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詩詞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 推薦度:
- 古詩詞原文翻譯及賞析 推薦度:
- 古詩詞原文翻譯及賞析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古詩詞原文翻譯及賞析(通用11篇)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聽說過或者使用過一些比較經(jīng)典的古詩吧,古詩有固定的詩行,也會有固定的體式。那么都有哪些類型的古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古詩詞原文翻譯及賞析,歡迎大家分享。
古詩詞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1
潼關(guān)原文
終古高云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
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guān)不解平。
——清代·譚嗣同《潼關(guān)》
譯文
自古以來高高云層就聚集在這座雄關(guān)之上,秋風陣陣總是吹散噠噠的馬蹄聲。
奔騰而過的黃河與遼闊的原野還嫌太過約束,從華山進入潼關(guān)后更不知什么是坦平。
注釋
潼(tóng)關(guān):關(guān)名。故址在今陜西省潼關(guān)縣北,為古代東西往來的要隘。
終古:自古以來。
簇(cù):叢聚。
河流:指奔騰而過的黃河。
束:約束。
不解平:不知道什么是平坦。
解:懂得。
賞析
此詩打句寫潼關(guān)雄踞山腰,下臨黃河,形勢十分險明;次句寫作者行經(jīng)此地,原蹄聲聲,被秋風吹散,點明時間和旅程;三、四句寫黃河浩浩蕩蕩以及潼關(guān)境域內(nèi)的山巒起伏。全詩豪邁奔放,寫景與言情巧妙結(jié)合,含蓄又生動。
詩的打句以一種遠景式的遙望,展現(xiàn)潼關(guān)一帶蒼茫雄渾的氣象。緊接著,第二句以輕捷、有力的.筆調(diào),將“秋風”“原蹄聲”引入詩中,不但以聽覺形象補充了前一句所造成的視覺形象,進一步渲染出潼關(guān)一帶獨具的氛圍,而且打破了原先畫面的靜態(tài),給全詩增添了一種動感。對于久處書齋的文弱書生來說,蕭瑟秋風也許是惹人傷感的凄涼之物,但對胸懷大志,亦文亦武的詩人來說,秋風中那矯健的原蹄聲卻更能催動豪情。他在壯闊的天地間策原馳騁,感到欣喜,感到痛快,感到精神上的極大的自由。
接下來的三、四句,則轉(zhuǎn)從河和山方面來寫。在前面那種狀態(tài)下,詩人極目四望,眼前的自然景物也呈現(xiàn)出新奇的姿態(tài):那從群山中沖決而出的黃河,盡管已奔入遼闊的平原,但仍嫌受分縛似的在不斷沖擊著河岸;而西去的群山,雖然走向與黃河相反,但仿佛也在力戒平坦,一更比一峰高。這樣透過壯闊險峻的背景,就把潼關(guān)寫活了。同時將寫景與言情巧妙地結(jié)合起來,融進了詩人明求沖破約分的奔放情懷,是自我性格含蓄而又生動的描繪。
這里的詩人即高山、大河,高山、大河即是詩人。因為詩人已把自己的精神投射到了高山、大河之上,在高度的審美愉悅中,詩人已與高山、大河進入了同一狀態(tài),彼此相融,渾然不分而這“猶嫌分”“不解平”的黃河,高山,即是詩人傲岸不羈雄奇磊落胸懷的寫照是詩人特有的沖決一切羅網(wǎng)、奮發(fā)昂揚的心態(tài)的外化。
詩人在這打詩中所呈現(xiàn)出的,是一種擴張式的、外拓型的心態(tài)。這是一種在新舊社會交替之際所急需的新型人才應(yīng)有的精神狀態(tài)。它昭示了詩人短促而轟轟烈烈的一生,即將就此展開。
古詩詞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2
石壕吏
唐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zhàn)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
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
急應(yīng)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原文譯文:
日暮時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老翁越墻逃走,老婦出門查看。官吏大聲呼喝得多么憤怒,婦人大聲啼哭得多么悲苦。我聽到老婦上前說:我的三個兒子戍邊在鄴城。其中一個兒子捎信回來,說另外兩個兒子剛剛戰(zhàn)死。的人茍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遠不會回來了!里再也沒有別的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孫子。因為有孫子在,他還沒有離去,但進進出出都沒有一件完整的衣服。雖然老婦我年老力衰,但請允許我跟從你連夜趕回營去。立刻就去投向河陽的戰(zhàn)役,還來得及為部隊準備早餐。夜深了,說話的逐漸消失,隱隱約約聽到低微斷續(xù)的哭泣聲。天亮后我繼續(xù)趕路,只能與返回家中的那個老翁告別。
作品簡介:
這是杜甫著名的新題樂府組詩三吏之一。唐肅宗乾元二年(759)春,已經(jīng)四十八歲的杜甫,由左拾遺貶為華州司功參軍。他離開洛陽,歷經(jīng)新安、潼關(guān)、石壕,夜宿曉行,風塵仆仆,趕往華州任所,所經(jīng)之處,哀鴻遍野,民不聊生,這引起詩人感情上的強烈震動。
當時唐王朝集中郭子儀等九節(jié)度使步騎二十功贖罪萬,號稱六十萬,將安慶緒圍在鄴城。由于戰(zhàn)爭吃緊,唐王朝為補充兵力,到處征兵。這時,杜甫正由新安縣繼續(xù)西行,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捉人,于是實錄所見所聞,寫成這篇不朽的詩作。詩中刻畫了官吏的橫暴,反映了安史之亂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和自己的。
作品賞析: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現(xiàn)實主義的敘事詩。它以耳聞為線索,按的順序,由暮夜夜久天明,一步步深入,從投宿敘起,以告別結(jié)束,從差吏夜間捉人,到老婦隨往;從老翁逾墻逃走,到事后潛歸;從詩人日暮投宿,到天明登程告別,整個有開始、發(fā)展、高潮、結(jié)局,情節(jié)完整,并頗為。詩的首尾是敘事,中間用對話,活動著的有五六個之多,詩人巧妙地借老婦的口,訴說了她一家的悲慘遭遇。詩人的敘述、老婦的說白,處處呼應(yīng),環(huán)環(huán)緊扣,層次十分清楚。
詩人虛實交映,藏問于答,不寫差吏的追問,而只寫老婦的哭訴,從哭訴中寫出潛臺詞、畫外音,將差吏的形象融入老婦的前致詞中,有一種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境界。詩人寫老婦的哭訴,語言樸實無華,一個典故也不用,很切合老婦的口吻,且隨著內(nèi)容的多次轉(zhuǎn)韻,形成憂憤深廣、波瀾老成,一唱三嘆,高低抑揚的韻致,使沉郁頓挫達到極致。
全詩述情陳事,除吏呼一何怒二句微微透露了他的愛憎之外,都是對客觀事物的描述。在這里,詩人通過新穎而巧妙的藝術(shù)構(gòu)思,將豐富的內(nèi)容和自己的感情融化在具體的形象里,澆注于客觀的敘述中,讓事物本身直接感染讀者,讓故事本身去顯露詩人的愛憎。這種以實寫虛,以虛補實,虛實相映的藝術(shù)手法,使全詩顯得簡潔洗練,而又蘊涵豐富。
