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禮儀小故事

時間:2024-10-25 08:33:54 故事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中國傳統禮儀小故事(通用14篇)

  中國素稱“禮儀之邦”之稱,“禮”在傳統社會無時不在,出行有禮,坐臥有禮,宴飲有禮。下面請欣賞小編為大家帶來的中國傳統禮儀小故事,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國傳統禮儀小故事(通用14篇)

  中國傳統禮儀小故事 篇1

  “千里送鵝毛”的故事發生在唐朝。當時,云南一少數民族的首領為表示對唐王朝的擁戴,派特使緬伯高向太宗貢獻天鵝。

  路過沔陽河時,好心的緬伯高把天鵝從籠子里放出來,想給它洗個澡。不料,天鵝展翅飛向高空。緬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幾根鵝毛。緬伯高急得頓足捶胸,號啕大哭。隨從們勸他說:“已經飛走了,哭也沒有用,還是想想補救的方法吧。”緬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長安,緬伯高拜見唐太宗,并獻上禮物。唐太宗見是一個精致的綢緞小包,便令人打開,一看是幾根鵝毛和一首小詩。詩曰:“天鵝貢唐朝,山高路途遙。沔陽河失寶,倒地哭號啕。上復圣天子,可饒緬伯高。禮輕情意重,千里送鵝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緬伯高隨即講出事情原委。唐太宗連聲說:“難能可貴!難能可貴!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

  這個故事體現著送禮之人誠信的`可貴美德。今天,人們用“千里送鵝毛”比喻送出的禮物單薄,但情意卻異常濃厚。

  中國傳統禮儀小故事 篇2

  公元前592年,當時的齊國國君齊頃公在朝堂接見來自晉國、魯國、衛國和曹國的使臣,各國使臣都帶來了墨玉、幣帛等貴重禮品獻給齊頃公。獻禮的時候,齊頃公向下一看,只見晉國的亞卿郁克是個獨眼,魯國的上卿是個禿頭,衛國的上卿孫良夫是個跛腳,而曹國的大夫公子首則是個駝背,不禁暗自發笑:怎么四國是使臣都是有毛病的。

  當晚,齊頃公見到自己的母親蕭夫人,便把白天看到的四個人當笑話說給蕭夫人聽。蕭夫人一聽便樂了,執意要親眼見識一下。正好第二天是齊頃公設宴招待各國使臣的日子,于是便答應,讓蕭夫人屆時躲在帷帳的'后面觀看。第二天,當四國使臣的車子一起到達,眾人依次入廳時,蕭夫人掀開帷帳向外望,一看到四個使臣便忍不住大笑了起來,她的隨從也個個笑得前仰后合。

  笑聲驚動了眾使者,當他們弄明白原來是齊頃公為了讓母親尋開心,特意做了這樣的安排時,個個怒不可遏,不辭而別。四國使臣約定各自回國請兵伐齊,血洗在齊國所受的恥辱。四年后,四國聯合起來討伐齊國,齊國不敵,大敗,齊頃公只得講和,這便是春秋時著名的“鞍之戰”。

  中國傳統禮儀小故事 篇3

  楊香扼虎救親是一個中華傳統禮儀故事。

  楊香是一個十四歲的女孩。有一天,她跟著父親楊豐到田間去收割莊稼。兩人剛走到半路上,突然躍出一只大老虎,咬住楊香的父親便往回跑。當時楊香手無寸鐵,但她臨危不懼,一心只想著被老虎拖走的父親,而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她拼命奔上去,抓住老虎的脖子便往死里掐。起初,老虎用力反撲,可楊香硬不松手,老虎漸漸元氣大泄,磨著牙齒,終于斷了氣。楊香的'父親終于脫離了險境,免于老虎的傷害。

  后人為贊揚楊香寫文記曰:

  楊香,年十四歲。隨父豐往田中獲粟,父為虎曳去。時香手無寸鐵,惟知有父,而不知有身。踴躍向前,扼持虎頸,虎磨牙而逝,父因得免于害。

  中國傳統禮儀小故事 篇4

  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孟子,是繼孔子之后儒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被后世尊奉為僅次于孔子的“亞圣”。

