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那么什么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1
在操作過程中,對各個環節的時間安排不夠好,在解釋字、詞、句上占用的時間過多,有點拖沓,導致在朗讀方面的用的時間較少,想象力這一環節因時間關系而不能盡情發揮,有點草草收場的感覺。在表揚學生方面做得比較好,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但贊揚學生的用詞比較格式化,感覺與學生還是有點距離。
在準備的過程中我學到很多新的教學技巧,但同時有產生一種困惑:傳統的教學重基礎缺創造,新課程重創造而底蘊不足,精于思維而表達卻跟不上。究竟這兩種教學方式是否只取一瓢,還是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改良?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李白所寫的一首七言絕句,短短的28個字表達了一種對友人的.依依之情,同時又有一種開闊大氣的意境。
這節課的目的,既想教給學生一種學習古詩的方法,又希望學生能發散思維,大膽想象。在教學設置上先讓學生逐步理解字、詞、句,再整體把握這首詩的內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行感情朗讀。最后把靜態的畫面更具體化,讓李白對友人說話,活躍課堂,開闊想象。
在操作過程中,對各個環節的時間安排不夠好,在解釋字、詞、句上占用的時間過多,有點拖沓,導致在朗讀方面的用的時間較少,想象力這一環節因時間關系而不能盡情發揮,有點草草收場的感覺。在表揚學生方面做得比較好,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但贊揚學生的用詞比較格式化,感覺與學生還是有點距離。
在準備的過程中我學到很多新的教學技巧,但同時有產生一種困惑:傳統的教學重基礎缺創造,新課程重創造而底蘊不足,精于思維而表達卻跟不上。究竟這兩種教學方式是否只取一瓢,還是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改良?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2
在這節課上,我并沒有單純地逐字逐句地講解,而是更多地利用創設的情境,抓住對重點字詞的理解去理解整首詩的大意,新課標也明確地指出了對于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即可。而且,四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學習古詩的一定基礎,完全可以通過突破重點字詞的理解去解讀詩的大意,所以我把重點落在想象詩歌描繪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上。
根據上述對教材和學生的分析,所以我制定了第一個教學目標,就是突破重點字詞,理解古詩的大意。第二個目標,就是領會古詩意境,能有感情地朗讀古詩,這也是本首古詩的教學重點。古詩的學習,更應注重對詩人內心情感的體驗。大家都知道,文章是作者有感而發的心靈獨白,那么詩更是如此,尤其在短短的幾個句子里,所包含的情與感,更是顯得沉甸甸的。所以,引導學生去理解和體會詩人那時那刻的內心世界,是學生真正讀懂古詩的關鍵。第三個目標,是注重古詩的朗讀和積累。古詩是很具有一種韻律之美的,多讀古詩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學生的語感和朗讀水平。小學是基礎教育,多積累古詩是為他們未來的學習打基礎的,小學生是記憶的最好時期,就更應該讓他們多積累古詩,讓他們通過反復的誦讀,轉化為內在的修養。
為了達成以上的教學目標,我在課前就預先制作了一個多媒體課件,讓學生課前搜集了李白與孟浩然、黃鶴樓、廣陵等的相關資料,整個教學流程就按照“情景導入,了解背景,課題質疑、自學釋疑,感悟詩境、誦讀詩文”來進行。
一、情景導入,了解背景
在上課前,講李白和孟浩然的故事,順勢就進入本節課的學習。
[反思]在這一板塊中,迅速帶領學生進入本節課的學習。交流資料,達到資源共享,從而使學生對古詩的寫作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讓他們真正地走近詩人,體驗其人、其境,并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為后面的學習奠定基礎。
二、課題質疑、自學釋疑
在這一個板塊中,第一步就是讓學生首先緊扣一個“送”字引導學生提問題(誰送誰?在哪送?送到哪?何時送?怎么送?)第二步就讓學生運用邊讀邊想的方法,借助注釋和收集的.資料,在小組中自行解決以上問題。
[反思]在這一環節中,我充分信任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通過自學與小組學習相結合,讓學生充分地發表自己的見解,訓練學生自學和口語表達能力,為進一步的學習打下基礎。
第三步就是讓學生匯報自學情況。在學生匯報的過程中,根據學生在自學中遇到的困難,我就重點引導學生理解“何時送”和“怎么送”這兩個問題。
在處理“何時送”這個問題時,我注意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感悟煙花三月的美麗,體會作者對友人在這么美麗的三月到揚州去的喜悅和羨慕之情。同時也注重引導了學生入情入境地讀。
[反思]讀書要展開想象,這是讀書的好方法。本詩中“煙花”一詞是學生感悟的難點之一,在教學中就通過讓學生用優美的詞句來表現三月的美麗,不但拓展了學生想象的空間,還訓練了語言,促使學生調動自己的語言積累并之得以活化。同時又輔以課件展示煙花三月的美麗,讓學生感到三月的美麗,美得并不空洞,為學生入情入境地讀奠定了基礎。
三、感悟詩境、誦讀詩文
在本環節中,學生通過第二板塊的學習對詩的意思已經大致了解了,所以通過學生再讀詩句,就肯定會在詩中看似矛盾的地方質疑。果然不出我所料,學生很快就在看似矛盾處提出了問題。比如:“這時長江里只有孟浩然的一條船嗎?李白為什么只見‘孤帆’呢?”“為什么帆船會走到天空里去了呢?”等問題。