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首句暮投石壕村,單刀直入,直敘其事。暮字、投字、村字都需玩味,讀者不能輕易放過。在封建社會里,由于社會秩序混亂和荒涼等原因,旅客們都未晚先投宿,更何況在兵禍連接的時代。而杜甫,卻于暮色蒼茫之時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個小村莊里借宿,這種異乎尋常的情景就富于暗示性。他或者是壓根兒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近的城鎮(zhèn)已蕩然一空,無處歇腳。總之,寥寥五字,不僅點明了投宿的`時間和地點,而且和盤托出了兵荒馬亂、雞犬不寧、一切脫出常軌的景象,為悲劇的演出提供了典型。浦起龍指出這首詩起有猛虎攫人之勢,這不僅是就有吏夜捉人說的,而且是就頭一句的環(huán)境烘托說的。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綱,以下情節(jié),都從這里生發(fā)出來。不說征兵、點兵、招兵而說捉人,已于如實描繪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個夜字,含意更豐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時常發(fā)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無法捉到;第二、表明縣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經(jīng)入睡的黑夜,來個突然襲擊。同時,詩人是暮投石壕村的,從暮到夜,已過了幾個小時,這時當然已經(jīng)睡下了;所以下面的發(fā)展,他沒有參與其間,而是隔門聽出來的。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兩句,表現(xiàn)了人民長期以來深受抓丁之苦,晝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寢不安席,一聽到門外有了響動,就知道縣吏又來捉人,老翁立刻逾墻逃走,由老婦開門周旋。
從吏呼一何怒至猶得備晨炊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兩句,極其概括、極其形象地寫出了吏與婦的尖銳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強烈的對照;兩個狀語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縣吏如狼似虎,叫囂隳突的橫蠻氣勢,并為老婦以下的訴說制造出悲憤的氣氛。矛盾的兩方面,具有主與從、因與果的關(guān)系。婦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來的。下面,詩人不再寫吏呼,全力寫婦啼,而吏呼自見。聽婦前致詞承上啟下。那聽是詩人在聽,那致詞是老婦苦啼著回答縣吏的怒呼。寫致詞內(nèi)容的十三句詩,多次換韻,明顯地表現(xiàn)出多次轉(zhuǎn)折,暗示了縣吏的多次怒呼、逼問。讀這十三句詩的時候,千萬別以為這是老婦一口氣說下去的,而縣吏則在那里洗耳恭聽。實際上,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不僅發(fā)生在事件的開頭,而且持續(xù)到事件的結(jié)尾。從三男鄴城戍到死者長已矣,是第一次轉(zhuǎn)折。可以想見,這是針對縣吏的第一次逼問訴苦的。在這以前,詩人已用有吏夜捉人一句寫出了縣吏的猛虎攫人之勢。等到老婦出門看,便撲了進來,賊眼四處搜索,卻找不到一個男人,撲了個空。于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兒去了?快交出來!老婦泣訴說:三個兒子都當兵守鄴城去了。一個兒子剛剛捎來,信中說,另外兩個兒子已經(jīng)犧牲了!泣訴的時候,也許縣吏不相信,還拿出信來交縣吏看?傊嬲咔彝瞪,死者長已矣!處境是夠使人同情的,她很以此博得縣吏的同情,高抬貴手。不料縣吏又大發(fā)雷霆:難道你家里再沒有別人了?快交出來!她只得針對這一點訴苦: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這兩句,也許不是一口氣說下去的,因為更無人與下面的回答發(fā)生了明顯的矛盾。合理的解釋是:老婦先說了一句:家里再沒人了!而在這當兒,被兒媳婦抱在懷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孫子,受了怒吼聲的驚嚇,哭了起來,掩口也不頂用。于是縣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謊!不是有個哭嗎?老婦不得已,這才說:只有個孫子!還吃奶呢,小得很!吃誰的奶?總有個母親吧!還不把她交出來!老婦擔心的事情終于發(fā)生了!她只得硬著頭皮解釋:孫兒是有個母親,她的在鄴城戰(zhàn)死了,因為要奶孩子,沒有改嫁?蓱z她衣服破破爛爛,怎么見人呀!還是行行好吧!但縣吏仍不肯罷手。老婦生怕守寡的兒媳被抓,餓死孫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yīng)河陽役,猶得備晨炊。老婦的致詞,到此結(jié)束,表明縣吏勉強同意,不再怒吼了。
最后一段雖然只有四句,卻照應(yīng)開頭,涉及所有人物,寫出了事件的結(jié)局和作者的感受。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表明老婦已被抓走,走時低聲哭泣,越走越遠,便聽不到哭聲了。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婦一再哭訴、縣吏百般威逼的漫長過程。如聞二字,一方面表現(xiàn)了兒媳婦因丈夫戰(zhàn)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聲,另一方面也顯示出詩人以關(guān)切的心情傾耳細聽,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兩句,收盡全篇,于敘事中含無限深情。前一天傍晚投宿之時,老翁、老婦雙雙迎接詩人,而時隔一夜,老婦被捉走,兒媳婦泣不成聲,只能與逃走歸來的老翁作別了。老翁的心情怎樣,詩人作何感想,這些都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古詩詞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3
原文
清明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詞句注釋
、徘迕鳎憾墓(jié)氣之一,在陽歷四月五日前后。舊俗當天有掃墓、踏青、插柳等活動。宮中以當天為秋千節(jié),坤寧宮及各后宮都安置秋千,嬪妃做秋千之戲。
⑵紛紛:形容多。
、怯麛嗷辏盒稳輦袠O深,好像靈魂要與身體分開一樣。斷魂:神情凄迷,煩悶不樂。這兩句是說,清明時候,陰雨連綿,飄飄灑灑下個不停;如此天氣,如此節(jié)日,路上行人情緒低落,神魂散亂。
、冉鑶枺赫垎枴
、尚踊ù澹盒踊ㄉ钐幍拇迩f,位于安徽池州貴池區(qū)秀山門外。受此詩影響,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白話譯文