  孟子一生的成就,與他的母親從小對他的教育是分不開的。孟母是一位集慈愛、嚴格、智慧于一身的偉大的'母親,早在孟子幼年時候,便位后人留下了“孟母三遷”、“孟母斷織”等富有深刻教育意義的故事。孟子成年娶妻后,孟母仍不斷利用處理家庭生活的瑣事等去啟發、教育他,幫助他從各方面進一步完善人格。

  有一次,孟子的妻子在房間里休息,因為是獨自一個人,便無所顧忌地將兩腿叉開坐著。這時,孟子推門進來,一看見妻子這樣坐著,非常生氣。

  原來,古人稱這種雙腿向前叉開坐為箕踞,箕踞向人是非常不禮貌的。孟子一聲不吭就走出去,看到孟母,便說:“我要把妻子休回娘家去。”孟母問他:“這是為什么?”孟子說:“她既不懂禮貌,又沒有儀態。”孟母又問:“因為什么而認為她沒禮貌呢?”,“她雙腿叉開坐著,箕踞向人,”孟子回道:“所以要休她。”“那你又是如何知道的呢?”孟母問。

  孟子便把剛才的一幕說給孟母聽,孟母聽完后說:“那么沒禮貌的人應該是你,而不是你妻子。難道你忘了《禮記》上是怎么教人的?進屋前,要先問一下里面是誰;上廳堂時,要高聲說話;為避免看見別人的隱私,進房后,眼睛應向下看。你想想,臥室是休息的地方,你不出聲、不低頭就闖了進去,已經先失了禮,怎么能責備別人沒禮貌呢?沒禮貌的人是你自己呀!”

  一席話說得孟子心服口服,再也沒提什么休妻子回娘家的話了。

  中國傳統禮儀小故事 篇5

  漢明帝劉莊做太子時,博士桓榮是他的老師,后來他繼位作了皇帝“猶尊桓榮以師禮”。他曾親自到太常府去,讓桓榮坐東面,設置幾杖,像當年講學一樣,聆聽老師的指教。他還將朝中百官和桓榮教過的`學生數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榮行弟子禮。

  桓榮生病,明帝就派人專程慰問,甚至親自登門看望,每次探望老師,明帝都是一進街口便下車步行前往,以表尊敬。進門后,往往拉著老師枯瘦的手,默默垂淚,良久乃去。

  當朝皇帝對桓榮如此,所以“諸候、將軍、大夫問疾者,不敢復乘車到門,皆拜床下”。桓榮去世時,明帝還換了衣服,親自臨喪送葬,并將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中國傳統禮儀小故事 篇6

  張良,是西漢高祖劉邦的軍師,他的祖先是韓國人。在秦滅韓后,張良立志為韓國報仇。有一次,因刺殺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張良在下邳閑暇無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橋上散步,碰到一個老人,穿著粗布短衣,走到張良旁邊,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橋下。然后回過頭來沖著張良說:“孩子!下橋去給我把鞋子拾上來!”張良聽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個老人,就強忍著怒氣,到橋下把鞋拾了上來。那老人竟又命令說:“把鞋子給我穿上!”張良一想,既然已經給他拾來了鞋子,不如就給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給他穿鞋。

  那老人把腳伸著,讓張良給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張良一直用驚奇的目光注視著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來,對張良說:“你這個孩子是能培養成才的。5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這里來同我會面!”張良跪下來說:“是。”第五天天剛亮,張良到了下邳橋上。

  不料那老人已經等在那里了,見了張良就生氣地說:“和老人約會,怎么遲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來相會!”說完就離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雞一叫,張良就趕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見了張良又生氣地說:“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過了五天再早點來!”說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張良沒到半夜就趕到橋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來了,他高興地說:“這樣才好。”然后他拿出一本書來,指著說道:“認真研讀這本書,就能做帝王的.老師了!過十年,天下形勢有變,你就會發跡了。以后13年,你就會在濟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兒有塊黃石就是我了。”老人說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時,張良拿出那本書來一看,原來是《太公兵法》(輔佐周武王伐紂的姜太公的兵書)!張良十分珍愛它,經常熟讀,反復地學習、研究。

