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浣溪沙》的翻譯與賞析大全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之一,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合稱三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蘇軾《浣溪沙》的翻譯與賞析大全,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蘇軾《浣溪沙》的翻譯與賞析1
浣溪沙
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繅車,牛衣古柳賣黃瓜。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
【注釋】
1.簌簌:花飄落的樣子。
2.此句謂棗花紛紛落在衣巾上,句法倒裝
3.村南村北:泛指整個村莊。
4.繅車:即繅絲車,抽繭出絲的器械。“繰”同“繅”。
5.牛衣:蓑衣之類的用具,這里指穿牛衣的人。《漢書·王章傳》"章疾病,無被,臥牛衣中"。宋程大昌《演繁露》卷二《牛衣》條:"案《食貨志》,董仲舒曰:'貧民常衣牛馬之衣,而食犬彘([zhì ],豕也,即豬)之食。'然則牛衣者,編草使暖,以被牛體,蓋蓑衣之類也。"此處指賣瓜者衣著粗劣。或謂本作"半依",如曾季貍《艇齋詩話》:"予嘗見東坡墨跡作'半依',乃知'牛'字誤也。"
6.欲:想要。
7.漫:隨意。因為十分渴,想隨便喝點茶,所以不管哪個人家,都想去敲門試問。蘇軾《偶至野人汪氏之居》:"酒渴思茶漫扣門",與此兩句意同。皮日休《閑夜酒醒》:"酒渴漫思茶",蓋即此語所本。
【譯文】
棗花紛紛落在衣巾上。村子里響起紡車織布的吱呀聲。身著蓑衣的農民在老柳樹下叫賣著黃瓜。路途遙遠,酒意上心頭,昏昏然只想小憩一會兒。艷陽高照,無奈口渴難忍。敲門試著問一下有人在嗎?只是想討杯茶喝。
【賞析】
這首《浣溪沙》詞是蘇軾43歲在徐州任太守時所作。公元1078年(元豐元年)春天,徐州發生了嚴重旱災,作為地方官的蘇軾曾率眾到城東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與百姓同赴石潭謝雨。蘇軾在赴徐門石潭謝雨路上寫成組詞《浣溪沙》,共五首,這是第四首。作品描述他鄉間的見聞和感受。藝術上頗具匠心,詞中從農村習見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現了淳厚的鄉村風味。清新樸實,明白如話,生動真切,栩栩傳神,是此詞的顯著特色。此詞上片寫景,下片抒情。需要指出的是,這首詞中所寫的景,并不是一般情況下通過視覺形象構成的統一的畫面,而是通過傳入耳鼓的各種不同的音響在人意識的屏幕上折射出的一組聯續不斷的影象。
“簌簌衣巾落棗花”從棗花落到衣巾上的聲音開端,反映了一位關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對雨后農村新景象的喜悅之情。作者在“謝雨道上”,經過長途跋涉,加之酒意未消,日高人困,不免有些倦意。突然,“簌簌”之聲傳來耳際,并好像有什么東西打在身上和頭巾上。這時,他才意識到:這是棗花落在身上。棗花落在衣巾上的聲音是輕微的,但在作者的耳里卻是那么真切。接著,耳邊又傳來吱吱呀呀的聲響,越往前走,這響聲便越濃,從南,從北,從四面八方傳來,不用看也不用問,這是作者熟悉的繅車的響聲。“村南村北”概括“繅車”聲,說明作者聽得多么認真,多么細心,多么興奮。從響聲中,作者意識到,他已進入村中了。這時,突然一陣叫賣聲傳入耳鼓,定睛一看,原來是一位披著“牛衣”的農民坐在古老的柳樹蔭中,面前擺著一堆黃瓜。“牛衣古柳”,作者換一個角度來寫他對蔬菜豐收的喜悅心情。三句話,三個畫面,似乎東鱗西爪,毫無聯系。可是用謝雨的路上這條線串起來,就讓人感到這幅連環畫具有很強的立體感。這一組畫面,不僅色彩美,而且有音樂美。無論是簌簌的落花聲,嗡嗡的繰車聲,還是瓜農的叫賣聲,都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生動地展現出農村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上片寫的是農村生產勞動的繁忙景象,下片轉入寫求雨途中行路的艱辛,突出作者的感受和意識活動。“酒困路長惟欲睡”是對上片的補充。在結構上,這一句又是倒敘,它說明前三句之所以從聽覺方面來寫,主要是因為酒意未消,路途遙遠,人體困乏,故而寫下來的只不過是睡眼朦朧中聽來的片斷,并非是視覺構成的完整統一的畫面。“日高人渴”兩句,雖然寫的是由于口渴而急于到農民家里覓水的意識活動,但同時也反映了作者不拘小節、隨遇而安的性格特征。走了一村又一村,這時已是日高天熱,人也走得口干舌燥,加上酒困,睡意也上來了,不由得想起以茶解渴,以茶提神。“試問”一詞用得十分講究,既寫出了作者滿懷希望想討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擔心農忙季節,農家無人,自己不便貿然而入的'心情。信筆寫來,不事雕琢,但卻栩栩如生,刻畫出一位謙和平易近人的知州形象,將一位太守與普通農民的關系寫得親切自然。“敲門試問野人家”,詞到這里就戛然而止了。詞人敲門的結果怎樣呢?喝到茶沒有?農民是怎樣招待他的呢?詞中未作一個字的交代,留給讀者去想像,更是余味無窮。這就是古典詩詞中所講究的“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作者為何要“敲門試問”呢?
