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兩首》淺析
《古詩兩首》的磨課前后經歷了半個多月之久,從腦中不斷地反復地思考到教案的撰寫再到教案的實施與幾次的修改,其中有焦躁,有痛苦,有快樂,還有遺憾。現將磨此課過程中所經歷和思索的點點滴滴記錄下來。
一、教學內容的選擇
最初,兩首古詩是想是想教學其中的一首……《詠柳》。想通過用簡筆畫畫出柳樹的葉子,姿態,色彩等來理解字詞意思。然后抓住色彩美、姿態美等進行藝術闡釋,充分感受柳樹的美。然后,拓展學習其他的幾首描寫柳樹的古詩。但是,考慮到三年級的學習的量,一般兩首古詩教學需要二教時,包括作業的完成,那么,一課時中安排學習一首古詩,量就明顯偏少。決定教學兩首古詩后,就又考慮哪首古詩先上.在備課過程中,自我感覺如果從<絕句>入手,自己上好課的把握性更大,而且學習古詩的方法會體現得更為清晰.但后來又發現一個問題,如果在《春日》中要對柳樹進行闡釋,接下來在《詠柳》中還要進行柳樹之美的想象,這樣的處理會引起教學的重復和低效,于是,最終決定先上《詠柳》,后上《春日》。
二、對學生原有認知水平的確定
用自己的眼光看《詠柳》,覺得這首詩非常簡單,而且想當然地認為,這首詩90%的學生應該是非常熟悉的。于是在教學設計中,將理解字意和詞意進行了簡單化處理,甚至沒有刻意的安排某個環節讓學生理解字意和詞意。但是,課題組的教師將事前的調查信息反饋給我,學生對這首詩的認知中國基本上為零。試教之后,教師們普遍認為,感性的體驗需要,字詞意思的理解也應該到位。于是,教案又進行了更改。考慮到兩首詩的難易程度,學生自學的反饋處理不同。《詠柳》讓學生將自學學習到的成果在課堂上與大家一起分享,將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展示,使更多的孩子了解字詞的確切意思,同時也是對自學態度好和自學能力強的孩子色鼓勵。而《春日》的教學則是通過四人小組交流互相學習后,不懂的再在全班解疑,注意高效。從這次的備課中,我深切感受到備教材和備學生應該是怎么備的。這兩者的備課程度直接影響著教學目標的達成度。
三、對話主線索的確定
《詠柳》和《春日》雖然都是描寫春天的景色的古詩,隨著備課的深入,兩首古詩的共同點漸漸凸顯。優美凝煉的語言、生動新奇的想象、朗朗上口的韻律、動人心魄的情感、讓我感受及深。而詩詞本身就是充滿著靈動與詩意,充滿著韻味和美感。如果用美來串聯兩首詩,課堂教學一氣相連,課應該能活起來。
語文是思維的物資外殼,同時也是文化的載體,因而語文具有美感.我在課堂中要做的就是將傳授語文知識培養語文能力轉換成種種美的形象和審美活動。課堂體現的不僅僅是文本的美.還應是教學流程的美.師生課堂活動中表現的生命之美等,因而,課件制作盡可能地精美些,教師的評價語盡可能地優美些,引導學生想像也盡可能地體現美。整個課堂浸染在美中,這是這堂課追求的一個目標。
四、讓學生充分感受到美
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之下,許多的教師為教而教,為考而考,漸漸失去了詩的韻味與美感,學生也在枯燥的說詩、背詩、抄詩、做詩題中逐漸遠離了本應美麗的古詩詞。古詩的教學應輕理性分析,重感悟體驗。教學中,我將理性與感性盡可能地結合起來。主要流程是:
1、談話引入,向往美。
2、自學古詩──走入美。主要是理解字詞的意思。
3、想像品味──感受美。
4、美美誦讀──表達美。
【《古詩》淺析】相關文章:
淺析古詩中的床07-06
淺析中國古詩的自由與局限05-19
李白古詩中的漂泊意識淺析10-23
淺析《古詩十九首》的抒情藝術10-05
淺析用好電教媒體教好古詩10-27
淺析《古詩十九首》中的女性形象10-17
淺析寓言的特點07-20
杜甫絕句的淺析10-19
淺析將進酒07-09
淺析先秦詩歌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