  10年過去了,陳勝等人起兵反秦,張良也聚集了100多人響應。沛公劉邦率領了幾千人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一些地方,張良就歸附于他,成為他的部屬。從此張良根據《太公兵法》經常向沛公獻計獻策,沛公認為很好,常常采用他的計謀,后來成了劉邦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軍師。劉邦稱帝后,封他為留侯。

  張良始終不忘那個給他《太公兵法》的老人。13年后,他隨從劉邦經過濟北時,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見有塊黃石,并把它取回,稱之為“黃石公”,作為珍寶供奉起來,按時祭祀。張良死后,家屬把這塊黃石和他葬在一起。

  中國傳統禮儀小故事 篇7

  中國古代著名的“二十四孝”中有一則“孝傳五世”的故事。

  故事是說宋朝浙江瑞安府永嘉縣,有個姓陳、名侃、字君和的人,因事親至孝,名遍四方。他奉侍雙親,溫順孝敬,從來不讓父母心中有憂慮之念。偶遇父母有病,則衣不解帶,日夜陪床服侍,親自做湯熬藥。二老逝去后,陳侃悲痛欲絕,真正做到了“事生盡力,事死盡思”的圣人垂訓。他的孝行被整個家族引為典范。所以后代子孫人人效法,尊老愛幼,兄弟團結,夫婦和睦,妯娌相親。以后陳氏家族五代同堂傳為佳話。宋皇樹坊旌表,賜額曰:“孝門陳君”,百姓則稱其為“陳孝門”。后人作詩贊曰:至孝事親世頌揚,子孫代代仰遺芳;同居五世人崇敬,感動楓宸詔表彰。

  這則古代故事告訴我們,孝順是需要言傳身教的,如果希望自己的'兒女孝順自己,那么首先應該從自己做起,孝敬長輩,做好榜樣作用,這樣一家人不僅和睦,而且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優良傳統能夠得到傳承。

  中國傳統禮儀小故事 篇8

  “程門立雪”這個故事,說的是宋代學者楊時和游酢向程顥程頤拜師求教的.事兒。二程是洛陽伊川人,同是宋代著名儒學家。二程學說,后來為朱熹繼承和發展,世稱“程朱學派”。楊時、游酢,向二程求學,非常恭敬。楊游二人,原先以程顥為師,程顥去世后,他們都已四十歲,而且已考上了進士,然而他們還要去找程頤繼續求學。故事就發生在他們初次到嵩陽書院,登門拜見程頤的那天。

  相傳,一日楊時、游酢,來到嵩陽書院拜見程頤,正遇上這位老先生閉目養神,坐著假睡。程頤明知有兩個客人來了,他欲不言不動,不予理睬。楊、游二人怕打擾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肅然待立,一聲不吭等候他睜開眼來。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頤才如蘿初醒,見了楊、游,裝作一驚說:“啊!啊!賢輩早在此呼!”意思是說你們兩個還在這兒沒走啊。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不知什么時候,開始下起雪來。門外積雪,有一尺多深。身上飄滿了雪。老師忙把楊時等兩人請進屋去,為他們講學。

  后來,“程門立雪”成為了廣為流傳的尊師典范。

  中國傳統禮儀小故事 篇9

  趙王特地拜訪趙州從諗禪師。

  這時,從諗禪師正在床上休息,他躺著對來訪者說道:“大王!我現在已老邁,雖然你專程來看我,但我實在無力下床接待你,請別見怪。”

  趙王非但不見怪,反而對從諗禪師更加尊重。第二天趙王派遣一位將軍送禮給他,從諗禪師一聽馬上下床到客堂相迎。

  后來,趙王府上的一個仆人知道了這件事,為了討好趙王,他怒氣沖沖地來找從諗禪師問罪。

  從諗禪師聽說了,就遠遠地走出前門,迎接這個趙王府上的下人。

  這個下人一見從諗禪師就氣沖沖地問道:“前天趙王來時,你為什么不下床相迎?而趙王派部下的一個將軍送禮來了,你反而到客堂迎接呢?”

  從諗禪師笑了笑,解釋道:“你有所不知,我的.待客之道有上中下三等分別。”

  “哪三個級別?”