1、他是一個體恤民情、愛民如子的好父母官,謙和有禮,不會貿然闖入農家;
2、剛剛在旱災后求得雨,主人可能外出下田耕作,并不在家,所以他要試探一下家中是否有人在。
《浣溪沙》詞中“簌簌衣巾落棗花”一句,實為“棗花簌簌落衣巾”的倒文;杜甫《秋興》一詩中有“香稻啄余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原意為:鸚鵡啄余香稻粒,鳳凰棲老碧梧枝。主賓倒置的同時,賓語“香稻粒”、“碧梧枝”還被拆開分屬主賓位置。對于古典詩歌詩句的倒置,清人洪亮吉說:“詩家例用倒句法,方覺奇峭生動”。
《浣溪沙》全詞有景有人,有形有聲有色,鄉土氣息濃郁。日高、路長、酒困、人渴,字面上表現旅途的勞累,但傳達出的仍是歡暢喜悅之情,傳出了主人公縣令體恤民情的精神風貌。這首詞既畫出了初夏鄉間生活的逼真畫面,又記下了作者路途的經歷和感受,為北宋詞的社會內容開辟了新天地。
蘇軾《浣溪沙》的翻譯與賞析2
浣溪沙
游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
【注釋】
1.蘄水:古縣名,即今湖北浠水縣。
2.蘭芽:指溪邊的野花野草都已發芽。
3.浸:泡在水中。
4.白居易《三月三日祓禊洛濱》:"沙路潤無泥"。
5.瀟瀟:擬聲詞,這里形容雨聲。
6.子規:布谷鳥,也稱杜鵑鳥。
7.無再少:不能回到青少年時代。
8.此句當為寫實。但"門前"云云,亦有出處。《舊唐書》卷一九一方伎《一行傳》,謂天臺山國濟寺有一老僧會布算,他說:"門前水當卻西流,弟子亦至。"一行進去請業,"而門前水當卻西流"。
9.白發:老年
10.休將白發唱黃雞:不要在老年感嘆時光流逝,自傷衰老。白發,老年。唱黃雞,感嘆時光流逝。因黃雞可以報曉。表示時光的流逝。白居易《醉歌》:"誰道使君不解歌,聽唱黃雞與白日。黃雞催曉丑時鳴,白日催年酉前沒。腰間紅綬系未穩,鏡里朱顏看已失"。這里反用其意,謂不要自傷白發,悲嘆衰老。
【譯文】
去游覽蘄水清泉寺,寺在蘭溪旁邊,溪水向西流。
山下短短的蘭芽浸在小溪里,松林里的沙路干凈沒有泥,在傍晚的細雨中子規鳥悲傷地啼叫。(然而)誰說人生在世不能回到少年?門前的流水還能向西奔流,不要為年老時光流逝而嘆息。
【賞析】
這首詞寫于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春,當時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任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這在蘇軾的政治生涯中,是一個重大的打擊,然而這首詞卻在逆境中表現出一種樂觀向上的精神。
上闋寫自然景色,首二句描寫早春時節,溪邊蘭草初發,溪邊小徑潔凈無泥,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卻以蕭蕭暮雨中,布谷鳥哀怨的啼聲作結。子規聲聲,提醒行人"不如歸去",給景色抹上了幾分傷感的色彩。
下闋卻筆鋒一轉,不再陷于子規啼聲帶來的愁思,而是振起一筆。常言道"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歲月的流逝,正如同東去的流水一般,無法挽留。然而,人世總有意外,"門前流水尚能西",既是眼前實景,又暗藏佛經典故。東流水亦可西回,又何必為年華老大徒然悲哀呢?看似淺顯,卻值得回味。先著《詞潔》卷一謂:"坡公韻高,故淺淺語亦自不凡。"
全詞洋溢著一種向上的人生態度,然而上闋結句的子規啼聲,隱隱折射出詞人處境,也更顯出詞中達觀態度的難能可貴,故陳廷焯《白雨齋詞話》謂:"愈悲郁,愈豪放,愈忠厚,令我神往。"
上片寫暮春游清泉寺所見之幽雅景致。山下溪水潺湲,溪邊的蘭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松柏夾道的沙石小路,經過春雨的沖刷,潔凈無泥。時值日暮,松林間的杜鵑在瀟瀟細雨中啼叫著。這是一幅多么幽美寧靜的山林景致啊!首七字既點出游清泉寺時的時令,也點明蘭溪之名的由來。蘭草此際始出“芽”,其芽尚“短”,但生機勃勃,長勢很快,已由岸邊蔓延至溪水中矣。杜鵑啼聲凄婉,本是易引發羈旅之愁的。但作者此際漫步溪邊,觸目無非生意,渾然忘卻塵世的喧囂和官場的污穢,心情是愉悅的。兼之疾病始愈,有醫者相伴游賞,故杜鵑的啼叫亦未能攪亂作者此時之清興。總之,上片只是寫實景,其內心所喚起的應是對大自然的喜愛及對人生的回味,這就引出了下片的對人生的哲思。
