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山中王維古詩
《山中》是唐代詩人王勃創作一首五絕,作于詩人被廢斥后客居巴蜀期間。此詩抒發了詩人久滯異地,渴望早日回鄉思想感情。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山中王維古詩,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山中》
詩人:王維
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
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
譯文荊溪潺湲流過白石粼粼顯露,天氣變得寒冷紅葉落落稀稀。
彎曲山路上原本沒有雨,但蒼翠山色卻濃得仿佛就要潤濕了人衣裳一樣。
注釋
1、荊溪:本名長水,又稱浐水、荊谷水,源出陜西藍田縣西南秦嶺山中,北流至長安東北入灞水。參見《水經注·渭水》《長安志》卷一六。一作“溪清”。
2、紅葉:秋天,楓、槭、黃櫨等樹葉子都變成紅色,統稱紅葉。
3、元:原,本來。
4、“空翠”句:形容山中翠色濃重,似欲流出,使人有濕衣之感。空翠:指山間青色潮濕霧氣。
鑒賞
這首小詩以詩人山行時所見所感,描繪了初冬時節山中景色。
首句寫山中溪水。荊溪,本名長水,又稱浐水,源出陜西藍田縣西南秦嶺山中,北流至長安東北入灞水。這里寫大概是穿行在山中上游一段。山路往往傍著溪流,山行時很容易首先注意到蜿蜒曲折、似乎與人作伴清溪。天寒水淺,山溪變成涓涓細流,露出磷磷白石,顯得特別清淺可愛。由于抓住了冬寒時山溪主要特征,讀者不但可以想見它清澄瑩澈顏色,蜿蜒穿行形狀,甚至仿佛可以聽到它潺潺流淌聲音。
次句寫山中紅葉。絢爛霜葉紅樹,本是秋山特點。入冬天寒,紅葉變得稀少了;這原是不大引人注目景色。但對王維這樣一位對大自然色彩有特殊敏感詩人兼畫家來說,在一片濃翠山色背景上(這從下兩句可以看出),這里那里點綴著幾片紅葉,有時反倒更為顯眼。它們或許會引起詩人對剛剛逝去絢爛秋色遐想呢。所以,這里“紅葉稀”,并不給人以蕭瑟、凋零之感,而是引起對美好事物珍重和流連。
如果說前兩句所描繪是山中景色某一兩個局部,那么后兩句所展示卻是它全貌。盡管冬令天寒,但整個秦嶺山中,仍是蒼松翠柏,蓊郁青蔥,山路就穿行在無邊濃翠之中。蒼翠山色本身是空明,不像有形物體那樣可以觸摸得到,所以說“空翠”。“空翠”自然不會“濕衣”,但它是那樣濃,濃得幾乎可以溢出翠色水分,濃得幾乎使整個空氣里都充滿了翠色分子,人行空翠之中,就像被籠罩在一片翠霧之中,整個身心都受到它浸染、滋潤,而微微感覺到一種細雨濕衣似涼意,所以盡管“山路元無雨”,卻自然感到“空翠濕人衣”了。這是視覺、觸覺、感覺復雜作用所產生一種似幻似真感受,一種心靈上快感。“空”字和“濕”字矛盾,也就在這種心靈上快感中統一起來了。
張旭《山中留客》說:“縱使晴明無雨色,入云深處亦沾衣。”“沾衣”是實寫,展示了云封霧鎖深山另一種美境界;王維這首《山中》“濕衣”卻是幻覺和錯覺,抒寫了濃翠山色給人詩意感受。同樣寫山中景物,同樣寫到了沾衣,卻同工異曲,各臻其妙。真正藝術是永遠不會重復。
這幅由白石磷磷小溪、鮮艷紅葉和無邊濃翠所組成山中冬景,色澤斑斕鮮明,富于詩情畫意,毫無蕭瑟枯寂情調。和詩人某些專寫靜謐境界而不免帶有清冷虛無色彩小詩比較,這一首所流露感情與美學趣味都似乎要更健康一些。
拓展:《山中送別》王維描寫友人送別的古詩詞
【山中送別】
唐代:王維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明年一作:年年)
【山中送別】譯文
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陽西墜把柴門關閉。
待到明年春草又綠的時候,朋友啊你能不能回還?
