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師說》中的教學思想

時間:2024-09-28 16:50:36 韓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韓愈《師說》中的教學思想

  韓愈的《師說》中倡導的教學目的觀、教學方法觀、教師觀與師生觀等對當今教育仍有相當重要的指導與借鑒作用。

韓愈《師說》中的教學思想

  一 教學目的觀

  教育行為的意義離不開對其目的的追問。教育目的主要指培養(yǎng)目標,即人才的規(guī)格。人才的培養(yǎng)實質(zhì)上就是教育的過程。韓愈所認為的教育的目的也就是他個人的人才觀。《師說》指出:“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韓愈認為,教師的任務有三:一是傳道,即向?qū)W生傳授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二是授業(yè),即講授《詩》《書》《禮》《易》《春秋》等儒家經(jīng)典;三是解惑,即解答學生在學習“道”與“業(yè)”的過程中所提出的疑難問題。三者的位置擺得很清楚,首先是傳道,其次是授業(yè),最后是解惑。在韓愈看來,教師向?qū)W生講授儒家的典籍也好,解答疑難也好,都是為了傳道,即為培養(yǎng)人才這個教育目的服務的。

  二 教學方法觀

  韓愈肯定了教學是一種雙向、互動的活動,在當時是非常了不起的思想解放。“解惑”,與其說是對教師“教”的要求,不如說更多的是對學生“學”的要求,即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積極思考,善于提出自己的觀點,要敢于且勤于置疑,不要對教師所授“聽而不疑,信而不問”,把自己變成知識的接收器。韓愈曾勸導弟子說:“子誦其文,則思其義。”“師其意不師其詞。”他告誡弟子們,讀書重要的是“師其意”,“思其義”而不應該人云亦云。強調(diào)學生只有真正做到了“思其義”,才會有所惑,進而向教師提問“師其意”,求得“道業(yè)”的長進。韓愈認為,只有這種從“思義”到“有惑”,再到教師“解惑”,最后通過“解惑”的學習過程,才是真正有意義的學習。緊接著,《師說》又指出:“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意思是不懂得斷句,倒要找教師求教,而有了疑難卻不找教師求教,這種學習方法真是撿了芝麻而丟了西瓜。可見,韓愈反對那種被動的、盲目的、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主張在學習中要“有所思”。作為一代教育理論家和教育實踐家,韓愈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總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既吸收了前人的觀點,又有自己的創(chuàng)新。

  1.治學貴在勤學深思

  韓愈在《進學解》中說:“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這段話的含義是,要想取得學業(yè)的精進,必須刻苦勤奮;反之,游手好閑,無所事事,就會使學業(yè)荒廢;為人行事的成功在于深思熟慮,而敗毀在因循茍且。他所說的“勤”,表現(xiàn)為口勤、手勤、腦勤,三者要結合起來。韓愈曾說“口不絕吟于六藝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編”, “焚膏油以繼暑,恒兀兀以窮年”,“讀書勤乃有,不勤腹空虛”。他認為人非生而知之者,一切學問都來自個人的勤奮學習。韓愈在文學上的較深造詣使之終成博學鴻儒,就是他勤奮好學、學而不厭的真實寫照。

  2.學習重在博學求精

  韓愈一方面強調(diào)博學,“貪多務德,細大不捐”,“俱收并蓄,待用無遺”。另一方面,他又要求在博學的基礎上精益求精,“余少之時,將求多能,蚤夜以孜孜,遂得窮究于經(jīng)傳史記百家之說”。 韓愈強調(diào)“提其要”,“鉤其玄”,抓住重點,掌握關鍵,引導學生探求其精髓之處,以達到融會貫通、領會其精神實質(zhì)的境界。他認為,博與精是對立的統(tǒng)一,沒有博,就不可能有精;沒有精,博也只不過是一種大雜燴。韓愈反對“學雖勤而不由其統(tǒng),言雖多而不要其中”的學習方法,要求學習知識要有系統(tǒng)性,能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沉浸濃郁,含英咀華”,對書中的精華仔細玩味,反復體會,才能提高讀書質(zhì)量,獲得良好效果。