下片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發感慨和議論。“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時”。江水的東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華只有一次一樣,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曾使古今無數人為之悲嘆。而作者此際面對著眼前西流的蘭溪水,卻產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為什么不可以重新擁有青春年華呢?人生之“再少”,非如道教徒所企求的“返老還童”,乃是說應保持一種年輕的樂觀的心態。因為人并不能改變這個世界;人所能改變的,僅僅是對這個世界的態度和看法。白居易《醉歌》詩有“誰道使君不解飲,聽唱黃雞與白日。黃雞催曉丑時鳴,白日催年酉前沒。腰間紅綬系未穩,鏡里朱顏看已失”諸句,乃嗟老嘆衰之詞也。作者尾句反用其意,認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應有那種“黃雞催曉”、朱顏已失的衰頹心態,體現了作者在貶謫期間曠達振作的精神狀態。
全詞的特點是即景抒慨,寫景純用白描,細致淡雅;抒慨昂揚振拔,富有哲理。此前,作者于熙寧六年(1073)曾有詩云:“江邊身世兩悠悠,久與滄波共白頭。造物亦知人易老,故教江水向西流”(《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絕》其三)。乃是在錢塘潮來江水回流時所生發的感慨,與此詞旨趣有相近之處。但當時作者是自請外任,以太常博士直史館的頭銜到美麗富庶的.杭州作通判,是京官下派作地方官,仕途失意之感并不濃。此時則是以待罪之官的身份被安置在偏僻的黃州,孤寂苦楚的心情不是輕易可以擺脫的。因此,此詞下片所表現出來的對青春活力的呼喚,對老而無為的觀點的否棄,便顯得尤為可貴。可以說,這種在“命壓人頭不奈何”的逆境中的樂觀奮發的精神,是蘇軾之所以受到后世尊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蘇軾《浣溪沙》的翻譯與賞析3
浣溪沙
元豐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從泗州①劉倩叔游南山
細雨斜風作曉寒。淡煙疏柳媚晴灘。入淮清洛②漸漫漫。
雪沫乳花③浮午盞,蓼茸④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
【注釋】
①泗州,今安徽泗縣。劉倩叔,生平不詳。南山,即都梁山,在泗州不遠。
②清洛,指洛澗,今安徽洛河,源出安徽合肥,北流至懷遠入淮河。泗州在淮河北岸。漫漫,大水浩淼貌。
③雪沫乳花,煎茶時上浮的白色泡沫。古時烹茶,以乳色鮮白、泡沫細膩為上乘。蘇軾《西江月》(龍焙今年絕品):"湯發云腴釅白,盞浮花乳輕圓"。
④蓼(liao第三聲)茸:蓼菜的嫩芽。蒿筍,萵苣筍。春盤,唐代以來風俗,立春日用春餅、生菜等裝盤,饋贈親友,稱春盤。詞作日離立春不遠,故先"試嘗"。
【鑒賞】
此為一首記游詞。元豐七年(1084),蘇軾由黃州調任汝州(今河南臨汝),赴任途中,曾于泗州小住,這首詞便是在此期間,與友人在泗州附近南山游玩的時候所寫。這是一首觸景生慨、蘊含人生哲理的小詞,體現了作者熱愛生活、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
上片寫南山所見的'景色:微寒天氣,乃"細雨斜風"有心"作"之,天氣放晴,灘邊之煙柳似作意"媚"之,眼前入淮清洛,亦仿佛漸流漸見廣遠無際。本無意之風景,于有心人眼中,卻顯得處處有情。
下片寫午時小休,烹茶野餐。乳色鮮白的好茶伴著新鮮的野菜,別有一番風味。而全詞的主旨,最終落在"清歡"二字上,可見作者對生活情調的欣賞。
全詞筆調雅致,可感受到作者清雅、恬淡的心境,正因有此心境,才能品味出生活的獨特情致。
作者這時已是48歲的人了,舊時已是接近所謂“知天命”之年,而且又聞“蕭蕭暮雨子規啼”,羈旅之情,應當是沉郁的,但清明的山水給了他一個好感覺。在這種情況下,忽見泉水西流,就激發起作者的不悲白發、雖失意而仍想干一番大事業的豪情壯志來。于是,“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的妙句就這樣誕生了。
黃雞催曉、白發催年都是催人老的意思,作者反其意而用之。全詩用淺俗的語言,但“淺淺語亦覺不凡”,充分體現了作者善于駕馭語意,并使其蘊含韻味的能力,而句中折射的哲理、積極和高亢的情調,千百年來更是感動了無數的讀者。
蘇軾《浣溪沙》的翻譯與賞析4
浣溪沙
風壓輕云貼水飛,乍晴池館燕爭泥。沈郎多病不勝衣。
沙上不聞鴻雁信,竹間時聽鷓鴣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賞析】
這是一首詠春詞。上片由景及情,先實后虛;下片虛實結合,情中見景。全詞情景交融,境界高妙。
“風壓輕云貼水飛,乍晴池館燕爭泥。”作者先用簡筆勾勒出一幅生機勃勃的春天畫圖。他既沒有用濃重的色彩,也沒有用艷麗的詞藻,而只是輕描淡寫地勾勒出風、云、水、燕、泥等頗初春氣息的景物。
在一個多云轉晴的春日里,作者徜徉于池館內外,但見和風吹拂大地,薄云貼水迅飛,輕陰擱雨,天氣初晴,那銜泥的新燕,正軟語呢喃。面對著這春意盎然的良辰佳景,作者卻接著說一句“沈郎多病不勝衣”,作者用沈約之典,說自己腰圍帶減,瘦損不堪,值茲陽和氣清之際,更加弱不禁風了。這樣樂景、哀情相襯,其哀傷之情更深。