注釋
掩:關閉。柴扉:柴門。
明年:一作“年年”。
王孫:貴族的子孫,這里指送別的友人。
【山中送別】王維人物背景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詰,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王維是盛唐詩人的代表,今存詩400余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維精通佛學,受禪宗影響很大。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山中送別】賞析
全詩含蓄深厚,曲折別致,獨具匠心,耐人尋味。這首送別詩,不寫離亭餞別的依依不舍,卻更進一層寫冀望別后重聚。這是超出一般送別詩的所在。開頭隱去送別情景,以“送罷”落筆,繼而寫別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濃更稠,為望其再來的題意作了鋪墊,于是想到春草再綠自有定期,離人回歸卻難定。惜別之情,自在話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別運,高人一籌。
詩的首句“山中相送罷”,在一開頭就告訴讀者相送已罷,把送行時的話別場面、惜別情懷,用一個看似毫無感情色彩的“罷”字一筆帶過。這里,從相送到送罷,跳越了一段時間。而次句從白晝送走行人一下子寫到“日暮掩柴扉”,則又跳越了一段更長的時間。詩人在把生活接入詩篇時,剪去了在這段時間內送行者的所感所想,都當作暗場處理了。
對離別有體驗的人都知道,行人將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種寂寞之感、悵惘之情往往在別后當天的日暮時會變得更濃重、更稠密。在這離愁別恨最難排遣的時刻,要寫的東西也定必是千頭萬緒的;可是,詩只寫了一個“掩柴扉”的舉動。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時都要做的極其平常的事情,看似與白晝送別并無關連。而詩人卻把這本來互不關連的兩件事連在了一起,使這本來天天重復的行動顯示出與往日不同的意味,從而寓別情于行間,見離愁于字里。讀者自會從其中看到詩中人的寂寞神態、悵惘心情;同時也會想:繼日暮而來的是黑夜,在柴門關閉后又將何以打發這漫漫長夜呢?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無窮的。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從《楚辭·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句化來。但賦是因游子久去而嘆其不歸,這兩句詩則在與行人分手的當天就惟恐其久去不歸。唐汝詢在《唐詩解》中概括這首詩的內容為:“扉掩于暮,居人之離思方深;草綠有時,行人之歸期難必。”而“歸期難必”,正是“離思方深”的一個原因。“歸不歸”,作為一句問話,照說應當在相別之際向行人提出,這里卻讓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時才浮上居人的心頭,成了一個并沒有問出口的懸念。這樣,所寫的就不是一句送別時照例要講的話,而是“相送罷”后內心深情的流露,說明詩中人一直到日暮還為離思所籠罩,雖然剛剛分手,已盼其早日歸來,又怕其久不歸來了。前面說,從相送到送罷,從“相送罷”到“掩柴扉”,中間跳越了兩段時間;這里,在送別當天的日暮時就想到來年的春草綠,而問那時歸不歸,這又是從當前跳到未來,跳越的時間就更長了。
王維善于從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運用樸素、自然的語言,來顯示深厚、真摯的感情,令人神遠。這首《山中送別》詩就是這樣的。
【山中王維古詩】相關文章:
山中王維古詩解釋06-06
王維《山中送別》古詩賞析07-06
王維《山中》詩歌賞析08-05
王維:《山中》詩歌鑒賞05-18
山中王維試題及答案06-22
王維《山中》原文賞析09-18
王維《山中》譯文及賞析09-13
《山中》王維唐詩鑒賞04-30
王維的古詩09-28
王維經典的古詩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