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黃庭堅的行書藝術
黃庭堅是北宋詩人黃庶之子,南宋中奉大夫黃相之父。北宋大孝子,《二十四孝》中“滌親溺器”故事的主角。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江西詩派開山之祖。不知道大家對他了解多少?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黃庭堅的行書藝術,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宋四家”之一的黃庭堅,從唐人“尚法”的桎梏中解脫出來,弘揚了久失的借古出新的書法創新精神。蘇軾贊曰“魯直以平等觀作欹側字,以真實相出游戲法,以磊落人書細瑣事,可謂三反。”(《跋魯直為王晉卿小書爾雅》)。黃庭堅在“自成一家始逼真”的理想目標下,至暮年時其書法藝術取得了的卓越成就和深遠影響,在書法史上可稱得上獨樹一幟。
黃庭堅的行書藝術
黃庭堅在學古出新,追求創新求變的書法精神狀態下,使宋代書法走向鼎盛。他獨創了行書的新體勢、雜糅進自己的書學思想和理論、形成了顯絕跌宕、欹側取勢的輻射狀書體,成為在行書領域的領軍人物。
一、黃庭堅“重韻去俗”的書法理論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山谷,江西分寧人。治平三年(1066年)進士。黃庭堅為“蘇門四學士”之一。開創“江西詩派”,與蘇軾合稱“蘇黃”。
黃庭堅的書學思想,為后世書學者膜拜,即以“韻”字為靈魂。他在論書上以“韻”為標桿來品評,如:“東坡簡札,字形溫潤,無一點俗氣。今世號能書者數家,雖規摹古人自有長處,至于天然自工,筆圓而韻勝,所謂兼四子之有以易之,不與也。”(《題東坡字后》 )對于如何存韻去俗,他認為應多讀書,不隨世俗。
二、黃庭堅創新求變的書法藝術實踐
黃庭堅的書法在尚意的基奠下具有超凡的求變意識。不僅表現在理論上,更體現在他的作品風格上。自書法走向自覺后,除黃庭堅外,無人敢在用筆、結構、章法、境界上,作徹底的變革。他初以宋代周越為楷模,后受顏魯公、藏真、楊景度等人影響,又從《瘞鶴銘》中受到啟發,行成了獨特的風貌。
(一)勁健沉著的用筆
黃庭堅的行書,如《松風閣帖》、《黃州寒食詩跋》,用筆如馮班《鈍吟雜錄》言“筆從畫中起,回筆至左鈍腕,實畫至右住處,卻又跳轉,正如陣云之遇風,往而卻回也。”《松風閣詩卷》是其行書代表作。起筆處欲左先右,由畫中逆入藏鋒,后平向出,收筆處果敢回鋒,以“畫竹法行筆,”帶給人以酣暢淋漓之感。他創線條內的墨色微變與筆畫外框的起伏,使線條表現的更豐富。橫畫多以側鋒入,而后轉用中鋒行筆,運筆時多提按頓挫,產生跌宕的走勢。豎與懸針則運筆瀟灑,稍有波折或一筆悠長。長撇與長捺顯橫平勢,捺畫按筆重,并略顯顫動,具有天然之韻與老辣之味。
(二)險峻自如的結構
因黃庭堅除破漢魏以來的陳規,形成輻射勢書體。同時從歐陽詢的險勢字勢中受啟發,使字的結構從即有的內閉狀態而具活潑感和開張性。結體上具有兩大創新:第一是中宮收緊,四周放開,結構松緊結合。這種輻射式書體雖取法于《瘞鶴銘》,但此貼中宮較《瘞鶴銘》更集中,外圍更開,彰顯了他學古出新。第二是姿態各異,絕險跌宕。他將王羲之行書姿態殊異的特點夸大,橫畫斜勢更夸張,撇捺走勢的方向延伸。
(三)雄強偉壯的章法