壓、貼、飛三個動詞使首句形成連動句式,振動起整個畫面。次句則把時空交互在一起寫,春天初晴,在池館內外。這兩句色彩明快。第三句點出作者自己,由于情感外射,整幅畫面頓時從明快變為陰郁。如此以來,產生了跌宕的審美效果,更增加了詞的動態美。
“沙上不聞鴻雁信,竹間時聽鷓鴣啼。”鴻雁傳書,出于《漢書·蘇武傳》,詩、詞里常用這個典故。如今連鴻雁不捎信來。鷓鴣啼聲,更時時勾起詞人對故舊的思念。“沙上”“竹間”,既分別為鴻雁和鷓鴣棲息之地,也極可能即作者舉目所見之景。作者謫居黃州期間所寫“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的情境,與此詞類似。
“此情惟有落花知!”句用移情手法,使無知的落花變成了深知作者心情的知己。這樣融情入景,使得情景交融,格外耐人尋味。“惟有”二字,說明除落花之外,人們對作者的心情都不理解;而落花能夠理解作者的心情,正是由于作者與落花的`命運;但尤為不幸的是落花無言,即使它理解作者的心情,也無可勸慰。
蘇軾《浣溪沙》的翻譯與賞析5
浣溪沙
徐州石潭謝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東二十里,常與泗水增減清濁相應。
軟草平莎過雨新,輕沙走馬路無塵。何時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潑,風來蒿艾氣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注釋】
此詞作于蘇軾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自請外放,任徐州知州時。
【賞析】
公元1078年(元豐元年),徐州發生嚴重春旱。當時有人傳言:將虎頭置于潭中,即可致雷雨。作為州官,蘇軾曾依其說到離城東20里遠的石潭求雨,并作有《起伏龍行》詩以記其事。得雨后又赴石潭謝雨。其關懷民生之心,從這一求一謝中表露無遺。蘇軾于謝雨道上作《浣溪沙》組詞,共五首,描寫了途中見聞和村野風光,具有清新濃郁的生活氣息,是北宋農村詞中的佳作,與他的其他題材和風格的詞作皆是異樣出色。此詞是《浣溪沙》組詞的最后一首,寫詞人巡視歸來時的感想。
詞中表現了詞人熱愛農村,關心民生,與老百姓休戚與共的作風。作為以鄉村生活為題材的作品,這首詞之風樸實,格調清新,完全突破了“詞為艷科”的藩籬,為有宋一代詞風的變化和鄉村詞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上片首二句“軟草平莎過雨新,輕沙走馬路無塵”,不僅寫出“草”之“軟”、“沙”之“輕”,而且寫出作者這種清新宜人的環境之中舒適輕松的`感受。久旱逢雨,如沐甘霖,經雨之后的道上,“軟草平莎”,油綠水靈,格外清新;路面上,一層薄沙,經雨之后,凈而無塵,縱馬馳騁,自是十分愜意。觸此美景,作者情動于衷,遂脫口而出:“何時收拾耦耕身?”“耦耕”,指二人并耜而耕,典出《論語·微子》:“長沮、桀溺耦而耕。”長沮、桀溺是春秋末年的兩個隱者。二人因見世道衰微,遂隱居不仕。此處“收拾耦耕身”,不僅表現出蘇軾對農村田園生活的熱愛,同時也是他政治上不得意的情況下,仕途坎坷、思想矛盾的一種反映。
下片“日暖桑麻光似潑,風來蒿艾氣如薰”二句,承上接轉,將意境宕開,從道上寫到田野里的蓬勃景象。春日的照耀之下,桑麻欣欣向榮,閃爍著誘人的綠光;一陣暖風,挾帶著蒿艾的薰香撲鼻而來,沁人心肺。這兩句對仗工整,且妙用點染之法。上寫日照桑麻之景,先用畫筆一“點”:“光似潑”則用大筆涂抹,盡力渲染,將春日雨過天晴后田野中的蓬勃景象渲染得淋漓盡致;下句亦用點染之法,先點明“風來蒿艾”之景,再渲染其香氣“如薰”。“光似潑”用實筆,“氣如薰”用虛寫。虛實相間,有色有香,并生妙趣。“使君元是此中人”結句,畫龍點睛,為升華之筆。它既道出了作者“收拾耦耕身”的思想本源,又將作者對農村田園生活的熱愛之情更進一步深化。作者身為“使君”,卻能不忘他“元是此中人”,且樂于如此,確實難能可貴。細味其詞,蓋有三意:其一,蘇軾早年即傾慕莊子,志于逍遙逸世,見此景此境,益堅其志;其二,蘇軾雖久慕此境,不意長期錯入仕途,此時重睹此景,不禁有悵然若失之感,對其久困官場,也不免有后悔之意;其三,蘇軾雖感悔意,但念及人生志趣尤在及時把握,則迷途知返,猶嘗未晚,是又信心再起,歸宿重定。一句之中,寫盡種種人生滋味,用筆簡約而意趣豐盈,可見蘇軾心理世界之豐富復雜。然其對田園生活的謳歌和對歸耕桑麻的向往,是昭昭乎情見于辭的。
這首詞結構既不同于前四首,也與一般同類詞的結構不同。前四首《浣溪沙》詞全是寫景敘事,并不直接抒情、議論,而是于字行之間蘊蓄著作者的喜悅之情。這首用寫景和抒情互相錯綜層遞的形式來寫。
蘇軾《浣溪沙》的翻譯與賞析6
浣溪沙·端午
宋代:蘇軾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
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鬟。佳人相見一千年。
譯文
微微小汗濕透了碧色的細絹,明日端午節用芳蘭草沐浴。流香酒般的浴水、油膩布滿大晴的江面。
五彩花線輕輕地纏在紅玉色手臂上,小小的符篆(或赤靈符)斜掛在耳下的黑色發髻上。與朝云同過端午節,天長地久,白頭偕老。