  3.學習要有獨創(chuàng)性

  韓愈提出“師其意而不師其辭”,就是說要學習古人,以古人為師,但不能盡信書本,只拘泥于章句文辭,而是要學習古文中的思想以及為文的方法,學會獨立思考,以求得新意。要“手披目視,口吟其言,心惟其義”,在深處思考的基礎上,還要有獨創(chuàng)性。“能者非他,能自樹立,不因循者是也”,要“闔其中而肆其外”,要有創(chuàng)見,不流于俗套,能獨辟蹊徑,與眾不同,“抒意立言,自成一家新語”。

  三 教師觀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肩負著為國家培養(yǎng)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合格建設者的重任,因此,教師必須具備崇高的人格、淵博的知識、敬業(yè)的職業(yè)道德。韓愈《師說》中指出,“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傳道”是教師的首位任務。這樣做,既是對儒家重視道德教育的一貫傳統(tǒng)的繼承,也是針對當時儒道衰落、佛老興盛而必須奮起振興儒道的客觀現(xiàn)實提出的要求。“授業(yè)”,就是要向?qū)W生講解傳授儒家“五經(jīng)”和“六藝”等方面的知識技能。這是推行儒家政治理想、貫徹入世原則,獻身社會和國家所必需的。“解惑”,韓愈主張開拓創(chuàng)新,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標新立異的意識和能力。因此,韓愈認為,教師在教學中的作用主要在于指導學生學習,解答學生在學習“道”和“業(yè)”的過程中所提出來的各種疑難問題,啟發(fā)學生的思維。17世紀捷克著名教育理論家夸美紐斯強調(diào),教師應是道德卓異的優(yōu)秀人物。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也曾說過:“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為人師表。”

  韓愈認為,要想恢復儒道的傳統(tǒng)就必須重視師道。那么,為師的標準是什么?什么樣的教師才是稱職的呢?《師說》指出:“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可見,韓愈是把“道”作為為師的標準,誰有“道”,誰就可為師。因此,不論年齡大小,也不論社會地位的貴賤,凡有“道”就可為師,有“道”與無“道”是衡量能否合乎師的重要條件。在此,不難看出其擇師的價值取向遠遠超出了功利性的范圍,反對以社會地位和資歷作為擇師的標準,而是以對學生負責為歸依的。那么什么樣的教師是合格的呢?韓愈進一步指出:“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他認為,那些只教學生讀書、斷句,而不傳授道理,難以幫學生解決疑難問題的教師不是好教師,這樣的教師是不具備“傳道”的資格的。由此看來,韓愈認為一個合格的教師應該精通儒道,在教學過程中解答學生學業(yè)上的疑難,并有授予學生學習方法的能力,從而使學生掌握一定的知識、技能和技巧。韓愈的教師觀對當前教育仍然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首先,他重視教師在教學當中的主導作用;其次,他注重教學中的學生反饋,通過解答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疑難問題,以進一步促進學生“學”和教師“教”;再次,他重視教師對學習方法的傳授,并否認“句讀之師”為師;最后,他肯定教師的地位和作用,認為教師能“傳道”,是傳遞社會文明的使者。

  四 師生觀

  韓愈認為師生之間沒有絕對的不可逾越的鴻溝,誰先懂得道、誰有學問,誰就是教師,即“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到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也就是說,由于對“道”的造詣不同,對“業(yè)”的專攻不同,學生在某一方面不如教師,教師也不一定處處比學生高明。從長遠來說,“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學生在某方面一定能超過老師。因此,做學生的不能自卑,學生要向教師學習,但不能迷信盲從教師,要立志發(fā)奮,敢于超過老師;“師不必賢于弟子”,做教師的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自己并非通曉一切知識,自己也有知識的局限性,因此不應滿足于自己已有的知識,更不可有“學閥”思想,以權威自居,壓制學生,害怕其超過自己,要以知識、人格和精神的魅力贏得學生,要不斷學習,包括向自己的學生學習。師生們要效法孔子“三人行,必有我?guī)?rdquo;的精神,從而形成人們交互為師、相學較長的新風氣。既然“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作為學生向先聞“道”的教師學“道”,向“術業(yè)有專攻”的教師學習他們的專長,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這就是說,師生之間的關系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即師生之間可以相互為師。韓愈認為教師不可能全知全能什么都會,只不過是聞道在先,有某一方面的專長而已,否定了教師決定一切的做法,這一思想難能可貴,符合現(xiàn)代教育理念。

