覆:蓋。隴 :同“壟”,這里指農(nóng)田中種植作物的土埂,這里泛指麥地。

  婦姑:媳婦和婆婆,這里泛指婦女。荷(hè)簞(dān)食(shí):用竹籃盛的飯。荷:背負,肩擔。簞食:裝在竹籃里的飯食。

  童稚(zhì)攜壺漿(jiāng):小孩子提著用壺裝的湯與水。漿:古代一種略帶酸味的飲品,有時也可以指米酒或湯。

  餉(xiǎng)田:給在田里勞動的人送飯。

  丁壯:青壯年男子。南岡(gāng):地名。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雙腳受地面熱氣熏蒸,脊背受炎熱的陽光烘烤。

  但:只。惜:盼望。

  其:指代正在勞動的農(nóng)民。

  秉(bǐng)遺穗:拿著從田里拾取的麥穗。秉,拿著。遺,遺失

  懸:挎著。敝(bì)筐:破籃子。

  相顧言:互相看著訴說。顧:視,看。

  聞者:白居易自指。為(wèi)悲傷:為之悲傷(省略“之”)。

  輸稅(shuì):繳納租稅。輸,送達,引申為繳納,獻納。

  我:指作者自己。

  曾(céng)不事農(nóng)桑:一直不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曾:一直、從來。事:從事。農(nóng)桑:農(nóng)耕和蠶桑。

  吏(lì)祿(lù)三百石(dàn):當時白居易任周至縣尉,一年的薪俸大約是三百石米。石:古代容量單位,十斗為一石(古時候念dàn)。

  歲晏(yàn):年底。晏,晚。

  念此:想到這些。

  盡日:整天,終日。▲

  【賞析】

  詩的開篇交代了時間和環(huán)境。"農(nóng)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說的事情就發(fā)生"人倍忙"的五月。標明是五月麥收的農(nóng)忙季節(jié)。接著寫婦女領著小孩往田里去,給正在割麥的青壯年送飯送水。隨后就描寫青壯年農(nóng)民在南岡麥田低著頭割麥,腳下暑氣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經(jīng)累得筋疲力盡還不覺得炎熱,只是珍惜夏天晝長能夠多干點活。這兩句總領全篇,而且一開頭就流露出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一派豐收景象,大畫面是讓人喜悅的,可是沒有人能想到在這豐收景象下農(nóng)民的悲哀。寫到此處,這一家農(nóng)民辛苦勞碌的情景已經(jīng)有力地展現(xiàn)出來。接下來又描寫了另一種令人心酸的情景:一個貧婦人懷里抱著孩子,手里提著破籃子,在割麥者旁邊拾麥。為什么要來拾麥呢?因為她家的田地已經(jīng)"輸稅盡"——為繳納宮稅而賣光了,如今無田可種,無麥可收,只好靠拾麥充饑。這兩種情景交織在一起。有差異又有關聯(lián):前者揭示了農(nóng)民的辛苦,后者揭示了賦稅的繁重。繁重的賦稅既然已經(jīng)使貧婦人失掉田地,那就會使這一家正在割麥的農(nóng)民失掉田地。今日的拾麥者,乃是昨日的割麥者;而今日的割麥者,也可能成為明日的拾麥者。強烈的諷諭意味,自在不言之中。

  通過具體的一戶人家來展現(xiàn)這"人倍忙"的收麥情景。婆婆、兒媳婦擔著飯籃子,小孫兒提著水壺,他們是去給地里干活兒的男人們送飯的。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床后先忙家務,而后做飯;小孫子跟著奶奶、媽媽送飯時一起到地里。她們是要在飯后和男人們一道干活的。這一家在田地里十分忙碌:"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這四句正面描寫收麥勞動。他們臉對著大地,背對著藍天,下面如同籠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們用盡一切力量揮舞著鐮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記了炎熱,因為這是"虎口奪糧",時間必須抓緊。天氣如此之熱,白天又如此之長,而人們卻竭力苦干,就怕浪費一點時間,可見人們對即將到手的麥子的珍惜程度。"惜"字在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種違背人之常情的寫法來突出人們此時此地的感情程度。

  詩句通過一個貧婦人的描寫,從她被捐稅弄到無法生存,只能以拾麥穗為生,這比全家忙于收麥者更貧苦的人。她左手抱著一個孩子,臂彎里掛著一個破竹筐,右手在那里撿人家落下的麥穗,這樣做十分累,收獲卻很少。但她沒有辦法,當時正是收麥的時候,還有麥穗可撿,換作別的時候,就只有去沿街乞討了。而她們家在去年、前年,也是有地可種、有麥可收的人家,只是后來讓捐稅弄得走投無路,把家產(chǎn),土地都折變了,致使今天落到了這個地步。讀者可以想象:現(xiàn)在忙于收割的人家,明年也有可能像她那樣,無地可種,只能以拾麥穗為生。

  詩人由農(nóng)民生活的痛苦聯(lián)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適,感到慚愧,內(nèi)心里久久不能平靜。這段抒情文字是全詩的精華所在。它是作者觸景生情的產(chǎn)物,表現(xiàn)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白居易寫諷諭詩,目的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在這首詩中,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農(nóng)民和朝廷官員的自己作鮮明對比,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法巧妙而委婉,可謂用心良苦。