注釋
⑴浣溪沙:唐教坊曲,后用為詞牌名。分平仄兩體,字數以四十二字居多,還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兩種。
⑵端午:民間節日,在舊歷五月初五。
⑶碧紈(wàn):綠色薄綢。
⑷芳蘭:芳香的蘭花。端午節有浴蘭湯的風俗。
⑸流香漲膩: 指的是女子梳洗時,用剩下的香粉胭脂隨水流入河中。杜牧《阿房宮賦》:“棄脂水也”。
⑹“小符”句:這句 指的`是婦女們在發髻上掛著祛邪驅鬼、保佑平安的符錄。云鬟(huán):女子的發髻。
賞析
上闕,預示端午節日,將開展浴蘭活動,氣氛十分濃郁。端午,處于初夏季節。穿著自然華麗,以襯托參與者的身份。于朝云來說,最好是綠色細絹——“碧紈”,正好與她的雅靜性格相符。天氣稍熱,易出“輕汗”,“微透”著“碧紈”。“透”字用得貼切,將半明半暗的膚體朦朧美襯托出來了。“明朝端午浴芳蘭”,顯得有愉悅的審美性。它不僅體現了朝云由芳體而及蘭心的純潔高貴的情操美,而且反映了浴蘭令節俗的淳樸純真美。朝云浴處,余香猶存。沐芳浴蘭,遍及社會。參與者人山人海,氣氛熱烈,正如詞人詞中所寫:“流香漲膩滿晴川”。這正是古老節日文化發揚光大的表現。
下闕,寫詞人偕朝云參與具體的端午節俗活動。詞人著重寫了兩項端午節俗健身活動。其一,“彩線輕纏紅玉臂”,“以五彩絲系臂”。它辟邪驅鬼,使朝云“玉臂”“紅”而長命。與用五色花線纏粽子投江以吊屈原之魂有同等意義。其二,“小符斜掛綠云鬟”,以“赤靈符著心前”。它能通神明,使朝云“云鬟”“綠”而身健。與小孩穿老虎腰肚,門上掛蒲劍以辟邪護身有同等意義。詞人著重描寫纏線、掛符活動,且用對偶句式,為的是“佳人相見一千年”,愿靈驗得到應證。真是一語中的,畫龍點睛。
全詞是篇民俗詩,充滿了濃郁的古老民俗氣息,是研究端午民俗最形象而珍貴的資料。
蘇軾《浣溪沙》的翻譯與賞析7
浣溪沙
蘇軾
游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
字詞解釋:
浣溪沙:詞牌名。
蘄(qí)水:縣名,今湖北浠水縣。清泉寺:寺名,在蘄水縣城外。
短浸溪:指初生的蘭芽浸潤在溪水中。
蕭蕭暮雨:白居易《寄殷協律》自注:“江南吳二娘曲詞云,‘蕭蕭暮雨郎不歸’”。子規,杜鵑鳥,相傳為古代蜀帝杜宇之魂所化,亦稱“杜宇”,鳴聲凄厲,詩詞中常借以抒寫羈旅之思。
無再少:不能回到少年。
門前流水尚能西:此句當為寫實。《舊唐書》卷一九一方伎《一行傳》,謂天臺山國濟寺有一老僧會布算,他說:“門前水當卻西流,弟子亦至”。“一行進去請業,而門前水果卻西流”。
白發唱黃雞:出自白居易《醉歌》:“誰道使君不解歌,聽唱黃雞與白日。黃雞催曉丑時鳴,白日催年酉前沒。”黃雞天天報曉,喻指時光流逝,人生不能長久。
作品翻譯:
山下溪水潺潺,岸邊的蘭草剛剛伸出嫩綠的芽兒。松林間的沙路,仿佛剛洗過,一塵不染,異常潔凈。蒙蒙細雨中傳來了子規清脆的鳴叫。
誰說人老不會再回年少時光呢?你看看,那門前的流水還能執著反東,向西奔流呢!因而不必為時光流逝而煩惱,以白發之身愁唱黃雞之曲。
創作背景:
公這首詞是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豐五年)春三月作者游蘄水清泉寺時所作,當時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任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蘄水,縣名,即今湖北浠水縣,距黃州不遠。《東坡志林》卷一云:“黃州東南三十里為沙湖,亦日螺師店,予買田其間,因往相田得疾。聞麻橋人龐安常善醫而聾,遂往求療。……疾愈,與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蘄水郭門外里許,有王逸少洗筆泉,水極甘,下臨蘭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這里所指的歌,就是這首詞。
作品賞析:
上闋寫暮春三月蘭溪幽雅的風光和環境,景色自然明麗,雅淡清美;下闋抒發使人感奮的議論,即景取喻,表達有關人生感悟,啟人心智。全詞即景抒慨,寫景純用白描,細致淡雅;抒慨昂揚振拔,富有哲理。整首詞以樂觀的態度對待生活中的變故,書寫自己為當地山川景物所吸引的喜悅心情。全詞語淺意深,情景交融,韻清格高,表現出蘇軾執著的生活態度和曠達樂觀的性格。
上闋三句,寫清泉寺幽雅的風光和環境。山下小溪潺湲,岸邊的蘭草剛剛萌生嬌嫩的幼芽。松林間的.沙路,仿佛經過清泉沖刷,一塵不染,異常潔凈。傍晚細雨瀟瀟,寺外傳來了杜鵑的啼聲。這一派畫意的光景,滌去官場的惡濁,沒有市朝的塵囂。它優美,潔凈,瀟灑……充滿詩的情趣,春的生機。它爽人耳目,沁人心脾,誘發詩人愛悅自然、執著人生的情懷。
