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死因

時間:2024-10-13 08:47:50 韓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韓愈死因

  韓愈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他為后人留下了許多佳作,被后人推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有人說韓愈晚年蓄養(yǎng)姬妾,亂吃丹藥

  長慶二年(822年)二月初二,剛剛就任不久的兵部侍郎韓愈,面臨著一項棘手的使命。

  鎮(zhèn)州(今河北省正定縣)發(fā)生叛亂。起因是朝廷派去鎮(zhèn)州做節(jié)度使的田弘正,講究奢侈排場,不知體恤部下。結果,引起鎮(zhèn)州將士的極度不滿。鎮(zhèn)州兵馬使王庭湊有心作亂,乘機激怒將士,把田弘正與他的幕僚,連同他們的家屬一起殺了,要求朝廷正式委派王庭湊做節(jié)度使。這是中唐以來,大唐帝國的頑疾——藩鎮(zhèn)割據(jù)自立的又一次活生生的復發(fā)。

  此等武力威逼,朝廷當然不愿,也不能同意,于是,派遣15萬大軍討伐。王庭湊只有1萬多人的軍隊,卻利用中央各軍的內部不和,聲東擊西,不但將他們各個擊破,還圍困了重鎮(zhèn)深州(今河北省深州市)。朝廷無力作戰(zhàn),只好暫且同意讓王庭湊做節(jié)度使。隨后,派年過半百的兵部侍郎韓愈,前往鎮(zhèn)州“宣慰”——勸說王庭湊解除深州之圍,放出城內的守將牛元翼。

  為什么會派韓愈去宣慰王庭湊呢?這對韓愈的人生會有什么影響?

  一人面對叛兵

  據(jù)說,在韓愈奉命啟程后,時任宰相的元稹對唐穆宗說:“韓愈可惜!”元稹可不是隨便感慨的。那時的藩鎮(zhèn),極其跋扈與殘暴,簡直就是草菅人命。尤其是,他們根本沒有把朝臣放在眼里。因此,韓愈的出使,的確冒著很大的危險。連唐穆宗也馬上領悟到了這一點,于是連忙派人阻止。可是,為了維護朝廷的尊嚴,韓愈視死如歸。他對皇帝的使者慨然說道:“止,君之仁;死,臣之義。豈有受君命,而可以逗留自顧的道理!”于是,疾馳而往。

  一路上,因為皇命在身,韓愈格外警醒,恨不得馬上就到鎮(zhèn)州。日夜兼程之中,他兩次寫詩酬答舊日的上司裴度:“竄逐三年海上歸,逢公復此著征衣。旋吟佳句還鞭馬,恨不身先去鳥飛”(《奉使鎮(zhèn)州行次承天行營奉酬裴司空相公》)“銜命山東撫亂師,日馳三百自嫌遲。風霜滿面無人識,何處如今更有詩?”(《鎮(zhèn)州路上謹酬裴司空相公重見寄》)可見韓愈一心完成使命的赤膽忠心。

  那邊,王庭湊已經(jīng)嚴陣以待,領著全副武裝的甲兵“夾道歡迎”韓愈這位欽差。甲兵們刀出鞘,箭上弦,一片殺氣騰騰。進了鎮(zhèn)州館驛,韓愈、王庭湊落座堂上,甲兵布滿庭下。韓愈早將個人安危置之度外,面對充滿敵意的叛亂之兵,毫無懼色。他的凜然正氣,反倒使做賊心虛的王庭湊膽怯了三分。

  王庭湊先是推脫責任,以試探口風。他說:“局面的紛紛擾擾,都是不聽話的士兵造成的。”同時,庭下的甲兵按照王庭湊預先的布置,一起擁上堂來,氣勢洶洶,上前圍住了韓愈。

  韓愈不動聲色,義正詞嚴地對著這班甲兵說道:“兒郎們,且不要亂鬧,聽韓愈來說。我且同你們談談叛逆與忠順的利害吧。姑且不需遠引古事,只看今朝安祿山、史思明這些叛賊,他們的子孫還在嗎?還有當官的嗎?”

  甲兵說:“沒有。”

  韓愈接下去說:“令公(指田弘正)忠義,封為節(jié)度使,又封中書令,子孫還在幼年,已經(jīng)授了好官,其榮其寵,光耀天下。”

  甲兵們喊道:“田弘正待我們刻薄,所以軍心不安。”

  韓愈說:“然而你們三軍把他殺了,還說什么?”