江南清明時節(jié)細雨紛紛飄灑,路上羈旅行人個個落魄斷魂。
借問當?shù)刂撕翁庂I酒澆愁?牧童笑而不答遙指杏花山村。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詩最早見于宋人謝枋得編《千家詩》,杜牧的《樊川文集》(杜牧外甥延翰編,北宋人續(xù)編)、清人馮集梧《樊川詩集注》(版本依據(jù)為《樊川文集》)及《全唐詩》均未收錄。謝枋得為南宋人,然從《草堂詩余》前集卷上所載宋祁《錦纏道》詞“問牧童遙指孤村,道杏花深處,那里人家有”數(shù)句可知,此詩在北宋已流傳人口。尤以首句“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一句流傳最廣,江南一帶可謂家喻戶曉。此詩當作于唐武宗會昌六年(846),時杜牧為池州刺史。關(guān)于杏花村到底在何處,歷來也有很多不同的說法,或說在山西汾陽,或說在湖北黃州,或說在江蘇南京(金陵),亦有以為詩人虛擬者。然而,諸說之中,以池州說最為可信。池州貴池西郊,有杏花村。據(jù)方志記載,唐會昌間,有黃公名廣潤者,在此釀酒出售。店內(nèi)有井,水似甘泉,人稱“黃公廣潤玉泉”。而杜牧會昌年間,恰有出守池州的經(jīng)歷,借本地風光,組織成詩,為水到渠成之事!督贤ㄖ尽份d:杜牧任池州刺史時,曾經(jīng)過金陵杏花村飲酒,詩中杏花村指此。
整體賞析
這一天正是清明佳節(jié)。詩人杜牧,在行路中間,可巧遇上了雨。清明,雖然是柳綠花紅、春光明媚的時節(jié),可也是氣候容易發(fā)生變化的期間,常常趕上“鬧天氣”。遠在梁代,就有人記載過:在清明前兩天的寒食節(jié),往往有“疾風甚雨”。若是正趕在清明這天下雨,還有個專名叫作“潑火雨”。詩人杜牧遇上的,正是這樣一個日子。
詩人用“紛紛”兩個字來形容那天的“潑火雨”,真是好極了。“紛紛”,若是形容下雪,那該是大雪,所謂“紛紛揚揚,降下好一場大雪來”。但是臨到雨,情況卻正相反,那種叫人感到“紛紛”的,絕不是大雨,而是細雨。這細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細雨紛紛,是那種“天街小雨潤如酥”樣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如傾如注的暴雨,也和那種淅淅瀝瀝的秋雨絕不是一個味道。這“雨紛紛”,正抓住了清明“潑火雨”的精神,傳達了那種“做冷欺花,將煙困柳”的凄迷而又美麗的境界。
這“紛紛”在此自然毫無疑問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還有一層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實際上還在形容著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斷魂”!靶腥恕,是出門在外的行旅之人,“行人”不等于“游人”,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盎辍辈皇恰叭昶咂恰钡撵`魂。在詩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緒方面的事情。“斷魂”,是極力形容那一種十分強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現(xiàn)在外面的很深隱的感情,比方相愛相思、惆悵失意、暗愁深恨等等。當詩人有這類情緒的時候,就常常愛用“斷魂”這一詞語來表達他的心境。
清明這個節(jié)日,在古人感覺起來,和今天對它的觀念不是完全一樣的。在當時,清明節(jié)是個色彩情調(diào)都很濃郁的大節(jié)日,本該是家人團聚,或游玩觀賞,或上墳掃墓,是主要的禮節(jié)風俗。除了那些貪花戀酒的公子王孫等人之外,有些頭腦的,特別是感情豐富的詩人,他們心頭的滋味是相當復雜的。倘若再趕上孤身行路,觸景傷懷,那就更容易惹動了他的心事。偏偏又趕上細雨紛紛,春衫盡濕,這給行人就又增添了一層愁緒。這樣來體會,才能理解為什么詩人在這當口兒要寫“斷魂”兩個字;否則,下了一點小雨,就值得“斷魂”,那太沒來由了。
再回到“紛紛”二字上來。本來,佳節(jié)行路之人,已經(jīng)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絲風片之中,紛紛灑灑,冒雨趲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紛亂了。所以說,紛紛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緒;甚至不妨說,形容春雨,也就是為了形容情緒。這正是中國古典詩歌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種絕藝,一種勝境。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問題也發(fā)生了。須得尋求一個解決的途徑。行人在這時不禁想到:往哪里找個小酒店才好。事情很明白:尋到一個小酒店,一來歇歇腳,避避雨;二來小飲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濕的衣服;最要緊的是,借此也就能散散心頭的`愁緒。于是,向人問路了。
詩人在第三句里并沒有說出是向誰問路的。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遙指杏花村”。在語法上講,“牧童”是這一句的主語,可它實在又是上句“借問”的賓詞——它補足了上句賓主問答的雙方。牧童是否答話了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動”為答復,比答話還要鮮明有力。比如《小放!愤@出戲,當有人向牧童哥問路時,他將手一指,說:“您順著我的手兒瞧!”是連答話帶行動——也就是連“音樂”帶“畫面”,兩者同時都使觀者獲得了美的享受;如今詩人手法卻更簡捷,更高超:他只將“畫面”給予讀者,而省去了“音樂”。
“遙”,字面意義是遠。但切不可處處拘守字面意義,認為杏花村一定離這里還有十分遙遠的路程。這一指,已經(jīng)使讀者如同看到,隱約紅杏梢頭,分明挑出一個酒簾——“酒望子”來了。若真的距離遙遠,就難以發(fā)生藝術(shù)聯(lián)系,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無盡的興味:妙就妙在不遠不近之間!都t樓夢》里大觀園中有一處景子題作“杏簾在望”,那“在望”的神情,正是由這里體會脫化而來,正好為杜郎此句作注腳!缎》排!防锏哪镣舱f,“我這里,用手兒一指,……前面的高坡,有幾戶人家,那楊柳樹上掛著一個大招牌”,然后他叫女客人“你要吃好酒就在杏花村”,也是從這里脫化出來的。“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這只需要說明指往這個美麗的杏花深處的村莊就夠了,不言而喻,那里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不但如此。在實際生活中,問路只是手段,目的是得真的奔到了酒店,而且喝到了酒,才算一回事。在詩里就不必然了,它恰恰只寫到“遙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費一句話。剩下的,行人怎樣地聞訊而喜,怎樣地加把勁兒趲上前去,怎樣地興奮地找著了酒店,怎樣地欣慰地獲得了避雨、消愁兩方面的滿足和快意……這些詩人就能“不管”了。他把這些都含蓄在篇幅之外,付與讀者的想象,由讀者自去尋求領(lǐng)會。他只將讀者引入一個詩的境界,他可并不負責導游全景;另一面,他卻為讀者開展了一處遠比詩篇語文字句所顯示的更為廣闊得多的想象余地。這就是藝術(shù)的“有余不盡”。