環境啟迪,靈感生發。于是詞人在下闋進發出使人感奮的議論。這種議論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韻的語言,攄寫有關人生的哲理。“誰道”兩句,以反詰喚起:以借喻回答。“人生長恨水長東”,光陰猶如晝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東奔駛,一去不可復返,青春對于人只有一次,正如古人所說:“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時。”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然而,在某種意義上講,人未始不可以老當益壯,自強不息的精神,往往能煥發出青春的光彩。因此詞人發出令人振奮的議論:“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
人們慣用“白發”、“黃雞”比喻世事匆促,光景催年,發出衰颯的悲吟。白居易當年在《醉歌》中唱道:“誰道使君不解歌,聽唱黃雞與白日。黃雞催曉丑時鳴,白日催年酉前沒。腰間紅綬系未穩,鏡里朱顏看已失。”杜甫也曾化用樂天詩,吟過“試呼自發感秋人,令唱黃雞催曉曲”之句。此處作者反其意而用之,希望人們不要徒發自傷衰老之嘆。“誰道人生無再少?”“休將白發唱黃雞!”這與另一首《浣溪沙》中所云“莫唱黃雞并白發”,用意相同。應該說,這是不服衰老的宣言,這是對生活、對未來的向往和追求,這是對青春活力的召喚。在貶謫生活中,能一反感傷遲暮的低沉之調,唱出如此催人自強的歌曲,這體現出蘇軾熱愛生活、曠達樂觀的性格。
作者簡介: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學家,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漢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嘉祐(宋仁宗年號,1056~1063)進士。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詩諷刺新法而下御史獄,貶黃州。宋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官至禮部尚書。后又貶謫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謚文忠。學識淵博,喜獎勵后進。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縱橫恣肆,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與歐陽修并稱“歐蘇”。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并稱“蘇辛”。 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
蘇軾《浣溪沙》的翻譯與賞析8
[宋]蘇軾
照日深紅暖見魚。連溪綠暗晚藏烏。黃童白叟聚睢盱。糜鹿逢人雖未慣,猿揉聞鼓不須呼。歸家說與采桑姑。
作品賞析:
原序:徐州石潭謝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東二十里,常與泗水增減清濁相應。
元豐元年(1078)徐州發生嚴重春旱,作者作為徐州太守,曾往石潭求雨,得雨后,又往石潭謝雨,沿途經過農村。這組《浣溪沙》詞即紀途中觀感,共五首,這里是前三首。第一首寫傍晚之景和老幼聚觀太守的情形。首句寫到潭魚。西沉的太陽,格外紅而大,也染紅了潭水。由于剛下過雨,潭水增多,大約也涌進了不少河魚,它們似乎貪戀著夕照的溫暖,紛紛游到水面。魚之婉然若現,也寫出了潭水的清澈。與大旱時水濁無魚應成一番對照。從石潭四望,村復一村,佳木蘢蔥,只聽得棲鴉的啼噪,而不見其影。
不易見的潭魚見了,易見的昏鴉反不見了,寫出了農村得雨后風光為之一新,也流露出作者喜悅的心情。
三句轉筆寫人。兒童黃發,老人白首,故稱“黃童白叟”,這是聚觀謝雨的人群中的一部分。“睢盱”二字俱從“目”,張目仰視貌,兼有喜悅之義。《易經·豫卦》“盱豫”,《疏》:“盱謂睢盱。睢盱者,喜悅之貌。”
這里還暗用韓愈《元和圣德詩》“黃童白叟,踴躍歡呀”句意。從童叟之樂見出眾人之樂,也寄寓了作者“樂人之樂”的情懷。
接著,下片寫謝雨的盛會,打破了林潭的寂靜。常到潭邊飲水的“麋鹿”突然逢人,驚恐地逃避了。
而喜慶的鼓聲卻招來了頑皮的“猿猱”。“雖未慣”與“不須呼”相映成趣,兩種情態,各各逼真。頗有助于表現和平熙樂的氣氛。山村的老人純樸木訥,初見知州不免有幾分“未慣”,孩童則活潑好動,聽到祭神儀式開始的鼓聲,則爭先恐后,若類皮猿之“不歡呼”。他們回家必得要興奮地追說一天的見聞,說給那些未能目睹盛況的“采桑姑”們了。“歸來說與采桑姑”,這節外生枝一筆,妙趣橫生。
詞寫到日、村、潭、樹等自然景物,魚、鳥、猿、鹿等各類動物,黃童、白叟、采桑姑等各色人物及其活動,織成一幅有聲有色的畫圖。上片連用“深紅”、“綠暗”、“黃”、“白”等色彩字,交錯使用,畫面生動悅目。下片則賦而兼比。全詞雖未鋪寫謝雨,但無往而非喜雨、謝雨的.情事。這正表現出作手取舍經營的匠心。前五句是實寫,末一句是虛寫,虛實相生,詞意玩味不盡。
