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李璟《攤破浣溪沙》詩兩首譯文
攤破浣溪沙,詞牌名,一名“山花子”。實為“浣溪沙”之別體,不過上下片各增三字,移其韻于結句而已。雙調,四十八字,上片四句三平韻,下片四句兩平韻。南唐中主李璟,就作了兩首《攤破浣溪沙》的詞。分別是《攤破浣溪沙·菡萏香銷翠葉殘》與《攤破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鉤》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李璟《攤破浣溪沙》詩兩首譯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李璟《攤破浣溪沙》詩兩首譯文
攤破浣溪沙①
五代 李璟
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還與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多少淚珠何限恨,倚欄干。
翻譯
荷花落盡,香氣消散,荷葉凋零,深秋的西風拂動綠水,使人愁緒滿懷。美好的人生年華不斷消逝。與韶光一同憔悴的人,自然不忍去看(這滿眼蕭瑟的景象)。
細雨綿綿,夢境中塞外風物緲遠。(醒來)寒笙嗚咽之聲回蕩在小樓中。(想起故人舊事),(她)含淚倚欄,懷抱無窮幽怨。
注釋
⑴攤破浣溪沙:詞牌名。又名“添字浣溪沙”“山花子”“南唐浣溪沙”。雙調四十八字,前闋三平韻,后闋兩平韻,一韻到底。前后闋基本相同,只是前闋首句平腳押韻,后闋首句仄腳不押韻。后闋開始兩句一般要求對仗。這是把四十二字的“浣溪沙”前后闋末句擴展成兩句,所以叫“攤破浣溪沙”。
⑵菡萏:荷花的別稱。
⑶西風愁起:西風從綠波之間起來。以花葉凋零,故曰“愁起“。
⑷雞塞:《漢書·匈奴傳》:“送單于出朔方雞鹿塞。“顏師古注:”在朔方渾縣西北。“今陜西省橫山縣西。《后漢書·和帝紀》:”竇憲出雞鹿塞“,簡稱雞塞。亦作雞祿山。《花間集》卷八孫光憲《定西番》:”雞祿山前游騎。“這里泛指邊塞。
⑸徹:大曲中的最后一遍。“吹徹“意謂吹到最后一曲。笙以吹久而含潤,故云”寒“。元稹《連昌宮詞》:”逡巡大遍涼州徹“,” 大遍“有幾十段。后主《玉樓春》:”重按霓裳歌遍徹“,可以參證。玉笙寒:玉笙以銅質簧片發聲,遇冷則音聲不暢,需要加熱,叫暖笙。
⑹倚:明呂遠本作“寄“,《讀詞偶得》曾采用之。但”寄“字雖好,文意比較晦,今仍從《花庵詞選》與通行本、作“倚”。
攤破浣溪沙②
李璟
手卷真珠上玉鉤⑵,依前春恨鎖重樓⑶。風里落花誰是主?思悠悠⑷。
青鳥不傳云外信⑸,丁香空結雨中愁⑹。回首綠波三楚暮⑺,接天流。
注釋
⑴真珠:以珍珠編織之簾。或為簾之美稱。《西京雜記》:“昭陽殿織珠為簾,風至則鳴,如珩佩之聲”。玉鉤:簾鉤之美稱。
⑵依前:依然,依舊。春恨:猶春愁,春怨。鎖:這里形容春恨籠罩。
⑶悠悠:形容憂思不盡。
⑷青鳥:傳說曾為西王母傳遞消息給漢武帝。這里指帶信的人。《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幸有三足鳥為之使。”注:“三足鳥,青鳥也。主西王母取食。”云外:指遙遠的地方。
⑸丁香結:丁香的花蕾。此處詩人用以象征愁心。
⑹三楚:指南楚、東楚、西楚。三楚地域,說法不一。這里用《漢書·高帝紀》注:江陵(今湖北江陵一帶)為南楚。吳(今江蘇吳縣一帶)為東楚。彭城(今江蘇銅山縣一帶)為西楚。“三楚暮”,一作“三峽暮”。
翻譯
卷起珍珠做的簾子,掛上簾鉤,在高樓上遠望的我和從前一樣,愁緒依然深鎖。風里的落花那么憔悴,誰是它的主人呢?這使我越想越加茫然。
信使不曾捎來遠方行人的音訊,雨中的丁香花讓我想起凝結的憂愁。我回頭眺望暮色里的三峽,看江水從天而降,浩蕩奔流。
拓展
攤破浣溪沙閱讀
李 璟
手卷真珠上玉鉤,依前春恨鎖重樓。風里落花誰是主,思悠悠。
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回首綠波三楚暮,接天流。
8.“春恨鎖重樓”中“恨”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請用原詩句作答)“恨”傳達出了詞中人物怎樣的思想感情?請簡要分析。(5分)
答: 。
9.“回首綠波三楚暮,接天流”兩句有何作用?請簡要分析。(6分)
答:
【參考答案】
8.“恨”的真正原因是“青鳥不傳云外信”。(如答其它,酌情給分) (2分)
青鳥為傳說中的信使,丁香在詩詞中多喻指相思之愁的郁結不散,可知“恨”傳達出了抒情主人公因得不到戀人的音信而生發的難解的相思之愁。(3分)
9. 以景結情,寓情于景。(2分)詞作以景語作結,更添愁情。春水綠波流向天際,暮色中尤見凄迷。(2分)它既是詞人“回首”所見之景,同時也寄寓著人物心中流淌不盡的愁思,物化形象,愁入不盡之水,何其傷也。(2分)
【李璟《攤破浣溪沙》詩譯文】相關文章:
李璟《攤破浣溪沙》的古詩賞析03-28
李璟《攤破浣溪沙》詩詞賞析06-08
攤破浣溪沙06-20
攤破浣溪沙古詩07-12
《攤破浣溪沙》的原文03-15
李清照《攤破浣溪沙》賞析09-01
《攤破浣溪沙》詩詞賞析05-11
攤破浣溪沙李清照賞析07-21
《攤破浣溪沙》原文及鑒賞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