這才是詩人和讀者的共同享受,這才是藝術(shù),這也是中國古典詩歌所特別擅場的地方。古人曾說過,好的詩,能夠“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在于言外”。拿這首《清明》絕句來說,在一定意義上,也是當之無愧的。
這首小詩,一個難字也沒有,一個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語言,寫得自如之極,毫無經(jīng)營造作之痕。音節(jié)十分和諧圓滿,景象非常清新、生動,而又境界優(yōu)美、興味隱躍。詩由篇法講也很自然,是順序的寫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環(huán)境、氣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寫出了人物,顯示了人物的凄迷紛亂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轉(zhuǎn)”,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擺脫這種心境的辦法;而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藝術(shù)上,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頂點放在最后的手法。所謂高潮頂點,卻又不是一覽無余,索然興盡,而是余韻邈然,耐人尋味。這些,都是詩人的高明之處,也就是值得后人學習繼承的地方。
古詩詞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4
江南原文:
江南
漢樂府 〔兩漢〕
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注釋】
可:適宜,正好。何:多么。田田:長得茂盛相連的樣子。此處是形容蓮葉飽滿勁秀,挺立于水面。戲:嬉戲,玩耍。
相關(guān)翻譯
江南又到了適宜采蓮的季節(jié)了,蓮葉浮出水面,挨挨擠擠,重重疊疊,迎風招展。在茂密如蓋的荷葉下面,歡快的魚兒在不停地嬉戲玩耍。一會兒在這兒,一會兒又忽然游到了那兒,說不清究竟是在東邊,還是在西邊,是在南邊,還是在北邊。
相關(guān)賞析
這首民歌只有七句,明白如話,而后四句又基本上是第三句的重復,它的妙處主要在于運用民歌中常用的.比興、雙關(guān)手法,把男女之間調(diào)情求愛的歡樂之情寫得極其委婉、含蓄,耐人尋味,而無輕佻、庸俗之弊。全詩一氣呵成,但在結(jié)構(gòu)上又可分為兩個部分:前三句揭示題旨,后四句進一步展示采蓮時的歡樂情景和廣闊場面。而詩中第三句又在全詩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使上下相連,不著痕跡。詩的意境清新、開朗,寓情于景,景中寓人,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感到美景如畫,心曠神怡,呈現(xiàn)出一派生意盎然的景象。
作者介紹
漢樂府漢樂府:原是漢初采詩制樂的官署,后來又專指漢代的樂府詩。漢惠帝時,有樂府令一官,可能當時已設(shè)有樂府。武帝時樂府規(guī)模擴大,成為一個專設(shè)的官署,掌管郊祀、巡行、朝會、宴饗時的音樂,推管采集民間歌謠,以供統(tǒng)治者觀風察俗,廣解民情厚薄。這些釆集來的歌謠和其他經(jīng)樂府配曲入樂的詩歌即被后人稱為“樂府詩”。
古詩詞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5
原文
《滿江紅·江行和楊濟翁韻》
朝代:宋代
作者:辛棄疾
過眼溪山,怪都似、舊時相識。還記得、夢中行遍,江南江北。佳處徑須攜杖去,能消幾緉平生屐。笑塵勞、三十九年非、長為客。
吳楚地,東南坼。英雄事,曹劉敵。被西風吹盡,了無塵跡。樓觀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頭先白。嘆人間、哀樂轉(zhuǎn)相尋,今猶昔。
譯文及注釋:
譯文
眼前的山山水水,都似曾相識。還記得在夢中已將萬里江山走遍。游賞那些風景名勝,只需帶上手杖即可,耗損不了幾雙木屐?尚ξ颐γβ德,卻有三十九年做得不對,長期做來去匆匆的過客。
昔日一統(tǒng)江山,如今卻被分為南北兩半。曹操、劉備皆是當世的英雄?上切┯⑿酆澜埽家殉闪伺f事,如今已沒有一絲痕。樓臺剛剛建成,卻已不見人蹤;壯志未酬,我卻滿頭白發(fā)?蓢@人世間的悲歡,不過是在循環(huán)往復,從古至今都是如此。
注釋
、艥M江紅:滿江紅,又名《上江虹》、《念良游》、《傷春曲》。唐人小說《冥音錄》載曲名《上江虹》,后更名《滿江紅》。宋以來始填此詞調(diào)。《欽定詞譜》以柳永“暮雨初收”詞為正格。九十三字,前片四十七字,八句,四仄韻;后片四十六字,十句,五仄韻。用入聲韻者居多,格調(diào)沉郁激昂,前人用以發(fā)抒懷抱,佳作頗多。另有平聲格,雙調(diào)九十三字,前片八句四平韻,后片十句五平韻。
⑵溪山:辛棄疾的溪山情節(jié)。早在淳熙五年(1178),辛棄疾已經(jīng)有了依稀朦朧的“溪山”意識。事實上,辛棄疾“溪山”意識出現(xiàn)的年代,還可以大大前推。如《滿江紅·建康史帥致道席上賦》詞云:“且歸來、談笑護長江,波澄碧!边@首詞作于孝宗乾道四年(1168)或稍后,時為建康府通判。又《水調(diào)歌頭》詞云:“散盡黃金身世,不管秦樓人怨,歸計狎沙鷗。明夜扁舟去,和月載離愁。”辛棄疾“溪山”隱逸情結(jié)產(chǎn)生,不能說這是消極頹廢的'意識;不僅如此,恰恰相反,正說明詞人的積極主張收復、抗戰(zhàn)。只是在這種積極主張不能實現(xiàn),在希望徹底破滅之后,才有了美人遲暮,英雄失路之感;更有了迷途實遠,昨非今非之慨。這是“溪山”隱逸情結(jié)產(chǎn)生的真正原因。怪:驚異,駭疑。而之所以如此,隱含有時光迅速,不覺間已是舊相識了的感嘆意味。按:稼軒南歸初期,曾有一段漫游吳楚的生活經(jīng)歷,通判建康后,也大體宦游于吳楚一帶,故有此感。
、蔷n(liàng亮):一雙。屐(jī擊):木底有齒的鞋,六朝人喜著屐游山。語出《世說新語·雅量》:祖士少好財,阮遙集好屐,并恒自經(jīng)營,同是一累,而未判其得失。人有詣祖,見料視財物?椭,屏當未盡,余兩小簏箸背后,傾身障之,意未能平;蛴性勅,見自吹火蠟屐,因嘆曰:“未知一生當箸幾量屐?”神色閑暢。于是勝負始分。
、葔m勞:風塵勞辛,指其宦游生涯。三十九年非:回顧三十九年,一切皆非!痘茨献印ぴ烙枴罚骸胺踩酥袎燮呤畾q,然而趨舍指湊,日以月悔也,以至于死,蘧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時稼軒年近四十,套用此語自嘆。
、伞皡浅眱删洌捍嘶枚鸥Α兜窃狸枠恰吩娨猓骸皡浅䱷|南坼,乾坤日夜浮。”杜詩極言洞庭湖寬廣,似將中國大地分裂為二。坼(chè徹):裂開。
⑹“英雄”兩句:謂圖英雄霸業(yè)者,惟曹操和劉備相與匹敵。是時曹公從容謂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shù)也。”先主方食,失匕箸。(《三國志·蜀志·先主傳》)此明頌曹、劉,暗揚孫權(quán)。蓋當時堪與曹、劉爭雄天下者惟孫權(quán),而他正霸居吳楚一帶。稼軒《南鄉(xiāng)子》:“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迸c此暗合。敵:匹敵。