第二首寫謝雨途中見聞。上片寫自己進村之后出現的一個熱鬧場景。首句寫村姑匆忙地梳妝打扮一番去見太守。“旋抹”刻畫出少女第一次得見州官的急切、興奮心情。接下來二句,寫村姑們爭看太守,連心愛的茜羅裙被擁擠的人群踏破也顧不得了。這樣寫既烘染出場面的熱烈,又表現出圍觀少女精神的集中。
上片短短數語就刻畫出一幅極風趣生動的農村風俗畫。
下片寫到田野、祠堂,又是一番光景。村民們老幼相扶相攜,來到打麥子的土地祠,他們為感謝上天降雨,備酒食以酬神,剩余的祭品引來饞嘴的烏鳶,在村頭盤旋不下。這兩個細節都表現出喜雨帶來的歡欣。結句則是一個特寫,黃昏時分,有個老頭兒醉倒在道邊。這與前兩句形成忙與閑,眾與寡,遠景與特寫的對比。但它同樣富于典型性。酩酊大醉是歡飲的結果,它反映出一種普遍的喜悅心情。
詞中的“使君”雖只是個陪襯角色,但其與民同樂的心情也洋溢紙上。
第三首寫夏日田園風光、鄉村風貌,表現了農民大旱得雨、幸免饑餒的喜悅心情以及詞人與民同樂的博大胸懷。上片寫農事活動。首句寫地頭的作物。
“(音傾)即寈麻,是麻的一種。“麻葉層層”是寫作物茂盛,“葉光”是說葉片滋潤有光澤,二語互文見義,是雨后莊稼實況。從具體經濟作物又見出時值初夏,正是春蠶已老,繭子豐收的時節。于是村中有煮繭事。煮繭的氣味很大,只有懷著豐收喜悅的人嗅來才全然是一股清香。未到農舍,在村頭先嗅繭香,“誰家煮繭”云云,傳達出一種新鮮好奇的感覺,實際上煮繭絡絲何止一家。“一村香”之語倍有情味。走進村來,隔著籬墻,就可以聽到繰絲女郎嬌媚悅耳的談笑聲了。“絡絲娘”本俗語中的蟲名,即絡緯,又名紡織娘,其聲如織布,頗動聽。這里轉用來指蠶婦,便覺詩意盎然,味甚雋永。此處雖然只寫了煮繭繅絲這樣一種農事活動,但從一個側面,可以看出雨后農民的喜悅之情。
下片寫作者對農民生活的采訪,須發將白的老翁拄著藜杖,老眼迷離似醉,捋下新麥(“捋青”)炒干后搗成粉末以果腹,故云“軟饑腸”。這里的“軟”,本字為“餪”,有“送食”之義,見《廣韻》。兩句可見村中生活仍有困難,流露出作者的關切之情。簡單的一問,含蘊不盡。
這幾首詞帶有鮮明的鄉土色彩,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風格自然清新,情調健康樸實。詞人所描寫的雖然只是農村仲夏風貌的兩三個側面,但筆觸始終圍繞著農事和農民生活等,尤其是麻蠶麥豆等直接關系到農民生活的農作物,從中可見詞人選擇和提取題材的不凡功力。
蘇軾《浣溪沙》的翻譯與賞析9
[宋]蘇軾
簌簌衣巾落棗花,
村南村北響繅車,
牛衣古柳賣黃瓜。
酒困路長惟欲睡,
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門試問野人家。
賞析:
此詞為作者在徐州寫的五首《浣溪沙》中的一首,描述他在鄉間的見聞和感受。作品在藝術上頗具匠心,詞中從農村習見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現了淳厚的鄉村風味 。清新樸實,明白如話,生動真切,栩栩傳神,是此詞的顯著特色。
上片寫景,也寫人,并點出季節,生動地勾勒出初夏時節農村生活的畫面:作者從棗樹下走過,棗花簌簌地落了他一身,這時候,他耳邊聽到了村子里從南到北傳來一片片繅絲車繅絲的聲音,又看到古老的柳樹底下有一個穿“牛衣”的農民正在叫賣黃瓜。作者抓住富有季節性特征的一些事物,有聲有色地渲染出濃厚的農村生活氣息。
下片記事,轉寫作者村外旅行中的感受和活動。
接下來一句寫作者驕陽下口干舌燥的感受。結尾一句,寫作者以謙和的'態度向村野百姓求茶,一則顯示出詞人熱愛鄉村、平易樸實的情懷,二則暗示了鄉間民風的淳厚。
這首詞既畫出了初夏鄉間生活的逼真畫面,又記下了作者路途的經歷和感受,為北宋詞的社會內容開辟了新天地。
蘇軾《浣溪沙》的翻譯與賞析10
浣溪沙·菊節
宋代:蘇軾
縹緲危樓紫翠間,良辰樂事古難全。感時懷舊獨凄然。
璧月瓊枝空夜夜,菊花人貌自年年。不知來歲與誰看。
譯文
高樓縹緲在紫綠雙色之間,良辰與樂事都湊齊全,從古至今,著實很難。感時懷舊,獨自凄然。
圓月和玉樹只閃現于夜夜,菊花與人貌卻經行在年年。不知來年,我將跟誰一道賞觀。
注釋
⑴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用為詞牌。分平仄兩體,字數以四十二字居多,還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兩種。
⑵縹緲(piāo miǎo):隱隱約約若有若無貌。白居易《長恨歌》:“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危樓:高樓。
⑶良辰樂事:謝靈運《擬魏太子鄴中集詩八首序》:“天下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四者難并,今昆弟友朋,二三諸彥,共盡之矣。”
⑷璧月瓊枝:玉璧似的明月,玉樹的枝條。語本南朝陳后主后官詩:“璧月夜夜滿,瓊樹朝朝新。”
⑸菊花人貌:中唐戎昱詩:“菊花一歲歲相似,人貌一年年不同。”按戎詩當由初唐劉希夷詩“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兩句變化而來。
