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畫竹歌原文及賞析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對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詩很是熟悉吧,狹義的古詩,是指產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現的近體詩(又名今體詩)相對的一種詩歌體裁。那什么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畫竹歌原文及賞析古詩,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原文:
植物之中竹難寫,古今雖畫無似者。
蕭郎下筆獨逼真,丹青以來唯一人。
人畫竹身肥臃腫,蕭畫莖瘦節節竦。
人畫竹梢死羸垂,蕭畫枝活葉葉動。
不根而生從意生,不筍而成由筆成。
野塘水邊埼岸側,森森兩叢十五莖。
嬋娟不失筠粉態,蕭颯盡得風煙情。
舉頭忽看不似畫,低耳靜聽疑有聲。
西叢七莖勁而健,省向天竺寺前石上見。
東叢八莖疏且寒,憶曾湘妃廟里雨中看。
幽姿遠思少人別,與君相顧空長嘆。
蕭郎蕭郎老可惜,手顫眼昏頭雪色。
自言便是絕筆時,從今此竹尤難得。
鑒賞
竹子挺拔秀立,生命力強,加之有志向高潔,卓然不群的象征之意,歷來是文人墨客丹青畫手樂以歌詠描繪的對象。白居易這首《畫竹歌》,通過對好友蕭悅所畫竹枝的再現與評價,贊揚了畫家的高超技藝,同時也表達了詩人卓越的藝術思想。
協律郎:官名,正八品上,屬太常寺,掌管音律。蕭悅:蘭陵(今山東蒼山縣西南蘭陵鎮)人,善畫竹。在杭州住過一段時期,與白居易過從甚密。
詩的開頭四句落筆平直,首先告訴讀者,竹子是最難以描繪的一種植物,古往今來,多少丹青妙手為此耗盡了自己的畢生心血,卻鮮有畫得和真竹相似者。而協律郎蕭悅卻獨能下筆逼真,可謂繪竹第一人。以此設置懸念,激發讀者閱讀下文探求蕭悅獨得畫竹之秘原因的好奇心。
接著,詩人從三個方面表現蕭畫的非凡不俗之處:一是將蕭畫與他人所畫作對比,從而表現蕭氏所畫生機勃勃,枝活葉動,秀拔聳立;而他人所畫竹身粗壯,臃腫不堪,枝葉萎靡,毫無生氣。這是從側面,以他人之畫的拙劣來襯托蕭畫的不凡。其二是正面描寫蕭畫竹子的環境、神態。野塘水邊,埼曲岸側,森森然有竹兩叢,挺拔秀立。所謂“野塘水邊埼岸側”,是極力表現畫面的野趣、奇趣。因為野塘曲岸,更容易形成一種遠離人間煙火、超越世俗的氣氛,與人格化的竹枝更相吻合。下文“嬋娟不失筠粉態,蕭颯盡得風煙情”是從畫面的細處描寫,是畫中竹枝的特寫鏡頭。嬋娟是形容竹子神態的秀美,左思《吳都賦》:“其竹則檀欒嬋娟,玉潤碧鮮。”不失筠粉態,是指其逼肖真竹,表明圖畫連青嫩帶粉的鮮態及在風驚煙鎖的特殊環境中,搖曳多姿、蕭灑脫俗的婀娜神態都畢現無遺。由于畫得如此逼真,竟使詩人懷疑這不是畫,而是真實的生長于泥土之中的竹子了,他回憶起在天竺寺前、湘妃廟里曾經見到過這樣的竹子。這是第三層描寫!暗投o聽疑有聲”堪稱是詩人的神來之筆,因為只有現實中的竹子才會在風吹之下發出婆娑之聲。蕭氏所畫竟能使人產生這樣的錯覺,看來“丹青以來唯一人”之譽誠非虛言。
詩的最后一部分是感嘆如此絕妙的繪畫,竟然少有人賞識,詩人與畫家只有相顧失笑,噓唏感慨一番。然而歲月難駐,時光易逝,身懷絕技的畫家已是手顫眼花,滿頭華發的老人了。這幅畫便是他的絕筆之作。自此以后,再想求得他的畫已是難乎其難了。言語之間充滿了對畫家的珍惜之情,無形中也抬高了這幅畫竹的價值。
詩的開頭曾評價蕭氏畫竹能夠“下筆獨逼真”,詩中通過蕭畫與別人所畫的對比,蕭畫本身的神態和真實的竹子三個方面對“逼真”二字作了具體描述,可謂層層遞進,結構嚴謹。關于“逼真”的好處,朱自清先生認為,“這個‘真’固然指食物,可是一方面也是《老子》、《莊子》里說的那個‘真’,就是自然,另一方面又包含謝赫的六法的第一項‘氣韻生動’的意思,惟其‘氣韻生動’,才能自然,才是活的不是死的!普妗扔谒渍Z說的‘活脫’或‘活像’,不但像是真的,并且活像是真的!保ā墩摫普媾c如畫》)宋人蘇軾也說:“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賦詩必此詩,定非知詩人。誰言一點紅,解寄無邊春!保ā稌沉晖踔鞑舅嬚壑Χ住罚┮簿褪钦f,只追求形似并不足奇,寫活,傳神,有幽姿遠韻,才是逼真的要求。白居易這首詩在描述蕭悅的創作過程時曾說:“不根而生從意生”,也就是說蕭氏事先成竹在胸,意在筆先。將個人意趣與大自然融而為一,來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這也是文藝創作的基本規律之一。