、恕氨晃黠L”兩句:言歷史遺跡被無情西風一掃而盡。
⑻“樓觀”兩句:感慨宦跡不定,事業(yè)未就而鬢發(fā)先白。樓觀甫成:樓閣剛剛建成。蘇軾《送鄭戶曹》詩:“樓成君已去,人事固多乖!贝擞髡{(diào)動頻繁,難展才略。旌旗:戰(zhàn)旗。旌旗未卷:指戰(zhàn)事未休,喻復國大業(yè)未了。
、汀皣@人生”兩句:謂哀樂相循,古今同理。言外之意,大可不必計較。轉(zhuǎn)相尋:循環(huán)往復,輾轉(zhuǎn)相繼。
賞析:
作者:佚名
此詞可分三層。
上片為第一層,由江行沿途所見山川引起懷昔游,痛惜年華之意。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山川秀美,辛棄疾南歸之初,自乾道元年至三年,曾漫游吳楚,行蹤遍及大江南北,對這一帶山水是熟悉的。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此后出任地方官,調(diào)動頻繁,告別山水長達十年。此時復見眼中川“都似舊時相識”了!跋健痹弧斑^眼”,看山卻似走來迎,這是江行的感覺。“怪”是不能認定的驚疑感,是久違重逢的最初的感觸。往事雖“還記得,卻模糊、記不真切,真象一場舊夢。
“還記得、夢中行遍,江南江北”,“夢中”云者不僅有烘托虛實之妙,也是心理感受的真實寫照,這種恍惚的神思,乃是多年來雄心壯志未得實現(xiàn)。業(yè)已倦于宦游的結(jié)果。反復玩味以上數(shù)句,實已暗伏“塵勞”、覺非之意。官場之上,往往如山水一般舊曾相識虛如幻夢不如遠離,同時也就成了一種強有力的召喚,來自大自然的召喚。所以,緊接二句寫道:“佳處徑須攜杖去,能消幾兩平生屐?”要探山川之勝,就得登攀,“攜杖”、著“屐”(一種木底鞋)是少不了的。
《世說新語·雅量》載阮孚好屐,嘗曰:“未知一生當著幾量(兩)屐?”意謂人生短暫無常,話卻說得豁達幽默。此處用來稍變其意,謂山川佳處常在險遠,不免多穿幾雙鞋,可這又算得了什么呢!所以結(jié)尾幾句就對照說來,“笑塵勞、三十九年非”乃套用蘧伯玉(春秋時衛(wèi)國大夫)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的話(語出《淮南子·原道訓》),作者當時四十歲,故這樣說。表面看,這是因虛度年華而自嘲,其實,命運又豈是自己主宰得了的呢!伴L為客”三字深懷憂憤,語意曠達中包含沉郁。實為作者于四十年年來之感慨,年已四旬,南歸亦久,但昔日的志愿,卻無一件得以實現(xiàn),感慨,今是昨非,一生勞碌,原來“長為客”無絲毫是自己左右的。
這片六句另起一意為第二層,由山川地形而引起對古代英雄事跡的追懷。揚州上游的豫章之地,歷來被稱作吳頭楚尾!皡浅,東南坼”化用杜詩(《登岳陽樓》:“吳楚東南坼”),表現(xiàn)江行所見東南一帶景象之壯闊。如此之山川,使作者想到三國英雄,尤其是立足東南北拒強敵的孫權(quán),最令他欽佩景仰。曹操曾對劉備說:“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保ā度龂尽O戎鱾鳌罚┒鴮O權(quán)堪與二者鼎立。此處四句寫地靈人杰,聲情激昂,其中隱含作者滿腔豪情!氨晃黠L吹盡,了無陳跡”二句有慨嘆,亦有追慕。恨不能起古人于九泉而從之的意味,亦隱然句中。
結(jié)尾數(shù)句為第三層,是將以上兩層意思匯合起來,發(fā)為更憤激的感慨!皹怯^才成人已去”承上懷古,用蘇軾詩“樓成君已去,人事固多乖”(《送鄭戶曹》)意,這里是說吳國基業(yè)始成而孫權(quán)就匆匆離開人間!办浩煳淳眍^先白”承前感傷,由人及己,“旌旗”指戰(zhàn)旗,意言北伐事業(yè)未成,自己的頭發(fā)卻先花白了。
綜此二者,于是詞人得出一個無可奈何的結(jié)論:人間哀樂從來循環(huán)不可琢磨(“轉(zhuǎn)相尋”),“今猶昔”。這結(jié)論頗帶宿命色彩,乃是作者對命運無法解釋的解釋。更是作者對命運不如已愿,人事多乖的感嘆。
詞中一方面表示倦于宦游——“笑塵勞、三十九年非”,另一方面又追懷古代英雄業(yè)績,深以“旌旗未卷頭先白”為憾,反映出作者當時矛盾的心情。雖是因江行興感,詞中卻沒有著重寫景,始終直抒胸臆;雖然語多含蓄,卻不用比興手法,純屬直賦。這種手法與詞重婉約、比興的傳統(tǒng)是完全不同的。但由于作者是現(xiàn)實政治感慨與懷古之情結(jié)合起來,指點江山,縱橫議論,抒胸中郁悶,驅(qū)使古人詩文于筆端,頗覺筆力健峭,感情彌滿。所謂“滿心而發(fā),肆口而成”,自具興發(fā)感人力量。
古詩詞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6
《敕勒歌》原文及翻譯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翻譯:
遼闊的敕勒大平原就在陰山腳下。天空像個巨大的帳篷,籠蓋著整個原野。
蔚藍的天空一望無際,碧綠的原野茫茫不盡。一陣風吹過,牧草低伏,露出一群群正在吃草的牛羊。
賞析
詩的前六句寫平川,寫大山,寫天空,寫四野,涵蓋上下四方,意境極其闊大恢宏。但是,詩人的描寫全從宏觀著眼,作總體的靜態(tài)的勾畫,沒有什么具體描繪,使人不免有些空洞沉悶的感覺。但當讀到末句——“風吹草低見牛羊”的進修,境界便頓然改觀。草原是牧民的家鄉(xiāng),牛羊的世界,但由于牧草過于豐茂,牛群羊群統(tǒng)統(tǒng)隱沒在那綠色的海洋里。只有當一陣清風吹過,草浪動蕩起伏,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閃現(xiàn)出來。那黃的牛,白的羊,東一群,西一群,忽隱忽現(xiàn),到處都是。于是,由靜態(tài)轉(zhuǎn)為動態(tài),由表蒼一色變?yōu)槎嗖识嘧,整個草原充滿勃勃生機,連那穹廬似的天空也為之生色。因此,人們把這最后一句稱為點晴之筆,對于“吹”、“低”、“見”三個動詞的主動者“風”字,備加欣賞。
注釋
①《敕勒歌》:敕勒(chì lè):種族名,北齊時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帶。
、陔防沾ǎ捍ǎ浩酱ā⑵皆。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現(xiàn)在的山西、內(nèi)蒙一帶。北魏時期把今河套平原至土默川一帶稱為敕勒川。
、坳幧剑涸诮駜(nèi)蒙古自治區(qū)北部。
、荞窂](qióng lú):用氈布搭成的帳篷,即蒙古包。
、莼\蓋四野(yǎ):籠蓋,另有版本作“籠罩”(洪邁《容齋隨筆》卷一和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后集卷三十一);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
、尢焐n蒼:蒼蒼:青色。蒼,青,天蒼蒼,天藍藍的。
、呙C#哼|闊無邊的樣子。
、嘁姡▁iàn):同“現(xiàn)”,顯露。
古詩詞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7
酬劉柴桑
朝代:魏晉
作者:陶淵明
原文:
窮居寡人用,時忘四運周。
櫚庭多落葉,慨然知已秋。
新葵郁北牖,嘉穟養(yǎng)南疇。
今我不為樂,知有來歲不?
命室攜童弱,良日登遠游。
譯文及注釋:
作者:孟二冬
譯文
隱居偏遠少應(yīng)酬,常忘四季何節(jié)候。
空曠庭院多落葉,悲慨方知已至秋。
北窗之下葵茂盛,禾穗飽滿在南疇。
我今如若不行樂,未知尚有來歲否?
教妻帶上小兒女,趁此良辰去遠游。
孟二冬《陶淵明集譯注》
注釋