  甲兵們聽了,只得道:“侍郎說的是。”

  王庭湊一看軍心動搖,苗頭不對,擔心部下被韓愈說動,便立即命令甲兵退出,對韓愈說道:“侍郎這次來,對庭湊有何指教?”韓愈答道:“軍中像牛元翼這樣的將領不少,朝廷不是特別愛惜他,但是為了顧全大局,還不能隨便拋棄他,你又何必死死盯住他不放呢?”王庭湊見風使舵,馬上說:“放!放!我馬上放他走。” 韓愈說:“如真能這樣,那自然好。”

  于是,王庭湊擺好酒宴,款待韓愈,并答應解除深州之圍。與此同時,牛元翼開始艱難突圍,王庭湊聽從韓愈的警告,不加追擊。于是,一場干戈,暫時化為了玉帛。

  鎮(zhèn)州之行,韓愈在充滿敵意的驕兵悍卒面前,在森嚴的兵甲環(huán)繞之中,鎮(zhèn)靜應付,以理服人,最后,不辱使命,為朝廷平息了一次叛亂,表現(xiàn)出大義凜然的氣質和舉重若輕的本領。宋代大文豪蘇軾在《潮州韓文公廟碑》中稱贊韓愈“勇奪三軍之帥”,指的就是他這種一般文人所缺少的膽氣。

  最有成就的是文學

  宣慰鎮(zhèn)州、解救牛元翼的任務勝利完成,韓愈自己也頗為高興。在《鎮(zhèn)州初歸》中,他寫道:“別來楊柳街頭樹,擺弄春風只欲飛。還有小園桃李在,留花不發(fā)待郎歸。”

  唐穆宗聽了凱旋回朝的韓愈的匯報,大喜過望,說:“看來,愛卿不僅是寫文章的圣手,還是個靈敏機智的演說家。”對他極其贊許,準備重用。韓愈期待中的光明仕途終于到來。

  韓愈從小就過著十分清苦的生活。他的運氣極其不順,20歲就赴長安應試,屢試不中。25歲時,好不容易考上進士,但又連著幾年沒有通過吏部的選拔考試。徒有功名,沒有官做,只好流落到地方節(jié)度使的幕府里任職。35歲時,終于進入官場,又因與宦官、權要相對抗,長達十幾年不得志,連生活費都要靠他人接濟。

  長慶四年(824年)夏,57歲的韓愈剛受重用不久,卻突然生病,不得不請假到新置的城南別墅里休養(yǎng)。過了中秋節(jié),病情突然加重,沒過多久,溘然而逝。“古史散左右,詩書置后前。豈殊蠹書蟲,生死文字間。”正如韓愈的這首自嘲詩——他編撰過史書,從軍征淮西,對軍事、思想、教育等各類大事,都表現(xiàn)出卓異的能力,但在各項事業(yè)中,最有成就的還應屬文學事業(yè)。他是最恰如其分的“生死文字間”的文人。

  韓愈認清了當時的文壇現(xiàn)狀,明確地提出寫作“古文”的主張,并以大量的創(chuàng)作實踐來抵制流行的駢文,他的理論和實踐得到了一批文人的擁護,因而形成了影響頗大的古文流派。他還主張,寫詩不依傍前人,貴在獨創(chuàng);他熱心寫作雄奇、險怪的詩歌,并有意識地團結了一批詩人,形成了以他和孟郊為代表的韓孟詩派。

  長慶四年(824年)8月,韓愈寫信給門下弟子皇甫湜(音同“實”):“死能令我躬所以不隨世磨滅者,惟子以為囑。”十二月初二,也就是825年1月25日,早晨,在長安靖安里府第,韓愈已處于彌留之際,向家屬和密友張籍等囑咐后事。韓愈本來要張籍代寫遺囑,由于家人嚎啕痛哭,未能寫成。他只得對妻子說:我的一位伯兄德行很高,精通醫(yī)術,吃東西前必看《本草綱目》,結果40歲就去世了。我對養(yǎng)生、吃食沒有任何禁忌,官及侍郎,還比伯兄多活了10多歲。還有什么不滿足呢?地下見到先人,也不怕丟臉了!說完,溘然長逝。

  每天吃一只“硫磺雞”

  對于韓愈緣何而死的爭論,持續(xù)了1000多年。

  據(jù)韓愈的女婿兼門生李漢說:“長慶四年冬,先生歿。”歿于何因?并未言明。可是,白居易在懷念好友元稹的《思舊》詩中卻說:“退之(韓愈的字)服硫磺,一病訖不痊。”五代時期的陶榖(音同“谷”)對韓愈之死的前因后果作了說明,流傳很廣。他說韓愈晚年親近女色,此外每天要吃一只喂了硫磺的雄雞。

  據(jù)記載,韓愈晚年,曾蓄買姬妾多人,有的善彈琵琶,有的長于調箏,其中還有名字可考的,一個叫絳桃,一個叫柳枝,皆能歌舞。與聲色不離的生活,更需設法使精力旺盛,當時又流行煉丹吃藥,韓愈吃的“硫磺雞”,可能便是某種藥方。當然,服食丹藥及“晚年頗親脂粉”,與吟詩寫作一樣,都是樂享晚年,在當時來看,不致有違情理,更無妨韓愈晚年的聲譽。

