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五兩竿頭風欲平》鑒賞

時間:2024-12-16 11:20:06 麗華 浣溪沙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浣溪沙·五兩竿頭風欲平》鑒賞

  《浣溪沙·五里竿頭風欲平》是唐代無名氏的詞作,載于《敦煌曲子詞》。此詞上片寫船夫啟航、揚帆的經過,下片敘舟中人行船所見。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浣溪沙·五兩竿頭風欲平》鑒賞,歡迎閱讀與收藏。

  浣溪沙·五兩竿頭風欲平

  朝代:五代

  作者:佚名

  原文:

  五兩竿頭風欲平,長風舉棹覺船輕。柔櫓不施停卻棹,是船行。

  滿眼風波多閃爍,看山恰似走來迎。仔細看山山不動,是船行。

  注釋

  ⑴五兩:原作“五里”,“五里”應為“五量”,即“五兩”。

  ⑵閃爍:原作“陜汋”,音近而誤。

  鑒賞

  這是敦煌曲子詞中的一首,篇幅不長,卻多變化。起首“五兩竿頭風欲平”。五兩,古代候風的用具。用五兩(一說八兩)雞毛制成,故名。系于高竿頂端,用來測占風向、風力。“兩”或作“里”,“里”是“量”的形誤。六朝以后,“兩”、“量”常常通用。風欲平,是說風力轉弱。顧況《五兩歌送張夏》:“竿頭五兩風裊裊,水上云帆逐鳥飛。”船原先停泊在避風的港灣。船夫好容易從侯風器覘得風勢轉趨平緩,趕緊拔錨啟航。但駛出港灣時遇上打頭風,逆風劃船,走得很慢,所以說“覺船行”。及至駛到江心,“柔櫓不施停卻棹”,順風揚帆,乘風破浪,連櫓和槳都不用使,而船行快速,所以說“是船行”。兩語相承,用“覺”和“是”兩字分點,似復非復,精當之極。換頭“滿眼風光多閃灼”,波光明滅,閃爍不定。不說船行進的快速,而以“看山恰似走來迎”,化靜為動,著重寫出船行山迎相對運動的感覺。山,原本巋然不動,由于舟船行駛,映入舟中人眼簾的是仿佛山在迎面走來。這種疑動式是由視官造成的心理錯覺。審美主體賦予靜止的審美對象以動感,可以增強詩詞展現的畫面的趣味性。這在古典詩歌中用得較多,比如梁元帝蕭繹《早發龍巢詩》:“不疑行舫動,唯見遠樹來。”庾肩吾詩句也有“只認己身往,翻疑彼岸移”(《隨園詩話》卷三引)。李白《望天門山》有“兩岸青山相對出”句。這些都是描寫一種疑動的境界。但,在曲子歌辭里卻并不多見。而此篇寫得又早,彌覺可貴。煞尾又說:“子細看山山不動,是船行。”兜底點破,未免失之過于直露。

  這首詞上片寫啟航、揚帆的經過,下片敘行船所見。乍看起來仿佛純在寫景,只字未及船夫的心情。其實不然。詩貴含蓄。黃侃《文心雕龍札記》載張戒《歲寒堂詩話》引劉勰語, “情在詞外曰隱。”所謂“隱”,不是一目了然的正面直說,而是借物達意,深文隱蔚,馀味曲包。這首詞在藝術上的成功之處正在于它借助行船及舟中人所見情景的生動描畫,以輕快的節奏,傳達出船夫愉悅的心情。押韻自由,“行”字韻重復又重復,卻又非獨木橋體,這是早期民間詞的特點。

  創作背景

  此詞為敦煌曲子詞之一,是唐代民間作品,其具體創作時間已難以考證。從詞意看,此詞為代舟子言,或即為舟子所唱之歌。

  名家點評

  中國詞曲理論家任半塘《敦煌歌辭總編》卷二:秦漢間《尚書緯》“考靈曜”篇曰:“地恒動不止,而人不知,譬如人在大舟中,閉牖而坐,舟行,而人不覺也。”

  中國文史學家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第二冊:在寫景方面,敦煌詞也有不少奇警之句,如寫船行云:“滿眼風波多熌汋,看山恰似走來迎。子細看山山不動,是船行。”這是從乘船的實踐中得來的藝術形象,這是多么動人的藝術構思。

【《浣溪沙·五兩竿頭風欲平》鑒賞】相關文章:

《浣溪沙·五兩竿頭風欲平》賞析10-28

浣溪沙·五兩竿頭風欲平詩詞賞析10-02

《浣溪沙·五兩竿頭風欲平》原文及賞析07-24

浣溪沙五兩竿頭風欲平古詩帶拼音版09-17

浣溪沙·五兩竿頭風欲原文及賞析11-06

浣溪沙·五兩竿頭風欲平原文及賞析05-20

浣溪沙·五兩竿頭風欲平原文及賞析10-19

浣溪沙·五兩竿頭風欲平原文、翻譯及賞析06-01

(薦)浣溪沙·五兩竿頭風欲平原文及賞析07-08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二区 | 天天做天天爱天天做天天吃中文 | 一本色道久久99一综合 | 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亚洲 | 香蕉国产偷在线 | 久久精品国产欧美日韩99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