(1)酬:以詩文相贈答。
(2)窮居:偏僻的`住處。人用:指人事應(yīng)酬。用:為。四運:四時運行。周:周而復始,循環(huán)。
(3)空:此字諸本多有不同,或作“門”,或作“桐”,或作“閻”,或作“檐”,今從焦本。
(4)牖(yǒu 有):或作“墉”,今從和陶本、焦本。牖:窗戶?憾,一種蔬菜。穟:同“穗”。疇:田地。
(5)不:同“否”。(6)室:指妻子。登:通“得”。
賞析:
作者:佚名
此詩與《和劉柴!吩姰斪饔谕荒,即義熙十年(414),陶淵明五十歲。從詩意來看,《和劉柴桑》作于冬春之交,而此詩作于秋天。
詩中以隱居躬耕的自然樂趣和人生無常,及時行樂的道理來酬答劉柴桑,盡管其中帶有消極的思想,但在樸素純和之中,卻洋溢著田園生活的樂趣。
古詩詞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8
清平樂·春晚(王安國)
留春不住,費盡鶯兒語。
滿地殘紅宮錦污,昨夜南園風雨。
小憐初上琵琶,曉來思繞天涯。
不肯畫堂朱戶,春風自在楊花。
——宋代·王安國《清平樂·春晚》
譯文
怎么都無法將春天留住,白白地讓黃鶯唱個不停。昨夜一場風雨的侵凌,讓這滿地都是臟污的凋落殘花。
小憐姑娘剛剛彈起琵琶,拂曉她思緒萬千縈繞天庭。隨風飄揚的楊絮是那樣的自由自在,可始終不肯飛入那權(quán)貴人家的畫堂朱戶。
注釋
清平樂(yuè):唐教坊曲名,后用為詞牌名。又名“清平樂令”“醉東風”“憶蘿月”。
宮錦:宮廷監(jiān)制并特有的錦緞。這里喻指落花。
“滿地”“昨夜”二句:應(yīng)作倒裝理解。
小憐:北齊后主淑妃馮小憐,善彈琵琶。這里借指彈琵琶的歌女。
楊花:一作“梨花”。
賞析
此詞上片以倒裝句式描繪暮春蕭條的景色,抒寫的花的春的宵意,表達了作者慨嘆美好年華逝去的惆悵宵懷;下片抒寫暮春傷逝念遠的幽怨,以暮春紛飛的楊花不肯飛入權(quán)貴人家的人堂朱戶,表達了作者不親權(quán)貴的品就。全詞宵景交融,清新婉麗,曲折多致,筆法精妙,堪稱傷春詞中的佳作。
古來傷春愁秋的詩詞多得不可勝數(shù)。這類被人嚼爛了的題材,卻是歷代不乏佳篇,非但不使人來到老一套,相反,永遠有新鮮之來。王安國這首《清平樂》就是這樣的`好詞。
詞題為《春晚》,顧名思義是寫殘春景象。“留春不住,費盡鶯兒語。滿地殘紅宮錦污,昨夜南園風雨!弊髡咭黄鸸P就寫由于“昨夜雨疏風驟”,南園已滿地殘紅了。詞人面對這萬花凋謝的景象,自然不勝傷來。此時耳邊傳來了黃鶯兒不停的啼唱,于是,他仿佛來覺到多宵的鶯兒也正為落花發(fā)愁,苦勸春天不要歸去呢。“留春不住,費盡鶯兒語”,好像詞人嘆息。寫鶯語的“費盡”,實是襯托出詞人的失落來,因為花開花謝,春去秋來,是自然規(guī)律與鶯兒無關(guān)。妙詞人賦予禽鳥以人的來宵,不直說自己無計留春之苦,而是借鶯兒之口吐露此宵,手法新巧而又饒有韻味。
此詞交叉地寫聽覺與視覺的來受,從音響與色彩兩個方面勾勒出一幅殘敗的暮春圖人。開頭從聽鶯聲寫起,轉(zhuǎn)而便訴諸視覺。一夜風雨過后,園花凋謝,殘紅敗蕊,滿地飄零,狼藉不堪。百花盛開時,燦爛本如宮錦,可的此時給糟塌得不成樣子了!“滿地殘紅”自是殘春時節(jié)的典型景色,比之美好宮錦之被污損,詞人痛的之宵可見。
下面又從視覺轉(zhuǎn)到聽覺上來:正當詞人目睹這如花似錦的春天匆匆消逝,心中無限惆悵之時,仿佛從遠處傳來歌女小憐之輩彈奏琵琶的聲音,“弦弦掩抑聲聲思”,那弦弦聲聲正是的春的花之宵。小憐,即北齊后主高緯寵幸的馮淑妃,因她“慧黠能彈琵琶”,后代詩人常用以借指歌女。此詞中“小憐初上琵琶”,是從李駕《馮小憐》詩“灣頭見小憐,請上琵琶弦”句化出。這琶琶之聲哀婉動人,當此即將逝去的春宵,有多少閨中佳人長夜不眠,那剪不斷理還亂的宵思飛越千里關(guān)山,追尋天涯游子。這里,作者抒寫的是由春天的匆匆歸去而引起的年華虛度之來,隱隱寄托著一種美人遲暮、英雄末路的悲慨。
最后,詞人寫到眼前觸目皆是的楊花——這一暮春特有的風光:只見那如雪的飛花飄揚,是那樣的自由自在,可始終不肯飛入那權(quán)貴人家的人堂朱戶。
這首詞表達了詞人傷春、的春、慨嘆美好年華逝去的宵懷,寄寓了作者深沉的身世來慨。全詞融宵于景,寫景中融進了自己的生活,寫出了自己的性宵與風骨,堪稱一首出類拔萃的傷春詞。
古詩詞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9
[宋]周文璞
還了酒家錢。便好安眠。
大槐宮里著貂蟬。行到江南知是夢,雪壓漁船。
盤礴古梅邊。也信前緣。
鵝黃雪白又醒然。一事最奇君吸取。明日新年。
作品賞析:
這是一首即興抒懷的小詞,意味雋永。詞中所寫到的事,是“還了酒家錢”之后的一些活動,如酒后的安眠,美夢的歡欣與破滅,伴隨著江南路上的行程以及在古梅邊的“盤礴”。不難看出作者是嗜酒的。然而,他的嗜酒貪醉,與他所處的時代及個人的遭遇有關(guān)。他生活在多災多難的南宋末期。他個人的遭遇也頗不幸。在金兵南下、宋室南渡之際,“室廬既焚蕩,飄零住江潭”均見《呈鞏睡翁禮》他的祖、父輩都隨著宋室的南渡而輾轉(zhuǎn)江南。他曾任過溧陽縣丞,又曾隱于方泉,窮愁潦倒,坎坷不遇。他不愿意與當時的污濁社會同流合污,因而“獨抱于潔清”《方泉賦》。他的這種行動,又往往受到時人的嘲弄,他對自己的不幸是悲憤的,但又不直接多發(fā)憤慨激烈之間,反而婉轉(zhuǎn)其辭:“噫吾命濡滯于此丘(按指方泉)兮,又何敢怨懟而舛差!薄斗饺x》他往往是在醉中討生活,求解脫,如他在《閑居日有幽事戲作》詩中所說:“自知癡得計,常用醉為醒!敝懒诉@些背景,對我們了解這首詞的深意就容易了。
詞人的嗜酒、醉眠,他的美夢及其破滅等等,都是處于當時社會現(xiàn)實下郁郁不得志的反應(yīng)。詞中“大槐宮里著貂蟬”,是用來批判當時富貴無常、得失不定的社會現(xiàn)實。作者曾任過小官,也算在“大槐宮”里呆過的人物,然而詞人對“宮”內(nèi)的沉浮、冷暖深有體察。作者將醉眠后的情景信手拈來,實際上卻有更深層的弦外之音,即作者對現(xiàn)實的一種曲折而委婉的批判。
“雪壓漁船”,自然是作者在夢醒之后所看到的真實景物,卻也未嘗不是當時社會現(xiàn)實的形象表現(xiàn),寫其嚴酷,寓有作者的指斥之意。至于“盤礴古梅邊”等,則是作者性格另一側(cè)面的表現(xiàn)。“盤礴”,即箕踞而坐。一般說來,傍梅而踞,對于文人而言,自然是一種絕好的境界。但這里卻別有用意!盎帷边@種坐法,是以屁股坐地,兩腿斜前伸出,狀如簸箕,是一種傲慢不敬的姿態(tài)。這是作者以自己的放浪形骸去嘲弄禮法以至憤世的一種行動表現(xiàn),是對當時社會的一種反抗形式。
從詞的語言風格來說,這首詞寫得謔而不虐,幽默詼諧。吃酒還錢,事極平常,但以之入詞,就表現(xiàn)了一個不賒不賴的醉漢形象,饒有興味,卻令人耳目一新。詞的下片,作者將他在“古梅邊”那種放浪形骸的“盤礴”,說成“也是前緣”,是前世定下的緣分,顯然是小題大做,故弄玄虛,把本來不相連系的.事情硬是湊在一起,意在構(gòu)成幽默。這種表達,盡管作者寓有嘲弄禮法的用意,但在文字表達效果上,首先征服讀者的,卻是它的幽默詼諧。“鵝黃雪白”,在這里,“雪白”指雪;“鵝黃”是指早春楊柳枝條上所泛出的那種淡黃色,作者有“歲歲鵝黃上柳條”《跋鐘山賦》的詩句,這種初春的消息,與白雪相映,醒然在目,預示著作為新春佳節(jié)的新年很快就要到了。
最后一句的詼諧與奇特,更是超出常人想象之外:“一事最奇”,猛提一筆,突如其來,形成懸念;“君記取”,使讀者自然形成了一種緊張的氣氛,就在人們屏息而待的時候,詞人卻出人意料地說出了一件盡人皆知、無“奇”可言,更無加“最”之理的答案:“明日新年”,把嚴肅的懸念立刻化為輕煙,隨之而來的是讀者的釋懷,甚至捧腹。這是一種虛張聲勢、大起大落的筆法,從而構(gòu)成語言、語意上的起伏跌宕。但在這里,作者也并非為詼諧而詼諧,詼諧之中也流露了他的傷感!谤Z黃雪白又醒然”以至“明日新年”,誦讀之下,在一陣捧腹之后,細味深參,便覺一種逝者如斯、流年暗換的傷感情緒隱然可見。詞中的“又”字,將作者的這種傷感,傳達了出來。原來作者的詼諧只是其表象,腹中卻有郁結(jié)。