  不過,清代方崧卿、李季可、錢大昕等,都認為陶榖的說法是“誣謗前賢”。方崧卿據(jù)《衛(wèi)府君墓志》說,當時也有一個人,叫衛(wèi)中立,字“退之”,是因服食丹藥而死,白居易說的是這個衛(wèi)中立,不是韓愈。李季可、錢大昕更進一步提出,韓愈曾在去世前一年寫過一篇《李干墓志》,批評了六七個人,都是因為煉丹服藥而死的。韓愈不可能是表面上斥責別人,而暗里卻自己“試禍”的人。

  對衛(wèi)中立之說,近代國學大師陳寅恪并不認可。他認為白居易和韓愈雖然只是泛泛之交,但是,畢竟還是有過一些交往的。據(jù)他考證,白居易和不是進士出身、到死都是邊陲之地幕僚的衛(wèi)中立根本毫無交往。白居易寫《思舊》詩時,怎么會突然想到一個和自己毫無交往的人呢?說衛(wèi)中立,更不合理。

  既不是韓愈,又不是衛(wèi)中立,那是誰呢?難道在白居易的“舊友至交”中,還有另外一個人叫“退之”嗎?這實在是一個謎,一個千古之謎!

  拓展閱讀:韓愈師道思想的內容

  韓愈認為師與道是統(tǒng)一成一體的,師是道的承擔者,他的職責就是“傳道,授業(yè)、解惑”,而道則是師存在的理由和前提,他認為“道之所存,師之所存”,師道是一體的。這從韓愈的《原道》、《師說》等文章中可以得知,在《原道》中他認為:“古之時,人之害多矣,有圣人者立,然后教之以相生養(yǎng)之道。為之君,為之師,驅其蟲蛇禽獸……”他認為古代的君王既是君主,又是百姓的老師,教他們生養(yǎng)之道。他又指出:“由周公而上,上而為君,故其事行;由周公而下,下而為臣,故其說長。”在周公之前,圣君賢者是道的承擔者,他們可以將道通過制度安排在現(xiàn)實生活之中;而周公之后,道就成為一種知識和價值,而儒家就成為一種載體,來傳播這種知識和價值。因此,道需要儒師的傳播,才得以流傳下去,師也就成為道能否延續(xù)的保證。韓愈的這種師道觀和他那個時代的關于師與道的觀點是不同的。他的這種教育思想其目的就是要建立儒家文化,使當時的人成為吸收和傳承儒家思想的人,這是韓愈倡導師道的核心目的,因而對于道的傳播成為師道思想中核心的內容。

  韓愈認為關于道的傳播是其師道思想的核心,道的主要內容就是要明先王之道,以此來確立儒家仁義道德的權威。他認為為師者,傳道是首位的。在《原道》中,他說:“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無待于外之謂德。……凡吾所謂道德云者,合仁與義言之也。”韓愈認為道就是仁義道德,為師者就是要將這些仁義道德的思想傳于學生,這才是君子之道,儒家之道。他也極為痛心地指出,由于這種仁義道德思想的失傳,以及受當時佛道的迷惑,許多人棄儒和信奉佛老。他又提出了道統(tǒng)論,是指從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一直流傳下來的“先王之道”或“先王之教”。他道統(tǒng)論的目的就是為了要重新樹立儒家先師的權威,以表明儒家的源遠流長。他認為:“夫所謂先王之教者何也?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無待于外之謂德。其文:《詩》、《書》、《易》、《春秋》,其法:禮、樂、刑、政;其民:士、農(nóng)、工、商;其位:君巨、父子、師友、賓主、昆弟、夫婦;其服:絲麻;其居:宮室;其食:栗米、果蔬、魚肉。其為道易明,而其為教易行也。是故以之為己,則順而祥;以之為人,則愛而公;以之為心,則和而平;以之為天下國家,無所處而不當,是故生則得其情,死則盡其常;郊焉而天神假,廟焉而人鬼饗。”韓愈的師道的具體內容包括儒家的經(jīng)典、禮樂刑政、封建倫理秩序和人倫規(guī)范。韓愈認為只有名先王之道,才能做一個對己、對人、對社會都是有用之人。

【韓愈死因】相關文章:

李商隱的死因04-05

山石 韓愈04-17

韓愈與曾國藩03-24

《山石》韓愈04-20

韓愈的古詩11-09

韓愈的詩詞03-30

韓愈簡介07-10

韓愈簡介06-07

韓愈的名言11-27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亚洲日韩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一 | 日韩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 | 亚洲一级AV在线大片 | 久久精品99久久香蕉国产 | 一本大道香久在线播放 | 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