在解決深層次的疑難后,我再引導學生個性化的朗讀最后兩句詩句,用自己的情感去誦讀古詩,用自己的聲音抒發自己的情感,就使孩子們與作者的情感水到渠成地產生了強烈的共鳴,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反思]我這樣處理,主要是促使學生多角度、全方位思考問題,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抓住關鍵詞語‘孤帆’‘碧空盡’深入理解,進而領悟全詩情感,看似意料之外,卻又在情理之中,以便孩子們更深入理解孟浩然和李白之間的深情厚誼。
總之,在課堂上,我本著充分相信學生,努力給他們營造一個寬松、和諧的環境,給他們自讀自悟的機會,爭取使學生都“動”起來,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達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目的。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卻出現了很多不如人意的的地方,比如:1、語言不夠精煉,沒有經過精雕細作。2、節奏顯得前松后緊,整體把握不夠好。3、對于難點的突破,由于時間的關系,現得比較匆忙等。但我相信,隨著經驗的積累和不斷地學習,以及個性化教學風格的形成,以上這些不足會逐步得到克服。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3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李白所寫的一首七言絕句,短短的28個字表達了一種對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同時又有一種闊大深遠的意境。這是唐代時期非常盛行的送別詩中的佳作,讀來很有韻味。
上這首詩歌前,我的本意既想教給學生一種學習古詩的方法,又希望學生能發散思維,大膽想象詩人與朋友分別時的畫面。于是,在在教學設計上,我從題目入手,抓住一個“送”字,讓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學生覺得就一個字來提問非常新奇,紛紛舉手想要發言,在熱鬧的發言中,我步步啟發,引導他們提出了“誰送誰”、“在哪送”、“送到哪”、“何時送”、“怎么送”、“為什么送”六個問題,讓學生圍繞這六個問題去反復讀詩,一一解決。在解決問題的過程當中,引導學生理解整首詩發生的背景、體會煙花三月的美景、感受詩人李白的難過和對友情的珍重并進行感情朗讀,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非常的高。
有人說:詩歌是無聲的音樂。因此在課堂中要讓學生享受古詩的韻律美,畫面美以及整體美,以達到情感熏陶的目的。“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心雕龍》。要使學生披文以入情,教師就必須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使學生披文入境,進而入情。在 “悟詩情”教學環節時我讓學生先朗讀古詩再觀察圖畫最后音樂渲染,通過移情,換位思考:“如果你就是李白,李白就是你。你會對即將離開的孟浩然說些什么?”學生的情感體驗被調動起來,紛紛發表自己的觀點,課堂上流淌的是詩意的語言,涌動的是真實的情感,碰撞的是思維的火花。
在此基礎上,我讓學生們積累背誦。同時指出: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也有許多的聚散離別,請你用幾句話,寫一寫與親人或好友離別時的場景或心情,并恰當運用學過的'詩句來表達。這樣的教學,不僅增加誦讀積累的數量,也是一種初步的對比學習,激發并培養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和熱愛。最后的練筆意在讀寫結合,古為今用。
當然,這節課上也有不足之處。例如,課前學生收集的東西較少,一節課下來總覺得學生了解有關這首詩方面的信息還是太少,沒有拓寬學生視野。這也許需要我們在今后的教學中更應該注意這些,這樣一來既便于老師把握課堂教學,又利于學生的進步,拓寬學生視野。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4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5個生字,背誦并默寫《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體會朋友之間的友情和依依惜別的感情。
3、結合課文注釋或、詞典,體會詩句的含義,體會詩的意境。
4、培養學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想象的能力。
課前準備
學生:預習古詩,搜集有關描寫春天的詞語、句子或詩句。
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新課。
同學們,在二年級的時候,我們學過李白寫的《贈汪倫》你們還記得嗎?我們一起來背一背。很好,孩子們,把后兩句有感情的再讀一遍。是啊,汪倫送別李白的情誼真的是比那桃花潭水還要深啊。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去感受李白送別友人的真情吧。
二、解題:
1、學習題目中的三個生字,齊讀課題。
2、用自己的話說說題目的意思嗎?
三、初讀古詩。
李白如何描述他和孟浩然分別的情景呢?請大家自由讀讀這首詩,注意讀準字音。
1、學習詩中兩個生字。
2、指名讀古詩。指導朗讀
課件范讀。
出示劃分好節奏的課件,根據劃分好的節奏,自己先學著讀一讀。
指名讀、教師范讀、齊讀
四、理解詩意
自由的讀一讀第一、二句,想想你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問題?
1、故人:指老朋友。
2、西辭?
在西邊辭行,往東走。課件出示黃鶴樓和揚州的的位置圖。
3、煙花?形容花開得很繁茂,像浮動的煙霧。煙花三月到底有多美,我們一起來欣賞欣賞。(課件出示春天的美景),美嗎?
師:在這柳如煙,花似錦的三月李白和孟浩然這對好朋友會做什么?
剛才我們了解了這兩句詩中一些詞的'含義,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
在這柳暗花明的三月,在這鶯歌燕舞的三月,本是和好朋友欣賞美景,吟詩作畫的好時候,可是老朋友就要離開自己到千里之外的揚州去了,假如你就是李白,此時此刻你的心情是怎樣的呢?
引讀
4、盡管依依不舍,但送君千里,終須一別。孟浩然的船走了,李白回去了嗎?你從哪里知道?你能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嗎?
詩中哪個詞告訴我們小船不見了?