這首詞的好處便是這樣:在詼諧幽默之中,作者將要奚落的,奚落了;將自己的狂放不羈的性格和傷世之情,相當生動地表現(xiàn)了出來。嚴肅的內(nèi)容,發(fā)之以詼諧幽默的形式,這就是它的特色所在。
古詩詞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10
《關(guān)雎》
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zhuǎn)反側(cè)。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zhuǎn)反側(cè)。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譯文翻譯
關(guān)關(guān)和鳴的雎鳩,相伴在河中的小洲。那美麗賢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
參差不齊的荇菜,從左到右去撈它。那美麗賢淑的女子,醒來睡去都想追求她。
追求卻沒法得到,白天黑夜便總思念她。長長的思念喲,叫人翻來覆去難睡下。
參差不齊的荇菜,從左到右去采它。那美麗賢淑的女子,奏起琴瑟來親近她。
參差不齊的荇菜,從左到右去拔它。那美麗賢淑的女子,敲起鐘鼓來取悅她。
譯文二
雎鳥不停地在水中的綠洲上和鳴歌唱。
文靜美好的少女,是少年心中的好配偶。
長長短短的荇萊,在船的左右兩邊求取。
文靜美好的少女,是少年日夜美好的追求。
文靜美好的少女難以追求,朝思暮想,魂牽夢繞。
思悠悠,思悠悠,唉!翻來覆去難成眠。
長長短短的荇萊,左邊右邊來采摘。
對那文靜美好的少女,鼓瑟彈琴迎她過來。
長長短短的荇菜,左邊右邊來挑選。
文靜美好的少女,敲鐘擊鼓讓她笑逐顏開。
注釋解釋
關(guān)關(guān):象聲詞,雌雄二鳥相互應(yīng)和的叫聲。雎鳩(jū jiū):一種水鳥名,即王鴡。
洲:水中的陸地。
窈窕(yǎo tiǎo)淑女:賢良美好的女子。窈窕,身材體態(tài)美好的樣子。窈,深邃,喻女子心靈美;窕,幽美,喻女子儀表美。淑,好,善良。
好逑(hǎo qiú):好的配偶。逑,“仇”的假借字,匹配。
參差:長短不齊的樣子。荇(xìng)菜:水草類植物。圓葉細莖,根生水底,葉浮在水面,可供食用。
左右流之:時而向左、時而向右地擇取荇菜。這里是以勉力求取荇菜,隱喻“君子”努力追求“淑女”。流,義同“求”,這里指摘取。之:指荇菜。
寤寐(wù mèi):醒和睡。指日夜。寤,醒覺。寐,入睡。又,馬瑞辰《毛詩傳箋注通釋》說:“寤寐,猶夢寐!币部赏。
思服:思念。服,想。 《毛傳》:“服,思之也!
悠哉(yōu zāi)悠哉:意為“悠悠”,就是長。這句是說思念綿綿不斷。悠,感思。見《爾雅·釋詁》郭璞注。哉,語氣助詞。悠哉悠哉,猶言“想念呀,想念呀”。
輾轉(zhuǎn)反側(cè):翻覆不能入眠。輾,古字作展。展轉(zhuǎn),即反側(cè)。反側(cè),猶翻覆。
琴瑟友之:彈琴鼓瑟來親近她。琴、瑟,皆弦樂器。琴五或七弦,瑟二十五或五十弦。友:用作動詞,此處有親近之意。這句說,用琴瑟來親近“淑女”。
芼(mào):擇取,挑選。
鐘鼓樂之:用鐘奏樂來使她快樂。樂,使動用法,使……快樂。
創(chuàng)作背景
《關(guān)雎》出自《詩經(jīng)·國風·周南》,為中國先秦時代民歌。是《詩經(jīng)》的首篇,又為十五國風第一篇。詩中許多句子都蘊含著很深很美的含意,千古傳頌的佳句有“窈窕淑女”,既贊揚她的“美狀”,又贊揚她的“美心”,可說是前后呼應(yīng),相輔相成。又如“輾轉(zhuǎn)反側(cè)”句,極為傳神地表達了戀人的相思之苦,后來白居易《長恨歌》“孤燈極盡難成眠”,喬吉《蟾宮曲·寄遠》“飯不沾匙,睡如翻餅”,都是從這里化出的名句!对娊(jīng)》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對后代詩歌發(fā)展有深遠的影響,成為中國古典文學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的源頭。
《詩經(jīng)》是漢族文學史上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共收錄周代詩歌305篇。
原稱“詩”或“詩三百”,漢代儒生始稱《詩經(jīng)》,F(xiàn)存的《詩經(jīng)》是漢朝毛亨所傳下來的,所以又叫“毛詩”。
據(jù)說《詩經(jīng)》中的詩,當時都是能演唱的歌詞。按所配樂曲的性質(zhì),可分成風、雅、頌三類。“風”包括周南、召南、邶、鄘、衛(wèi)、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等15國風,大部分是黃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貴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把拧卑ㄐ⊙藕痛笱牛105篇!把拧被旧鲜琴F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來自民間。“頌”包括周頌、魯頌和商頌,共40篇。頌是宮廷用于祭祀的歌詞。一般來說,來自民間的歌謠,生動活潑,而宮廷貴族的詩作,相形見絀,詩味不多。
《詩經(jīng)》是中國韻文的源頭,是中國詩史的光輝起點。它形式多樣:史詩、諷刺詩、敘事詩、戀歌、戰(zhàn)歌、頌歌、節(jié)令歌以及勞動歌謠樣樣都有。它內(nèi)容豐富,對周代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如勞動與愛情、戰(zhàn)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各個方面都有所反映?梢哉f,《詩經(jīng)》是周代社會的一面鏡子。而《詩經(jīng)》的語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6世紀漢語概貌的最重要的資料。
詩文賞析
《國風·周南·關(guān)雎》這首短小的詩篇,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據(jù)著特殊的位置。它是《詩經(jīng)》的第一篇,而《詩經(jīng)》是中國文學最古老的典籍。雖然從性質(zhì)上判斷,一些神話故事產(chǎn)生的年代應(yīng)該還要早些,但作為書面記載,卻是較遲的事情。所以差不多可以說,一翻開中國文學的歷史,首先遇到的就是《關(guān)雎》。
當初編纂《詩經(jīng)》的人,在詩篇的排列上是否有某種用意,這已不得而知。但至少后人的理解,并不認為《關(guān)雎》是隨便排列在首位的!墩撜Z》中多次提到《詩》(即《詩經(jīng)》),但作出具體評價的作品,卻只有《關(guān)雎》一篇,謂之“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在他看來,《關(guān)雎》是表現(xiàn)“中庸”之德的典范。而漢儒的《毛詩序》又說:“《風》之始也,所以風天下而正夫婦也。故用之鄉(xiāng)人焉,用之邦國焉!边@里牽涉到中國古代的一種倫理思想:在古人看來,夫婦為人倫之始,天下一切道德的完善,都必須以夫婦之德為基礎(chǔ)!睹娦颉返淖髡哒J為,《關(guān)雎》在這方面具有典范意義,所以才被列為“《風》之始”。它可以用來感化天下,既適用于“鄉(xiāng)人”即普通百姓,也適用于“邦國”即統(tǒng)治階層。