黃庭堅不僅對字的結構和行、列做布置外,而且對整幅的空間構造作全面的改觀。其中《黃州寒食詩跋》跋文從側險中保平衡,在斜勢中顯穩勢。從微處著眼,一行字時左時右,但從通篇看,已化為一體。這正是黃庭堅行書藝術的獨特之處。所以他曾自信地說:“它日東坡或見此書,應笑我于無佛處稱尊也。”
(四)壯闊豁達的意境
宋代的禪宗思想對黃庭堅的書法創作及書學思想產生了影響。其創新性是“宋四家”中最明顯的,其行書受“蕩槳拔棹”而產生悟性。他在書法上去俗存雅,認為“去俗”比書法的功底更重要;而要去俗,就須博覽先賢經典,彰顯了“筆墨游于藝”的思想。
黃庭堅倡導向“古人”學習,書論中常言:“凡作字須熟觀魏晉人書。”《預章黃先生文集》卷二十九“跋與張載熙書卷尾。”如《松風閣》,在追求蒼秀靈動的同時,將情感、意蘊等內心的感想轉化為外在的自然,即“天人合一 ” ,最后將“自成一家”的“創造”潛移默化為“天然”,達到書法境界的至高目標。
三、黃庭堅行書藝術的影響
受黃庭堅的書法影響較大的有陸游、范成大等。此外他的行書藝術對現代書壇的影響亦深。
陸游(1125―1210年),字務觀,號澤翁。陸游談到自己的學書取法,曰“草書學張癲學書當學顏”。(《自勉》)他的行書作品《自書詩卷》,字勢險絕,筆筆四展,意境蒼芒秀麗而有雄強豪邁之氣充斥全篇,他在行書上對黃庭堅的承襲達到了較高的程度。
范成大(1126―1193年),字致能,號石湖。陶宗儀《書史會要》云:“石湖以能書稱,宗黃庭堅、米芾,遒勁可觀。”以他的行草《西塞漁社圖卷跋》來分析,意境取法于黃、米二者,有些字時結構沿襲米芾,而對黃庭堅書法的舒張字勢、爽朗用筆等特征卻表現的更加豐富。
黃庭堅的行書藝術對兩宋起到了標桿作用,他的書風一直續播至南宋和明朝中葉至清,并影響了日本書法。現在我們從書法形態學的角度,公正宏觀地研究黃庭堅,其實他是一位最富有藝術美感的巨擘,他在書法形式感上所作的開創,對現代書法藝術的形式發展具有重要的引領性,黃庭堅在書法藝術上的獨特創新值得后世學書者學習。
拓展閱讀:黃庭堅藝術造詣
擅文章、詩詞,尤工書法。詩風奇崛瘦硬,力擯輕俗之習,開一代風氣。早年受教于蘇軾,與張耒、晁補之、秦觀并稱“蘇門四學士”。詩與蘇軾并稱“蘇黃”,有《豫章黃先生文集》。詞與秦觀齊名,有《山谷琴趣外篇》、龍榆生《豫章黃先生詞》。詞風流跌宕豪邁,較接近蘇軾,為“江西詩派”之祖。晁補之云:“魯直間作小詞固高妙,然不 是當行家語,自是著腔子唱好詩。”(見《詩人玉屑》)另有不少俚詞,不免褻諢。有《山谷詞》又名《山谷琴趣外篇》。主要墨跡有《松風閣詩》、《華嚴疏》、《經伏波神祠》、《諸上座》、《李白憶舊游詩》、《苦筍賦》等。書論有《論近進書》、《論書》。黃庭堅是“蘇門四學士”之一,詩風奇崛瘦硬,力擯輕俗之習。開一代風氣,為江西詩派的開山鼻祖。書法精妙,與蘇、米、蔡并稱“宋四家”。詞與秦觀齊名,藝術成就不如秦觀。晚年近蘇軾,詞風疏宕,深于感慨,豪放秀逸,時有高妙。有《山谷集》七十卷。
北宋元符元年,居戎州時,仿王羲之《蘭亭集序》中“曲水流觴”意境,于今宜賓市郊北鑿石飲水為池,現為宜賓市江北公園,曰“流杯池”。受當地人喜愛。
《李白憶舊游詩草書卷》,是北宋書法家、詩人黃庭堅晚年草書代表作。正如沈周在詩卷的題跋中所說:“山谷書法,晚年大得藏真(懷素)三昧,此筆力恍惚,出神入鬼,謂之‘草圣’宜焉!”此時黃庭堅的草書藝術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祝允明評論此帖說:“此卷馳驟藏真,殆有奪胎之妙。”
黃庭堅的主要成就
文學造詣