孤帆什么意思?
這么大長江上難道真的只有孟浩然的這條小船嗎?為什么詩人卻說孤帆呢?
5、小船在水天相接的地方消失了,李白還久久地佇立江邊,望著那滾滾東去的長江水,此時此刻他在想什么呢?
指名讀、引讀、齊講習
五、感悟詩情
帶著這種感受,這種感情把整首詩讀一讀。
指名讀、分男女讀、全班齊讀。
六、課外拓展
讀得真好,讀出了濃濃的惜別之情,老師為你們成為李白的知音而高興。一年后,李白回憶起當時與孟浩然分別的情景又寫下了《江下行》這首詩,我們一起來欣賞:去年下揚州,江送黃鶴樓。眼看帆去遠,心逐江水流。真是人分千里外,情在一送中,古代詩詞里,還有很多關于離別的佳作,請同學們回去后搜集一些描寫送別的古詩,用我們今天的學習方法仔細品讀。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5
上周二的課例研討,我挑戰自己,選擇了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我在備課時對這首進行解讀,觀看了3個教學實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李白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送別詩,從李白、孟浩然兩人關系來看,雖帶有一絲依戀,幾許惆悵,更多的是李白表達自己的敬仰與向往,是一種富有詩意的`送別。也正是基于這一點,文章充滿了詩情畫意。
因此,我設計教案時,一二句從感受煙花三月的美好,著重體會兩位詩人之間是詩意的送,浪漫的別。后兩句,抓住“孤”和“唯”來體會詩人之間的依依不舍之情。
古詩教學應以讀為本,讓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體會詩中的意境,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促進學生對古詩優美語言的感受、積累、內化。因此,本節課讓孩子們熟讀成誦也是目標之一。
這節課上完,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
第一,我自己的情感不夠投入,朗讀不到位,所以不能利用自己的語言將學生帶入情景中,這點,我今后還要多加練習朗讀。
第二,對詩意的講解過于瑣粹。四年級的孩子具有初步獨立閱讀的能力,在解釋詩意時不宜太碎,可以讓孩子們自讀,借助解釋理解詩意,有不明白時老師做指導解讀。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6
六年級學生已經初步具備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學生能借助課文詞語注釋、工具書……初步理解詞意和詩句的意思,也積累了不少的古詩和掌握了一些學習古詩的方法,但他們對詩句所表達的意境和詩人所表達的感情還需要教師引領他們去體會和感悟。所以在《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節課上,我去除繁瑣的講解詞意、詩意;以“關鍵詞”入文,為體會詩境、感悟詩情的切入口;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在看畫面、想畫面、角色體驗中,感悟詩情、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進一步理解詩意和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教師通過讓學生借助課文詞語注釋、工具書……,讓學生同桌交流預習的成果初步理解詞意和詩句的意思.?詩中“煙花三月”的美,李白送別時間的長是學生學習此詩中的重、難點,通過讓學生聯系生活中的送別情境,想象李白在送別孟浩然的情景,讓學生體會到李白送別時間的長,朋友間無限依戀的情懷。整個教學流程就按照“一、故事導入、解讀課題,二、初讀詩文、感知詩韻,三、學生同桌交流預習情況嘗試讀懂詩意,四、創設情境、進入詩境,角色體驗、體會詩情,五、反復誦讀、體驗詩情,六、課外拓展”來進行。現將每個教學環節反思如下:
一)、故事導入、解讀課題
本課教學課始以“故事激情”為切入點,讓學生從故事中了解到李白與孟浩然的關系和這首詩的背景,對學習古詩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為后面的學習奠定基礎,為學生理解課文體會詩情做好了鋪墊。
二)、初讀詩文、感知詩韻
本環節讓學生在一遍遍的自由誦讀、齊讀和在教師范讀中,將詩讀正確、讀通順和初步讀出詩的節奏與韻味。
三)、學生同桌交流預習情況嘗試讀懂詩意
本環節讓學生借助工具書、讀注釋、看插圖等已經掌握的學習古詩的方法,揣摩句意、理解文本,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培養學生合作學習和自學古詩的能力。在這一環節中,我充分信任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通過自學,讓學生與同桌充分地發表自己的見解,訓練學生自學和口語表達能力,學生在自學中遇到的困難,可先跟同桌進行探討,為進一步的學習打下基礎。
四)、創設情境、進入詩境,角色體驗、體會詩情
在賞析:“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這兩句詩句時,理解“煙花三月”是這首詩的一個難點,創設情境讓學生感受“煙花三月”,并讓學生用積累的詞語形容春天的美景來引發學生對春天美景的遐想,使學生對其內涵有了廣度和深度的認識。在教學中就通過讓學生用優美的詞句來表現三月的美麗,不但拓展了學生想象的空間,還訓練了語言,促使學生調動自己的語言積累并之得以活化。同時又輔以課件展示煙花三月的美麗,讓學生感到三月的美麗,美得并不空洞,為學生入情入境地讀奠定了基礎。并創設情境對話:當與好友告別時,假如你是李白會跟“孟兄”說什么呢?讓學生通過對詩句的理解結合插圖,由學生生活體驗入手,展開想象李白與孟浩然分別的情景,讓學生在角色體驗中感悟到詩情。讓學生通過感受、理解,再用言語、行動表達內心情感,融理解、感受、運用于一體。通過這一問題引發學生思考,目的是開啟學生思維,實現學生與文本對話,與詩人對話。學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理解,去領悟,用自己的語言去溝通,去表達。最后讓學生通過朗讀把李白的戀戀不舍傳遞給遠方的孟浩然,讓他們的友情天長地久,引領學生達到聲如耳聞,形如目睹,景如親臨,情同身受的意境,與文章達到共鳴。
在賞析:“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兩句詩句時。老朋友走遠了,此時此刻李白在想什么,他的感受又是怎樣的呢?我通過引導學生觀察圖片感受送別的現場,通過“老朋友的船走遠了,看不見了,李白也該回去了吧”
