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古詩詞里的幾點看法介紹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都接觸過很多優(yōu)秀的古詩吧,漢魏以后的古詩一般以五七言為基調,押韻、轉韻有一定法式。那么什么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古詩詞里的幾點看法介紹,歡迎閱讀與收藏。
一、解釋的望文生義
中央電視臺2008年1月1日的“百家講壇”把李白“床前明月光”中的“床”解釋為供坐用的胡床(馬扎)。語文教課書注解為“睡床”。其床實為“井床”,是安在水井上汲水用的轆轤架。古時候,人們圍井而居,井代表鄉(xiāng),人離開故鄉(xiāng),常說“背井離鄉(xiāng)”。李白他鄉(xiāng)見井,又對著故鄉(xiāng)明月,自然引起思鄉(xiāng)之情。試想,要是坐著、躺著思鄉(xiāng),必沒有對井望月思鄉(xiāng)之切,那“舉首”、“低頭”定有矯揉造作之嫌。(《全唐詩》)“玉床金井水崢嶸,玉柄搖風滿夏衣”,及(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懷余對酒夜霜白,玉床金井水崢嶸”句,便是最有力的注解。
“百家講壇”講李清照的《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把“爭渡”解釋為“幾個女孩子搶著渡”。詞中并未言有幾個女孩子。試問,已經“誤入藕花深處”了,搶著往哪兒渡?再說,搶著渡也始于誤入處,誤入時未“驚起”,這一“搶”就“驚起”了嗎?“爭渡”應是18歲的詩人一時著急,或可能是害怕時發(fā)出的喊叫聲,是這叫聲驚起了鷗鷺。“爭”是通假字,通“怎”,是“怎么”的意思。兩個“爭渡”后的標點符號皆應為問號。有詩為證:“若是有情爭不哭,夜來風雨葬西施”(《全唐詩?哭花》);“相見爭如不見,有情還似無情”(司馬光《西江月》);“爭奈愁來,一日卻為長”(宋詞《小梅花》)。
二、詩詞中的隱喻
中央臺“百家講壇”及語文教課書解釋“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詩,都說寫詩人被赦(雇船東歸)的歡快心情。其實,詩中有隱喻義。李白因永王獲罪,又因宋若思的表文增加狂妄罪,經郭子儀力救,將死罪減為流放。其時,在四川的杜甫《不見》詩說:“不見李生久,佯狂殊可哀。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可見,說李白該殺,說他發(fā)瘋的輿論傳播范圍之廣,聲勢之大。李白流放期間曾寫詩斥世人的誤會:“笑矣乎,笑矣乎!寧武子,朱買臣,叩角行歌背負薪,今日逢君君不識,豈得不如佯狂人?”其“猿聲”隱喻那些輿論。
“百家講壇”講李清照的《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解釋“綠肥紅瘦”時,和歷代注家一樣,都未感知其隱喻義。其時,李清照和丈夫趙明誠收藏金石字畫的愛好相同,婚姻美滿。詞中的凄婉情緒,實為她父李格非因政治派系落難,她求公公趙挺之(當朝宰相)幫忙未允后,對兩個派系事的慨嘆。
20世紀上半葉的西方隱逸派詩,借自然景色隱喻詩人的瞬間感受及微妙情緒。可見其隱逸源于我國。
三、杜甫《絕句》的暗指
語文教課書解釋“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和歷代注家一樣,只說是寫景詩,其實,詩中有暗指。安史之亂后,吐蕃來犯,蜀地百姓疲于征役,杜甫有一次騎馬郊游,遠望西山,思朋友在松、維、保三州御敵,作“西山白雪三城戎,南浦清江萬里橋。海內風塵諸弟隔,天涯涕淚一身遙”詩,隨后寫的《絕句》,以“窗含西嶺雪”、“門泊東吳船”暗指西山三州戎守,草堂安寧的環(huán)境以外有惱人的戰(zhàn)事。
四、《赤壁懷古》的三處問題
語文教課書中《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遙想公謹當年,小橋初家了,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存在三處問題。
