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趣談韓愈的故事
引導語:韓愈是唐代杰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古文運動的領袖,在中國散文發展史上地位崇高。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這位大學者大文豪的生平故事。
韓愈的故事
1343年前的唐朝。(公元768年)
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天漆黑得伸手不見五指。在河南河陽——現在叫孟縣的一家院子里,傳出一陣陣嬰兒的哭叫聲,在寂靜的夜晚特別的響亮,響亮得讓聽了的人都有些詫異。
這個嬰兒就是大名鼎鼎、名垂青史的韓愈。
韓愈一生下來,命運卻是特別的不好,兩個月母親就死了,三歲時父親也死了。唉!這個孩子真夠可憐的!他能活下來嗎?
他還是頑強地活了下來,因為他有一個疼愛他的哥哥,疼愛他的嫂嫂。俗話有“長兄如父,長嫂如母”一說,看到早早失去母愛、父愛的小韓愈,哥哥和嫂子怎能不憐愛呢!那時沒有奶粉、牛奶,嫂嫂就用米粥和面糊糊給韓愈吃,有時抱著去吃“百家奶”,在親人的愛心呵護下,韓愈一天天的長大了!由于從小失去父母的緣故,韓愈特別懂事,學習刻苦用功,從不用別人督促。因而,他就顯得與眾不同,別人看書一目幾行,匆匆掠過,韓愈是逐字逐句,細細琢磨;別人讀書有口無心,聲隨風去,韓愈是口讀心記,過目不忘;別人聽老師講課左耳進右耳出,如雁過無痕,韓愈是心無旁駑,咀嚼領悟,像吃甘蔗。一天學下來,不用心孩子的知識口袋像有個大漏洞,癟癟的全漏光了。韓愈由于全背誦在心里,融會在記憶里,知識的口袋鼓鼓的,天天滿載而歸,就愈來愈聰明。
有一天,老師給每個學生一個銅錢,讓他們每人買一個東西,看誰買的東西能把整個教室裝滿。放學后,學生們都拿著銅錢到集市去采購了。第二天上學,有的學生買來了樹苗,有的買來了竹子,有的還拿來一捆稻草。可是,他們買來的東西都不能把教室裝滿,老師感到很失望。過了一會兒,韓愈來了,他不慌不忙地從袖子里拿出一樣東西交給老師,老師看了喜笑顏開,豎起大拇指連聲夸獎:“好!好!韓愈真聰明!”
你猜猜韓愈買的是什么?原來,韓愈買來的是一支蠟燭。把蠟燭點燃了,它的光明照亮了整個教室,它的光芒裝滿了整個教室。想一想,還有什么東西可以充滿整個教室呢?
韓愈的哥哥叫韓會,也博學多才寫得一手好文章,在唐朝的首都長安(陜西西安)做官時,被人陷害,皇帝就把他降職下放到廣東的韶關,韓愈也就隨兄同行。那個時候沒有火車、汽車,只能行走、騎馬和坐馬車,一天只能走幾十里路,再加上刮風下雨的打擾,從長安到韶關3000多里路,緊走慢走也需要一兩個月。一路上跋山涉水,風餐露宿,經過波濤洶涌的長江,一望無際的洞庭湖,越過層巒疊嶂的山山嶺嶺,奔波好長時間才到達韶關。小小年紀的韓愈 在顛沛流離的生活中吃了不少的苦,領會了人生的不易,也一路領略了大自然的美麗、壯闊和艱險,增長了不少的見識。
到了韶關,剛剛安定下來,厄運又降臨了。哥哥不適應南方的氣候,染上了疾病久治不愈。哥哥一死,韓愈和嫂嫂扶柩返回故鄉,安葬了哥哥以后,家徒四壁一貧如洗了。為了生活,嫂嫂又帶韓愈來到安徽的宣城,這兒有父兄生前置辦的房地產,可以勉強讀書度日。這不幸的遭遇磨煉了他的意志,知道這個家從此只能靠自己來擔當責任了。他把對哥哥的思念埋在心底,每天三更起床開始讀書,無論吃飯、睡覺,手里都不離開書本和筆。累了,把書本當枕頭,吃飯沒菜,就邊看書邊吃飯。他先后讀了《論語》、《孟子》、《書經》、《詩經》、《禮記》和《春秋》等書,并且熟讀了諸子百家的文章。
19歲時,韓愈告別嫂嫂,孤身一人來到長安參加科舉考試,八年連考三次才中了進士,又經過好幾年的磨練等待才做了官,從此,一家人才團聚長安過上了好日子。
韓愈做官后很負責任,為官一任,為民一方,老百姓都很感激他。潮州的韓江原不姓韓,是當地人為了紀念韓愈才叫“韓江”。那個地方從前有很多鱷魚,會爬上岸邊吃人,害得百姓好苦,人們叫它做“惡溪”。有一天,又有一個百姓被鱷魚吃掉了。韓愈知道后很著急,心想鱷害不除后患無窮,便命令宰豬殺羊,決定到城北江邊設壇祭鱷。
韓愈在渡口旁邊的一個土墩上,擺了祭品,點上香燭,對著大江嚴厲地宣布道:”鱷魚!鱷魚!韓某到這里來做刺史,為的是保土庇民。你們卻在此禍害百姓。如今姑念你們無知,不加懲處,只限你們在三夭之內,帶同族類出海,三天不走就五天走,五天不走就七天走。七天不走,便要嚴處!”