  “第一等人來時,我在床上用本來面目接待他;第二等人來時,我下床到客堂里用禮貌接待他;第三等人來時,我用世俗的應酬到前門去迎接他。”

  中國傳統禮儀小故事 篇10

  “程門立雪”這個故事出自《宋史·楊時傳》:“見程頤于洛,時蓋年四十矣。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與游酢侍立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

  “程門立雪”說的是宋代學者楊時和游酢向程顥、程頤拜師求教的事。楊時、游酢二人,原先以程顥為師,程顥去世后,他們都已四十歲,而且已考上了進士,然而他們還要去找程頤繼續求學。故事就發生在他們初次到嵩陽書院,登門拜見程頤的那天。

  相傳,一日楊時、游酢,來到嵩陽書院拜見程頤,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閉目養神,坐著假睡。這時候,外面開始下雪。這兩人求師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動,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頤才慢慢睜開眼睛,見楊時、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驚,說道:“啊,啊!他們兩位還在這兒沒走?”這時候,門外的雪已經積了一尺多厚了,而楊時和游酢并沒有一絲疲倦和不耐煩的`神情。:

  這個故事,就叫“程門立雪”,在宋代讀書人中流傳很廣。后來人們常用“程門立雪”的成語表示求學者尊敬師長和求學心誠意堅。

  中國傳統禮儀小故事 篇11

  “曾子避席”出自《孝經》,是一個非常著名的故事。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邊侍坐,孔子就問他:“以前的圣賢之王有至高無上的德行,精要奧妙的`理論,用來教導天下之人,人們就能和睦相處, 君王和臣下之間也沒有不滿,你知道它們是什么嗎?”曾子聽了,明白老師孔子是要指點他最深刻的道理, 于是立刻從坐著的席子上站起來,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夠聰明,哪里能知道,還請老師把這些道理教給我。”

  在這里,“避席”是一種非常禮貌的舉動,當曾子聽到老師要向他傳授時,他站起身來,走到席子外向老師請教,是為了表示他對老師的尊重。曾子懂禮貌的故事被后人傳誦,很多人都向他學習。

  中國傳統禮儀小故事 篇12

  刻木事親

  丁蘭,相傳為東漢時期河內(今河南黃河北)人,幼年父母雙亡,他經常思念父母的養育之恩,于是用木頭刻成雙親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議,每日三餐敬過雙親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門前一定稟告,回家后一定面見,從不懈怠。

  久之,其妻對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針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蘭回家見木像眼中垂淚,問知實情,遂將妻子休棄。

  中國傳統禮儀小故事 篇13

  1 劉備三請諸葛亮

  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青年時代躬耕于隆中,并苦讀經書,熟悉歷朝興衰的歷史,潛心鉆研兵法。他常以春秋戰國時的管仲、樂毅自比,是難得的一位將才、謀士,自稱“臥龍”。善于網羅人才的劉備聞知,高興地說:“我需要這樣的人才!”并表示哪怕山高路遠,行走不便,也非親自去請他不可。

  深冬的一天,劉備帶著關羽、張飛,到隆中邀請諸葛亮。誰知諸葛亮恰好不在家,劉備只好掃興而歸。

  劉備回到新野,不斷派人到隆中打聽諸葛亮何時在家。當打聽到諸葛亮外出已經回到家時,劉備當即決定二請諸葛。這時,張飛不以為然地說:“一個平民百姓,派個武士把他叫來就得了,犯不著讓你一再去請。”劉備說:“諸葛亮是當代大賢,怎么能隨便派個人去叫他呢?你還是痛痛快快地跟我去吧。”劉備說服了張飛,叫上關羽,三人騎馬直奔隆中而去。

  這一天,北風呼嘯,大雪紛飛,冷得實在教人難忍。張飛對著劉備大嚷:“我等何苦找此罪受!不如等天晴再說。”劉備卻說:“賢弟,咱們冒此大風雪,不怕山高路遠,去請諸葛,不正表明了我們的一片誠意嗎?”三人繼續往前趕路。不料,這一次劉備又未見到諸葛亮,只好寫了一封信托諸葛亮的'弟弟轉交,說明來意,并表示擇日再訪。

  第二年春天,劉備更衣備馬,決定第三次去拜訪諸葛亮。張飛、關羽竭力勸阻。關羽說:“我們兩次相請,都未見到他,想必他徒有虛名,不敢前來相見。”張飛更是帶著輕蔑的口吻說:“我們已仁至義盡,這次只需我一人前往,他如若不來,我就將他綁來見你。”劉備連忙說道:“不得無禮,沒有誠意哪能請到賢人呢?”