一是“小喬初嫁了”一句是散文化的敘述語言,而詩詞的語言是表現(xiàn),不用敘述。可能是流傳錯誤。是否改為“小喬初嫁,正雄姿英發(fā)”?這樣改合蘇軾詞風。
二是“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有悖詞譜。詞譜規(guī)定這兩句只有一種格式,即前4后5字停頓。蘇軾知音律,懂詞譜,不可能出這等錯誤。詞應為“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改正后也合平仄要求。
三是隨意改“強虜”為“檣櫓”。上世紀80年代初的《中學語文教學》雜志曾有一篇短文認為,“強虜”不可能也沒有“灰飛煙滅”,說是“檣櫓”的誤傳。以至于有了現(xiàn)在這種隨意更改。詩詞用語不是科學語言,何況“強虜”也指代戰(zhàn)船。可嘆的是,如此一改,不僅淡化了族群侵犯者形象,也顯得蘇詞認識淺薄。
一、古詩詞在地理教學中的妙用介紹
1.古詩詞在地理教學中的妙用
(6)野曠沙岸凈,天高秋月明(描繪氣候特征)
(7)淮南為橘,淮北為枳(氣候類型的分布)
(8)三月東風吹雪消,湖南山色翠如澆(王冕的《梅雨》,(描寫南方受到來自太平洋的暖濕氣流影響的景色)
2、天氣
(1)黃梅時節(jié)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濕(江淮準靜止鋒)
(2)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渙的《出塞曲》(溫帶大陸性氣候受夏季風影響小)
(3)南枝向陽北寒,一樣春風有兩般——唐·宋之問(說明山坡兩側向陽坡與背陽坡的光照與熱量的差異)
(4)蜀犬吠日(形容四川盆地很少能看到太陽,夸張說法)
(5)貴陽“天無三日晴”(形容在昆明準靜止鋒作用下貴陽冬季多雨)
(6)華北平原“十年九春旱”
(7)華北平原“春雨貴如油”
(8)十霧九晴
(9)高處不勝寒
(10)風打山梁霜打洼
(11)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唐·劉禹錫)
(描寫對流雨)
(12)山雨欲來風滿樓(形容鋒面雨)
二、 描寫月相
1. 豐子愷的“楊柳岸曉風殘月”(殘月)
2.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上弦月)
3.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滿月)
4.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娥眉月)
三、 河流
1、孤帆遠景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形容我國長江中上游地區(qū))
2、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海”是指渤海,“天上”是指巴顏喀拉山)
3、大雨大災,小雨小災,無雨旱災(形容淮河)
另外,宋陸游的“城市尚余三分熱,秋光先到野人家”形象的說明了城市熱島效應現(xiàn)象。
唐代李白的“誰揮鞭策驅四運,萬物興歇皆自然”,說明了地球繞日公轉所產生的四季變化等等。
在地理教學中運用古詩詞及農諺俗語,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對這些古詩詞和農諺俗語理解的更加透徹,另一方面,也讓所涉及的地理知識被學生形象的理解、記憶,真正做到學習上的“雙贏”。如果我們地理老師能夠充分的運用這些與地理有關的古詩詞及農諺俗語,對提高地理課堂的教學效率會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古詩詞里的幾點看法介紹】相關文章:
《竹里館》古詩詞鑒賞12-04
徜徉在古詩詞里作文(精選52篇)10-16
古詩詞里哪些鳥用的比較多04-23
描寫立夏的古詩詞介紹06-21
楊萬里所著的古詩詞欣賞06-08
春天的景色古詩詞介紹(精選36首)10-22
《紅樓夢》讀后看法(精選12篇)05-27
經典古詩詞07-23
還鄉(xiāng)古詩詞 古詩詞將軍嶺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