“李白一直看著老朋友坐的船漸漸走遠了,消失在藍天的盡頭從這你體會到了什么?”“假如你就是李白,站在黃鶴樓邊,心中會想什么?”這三個問題,讓學生較深入地感受到李白和孟浩然之間的深情厚誼。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欣賞歌曲《煙花三月》,感受詩人與好友分別時的心情、感受,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引導學生對文本深入的理解,讓學生和詩人引起情感的共鳴,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體會詩情。在解決深層次的疑難后,我再引導學生個性化的朗讀最后兩句詩句,用自己的情感去誦讀古詩,用自己的聲音抒發自己的情感,就使孩子們與作者的情感水到渠成地產生了強烈的共鳴,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五)反復誦讀、體驗詩情
語近情遙、含吐不露。是這首詩的特點,李白巧妙地將依依惜別的深情寄托在對景物的動態描寫之中,一切景語皆情語。古詩教學應以讀為本,讓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體會詩中的意境,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促進學生對古詩優美語言的感受、積累、內化。讓學生再三品讀,在朗誦中讓學生用心靈去擁抱語言,和詩人的心靈直接交流,更進一步整體的、深刻的體會詩情。使學生用自己的'情感去誦讀古詩,用自己的聲音抒發自己的情感,感悟到詩中所蘊含的濃濃的惜別之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六)、課外拓展
課中,我安排了李白在一年后所作的《江下行》“去年下揚州,江送黃鶴樓。眼看帆去遠,心逐江水流”做為拓展學習擴大閱讀面,加強了課內外的聯系,這樣課內外有機結合,加深學生對詩人的了解,更進一步體會詩人與好友孟浩然的深情厚誼和對朋友的離別依依不舍的感情,并延伸了教材內容,使學生的心靈也得到洗禮和啟發。既幫助學生感悟課文內容,又使詩歌中的所表現的情景、所抒發的情感在學生心中變得“充實”“厚實”起來,對調動激發學生情感起到了很好的推波助瀾的作用。)
總之,文本中的人物和描寫的情景時空跨度大,加之學生對人物以及古詩的背景了解又淺,學生就很難與文中人物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如何讓學生正確理解,讓詩歌中的景象在學生心中豐盈起來,讓學生在情感上與李白產生共鳴。我通過把課外資料引入課堂和創設情境,盡力拉近文中人物與學生的心靈距離。在課堂上,我本著充分相信學生,努力給他們營造一個寬松、和諧的環境,給他們自讀自悟的機會,爭取使學生都“動”起來,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達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目的。課堂上也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7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李白所寫的一首七言絕句,短短的28個字表達了一種對友人的依依之情,同時又有一種開闊大氣的意境。
這節課的目的,既想教給同學一種學習古詩的方法,又希望同學能發散思維,大膽想象。在教學設置上先讓同學逐步理解字、詞、句,再整體掌握這首詩的內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行感情朗讀。最后把靜態的畫面更具體化,讓李白對友人說話,活躍課堂,開闊想象。
在操作過程中,對各個環節的時間布置不夠好,在解釋字、詞、句上占用的時間過多,有點拖沓,導致在朗讀方面的`用的時間較少,想象力這一環節因時間關系而不能盡情發揮,有點草草收場的感覺。在褒揚同學方面做得比較好,能充沛調動同學的積極性,但贊揚同學的用詞比較格式化,感覺與同學還是有點距離。
在準備的過程中我學到很多新的教學技巧,但同時有發生一種困惑:保守的教學重基礎缺發明,新課程重發明而底蘊缺乏,精于思維而表達卻跟不上。究竟這兩種教學方式是否只取一瓢,還是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改良?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8
今天上午第二節課,按計劃進入第六單元“人間真情”20課古詩兩首的第一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但一開始就很不順利,多媒體課件因觸控筆失去控制而無法操作,許多直觀的演示也無法進行。幸好課前就把自己準備好的一些擴充內容寫在了小黑板上,有唐崔顥的《黃鶴樓》、李白的《黃鶴樓打油詩》、李白的《和史郎中聽黃鶴樓上吹笛》,還有李白的《贈孟浩然》等詩詞。
我的計劃是在學生理解這一首比較簡單的送別詩和它的寫作背景后,把這些詩推薦給學生,讓學生積累更多的古詩,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詞、熱愛古詩詞的情感。
教學生字、讀背古詩后,進入“解詩題、知詩人”環節,圍繞詩題“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和作者李白,讓學生明白“誰?在什么地方?為誰送行?他要到什么地方去?”學生很自然地理解了:李白在黃鶴樓(設宴)為老朋友孟浩然送行。他要去江蘇的廣陵去。老師問:“誰知道廣陵在什么地方?”白玢同學馬上舉手回答:“廣陵就是揚州。”“你怎么知道的?”“詩中說‘煙花三月下揚州’,所以廣陵就是揚州!”老師肯定了白玢能聯系上下文來理解詩題意思的好方法,讓大家學習她。
接著老師在這個地方介紹了李白和孟浩然兩名同時代的大詩人,他們都非常有名氣,而且人生經歷也很相似和相近。孟浩然比李白大11歲,我們學過他寫的有名詩歌,大家都會背誦的《春曉》,(一起背誦這首詩)。他們兩人的仕途都不順利,兩人都喜歡游歷名山川,走遍了大半個中國。孟浩然年輕時遭遇仕途挫折后,便回歸田園,寫下了許多田園詩詞,是著名的田園詩人。李白就是孟浩然的粉絲,一直把孟浩然當作自己的人生偶像。這時給同學們引出李白的詩《贈孟浩然》:“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讓學生感受李白對孟浩然的崇敬之情,他是把李白當成了自己的老師啊。這樣的背景介紹只為讓學生了解李白和孟浩然之間的深情厚誼。為后面理解送別的依依不舍的深情奠定基礎。
然后抓“關鍵詞、字”來理解詩句意思。一二名抓住“故人”、“煙花三月”、“下”來理解。“故人”:注釋老朋友。說明什么?(兩人是老熟人。情誼很深!)