山谷詞黃庭堅的詩以杜甫為宗,提倡詩要有“無意于文,夫無意而意已至”之髓和“點鐵成金”、“奪胎換骨”之法。他的詩作風格奇崛,為江西詩派開創者。著作有《豫章黃先生文集》《山谷琴趣外篇》(《山谷詞》)。
宋徽宗初年,呂本中作《江西詩社宗派圖》,江西詩派由此正式進入我國詩壇,它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個有正式名稱的詩文派別,它是以黃庭堅詩創理論為中心而形成的詩歌流派。黃庭堅是江西詩派的開派宗師和領袖。
該流派崇尚黃庭堅的“點鐵成金、奪胎換骨”之說。詩派成員大多受黃庭堅的影響,作詩風格以吟詠書齋生活為主,重視文字的推敲技巧,重視推陳出新。重要作家的詩作風格迥異,自成一體,成為宋代最有影響的詩歌流派。它的影響遍及整個南宋詩壇,余波一直延及近代的同光體詩人。
以唐詩的集大成者杜甫為學習對象,構建并提出了“點鐵成金”和“奪胎換骨”等詩學理論,成為江西詩派作詩的理論綱領和創作原則,對后世的文學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作為宋代大詩人之一,黃庭堅對宋詩的影響甚至超過了一代大文豪蘇軾。蘇軾作詩以氣運筆、放筆縱意、縱橫馳騁、大開大闔、變化莫測、結構復雜,無跡可求,所以蘇詩成就雖高,師之者極少,未能形成流派。黃庭堅的創作思路有跡可尋,甚講法度,便于學習,所以其追隨者很多。
黃庭堅的詩,法度嚴謹,說理細密,代表了宋詩的特點。可以說,黃庭堅詩是最具宋詩藝術特色的,受黃庭堅影響形成的江西詩派,也影響了南宋一代詩風,并對后世造成深遠影響。蘇軾做侍從官時,曾舉薦黃庭堅代替自己,推薦詞中有“瑰偉之文,妙絕當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句,可見推舉之重。
黃庭堅作詩在詩技上有三大特點:
一是注重用字。用字“要字字有來處”。時人評黃庭堅作詩“一字一句,必月鍛季煉,未嘗輕發”。黃庭堅還提出詩的 “句中眼” ,所謂“句中眼”即后人所說的“詩眼”,就是注重對關鍵字詞的錘煉,如“春風又綠江南岸”之“綠”字,即是錘煉而來,可謂“置一字如關門之鍵”。
二是重視句法。黃庭堅《送顧子敦赴河東》詩:“無人知句法,秋月自澄江”。何謂“句法”,從這句詩里可以看出,黃庭堅論詩的句法尚簡易,如秋月澄江,明晰可感。在 《與王觀復第二書》中說:“但熟觀杜子美到夔州后古律詩,便得句法簡易而大巧出焉。平淡而山高水深,似欲不可企及,文章成就,更無斧齒鑿痕,乃為佳耳。”
三是講究章法。黃庭堅講章法命意言論甚多,如:“欲作楚辭,追配古人,直須熟讀《楚辭》,觀古人用意曲折處講學之,然后下筆。譬如巧女繡妙一世,若欲作錦,必得錦機乃能作錦。”把章法結構喻為“錦機”。又如“山谷文章必謹布置,每見后學,多告以《原道》命意曲折。”又如:“作詩正如作雜劇,初時布置,臨了須打渾,方是出場。”綜合起來看,黃庭堅所謂章法是講求詩的結構的曲折變化,而這些曲折變化是通過學習前人作品揣摩出來的。
黃庭堅雖講詩法,但他并不固守詩法,而是要求最終超越詩法,達到 “不煩繩削而自合”的境界。
書法成就
行書
在祖父黃湜的影響下,黃庭堅自小就喜歡書法。他擅長行書、草書,楷書也自成一家。學書尤為推崇王羲之《蘭亭序》。其有一首贊頌楊凝式的詩可以說明他對《蘭亭序》習練體會之深:“世人盡學蘭亭面,欲換凡骨無金丹。誰知洛陽楊風子,下筆便到烏絲欄。”這其中不能沒有其對王羲之書法學習的深悟。