賞析
作品有兩個比較明顯的特點。一是以樂景寫愁情。開端“縹緲危樓紫翠間”一句,寫紫氣升騰的青山中間隱約可見的高樓,這種神仙洞府般的美景作了餞別宴會的自然背景(略帶人文色彩),然而“感時懷舊獨凄然”,詞人在這離別的時刻,禁不住感嘆時光的流逝,懷念值得回首的往事,獨自傷心起來。顯而易見,這是以樂景寫愁情。詞人面對使人快樂的美景尚且有“凄然”之感,可以想見離別時悲傷情緒的濃重,是收到了雙倍的藝術效果的。
二是富于理趣。這首小詞就有三處表現出哲理意趣。第一是上片的“良辰樂事古難全”一句,實際意思是說,天下良辰(美好的時光)、美景、賞心、樂事,這四者自古以來就是難以同時存在的`。這里“良辰”涵蓋“美景”,上承起句而言;“樂事”涵蓋“賞心”,轉出下句悲傷之意。雖有現成出典,卻從詞人的親身體驗出發,表達了自然與人生的高度和諧的境界(具有共時性)不可多得這樣的感喟,還是耐人尋味的。第二是過片“璧月瓊枝空夜夜,菊花人貌自年年”兩句,寫對別后歲月的想象,同樣運用了有關語典。前一句以“璧月瓊枝”狀寫美的境界,以“夜夜”形容時間的漫長,而由于不能與友人相聚,佳境也無法共賞,詞人用一“空”字表達了物是人非的深深遺憾;后一句以“菊花”與“人貌”對舉,其實是“歲歲相似”與“年年不同”相形,或者說是以花開依舊來反襯人貌已非,從而深化了詞人的人生感慨。第三,是篇末推想“不知來歲與誰看”。這里的“來歲”應指來年今日,所“看”的對象則包括開頭所寫的自然美景,也包括過片寫到的“璧月瓊枝”這種美的境界。而冠以“不知”二字,便傳寫出人生無常(由時間的推移引起人事的變化)、佳期難再的唱嘆,
總之,這首小詞在抒寫離愁別緒的同時,也寫下了詞人對自然與人生的某些哲理性思考,而又不失詩的韻味;雖然調子低了一些,留下了佛家思想的痕跡,能給人以豐厚的啟示。
蘇軾《浣溪沙》的翻譯與賞析11
浣溪沙·漁父
宋代:蘇軾
西塞山邊白鷺飛,散花洲外闕帆微。桃花流水鱖魚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隨到處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譯文
西塞山江邊白鷺在飛翔,散花洲外江上闕闕白帆船在輕輕地飄動。桃花水汛期鱖魚長得肥胖。
自有遮護全身的青竹殼斗笠,與斗笠相伴的還有綠蓑衣。斜風夾雜著細雨,過著樂而忘歸的漁翁生活。
注釋
①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用為詞牌名,又名《浣溪紗》、《小庭花》等。雙調四十二字,平韻。南唐李煜有仄韻之作。此調音節明快,句式整齊,易于上口。為婉約、豪放兩派詞人所常用。
②西塞山:又名道士磯,今湖北省黃石市轄區之山名。
③散花州:鄂東長江一帶有三個散花洲,一在黃梅縣江中,早已塌沒。一在浠水縣江濱,今成一村。一在武昌(今湖北鄂州市)江上建“怡亭”之小島,當地人稱之為“吳王散花灘”。該詞中所寫散花洲系與西塞山相對的浠水縣管轄的散花洲。
④鱖(guì)魚:又名“桂魚”,長江中游黃州、黃石一帶特產。
⑤庇:遮蓋。
⑥箬(ruò)笠:用竹篾做的斗笠。
⑦蓑(suō)衣:草或棕作的雨衣。
賞析
上闕寫黃州、黃石一帶山光水色和田園風味。三幅畫面組綴成色彩斑斕的鄉村長卷。“西塞山”配上“白鷺飛”,“桃花流水”配上“鱖魚肥”,“散花洲”配上“闕帆微”。這就是從船行的角度自右至左依次排列為山—水—洲的畫卷。靜中有動,動中有靜。青、藍、綠配上白、白、白,即青山、藍水、綠洲配上白鷺、白魚、白帆,構成一種素雅恬淡的田園生活圖,這是長江中游黃州、黃石一帶特有的田園春光。
下闕寫效法張志和,追求“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間,與漁樵雜處”(《答李端叔書》)的超然自由的隱士生活。“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隨到處綠蓑衣”,勾畫出了一個典型的漁翁形象。“斜風細雨不須歸”,描繪著“一蓑煙雨任平生”樂而忘歸的田園生活情調。下闕還是采用“青”(箬笠)、“綠”(蓑衣)與白(雨)的'色調相配,烘托出了蘇軾此時的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全詞雖屬隱括詞,但寫出了新意。所表現的不是一般自然景物,而是黃州、黃石特有的自然風光。所表現的不是一般的隱士生活情調,而是屬于蘇軾此時此地特有的幽居生活樂趣。全詞的辭句與韻律十分和諧,演唱起來,聲情并茂,富有音樂感。
【蘇軾《浣溪沙》的翻譯與賞析】相關文章:
蘇軾《浣溪沙》原文及翻譯賞析10-09
[精選]蘇軾《浣溪沙》原文及翻譯賞析09-19
浣溪沙·荷花蘇軾的詞原文賞析及翻譯08-09
蘇軾浣溪沙賞析10-24
《浣溪沙·送葉淳老》蘇軾翻譯賞析08-20
蘇軾《浣溪沙·端午》賞析06-19
蘇軾《浣溪沙》詩意賞析08-30
《浣溪沙·蘇軾》閱讀答案及賞析04-15
浣溪沙·詠橘蘇軾賞析07-10
人間有味是清歡蘇軾《浣溪沙》全詞翻譯賞析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