“煙花三月”告訴我們送行的時間是鮮花盛開的`陽春三月。
哪為什么要用“下”?而不用“上”呢?老師簡單介紹一下中國的地形特點:西高東低。黃鶴樓在西,揚州在東,孟浩然乘船由黃鶴樓去揚州,當然是順流而下。
“李白在黃鶴樓設宴給老朋友送行,吃完飯后送老師來到樓下碼頭邊,對老師說了些什么?老師的船走遠了,消失在天邊了,他還在干什么?從中看出什么?”設計這個情節,就是為了能夠入情入境地讓學生走入詩詞報要講述的故事,去體會詩人依依不舍的情感和朋友間的真情。然后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交流去體會李白對老友孟浩然深深的留戀。老友乘坐的船兒早就消失在了天邊,看不見蹤影了,李白依然站在江邊不忍離開,可見他對老友的深情。
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詩句意思后,話題一轉提到了黃鶴樓,問同學們知道這座江南名樓嗎?想了解李白和黃鶴樓的故事嗎?然后簡介黃鶴樓:江南三大名樓之一,在湖北省武漢市。講李白游歷到黃鶴樓,在這里看到美麗的湖光山色,詩意大發,想寫一首詩。可來到黃鶴樓上一看,比他小三歲的詩人崔顥已經在黃鶴樓的墻壁上題寫下了著名的詩歌《黃鶴樓》,李白讀完這首詩,不得不放下了手中已經提起毛筆,感嘆道(引出李白關于黃鶴樓的打油詩):“一拳捶碎黃鶴樓,一腳踢翻鸚鵡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李白覺得崔顥的詩寫的太好了,自己再寫也不會超過崔顥的詩了,擱筆不寫了。你們想讀一讀崔顥的《黃鶴樓》嗎?在孩子們的期盼中,把板書好的《黃鶴樓》拿出來,讓大家去讀。“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去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州民。煙波江上使人愁。”然后讓學生去朗讀兩首詩。
最后再出示了一首李白寫的與黃鶴樓有關的詩推薦給大家《和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中吹笛》:“一同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黃鶴樓里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盡管有些拖堂耽誤了一些時間,但我認為這樣推薦詩歌給孩子們還是很有趣的,既激發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又拓寬了課程資源,引發了孩子們對詩歌的熱愛。
當然,由于內容過多可能導致學生對課文重點的理解和體會不夠深刻,有些水過地皮濕的感覺,但我還是想這樣去試一試,改一改以往古詩教學的形式,看看孩子們對古詩的情趣。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9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李白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送別詩,但它卻不同于“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樣一種深情體貼的送別。從李白、孟浩然兩人關系來看,雖帶有一絲依戀,幾許惆悵,更多的是李白表達自己的敬仰與向往,是一種富有詩意的送別。也正是基于這一點,文章充滿了詩情畫意。
在教學中注重體會一:煙花三月下揚州——三月的揚州煙霧迷蒙、繁花似錦。在這春光明媚的陽春三月,是大家相聚的大好時光,可好友即將遠行,分別時的戀戀不舍使人感到憂傷。陽春三月的.美景與故人離別時的憂傷形成了強烈的對比,為后面學生的想象做好鋪墊。在交流過程中,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抓住“煙花三月”的傳神,來引發學生對春天美景的遐想,聯想長江兩岸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遠”。借著一喜一憂讓學生說說、演演臨行前,李白的心情如何?又會對孟浩然說些什么?讓學生通過感受、理解,再用言語、行動表達內心情感,融理解、感受、運用于一體。
教學中注重體會二:“帶著朋友的句句叮嚀,孟浩然毅然乘船東去,只留下李白一人獨自站在江邊遠望,遠望……他望到些什么?”以一個問題為發散點,給學生們營造自主學習的氛圍,學生可以根據對詩文的理解,從各個方面去思考,感悟,從而激活學生的思維,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和能力。當學生提到“孤帆”一詞時,我馬上設疑:“這時長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為什么只見“孤帆”?