  劉備三人飛馬直奔隆中,來到諸葛亮的草廬前。此時諸葛亮正在午睡。劉備唯恐打擾諸葛亮,不顧路途疲勞,屏聲斂氣地站在門外靜候,直到諸葛亮醒來才敢求見。劉備見了諸葛亮,說道:“久慕先生大名,三次拜訪,今日如愿,實是平生之大幸!”諸葛亮說:“蒙將軍不棄,三顧茅廬,真叫我過意不去。亮年幼不才,恐怕讓將軍失望。”劉備卻誠懇地說:“我不度德量力,想為天下伸張正義,振興漢室。由于智術短淺,時至今日,尚未達到目的,望先生多多指教。”劉備謙虛的態度,誠懇的情意,使諸葛亮很受感動。于是諸葛亮終于答應了劉備的請求,懷著統一全國的政治抱負,離開了隆中茅廬,出任劉備的軍師。他忠心耿耿地輔佐劉備,為“三國鼎立”局面的確立,做出了巨大貢獻。

  想一想:劉備為什么能請到諸葛亮?如果第三次還請不到,他還會去請嗎?為什么?

  中國傳統禮儀小故事 篇14

  藺相如是春秋戰國時期趙國的大臣,他很有見識和才能。在“完璧歸趙”、“澠池相會”兩次外交斗爭中,捍衛了趙國的尊嚴,地位在名將廉頗之上。這使廉頗很不服氣,他對別人說:“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為趙國立下了赫赫戰功。藺相如不過是憑一張嘴巴,說說而已,有什么了不起,反而爬到我的頭上。一定要侮辱他一番。”藺相如聽說后,盡量不跟廉頗會面,每次出門,避開廉頗,有時甚至裝病不去上朝。有一次藺相如外出,遠遠看見廉頗的車馬迎面而來,連忙叫車夫繞小路而行。

  藺相如手下的人對他這樣卑躬讓步的作法感到委屈,紛紛要求告辭還鄉。藺相如執意挽留,并耐心地向他們解釋說:“諸位認為廉將軍和秦王相比,哪個厲害?”眾人都說:“當然廉將軍不及秦王了。”藺相如說:“對啦,天下的諸候個個都怕秦王,可是為了趙國,我敢在秦國的朝廷上斥責他,怎么會見到廉將軍倒反而害怕了呢?你們的心情我是理解的,可是,你們想過沒有,強大的秦國之所以不敢攻打趙國,就是因為趙國有我和廉將軍兩人的.緣故。如果兩虎相斗,勢必兩敗俱傷。我不計個人恩怨,處處讓著廉將軍,是從國家的利益著想啊。”聽了這番話,大家都消了氣,打消了告辭還鄉的念頭,反而更加尊敬藺相如了。

  后來,有人把藺相如的話告訴了廉頗,廉頗大受感動,慚愧萬分,覺得自己心胸竟然如此狹窄,實在對不起藺相如,決心當面請罪。一天,他脫下戰袍,赤身背著荊條,來到藺相如的府第,“撲”地跪在地上,老淚縱橫,泣不成聲地對藺相如說:“我是一鄙陋的粗人,見識淺薄,氣量短小,沒想到您對我竟這么寬容大量,我實在無臉見您,請您用力責打我吧!就是把我打死了,也心甘情愿。”藺相如見到這情景,急忙扶起廉頗,兩人緊抱在一起。從此兩人消除了隔閡,加強了團結,同心協力,保衛趙國,強大的秦國更加不敢輕易地侵犯趙國了。

【中國傳統禮儀小故事】相關文章:

寓言小故事 關于管理的寓言小故事04-13

柳宗元的小故事12-07

柳宗元的小故事12-14

童話小故事05-15

童話小故事12-11

精選寓言小故事04-20

蘇軾小故事05-08

寓言小故事11-16

朱自清小故事03-21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亚洲第一在线视频中文 | 日韩亚州欧美中文 | 亚洲一区宅男在线 | 这里只有精品最新地址在线 | 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亚洲国产五月综合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