拓展:白居易愛女
古人有明顯的重男輕女思想,早在《詩經小雅》里就有這樣的詩句:“乃生男子,載寢之床,載衣之裳,載弄之璋。乃生女子,載寢之地,載衣之褐,載弄之瓦!贝笠馐,生了男孩兒,讓他睡在床上,給他穿好衣服,給他美玉玩耍;而生了女孩兒就讓她睡在床下,給她穿粗陋的衣服,讓她玩弄紡錘。那個時候的女孩子真是大不幸,許多初生的女嬰面臨著被拋棄,被溺死的悲慘結局。南北朝顏之推的《顏氏家訓》曾記載:他有個親戚,娶了許多婢妾,每當她們分娩時,就派人守候在產房門外,若生下女孩兒,就拿出去弄死,產婦心疼,號哭不止,悲慘之至。
可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卻非常喜歡女兒。他38歲時才有了一個女兒,妻子因生女兒而心有歉意,他卻開導說:“自古以來,英雄也不全是男兒,傳說中的木蘭不就是女兒嗎?我雖不識刀劍,卻通詩文,女兒無須替父從軍,卻能助父為文。”于是夫妻倆愉快地給女兒起了名字“金鑾”,希望女兒成為皇帝也賞識的翰林學士。平時,白居易把女兒視為掌上明珠,憐愛無比。不料金鑾在3歲時生病夭折,白居易悲痛欲絕,撫尸痛哭:“朝哭心所愛,暮哭心所親。親愛零落盡,安用身獨存……悲來四肢緩,泣盡雙目昏。所以年四十,心如七十人。”他想挑選上等棺木厚葬愛女,可他為官數年,清正廉潔,并無積蓄;再加上為母親守孝,俸祿已經停發,家中幾乎無米下炊。不得已,他只好讓妻子楊氏當了手上的玉鐲,將愛女裹尸薄葬。
過了4年,妻子楊氏生了第二個孩子,結果又是個女兒。這個女兒的長相幾乎和金鑾一模一樣,白居易仍然非常喜愛,親昵地為女兒取名“羅兒”。當他看到羅兒健康地成長,更是喜上眉梢。平時稍有空閑,就把女兒抱在懷中親吻。他在《羅子》一詩中寫道:“有女名羅子,生來才兩春,我今年已長,日夜二毛新。顧念嬌啼面,思量老病身,直應頭似雪,始得見成人。”他不管自己仕途上如何失意,也不管自己心情怎樣沉郁,每天望著羅兒天真可愛的神態,愈加心花怒放,早起為女兒梳妝打扮,晚上又教字識文,空閑之余,攜妻帶女出外游玩。天真幼稚的羅兒喜歡打破砂鍋問到底,白居易總是有問必答,琴棋書畫,都悉心指點。為了表達自己對女兒的深沉摯愛,他欣然命筆寫詩道:“朝戲抱我足,夜眠枕我衣。”“學母畫眉樣,效吾詠詩聲。”他希望女兒迅速成長,決心像東漢文學家蔡邕嘔心瀝血培養女兒文姬成材那樣,把羅兒也造就成自己事業的繼承人。
當時,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將自己的詩稿,編訂成集,因身邊無子,唯恐失傳,以詩相寄,傾訴“天譴兩家無嗣子,欲將文字付誰人?”的苦惱。白居易閱后,對元稹的嗟嘆寫詩相慰:“各有文姬才稚齒,俱無通子繼余塵。琴書何必求王粲,與女猶勝與外人!庇纱丝芍拙右资欠浅?粗刈约号畠旱。
在當時“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白居易頂住社會輿論“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壓力,拒絕了朋友規勸他納妾傳后的游說,將自己的全部精力和寵愛集中到對女兒的教育上。羅兒20歲時嫁到一戶姓談的人家,婚后兩年,生了一個女兒。白居易唯恐女兒和女婿因為生女兒情緒懊喪,便興高采烈地為外孫女起了個名字叫“引珠”,并且在引珠滿月時,親赴談家寫了一首《小歲日喜談氏外孫女孩滿月》詩賀喜:“今日夫妻喜,他人豈得知?自嗟生女晚,敢訝見孫遲?物以稀為貴,情因老更慈。新年逢吉日,滿月乞名時。桂燎熏花果,蘭湯洗玉肌。懷中有可抱,何必是男兒?”把自己一生摯愛女兒的甘苦,濃縮成富于哲理的詩句,以示后人。羅兒夫婦沒有辜負父親的教誨,夫妻之間,恩愛無比,雖身處豪門,你耕我織,節勤節儉,他們像父親一樣關心和愛護女兒,被人們傳為佳話。
【畫竹歌原文及賞析】相關文章:
白居易古詩《畫竹歌并引》賞析10-30
長恨歌原文賞析06-08
古詩荊軻歌原文賞析08-17
長恨歌的原文賞析06-20
《長恨歌》原文與賞析07-19
《長恨歌》原文賞析08-22
長恨歌原文及賞析04-22
長恨歌原文及賞析09-30
長恨歌原文賞析10-21
白居易《長恨歌》原文賞析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