  作者觸景生情表現(xiàn)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在詩的最后發(fā)表議論,這是白居易許多諷諭詩的共同路數(shù)。這首詩的議論不是直接指向社會病根,而是表現(xiàn)為作者自疚自愧,這也是一種對整個官僚貴族社會的隱約批評。白居易只是一個三百石的小小縣尉,那些大官僚、大貴族們其實更應該感到自疚自愧。賦稅是皇帝管的,作者無法公開反對,他只能用這種結尾來達到諷諭的目的。

  在《觀刈麥》里,白居易雖然著墨不多,但是卻把割麥者與拾麥者在夏收時那種辛勤勞碌而又痛苦的生活情景,描寫得生動真切,歷歷如畫。不僅寫了事,而且寫了心,包括作者本人的心和勞動人民的心。值得稱道的是,作者在真實地寫勞動人民之事的同時,還能夠真實地寫出勞動人民之心,尤其是刻畫出勞動人民在某種特定情況下的變態(tài)心理,深刻地揭示詩的主題。

  這首詩在遣詞用字上也很見功力。詩的開頭兩句,用"閑月"和"倍忙"相對,既暗示農(nóng)民一年到頭沒閑月,又突出強調(diào)五月是一年中最忙的。又用"覆隴黃"三個字簡括出田野里一片豐收景象。用一個"蒸"和一個"灼",把天氣炎熱的程度和農(nóng)民勞動的辛苦表現(xiàn)得十分真切。接著"不知"、"但惜"四字把農(nóng)民顧不上炎熱和疲勞,忙于收割的迫切心情表達得很充分。"抱子在其傍,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寥寥幾筆就把貧婦人的痛苦生活勾勒出來。用貧婦人的一句笑話 "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既指出拾遺麥的原因,同時又是對沉重賦稅的血淚控訴;而"輸稅盡"三個字,又把統(tǒng)治階級用沉重的賦稅壓榨百姓,揭露得淋漓盡致。全詩語言通俗易懂,韻律整齊,讀起來朗朗上口,從而也使得這首詩廣泛長久流傳。

  白居易的思想,綜合儒、釋、道三家。立身行事,以儒家"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他繼承了《詩經(jīng)》以來的比興美刺傳統(tǒng),重視詩歌的現(xiàn)實內(nèi)容和社會作用。強調(diào)詩歌揭露和批評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詩歌表現(xiàn)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則。他的這種詩歌理論對于促使詩人正視現(xiàn)實,關心民生疾苦,是很有進步意義的。對大歷以來逐漸偏重形式的詩風,亦有針砭作用。但過分強調(diào)詩歌創(chuàng)作服從于現(xiàn)實政治的需要,則勢必束縛詩歌的藝術創(chuàng)造和風格的多樣化。

  創(chuàng)作背景

  《觀刈麥》這首詩大約作于公元805年(唐貞元二十一年)至806年(元和二年)間,是白居易任陜西盩厔(今陜西省周至縣)縣尉時有感于當?shù)厝嗣駝趧悠D苦、生活貧困所寫的一首詩。是作者早期一首著名諷諭詩。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年2月28日~846年9月8日),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鄭。白居易是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

  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太子少傅、刑部尚書,封馮翊縣侯。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龍門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人物生平

  唐代宗大歷七年(772年)正月二十日,白居易出生于河南新鄭的一個“世敦儒業(yè)”的中小官僚家庭。白居易出生之后不久,河南便發(fā)生動亂,藩鎮(zhèn)李正己割據(jù)河南十余州,戰(zhàn)火燒得民不聊生。白居易二歲時,任鞏縣令的祖父白锽卒于長安,緊接他的祖母又病故。建中元年(780年),白居易的父親白季庚先由宋州司戶參軍授徐州彭城縣縣令,一年后因白季庚與徐州刺史李洧堅守徐州有功,升任徐州別駕。建中三年(782年),為躲避徐州戰(zhàn)亂,他把家人送往宿州符離安居。建中四年(784年),因中原發(fā)生二帝四王之亂,白居易家又逃到越中。貞元二年(786年),白居易在江南得知有進士科,便刻苦讀書。他讀書十分刻苦,讀得口都生出了瘡,手都磨出了繭,年紀輕輕的,頭發(fā)全都白了。

  貞元七年(791年),他回到符離。后白季庚升任襄州別駕,他隨父至襄陽。貞元十年(794年),父親死于襄陽,白居易回符離,為父守喪。貞元十四年(798年),其兄白幼文出任饒州浮梁縣主簿,他隨兄至浮梁,而其家遷往洛陽。貞元十六年(800年),自浮梁至洛陽省母。貞元十八年(802年)入長安,同年冬參加吏部舉行的書判拔萃科,翌年與元稹等一起登第,授秘書省校書郎。貞元二十年(804年),他將全家搬到關中,定居下邽縣義津鄉(xiāng)金氏村。

【觀刈麥白居易古詩】相關文章:

白居易觀刈麥古詩翻譯10-28

古詩觀刈麥白居易帶拼音06-16

白居易觀刈麥古詩意思04-02

觀刈麥白居易10-15

《觀刈麥》白居易01-29

白居易《觀刈麥》教案10-14

白居易《觀刈麥》原文及翻譯09-11

白居易《觀刈麥》原文鑒賞09-16

《觀刈麥》白居易閱讀答案10-16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亚洲成国产人片在线观看 | 亚洲乱理伦片在线观看中字 | 亚洲成AⅤ人片在线观看 | 亚洲一级高清在线观看 | 日本最新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日本中文乱码字幕在线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