由于獵殺等措施,從此,江里再也沒有看見鱷魚,所有的鱷魚都出海到南洋去了。
現在,人們把韓愈祭鱷魚的地方叫做“韓埔”,渡口叫“韓渡“,又叫”鱷渡”,還把大江叫做“韓江”,江對面的山叫做“韓山”。
韓愈來到潮州后,有一天出巡,在街上碰見一個和尚,這個和尚面貌長得十分丑陋兇惡,特別是翻出口外的兩個長牙,更是使人駭怕。韓愈本來就是因為勸皇帝不要為迎接佛主的骨頭過份勞民傷財,才被貶到潮州來的,早已對和尚沒有好感了,一見這副“惡相”,更是討厭,他想這決非好人,回去要好好收拾他,敲掉他那長牙。
韓愈回到衙里,才下轎,看門的人便拿來一個紅包,說這是剛才有個和尚要送給老爺的。韓愈打開一看,里面非金非銀,是一對長牙,正好和那和尚的兩只長牙一模一樣。他想,我想敲掉他的牙齒,并沒說出來,他怎么就知道了呢?
乾愈立即派人四處尋找那個和尚。
見面交談后,韓愈才知道,原來他就是很有名聲的潮州靈山寺的大顛和尚;是個學問很深的人。韓愈自愧以貌看人,忙向他賠禮道歉。這以后,兩人終于成了好朋友。
后人為紀念韓愈和大顛和尚的友誼,就在城里修了座庵,叫“叩齒庵”。
由于韓愈詩文開創了一代新風氣,影響很大,后世人尊韓愈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韓愈的古文名人故事
1、文以載道:
韓愈認為寫作文章的目的,在于載道,主張文道合一而以道為主,用古文宣傳儒家之道,也就是圣人道德教化之道。文學應該作為宣揚教育的工具,故文章內容以儒家學說為本,針對六朝文章側重形式、忽略內容的弊端。他又認為文(形式、修辭手法)、道(內容)皆不可缺,但道先于文。他說:愈之志在古道,又甚好其言辭。又說:然愈之所志于古者,不唯其辭之好,好其道焉爾。
2、務去陳言:
韓愈主張革新主體,建立新的文學語言,重視革新和創造,反對仿真抄襲前人文字的不良風氣。具體來說有兩點:一是唯陳言之務去(《答李翊書》),要求語言的新穎活潑;一是文從字順各識職(《南陽樊紹述墓志銘》),要求文字的妥貼流暢通順,合乎自然的語法規范;一是師其意而不師其辭。總的來說,韓愈認為文學語言須符合詞必己出、文從字順。
3、創作要有真情實感:
韓愈提出了不平則鳴的觀點,認為社會上有不合理的現象,作家便要把它訴諸筆墨;在《送孟東野序》中,他把從古到今的著名思想家和文學家都稱為善鳴者,并且認為只有不平則鳴的作品,才能感人;在《柳子厚墓志銘》中,他又提出了類似窮而后工的觀點。這些都說明了文學創作的一個根源,就是對現實的不滿和個人的牢騷。
此外,他又主張全面地吸收前人的成果(《進學解》),對于學習古文,他主張循序漸進,無望其速成,養其根而俟其實。
4、破駢為散:
韓愈主張形式方面,要排除六朝以來駢儷文體,恢復三代兩漢時代自然、質樸的文體,力倡復古,以矯正當時文壇那種內容空洞、華而不實的風尚。文章不須講究字數的齊整,對仗的工整,用典是否恰當及聲律是否諧協,句式應以達意自然為主,不應拘守對偶、平仄的規限。
5、注重作家之修養:
文章要樹立個性,韓愈便提出方法。首先要加強作家的道德修養,為文養氣;他認為文章是作家品德的反映。文章乃抒發個人感情,強調個人經歷對文章有密切的關系。作家的不同風格,在于生活、經歷、感觸不同所致,指出情與生活、文與情之間的關系。韓愈說:夫所謂文者,必有諸其中,是故君子慎其實(本質)。(《答尉遲生書》)如文如其人。
【趣談韓愈的故事】相關文章:
韓愈的故事07-28
賈島和韓愈的故事05-14
對聯趣談09-19
韓愈投書蒼龍嶺的民間故事06-14
韓湘子與叔父韓愈的故事(精選12篇)06-16
散文:趣談大學09-09
古今對聯趣談10-04
中秋對聯趣談09-02
《晚春》韓愈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