  第一,師生關系必須立足于現(xiàn)實,而不能超脫于現(xiàn)實之外。“只有走進現(xiàn)實的教學,教學論所擔負的指導實踐與完善自身體系的任務才有可能完成。同時,只有把教學看做是教師和學生的特殊交往生活,以教學生活視角看待教學問題,尊重學生的發(fā)展,尊重教師的反思,教學論才能超越現(xiàn)實,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科學化。并且,以生活的視角看待教學,將為未來教學論走向開放性、融合性提供契機。” 教育本身屬于社會的子系統(tǒng),受到社會影響是不可避免的,而教學在與社會生活交接的地方卻機械地存在著的,沒有能夠整合學校及社會的生活,使教育的合力真正能對學生起作用。這就要求教學要回歸生活。

  第二,新型師生關系的建立要求突破二元對立的桎梏。如果教育不能從根本上擺脫這種主客體二元對立思維的束縛,教學中所存在的師生關系的不平等、對立、沖突等問題,就無法從根本上得到解決。把教師當做教的主體,同時又把學生當做學的主體,或者說僅把學生當做學的主體,人為地將教師與學生對立起來,教師與學生只是教學中兩種并行的存在,所發(fā)生的關系都是外在力量強迫出現(xiàn)的結果,導致一切美好的理論只是理論而已。突破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二元對立必然要求師生之間的“對話”。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更要培養(yǎng)學生情感方面的品質(zhì)。對話,是教師和學生在精神層面實現(xiàn)相互溝通的必要條件。師生關系不應是單向的和單純信息性的,而應是雙向的、交互作用的對話。實現(xiàn)對話要求師生關系發(fā)生根本性的轉變。教學不再是知識的教師教授無知的學生,而應該更多地體現(xiàn)為師生共同探索、相互影響。而且,當前教育的發(fā)展要求建構師生之間的“ 我—你” 關系,教師與學生之間是一種平等、民主、和諧的關系,是一種對話、交流、溝通的關系,師生關系的發(fā)生與維持不僅是因為知識的授受,還應該有情感的交流和對未知領域的共同渴望及探索。

  第三,要以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師生關系。師生關系絕對不能預設也不是預成的,師生關系是在扎根現(xiàn)實生活的教學發(fā)展過程中不斷生成的。教師和學生都是不斷發(fā)展著的主體性的人,本真意義的教學的發(fā)生依賴于人的不斷發(fā)展著的主體性。“教學過程是師生為實現(xiàn)教學任務和目的,圍繞教學內(nèi)容共同參與,通過對話、溝通和合作活動產(chǎn)生交互影響,以動態(tài)生成的方式教學的活動過程。”教學并不是一成不變地存在著的,而是各種各樣的要素(包括內(nèi)在和外在的)在相互作用、追求教學之所“是”的過程中“成為”的。生成性的教學消解了主體、客體及它們之間的區(qū)別,主客體實現(xiàn)了統(tǒng)一,學生在非對象化的學習過程中,通過感受、體驗,讓自己思想的變化自行顯現(xiàn)并能夠為自己感知。

【韓愈《師說》中的教學思想】相關文章:

韓愈《師說》中的教育思想06-14

韓愈《師說》中虛詞的運用05-12

韓愈《師說》教學設計10-18

韓愈《師說》教學設計【精選】10-20

韓愈《師說》10-30

韓愈師說01-09

韓愈的師說詩意06-01

韓愈的《師說》賞析11-01

韓愈師說的賞析06-09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无卡 | 亚洲欧美在线人成 | 中文字幕永久在线 | 中文字幕不卡在线观看 | 自拍亚洲日韩一区 | 亚洲AV永久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