黃庭堅在上溯晉唐、學習前人經典書法時,對其影響最大的莫過于蘇軾,可以說黃庭堅的手札小行書在很大程度上是學蘇軾的。黃庭堅作為“蘇門四學士”之一,深受蘇軾書風的影響。在黃庭堅書論中,評東坡書頗多,且多為推崇備至者。蘇東坡不僅是黃庭堅文學上的老師和提攜者,而且也是其書法的學榜樣。在黃庭堅題跋中,即反映出黃庭堅從蘇軾處學習書法的一些消息,如“予與東坡俱學顏平原。然予手拙,終不近業”,又如“東坡此帖,甚似虞世南公主墓銘草。余嘗評東坡善書乃其天性。往嘗于東坡見手澤二囊,中有似柳公權、褚遂良者數紙,絕勝平時所作徐浩體字。又嘗為余臨一卷魯公帖,凡二十紙,皆得六七,殆非學所能到”。黃庭堅與蘇軾相差八歲。二人交誼師友之間。從黃庭堅的行幫手札墨跡看,其撇捺開張、字形扁闊、字勢向右上揚等,都明顯表現出蘇軾書法的特征,甚至有些夸張強調,唯嫌生澀,未有蘇書圃熟也。而黃庭堅以禪悟書當與蘇軾互為影響。如蘇軾《禱雨帖》,筆意極似黃庭堅,特別是其末尾數字,從容嫻雅,行筆松緩,幾若黃庭堅代筆。
黃庭堅行楷大字書風的形成當為其于京口見斷崖《瘞鶴銘》之后并不斷師法孳乳而自成家法的。黃庭堅師《瘞鶴銘》有一個誤會,即他把《瘞鶴銘》看做右軍所書,且深信不疑,故而傾力揣摩師習。不過也算是歪打正著,這倒促進了黃庭堅長槍大戟、綿勁遲澀書風的形成。從客觀上看,黃庭堅與蘇東坡是中國書法史上早于清代八百年超越唐代書風的籠罩而遠溯先唐碑版或者說進行碑帖結合的書家。對于蘇軾書風形成的淵源,只要把其代表作《寒食詩帖》與洛陽《龍門二十品》做一比較,即可得出明確答案。黃庭堅則明確標榜師法《瘞鶴銘》。
草書
黃庭堅的草書是學時人周越的。蘇軾以周越書為“險劣”,米芾則評周越書為“氣勢雄健而鋒刃交加”。黃庭堅后來在一則論書語中道出了其書法及書學思想成熟后對周越書法的看法:“王著臨《蘭亭》《樂毅論》,補永禪師、周散騎《千文》,皆妙絕,同時極善用筆。若使胸中有書數千卷,不隨世碌碌,則書不病韻,自勝李西臺、林和靖矣。蓋美而病韻者,王著;勁而病韻者,周越——皆渠儂胸次之罪,非學者不力也。”
無疑,黃庭堅對草書筆法的深刻認識和掌握,當是“得張長史、僧懷素、高閑墨跡,乃窺筆法之妙”的。他在《跋此君軒詩》中寫道:“近時士大夫罕得古法,但弄筆左右纏繞,遂號為草書可,不知蝌蚪、篆、隸同法同意。數百年來,唯張長史、永州狂僧懷素及余三人悟此法可。蘇才翁有悟處而不能盡其宗趣,其余碌碌耳。”
黃庭堅草書的成熟還得益于其書外功的參悟。除其上述“于燹道舟中,觀長年蕩槳,群丁拔棹,乃覺少進,喜之所得,輒得用筆”外,他還有一段自道可說明因緣:“余寓居開元寺夕怡思堂,坐見江山。每于此中作草,似得江山之助。然顛長史、狂僧皆倚而通神入妙。余不飲酒,忽五十年,雖欲善其事,而器不利,行筆處,時時蹇蹶,計遂不得復如醉時書也。”張旭、懷素作草皆以醉酒進入非理性忘我迷狂狀態,縱籠揮灑,往往變幻莫測、出神入化。黃庭堅不飲酒,其作草全在心悟,以意使筆。然其參禪妙悟,雖多理性使筆,也能大開大合,聚散收放,進入揮灑之境。而其用筆,相形之下更顯從容嫻雅,雖縱橫跌宕,亦能行處皆留,留處皆行。黃庭堅所作《諸上座帖》等佛家經語諸草書帖,乃真得其妙理者。也正由此,黃庭堅開創出了中國草書的又一新境。
【黃庭堅的行書藝術】相關文章:
詩人黃庭堅的藝術人生03-21
黃庭堅墓06-08
黃庭堅悟03-26
黃庭堅清明04-06
黃庭堅生平02-17
黃庭堅草書05-23
宋代黃庭堅05-28
黃庭堅詩04-09
蘇軾黃庭堅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