站在岸邊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遠心里會想些什么?”這樣用三個帶有層次性的問題,引發學生思考,目的是開啟學生思維,實現學生與文本對話,與詩人對話。學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理解,去領悟,用自己的語言去溝通,去表達。最后讓學生通過朗讀把李白的戀戀不舍傳遞給遠方的孟浩然,讓他們的友情天長地久,引領學生達到聲如耳聞,形如目睹,景如親臨,情同身受的意境,與文章達到共鳴。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10
今天我借班上課,上了《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古詩。感覺有很多的不足。
本來在備課的時候,我了解這首古詩和以往的送別詩不同,它沒有送別的傷感和凄苦,詩歌的意境是輕松愉快的,這樣的詩境也應該和李白的性格和他當時的處境有關。當然對于人物的分析對四年級的學生來說,是太高了,也是沒有必要的`。所以我把品讀的重點放在感受詩歌意境,了解詩歌的情感上。為了讓學生明白他們是在輕松愉快中分別,我創設情境,引導他們感受揚州之美,知道孟浩然要去揚州,心情必然是愉快的,帶著這愉快的心情來讀詩句,感受人物心情;再讓學生換位思考,這樣美的揚州大家都想去,那詩人也一定很想去,體會詩人對揚州的向往,對朋友的祝福和羨慕之情。教學是這樣的構想,但實際上卻沒有收到這樣的教學效果。這部分的教學處理也都按我的計劃完成,但學生似乎游離詩歌以外,沒有把這些和詩的內容聯系起來,使這些學習沒有很好的為教學服務。因此,教學沒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在回顧教學過程的同時,我也在反思自己的教學設計,覺得最主要的一個問題是由于好幾年沒有帶中年級的課,對學生的水平把握不住,所以在設計問題的時候有些拔高,使學生學習起來也感覺有難度。但學生的問題是思考不夠,總認為送別就是傷感的,沒有用心去品味文字,這是讀書不動腦的結果。
本課在人教課標版教材中是四年級上冊的內容,《古詩二首》選編了兩首古詩,第二首就是《送元二使安西》,這首詩在北師大版的教材中是六年級下冊的內容,同是一首詩跨越了兩個年級,四年級和六年級的認知水平肯定有很多的差別,所以對于中年級的古詩教學應該怎樣上,我也要認真的思考和把握,以后不能再出現類似的問題。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11
四年級上冊《古詩兩首》中的第一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一首千古傳誦的名篇。教學的重點是引導學生感悟詩歌的內容,品味古詩的意境,體會朋友間的情誼。詩的起句“故人西辭黃鶴樓”緊扣題旨,點明送行的地點及自己與被送者的關系。第二句“煙花三月下揚州”,緊承首句,寫送行的時令與被送者要去的地方,這清麗明快的`詩句,正表達了詩人內心的愉快與向往。但李白又是富于感情的詩人,當友人揚帆遠去的時候,惜別之情油然而生。詩的第三、四句正是寫李白送別詩友時的惜別深情。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也嘗試運用“板塊教學”理論,在教學過程設置上設計了五大板塊:初讀詩文,整體感知——自主感悟,理解詩意——品讀詩句,體會詩境——賞讀全詩,背誦全詩——延伸拓展,積累詩歌。
在教學時力求做到以下幾點:
1、層次分明,循序漸進。
2、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如在自主感悟,理解詩意這一環節,我讓學生通過自學與小組學習相結合,讓學生充分地發表自己的見解,訓練學生自學和口語表達能力。
3、注意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如感悟煙花三月的美麗,體會作者對友人在這么美麗的三月到揚州去的喜悅和羨慕之情。再如創設情景,讓學生先朗讀古詩再觀察圖畫最后音樂渲染,想象詩人與友人分別時的情景:如果你就是李白,你會對即將離開的孟浩然說些什么?孟浩然又會說些什么呢?
4、加強了課內外的聯系,開闊學生的閱讀視野,增加閱讀的積累,感受古詩的悠遠流長。在“延伸拓展,積累詩歌”這一板塊時,我補充了《別董大》、《芙蓉樓送辛漸》、《送元二使安西》等幾首送別詩,擴大閱讀面。
存在問題:
1、在初讀環節,還應再多找幾個學生讀讀,擴大學生的朗讀面。
2、節奏顯得前松后緊,整體把握不夠好,造成學生賞讀全詩的時間不夠,背誦古詩的積極性不高。
3、雖然注意讓學生通過想象當時分別的情景,但還不夠深入,應進一步走進詩句,更深刻地體會詩人與友人分別時的依依惜別之情。
4、教學語言不夠精煉,有時喜歡重復學生的話。
反思是為了提高。在這里寫下自己的反思,希望大家提出批評指正意見,使我在今后能做得更好。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12
語文新課標指出:小學生要閱讀一定數量的古詩文。因此,教材中適當編排了一些古詩詞。怎樣進行古詩詞教學最有效呢?下面我以自己執教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為例,說說如何把“讀”作為詩詞教學的主旋律。以便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古詩兩首》中的第一首。這是一首千古傳誦的名篇,重點是引導學生感悟詩歌的內容,品味古詩中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間的情誼。這節課下來,我的總的一個感受就是:“怎一個情字了得!”大家都知道,短短的二十八個字,卻寄情于景,為我們用語言文字描繪了一幅江畔送別圖,備課的時候,我無數次的誦讀,都被詩中的情景與飄逸深深感動了,怎樣把這種情感傳遞給學生呢?劉勰曾經在《文心雕龍》里說過這樣的一句話:“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所以在預設教學設計的時候,我是這樣想的:在感悟準備階段,創設情境,讀懂詩題,整體把握情,在讀悟階段,想象意境,賞析詞句,體驗情,最后在感悟的形成階段,反復誦讀體會情。從課堂效果看,基本達到了預期目標,學生通過誦讀理解感悟到了詩歌的內容,通過品悟交流體會到了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了解了李白的詩風,有效達成了三維目標。我以為比較突出的有:
一、注重多種形式的讀
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還曾說過:“學習語文主要是讀,聽別人讀,自己讀,七讀八讀,課文讀熟了,內容也就理解了。”所以,我設計了多種形式的讀,自由朗讀、分組讀、男女生讀、齊讀、默讀、引讀。做到讀有層次,讀有要求,讀有指導,讀有評價。以讀悟情,以讀入境。尤其是引導學生讀后兩句的時候,我創設情境發自內心的引讀,使學生不禁進入詩中意境,
為情所動,隨情而讀!