《關(guān)雎》的內(nèi)容其實很單純,是寫一個“君子”對“淑女”的追求,寫他得不到“淑女”時心里苦惱,翻來覆去睡不著覺;得到了“淑女”就很開心,叫人奏起音樂來慶賀,并以此讓“淑女”快樂。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十分清楚:“君子”在《詩經(jīng)》的時代是對貴族的泛稱,而且這位“君子”家備琴瑟鐘鼓之樂,那是要有相當?shù)牡匚坏。以前常把這詩解釋為“民間情歌”,恐怕不對頭,它所描繪的應(yīng)該是貴族階層的生活。另外,說它是情愛詩當然不錯,但恐怕也不是一般的愛情詩。這原來是一首婚禮上的歌曲,是男方家庭贊美新娘、祝頌婚姻美好的!对娊(jīng)·國風》中的很多歌謠,都是既具有一般的抒情意味、娛樂功能,又兼有禮儀上的實用性,只是有些詩原來派什么用處后人不清楚了,就僅當作普通的歌曲來看待。把《關(guān)雎》當作婚禮上的歌來看,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唱到“琴瑟友之”“鐘鼓樂之”,也是喜氣洋洋的,很合適的,
當然這首詩本身,還是以男子追求女子的情歌的形態(tài)出現(xiàn)的。之所以如此,大抵與在一般婚姻關(guān)系中男方是主動的一方有關(guān)。就是在現(xiàn)代,一個姑娘看上個小伙,也總要等他先開口,古人更是如此。娶個新娘回來,夸她是個美麗又賢淑的好姑娘,是君子的好配偶,說自己曾經(jīng)想她想得害了相思病,必定很討新娘的歡喜。然后在一片琴瑟鐘鼓之樂中,彼此的感情相互靠近,美滿的婚姻就從這里開了頭。即使單從詩的情緒結(jié)構(gòu)來說,從見關(guān)雎而思淑女,到結(jié)成琴瑟之好,中間一番周折也是必要的:得來不易的東西,才特別可貴,特別讓人高興。
這首詩可以被當作表現(xiàn)夫婦之德的典范,主要是由于有這些特點:首先,它所寫的愛情,一開始就有明確的婚姻目的,最終又歸結(jié)于婚姻的美滿,不是青年男女之問短暫的邂逅、一時的激情。這種明確指向婚姻、表示負責任的愛情,更為社會所贊同。其次,它所寫的男女雙方,乃是“君子”和“淑女”,表明這是一種與美德相聯(lián)系的結(jié)合!熬印笔羌嬗械匚缓偷滦须p重意義的,而“窈窕淑女”,也是兼說體貌之美和德行之善。這里“君子”與“淑女”的結(jié)合,代表了一種婚姻理想。再次,是詩歌所寫戀愛行為的節(jié)制性。細讀可以注意到,這詩雖是寫男方對女方的追求,但絲毫沒有涉及雙方的直接接觸!笆缗惫倘粵]有什么動作表現(xiàn)出來,“君子”的相思,也只是獨自在那里“輾轉(zhuǎn)反側(cè)”,什么攀墻折柳之類的事情,好像完全不曾想到,愛得很守規(guī)矩。這樣一種戀愛,既有真實的頗為深厚的感情(這對情詩而言是很重要的),又表露得平和而有分寸,對于讀者所產(chǎn)生的感動,也不致過于激烈。以上種種特點,恐怕確實同此詩原來是貴族婚禮上的歌曲有關(guān),那種場合,要求有一種與主人的身份地位相稱的有節(jié)制的歡樂氣氛。而孔子從中看到了一種具有廣泛意義的中和之美,借以提倡他所尊奉的自我克制、重視道德修養(yǎng)的人生態(tài)度,《毛詩序》則把它推許為可以“風天下而正夫婦”的道德教材。這兩者視角有些不同,但在根本上仍有一致之處。
古之儒者重視夫婦之德,有其很深的道理。在第一層意義上說,家庭是社會組織的基本單元,在古代,這一基本單元的和諧穩(wěn)定對于整個社會秩序的和諧穩(wěn)定,意義至為重大。在第二層意義上,所謂“夫婦之德”,實際兼指有關(guān)男女問題的一切方面!帮嬍衬信,人之大欲存焉”(《禮記·禮運》),孔子也知道這是人類生存的基本要求。飲食之欲比較簡單(當然首先要有飯吃),而男女之欲引起的情緒活動要復雜、活躍、強烈得多,它對生活規(guī)范、社會秩序的潛在危險也大得多,孔子也曾感嘆:“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保ā墩撜Z》)所以一切克制、一切修養(yǎng),都首先要從男女之欲開始。這當然是必要的,但克制到什么程度為合適,卻是復雜的問題,這里牽涉到社會物質(zhì)生產(chǎn)水平、政治結(jié)構(gòu)、文化傳統(tǒng)等多種因素的綜合,也牽涉到時代條件的變化。當一個社會試圖對個人權(quán)利采取徹底否定態(tài)度時,在這方面首先會出現(xiàn)嚴厲禁制。相反,當一個社會處于變動時期、舊有道德規(guī)范遭到破壞時,也首先在這方面出現(xiàn)恣肆放流的情形。回到《關(guān)雎》,它所歌頌的,是一種感情克制、行為謹慎、以婚姻和諧為目標的愛情,所以儒者覺得這是很好的典范,是“正夫婦”并由此引導廣泛的德行的教材。
由于《關(guān)雎》既承認男女之愛是自然而正常的感情,有要求對這種感情加以克制,使其符合于社會的美德,后世之人往往各取所需的一端,加以引申發(fā)揮,而反抗封建禮教的非人性壓迫的人們,也常打著《關(guān)雎》的權(quán)威旗幟,來伸張滿足個人情感的權(quán)利。所謂“詩無達詁”,于《關(guān)雎》則可見一斑。
古詩詞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11
夏日絕句
李清照
生當作人杰,
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
【注釋】
1. 人杰:人中的豪杰。漢高祖曾稱贊開國功臣張良、蕭何、韓信是“人杰”。
2. 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國殤》:“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
3. 項羽(公元前232-前202):秦末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曾領(lǐng)導起義軍消滅秦軍主力,自立為西楚霸王。后被劉邦打敗,突圍至烏江(在今安徽和縣),自刎而死。
【今譯】
活著的`當作人中的豪杰,
死了也應(yīng)是鬼中的英雄。
人們到現(xiàn)在還思念項羽,
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東。
【解說】
這首詩起調(diào)高亢,鮮明地提出了人生的價值取向:人活著就要作人中的豪杰,為國家建功立業(yè);死也要為國捐軀,成為鬼中的英雄。愛國激情,溢于言表,在當時確有振聾發(fā)聵的作用。但南宋統(tǒng)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顧自己逃命;拋棄中原河山,但求茍且偷生。因此,詩人想起了項羽。項羽突圍到烏江,烏江亭長勸他急速渡江,回到江東,重整齊鼓。項羽自己覺得無臉見江東父老,便回身苦戰(zhàn),殺死敵兵數(shù)百,然后自刎。詩人鞭撻南宋當權(quán)派的無恥行徑,借古諷今,正氣凜然。全詩僅二十個字,連用了三個典故,但無堆砌之弊,因為這都是詩人的心聲。如此慷慨雄健、擲地有聲的詩篇,出自女性之手,實在是壓倒須眉了。
【古詩詞原文翻譯及賞析】相關(guān)文章:
古詩詞原文翻譯及賞析04-25
古詩詞原文翻譯及賞析08-03
菊花原文翻譯及古詩詞賞析07-26
古詩詞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09-05
古詩詞原文翻譯及賞析(精選25篇)06-03
古詩詞:陶淵明《詠荊軻》的原文及翻譯賞析04-14
春日偶成原文翻譯及古詩詞賞析03-22
《游子吟》原文翻譯及古詩詞賞析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