二、注重入情、入境地感悟
本節課的教學我沒有停留在傳統教學中字、詞、句的解析,而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讓學生帶著獨特的個性色彩在生動感人的離別場景中讀悟結合,品味別意,感悟真情,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無窮魅力,感受李白詩歌的豪邁飄逸。要讓學生從短短四句詩中去體會詩人的情感,感悟詩歌的意境,無疑是有困難的。因此,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深入文本,超越文本,發揮想象,化身李白設身處地的感悟。
1、想象“盡”、“唯”的情誼,進入詩境,感悟詩情。
(配有“送別”的音樂,化身李白、設身處地的感悟)
“盡”的是什么?不“盡”的又是什么?
是啊,朋友只身一人離開了,望著滾滾長江水,李白我目送著孤獨的小船漸漸消失在水天相接的'盡頭,我的心?我的思念?
我佇立江邊,久久地凝望,此時此刻,朋友啊,你的離去,就是我唯一的?以后?
想象中品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讓學生在讀中知道,“孤帆”不是說浩瀚的長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詩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只帆船上。另一方面:詩人在黃鶴樓邊送行,看著友人乘坐的船刮起風帆,漸去漸遠,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點影子了,最后終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處。而詩人仍然久久屹立。此時,只看見那滾滾的江水向東流去?誦讀這兩句詩時既要有節奏又要音斷氣連,尤其是“流”字拖長音,有孤帆遠去之感。通過想象和誦讀,感受詩人對好朋友的深情厚誼,體會詩人駐目神馳的情態和悵然若失的心情,此刻李白的心也早已隨友人一起去了。再次讓學生感情朗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教學到這里時學生的感悟已水到渠成:流就是留,是不舍,是牽掛,是羨慕,是詩人對好友綿綿不絕的情誼。
2、融想象中誦讀“煙花三月下揚州”,配樂想象“煙花三月”的揚州什么景象?。
以古詩“江南春”為憑借,了解揚州——美麗的江南城市,是當時最繁華的都會,尤其春天的揚州到處柳絮如煙,繁華似錦。孟浩然此去揚州要做什么?心情怎樣?設想他的心情自然輕松、愉悅。想象你是孟浩然,帶著你即將下揚州的心情讀詩題呢?在這富有詩意的陽春三月,李白送別好友去那個令人神往的揚州,心情會怎樣?那肯定是即有惜別之情,又有羨慕之情。這個時候,假如你是李白,帶著送別好朋友的惜別之情、羨慕之情讀詩題。讓學生再讀: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朗讀是對作品的再創造,在誦讀時要先把握作品基調。“人生自古傷離別”,許多人認為離別是傷感的,而本首詩中的孟浩然并非如元二出使荒僻的安西那般無奈。揚州是當時最繁華的都會,眾多才子佳人聚集于此,作為“風流天下聞”的大詩人孟浩然,此行的愉悅心情可想而知。而喜愛游山玩水的李白自然為好友高興,在情深意重的惜別之中,也流露出了一絲羨慕與向往。因此,了解背景,為“入情入境的誦讀”打下了基礎。正是:未成曲調先有情,學生自然學的有情趣。
三、注重古詩的積累
課堂教學中始終以古詩誦讀貫穿其中,創設了濃濃的古典詩詞氛圍。解題時推薦學生閱讀崔顥的“黃鶴樓”;品讀感悟時又出示了“江南春”、“江夏行”, 以古詩解讀詩意,體悟詩情;總結作業設計時再次重溫了“贈汪倫”,推薦誦讀王勃的“杜少府之任蜀州”。在此基礎上,我讓學生們積累背誦古詩,課余搜集整理送別詩或者李白的詩歌,語文課讀的任務落實扎實有效,同時也開啟了學生主動積累古詩的興趣之門。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13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首千古傳頌、膾炙人口的送別古詩,詩中描寫了送別好友時的依依惜別之情。這次之所以選擇這首古詩作為教學內容,是因為我不知道古詩要怎么教。說實話,特別感謝年級組的姐妹們,一次次聽我試講,一次次幫我出謀劃策,讓我在這次活動中學到了太多太多。
課堂中,我首先出示李白畫像,請學生介紹李白,并背誦學過的李白詩句,在復習回顧中引進新內容;出示詩題后,請學生談談知道了什么,還想知道什么,理解詩題中涉及到的人名、地名及其他字詞;接著引導學生把詩讀正確、讀流暢,在讀會的基礎上放手讓學生借用注釋、插圖、字典等資料理解詩意,在此過程中我講的很少,只在學生理解不到的地方稍作點撥,引用地圖、相關詩文等予以拓展、引導;理解詩意后,用劃朗讀節奏、重音的方法把詩讀出韻味來。為了更好地品味詩情,借用視頻資源,直觀感受離別情景,從而引發想象,感情朗讀古詩;最后由這首離別詩拓展開去,回憶學過的`其他送別詩,鼓勵學生搜集更多送別詩,進一步感受友人之間真摯的情誼。
這份設計側重從搜集整理資料、潛心品析吟誦、發揮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讓學生在讀詩的過程中,自由地、充分地與文本進行對話,在師生互動的閱讀實踐中披文入境,“讀”占鰲頭;讓學生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的體驗,讀中悟美,讀中悟情。
遺憾得很,由于執教者的原因,許多細節處理不當,尤其在指導朗讀、品味詩情的環節,非常草率地走了下過場,沒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14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們:
大家好,今天能和大家一起研討古詩的教學模式,我感到萬分榮幸,在這兒,我要感謝我們學校領導給我的這次寶貴的鍛煉機會,感謝局領導一次又一次的悉心指導,感謝四年級教研組的老師們給與我的支持和幫助,還要感謝在座的老師們給與我的鼓勵,這節課我執教的是四年級上冊《古詩兩首》中的第一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是一首千古傳誦的名篇,重點是引導學生感悟詩歌的內容,品味古詩的意境,體會朋友間的情誼。這節課下來,我的總的.一個感受就是:“怎一個情字了得!”大家都知道,短短的二十八個字,卻寄情于景,為我們用語言文字描繪了一幅江畔送別圖,我自己在備課的時候,無數次的誦讀的時候,都被詩中情深深感動了,怎樣把這種情感傳遞給學生呢?劉勰曾經在《文心雕龍》里說過這樣的一句話:“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所以在預設教學設計的時候,我是這樣想的:在感悟準備階段,讀懂詩題,整體把握情,在讀悟階段,想象意境,賞析詞句,體驗情,最后在感悟的形成階段,反復誦讀體會情。從今天的課堂效果看,基本達到了預期目標,學生通過誦讀理解感悟到了詩歌的內容,通過品悟交流體會到了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有效達成了三維目標。我以為比較突出的有:
一、注重多種形式的讀。
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還曾經說過:“學習語文主要是讀,聽別人讀,自己讀,七讀八讀,課文讀熟了,內容也就理解了。”所以,我還設計了多種形式的讀,默讀、朗讀、齊讀、引讀。做到讀有層次,讀有要求,讀有指導,讀有評價。以讀悟情,以讀入境。尤其是引導學生讀后兩句的時候,我創設情境發自內心的引讀,使學生不禁進入詩中意境,為情所動,隨情而讀!
二、注重讓學生入情、入境地感悟。
本節課的教學我沒有停留在傳統教學中字、詞、句的解析,也沒有停留在讀、背等應付考試的知識點的掌握上,而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讓學生帶著獨特的個性色彩在生動感人的離別場景中讀悟結合,品味別意,感悟真情,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無窮魅力。要讓學生從短短四句詩中去體會詩人的情感,感悟詩歌的意境,無疑是有很大的困難。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深入文本,超越文本,發揮想象,用自己的語言、動作、神情等,去再現這感人的“話別場面”。學生通過想象當時分別的情景,走進了詩句,走入了詩人的內心,品味到了詩人豐富的情感世界,感受到了兩位詩人濃厚的友情。
然而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課后靜靜地反思,覺得在初讀環節,還應再多找幾個學生讀讀,擴大學生的朗讀面;在學生想象朋友告別的情景時,還應再深入些,還應再多找些學生想象當時告別的畫面,使學生更深刻地體會他們分別時的依依惜別之情,最后我想說,反思是為了提高,展示是為了做得更好,希望大家提出批評指正意見,謝謝大家。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15
古詩是中華文化的精粹,可以說詩中情濃,課中亦情濃。我整堂課的設計都力求圍繞一個情字。
首先是理解詩題整體把握情。開頭音樂的渲染,地理位置的版畫,李、孟關系的了解都使學生對時代背景、寫作背景有個比較全面的了解,為后面深悟詩情奠定基礎。其次是賞析詞句深入體驗情。這一環節以李白、孟浩然關系為鋪墊,將體驗情感的過程推向高潮。再次是反復的誦讀,最終悟詩情。這一環節“讀”占鰲頭。激情的引讀、個性化的練讀、充滿激勵的范讀、情緒高昂的.賽讀等都使師生情感得到進一步升華。
回顧上過的一節課,似乎總有遺憾,課上還有一些地方對學生估計不足,對教材吃得不透。有時表面看似“開放”,但學生的思維沒有真正放開;有時放得太開,收不回來;有時甚至還是老師領著學生的思維走。
曾老師曾對我說過這樣的一句話:“備課有多深,上課就能走多遠。”當時不太明白話中蘊含的道理,自上了這堂課后對這句話有了新的認識。上古詩前要做大量的準備,查閱相關資料,搜集圖片,制作課件,有時候一張圖片都要做再三的斟酌。教師教學能力的積淀會促進學生學習習慣的積淀,做一名新教師,應在生活中多積累,多觀察,多思考,用全部的精力、經驗、心血、時間來備好每一節課,使每一節課都成為精品。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07-12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09-23
《李白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08-27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實錄及反思07-15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案反思精選08-23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04-29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語文教學反思09-14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15篇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