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原文及賞析

時間:2024-10-09 00:38:08 浣溪沙 我要投稿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15篇)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1

  原文:

  浣溪沙·傾國傾城恨有馀

  傾國傾城恨有馀,幾多紅淚泣姑蘇,倚風凝睇雪肌膚。

  吳主山河空落日,越王宮殿半平蕪,藕花菱蔓滿重湖。

  注釋:

  ⑴姑蘇:山名,今蘇州市西南,古姑蘇臺于其上。亦作蘇州之別稱。據《吳越春秋》載:越進西施于吳,請退師,吳王得之,筑姑蘇臺,游宴其上。

  ⑵凝睇:凝聚目光而視。這里是微微斜視而又含情的意思。雪肌膚:肌膚白嫩、細膩而潤滑。《莊子》:“肌膚若冰雪。”郭象注:“冰,古凝字,肌膚若冰雪,即詩所謂膚如凝脂也。”《詩經·衛風·碩人》:“手如柔荑,膚如凝脂。”所以說“雪”在這里是與“凝脂”同義。

  ⑶“吳主”句:吳王夫差的江山已覆沒。落日:喻亡國。又解:“空落日”,在落日照耀下顯得更空曠,意思是吳王的江山已不復見,只有夕陽西照。

  ⑷“越王”句:越王勾踐的宮殿,也大半為荒草所掩。蕪:音無,田野荒廢,叢生野草。亂草。

  ⑸菱蔓(wàn萬):菱角的藤子。重湖:湖泊相連,一個挨著一個。

  賞析:

  這首詞是詠史詞,借越國美女西施的故事,抒發歷史興亡之感慨,充滿悲涼、凄婉的憑吊氣氛。

  詞的上片寫西施。“傾國傾城”是用來形容女子的姿色艷美絕倫的詞語,始 見于《漢書·外戚傳》:李延年知音律、善歌舞,嘗在漢武帝前起舞作歌曰:“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此詞首句“傾國傾城恨有馀”引出的是春秋時越王勾踐滅吳的.一段動人的故事,“傾國傾城”四字系指代越國浣紗美女西施,她在吳越之爭中,被越王勾踐當作禍國工具獻于吳王夫差,以惑亂吳國之政;“恨有余”,是說西施之恨無盡無窮。“幾多紅淚泣姑蘇,倚風凝睇雪肌膚”兩句似乎是對西施之恨是什么的問題作出了解答:在姑蘇臺上春霄宮中,西施內心凄苦,她多少次在妝成侍宴之前還忍不住淚水暗流,她倚立風前深情遠望,凝視著自己那南方白云深處的故鄉。“姑蘇”,地名,即今之蘇州,昔春秋時吳國的故都,此處概指當年吳王夫差在姑蘇臺上所建的、專供歡飲行樂用的春霄宮;“雪肌膚”在此形容西施膚色之美,晶瑩潔白如雪。詞的上片通過人物的肖像動作描寫,刻畫其內心的矛盾與痛苦。越王勾踐巧使美人計,利用西施達到了滅吳復仇的愿望,但就西施個人的幸福來說,她遠離故土,向一個自己并不喜愛的暴君獻媚邀寵,卻不能不是一出令人同情的千古悲劇。

  下片轉寫吳、越。“吳主山河空落日,越王宮殿半平蕪,藕花菱蔓滿重湖”三句,是作者就眼前景色抒發感慨。當年吳王所占領的遼闊土地,空自日出日落,早已多次變易主人。越王的雄偉宮殿也已經大都變得壁斷垣頹,遍地荒草,一片陳跡。興衰成敗都化作過去,只有那紅荷綠菱仍然密密地覆蓋著湖面,年復一年地宣告著春去夏來。寥寥三句,寫盡了胸中的蒼涼和惆悵。

  此詞正如李冰若說:“伯主雄圖,美人韻事,世異時移,都成陳跡。三句寫盡無限蒼涼感喟。此種深厚之筆,非飛卿輩所企及者。”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2

  浣溪沙·上巳

  明代:楊基

  軟翠冠兒簇海棠,砑羅衫子繡丁香。閑來水上踏青陽。

  風暖有人能作伴,日長無事可思量。水流花落任匆忙。

  注釋:

  軟翠冠兒:指用花草編成的頭飾。砑羅:光滑的`絲綢。青陽:春天。”

  賞析:

  農歷三月三日為古上巳節,是時傾城于郊外水邊洗濯,祓除不祥。《論語》謂:“暮春者,春服既成,浴乎沂,風乎舞雩。”晉時曲水流觴,至唐賜宴曲江,傾都修禊踏青,均是此意。此詞所寫,正是這一古老風俗沿襲至明代的情況。全詞情景交融,自然流暢。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3

  原文:

  二月和風到碧城。萬條千縷綠相迎。舞煙眠雨過清明。

  妝鏡巧眉偷葉樣,歌樓妍曲借枝名。晚秋霜霰莫無情。

  賞析:

  此為詠物詞。詞中借詠和風細雨中盛極一時、風情萬種的柳枝,塑造了雖青春年少、紅極一時而終歸要紅顏老去、潦倒落拓的歌妓舞女形象,表達了詞人對于被侮辱、被損害的風塵女子的同情和關注,同時也寄寓了作者自身深沉的身世感慨。全詞借助形象上的比擬與聯想,將物與人的命運渾然一體地交織一起,收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

  上片借柳喻人,以風流蘊藉、溫馨旖旎的春風楊柳象征歌妓舞女年輕時的生活和形象。起首一句點明時令。“碧城”是叢叢柳樹的形象化比喻。此句從容自而又明快輕靈,給人以和煦的春風飄然而至的感覺,而“碧城”的.字面又造成重翠疊碧的視覺印象,故雖平直敘起,卻有鮮明的形象感。次句“綠相迎”應上“到碧城”,不僅畫出了柳枝迎風飄拂、如有情相迎的動人意態,突出了和風的化煦作用,也傳出詞人面對春風楊柳萬千條的景象時欣喜的心情。第三句“舞煙眠雨過清明”以概括之筆收結上片。柳枝暮春的晴煙輕靄中飄舞,暮春的霏霏絲雨中安眠,夢一般溫馨的環境中度過了清明三月天。過片巧妙地以眉和柳葉將物與人聯系起來。美人對鏡梳妝,愛把雙眉畫成柳葉的形狀,歌樓宴席上演唱的清歌也用柳枝作為曲名。詞人巧妙地借柳葉眉、《柳枝》曲的流行來渲染柳枝的聲名。結句點明主題,情深意切,希望霜霰莫打楊柳,實際上是說歌妓舞女到人老珠黃時備受摧殘,寄托了詞人對她們的同情。總之,此詞借柳喻人,寄托了作者對不幸女子的深切同情,給讀者以心靈上的震撼。

  作者:

  晏幾道(1038年5月29日—1110年),北宋著名詞人。字叔原,號小山,撫州臨川文港沙河(今屬江西省南昌市進賢縣)人。晏殊第七子。歷任潁昌府許田鎮監、乾寧軍通判、開封府判官等。性孤傲,中年家境中落。與其父晏殊合稱“二晏”。詞風似父而造詣過之。工于言情,其小令語言清麗,感情深摯,尤負盛名。表達情感直率。多寫愛情生活,是婉約派的重要作家。有《小山詞》留世。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4

  原文:

  浣溪沙·初夏

  明代: 葉小鸞

  香到酴醾送晚涼,荇風輕約薄羅裳。曲闌憑遍思偏長。

  自是幽情慵卷幌,不關春色惱人腸。誤他雙燕未歸梁。

  注釋:

  香到酴(tú)醾(mí)送晚涼,荇(xìng)風輕約薄羅裳。曲闌憑遍思偏長。

  酴醾:一種初夏開花的觀賞植物。荇:荇菜。

  自是幽情慵(yōng)卷幌(huǎng),不關春色惱人腸。誤他雙燕未歸梁。

  慵:懶散。幌:布幔。此指窗簾。

  賞析:

  初夏傍晚,酴醾飄香,荇風輕約,詞人曲闌憑遍,情思悠長,以至忘了卷簾,耽擱了雙燕歸梁。全詞著墨纖細,抒懷曲婉,表現出女詞人體物的'精微和詠物的巧思。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5

  原文:

  湖上朱橋響晝輪。

  溶溶春水浸春云。

  碧琉璃滑凈無塵。

  當路游絲縈醉客,隔花啼鳥喚行人。

  日斜歸去奈何春。

  賞析:

  此詞描寫泛舟潁州西湖、留連美好春光的情趣。

  作者對湖面天光水色作了傳神而準確的描繪,把握了云天陽光、花鳥游絲所蘊含的美的特質,并注入自己心靈深處的情感,創造出幽美的詩情畫意。上片寫湖面風光。首句寫游客們乘坐著豪華的車子,駛過那裝修著朱紅欄桿的橋梁,來到西湖游賞春光,傳達出一種喧騰熱鬧的氣氛。第二句“溶溶春水浸春云”寫湖水里映出了云的影子,云、水、天空都融在一起了。

  溶溶,水盛貌。春水,言水之柔和;春云,言云之舒緩。一句之中,并列兩個“春”字,這倒是名副其實的“加一倍寫法”,目的就是把這個字突現出來。這句里的“浸”字也用得好,把映照說成浸泡,就等于把云的影子說成是真的云,通過這種“真實感”暗中透露出湖水的清澈程度來,從觀察體驗的錯覺中描繪景物的狀態。“碧琉璃滑凈無塵”,用琉璃的.光潔平滑來比喻西湖的水面,表現了湖面泛舟時輕快、暢適的心情,形象而有詩意。

  下片寫游興未盡的留連之情。前兩句是對偶句:“當路游絲縈醉客,隔花啼鳥喚行人”。這兩句描寫春物留人,人亦戀春,是全詞的重點所在。游絲,是春季里昆蟲吐出來的細絲,隨風飄舞在花草樹木之間,游絲本無情而有情,網住春光,留住游人。歐陽修卻說游絲“縈醉客”,這既是游人賞春縱飲,也有游人被美景所也是“喚住”之意,與游絲縈客同。總的是說春色無多了,何不再流連些時,這正是“惜馀春”之意。明明是游人舍不得歸去,卻說成是游絲、啼鳥出主意挽留。把游絲、啼鳥說成頗通人性的靈物,這便是詞體以婉曲寫情的特別處。末句里的“日斜歸去”四字,說明西湖景色美好,讓人流連;“奈何春”三個字使得全詞更顯得精彩,它表達了作者郁積于心的留連惆悵之情。這首詞的結尾,是用陡轉直下的筆法揭示了游人內心深處的思維活動,表現了由歡快而悲涼這種兩極轉換的心理狀態,故而能夠取得含蓄蘊藉、余味不絕的藝術效果。

  這首詞抒發了作者對春光的深深眷戀。詞中的春光,使讀者聯想到人生的青春、愛情、理想等一切美好的事物。它那深沉委婉的情思,那雋永蘊藉的意境,給讀者以無盡的遐思。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6

  減字浣溪沙·秋水斜陽演漾金

  秋水斜陽演漾金。遠山隱隱隔平林。幾家村落幾聲砧。記得西樓凝醉眼,昔年風物似如今。只無人與共登臨。

  賞析/鑒賞

  【注釋】:

  此詞虛實相生地展現了當下詞人登臨所見的眼前之景和伊人作伴。詞人當初凝著醉眼所觀賞的往久之景,通過今久情景的對比,流露出作者物是人非。恍若隔世的悵惘心緒 。全詞意境沉郁,語言收放自如。

  詞的上片寫登臨所見:清澈的秋水,映著斜陽,漾起金波。一片平展的樹林延伸著,平林那邊,隱隱地橫著遠山。疏疏的村落,散見在川原上,傳出斷斷續續的砧杵聲。接下去,下片前兩句說昔年曾登此樓,風景與今相似。而詞人今日面對此景,究竟喚起何種感慨,卻到結句“只無人與共登臨”。才點明,原來昔日同登此樓的人,今已不在,只剩下作者孑然一身,佇立于樓上了。聯系賀鑄的生平看,那位不能同來的人,可能是他的眷屬。至此,可以感到上片所寫的那秋水斜陽,那遠山平林,那村落砧聲 ,都不再是客觀的景物了,而是詞人心中眼中,都有一種傷心說不出處,這種傷心說不出的情緒,借助于末句的.點醒 ,令人于言外得之 ,倍覺其百感蒼茫,含蘊深厚。

  此詞虛實相生地展現了當下詞人登臨所見的眼前之景和伊人作伴。詞人當初凝著醉眼所觀賞的往文之景,通過今文情景的對比,流露出作者物是人非、恍若隔世的悵惘心緒 。全詞意境沉郁,語言收放自如。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7

  原文:

  父老爭言雨水勻。

  眉頭不似去年顰。

  殷勤謝卻甑中塵。

  啼鳥有時能勸客,小桃無賴已撩人。

  梨花也作白頭新。

  譯文

  村子里的父老們都爭先恐后地對我說,今年風調雨順,一定會有一個好收成,他們不會再像去年那樣緊鎖眉頭地發愁了,也不會再愁無米下鍋,而讓甑子積滿著灰塵。

  樹枝上的鳥兒歡快地啼叫著,像是在勸我多喝幾杯,桃樹的嫩枝上已經綻出嬌艷的花朵,十分逗人喜愛。梨花開滿樹,那白色的花朵,像是給它新添了一頭白發。

  注釋

  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用為詞牌。分平仄兩體,字數以四十二字居多,還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兩種。這首詞是平韻,四十二字。

  勻:這里指雨量適時適度。

  顰(pín):皺眉。

  殷勤:態度熱切。謝:告別。卻:語助詞,用在動詞之后。甑(zèng):瓦制炊具,可以用于蒸飯。“甑中塵”謂無米下炊,甑中積滿塵土。暗示的是去年歉收。

  撩(líao):引逗,挑弄,招惹。

  小桃:即桃樹。

  無賴:頑皮,淘氣。

  白頭新:白色的`新花。《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白頭如新,傾蓋如故。”梨花色白,故以“白頭”喻之。

  賞析:

  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他以收復失地、統一祖國為己任,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然而,他卻于中年蒙受讒劾。慶元六年(1200),在瓢泉邊,田園的恬靜和村民的質樸使得辛棄疾深為感動,靈感翻飛,于是寫下了這首詞。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8

  浣溪沙·詠橘

  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綠葉照林光。竹籬茅舍出青黃。

  香霧噀人驚半破,清泉流齒怯初嘗。吳姬三日手猶香。

  翻譯

  一夜秋霜過后,菊花凋謝荷葉枯萎,而新橘卻在經霜之后變得更加鮮亮,整個橘林都閃著光亮。原來是橘子由青色逐漸變成金黃色了。

  摘下一個剝開之后,香味噴人,初嘗新橘,汁水齒舌間如泉般流淌。據說,吳地產的橘子女孩子剝后,手上三日仍留有余香。

  注釋

  一夜霜:橘經霜之后,顏色開始變黃而味道也更美。

  新苞:指新橘,橘經霜變黃,又有外皮包裹,如新生的黃色花苞。

  青黃:指橘子,橘子成熟時,果皮由青色逐漸變成金黃色。屈原《橘頌》“青黃雜糅,文章爛兮”。

  噀:噴。

  清泉:喻橘汁。

  吳姬:吳地美女。

  賞析

  詠物詩詞,義兼比興,講求氣象,自然容易受到好評。唐宋詩人,遵循《詩經》以來的“美”、“刺”原則,每借物寓意,有所寄諷,并以此為詠物“正宗”,而直寫物象的純粹的詠物之作,似乎已落入第二義了。其實,“純用賦體,描寫確肖”的詠物詩詞,只要在選材煉意、琢句謀篇方面技巧嫻熟,精美工致,也不失為佳構。

  蘇軾是詠物能手,他的詩詞中既有托諷深遠的名篇,也有刻畫精工的妙制,像這首詠橘詞,可謂“寫氣圖貌,既隨物以宛轉;屬采附聲,亦與心而徘徊”(《文心雕龍·物色》),巧言切狀,體物細微,雖無深刻的思想內容,卻飽有余味。

  “菊暗荷枯一夜霜”,先布置環境。詠物詞,特別是詠小物的詞,往往由于題材狹窄,難以展開,低手為之,易成枯窘。東坡才大,先在題前落筆,下文便有余地抒發。唐人皮日休《石榴歌》首句“蟬噪秋枝槐葉黃”,同此手段。“菊暗荷枯”四字,是東坡《贈劉景文》詩“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的概括。“一夜霜”,經霜之后,橘始變黃而味愈美。晉王羲之帖:“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易多得。”又白居易《揀貢橘書情》詩:“瓊漿氣味得霜成。”皆可參證。“新苞”句,輕輕點出題目。橘有皮包裹,故稱新苞。又因橘樹常綠,凌寒不凋。《楚辭·橘頌》:“綠葉素榮,紛其可嘉兮。”沈約《橘》詩:“綠葉迎露滋,朱苞待霜潤。”東坡用“新苞綠葉”四字,描寫自然,再以“照林光”描繪之,可謂得橘之神了。“竹籬茅舍出青黃”,好在一“出”字。竹籬茅舍,掩映于青黃相間的.橘林之中,可見橘樹生長之盛,人家環境之美,一年好景,正當此時。上片三句,純是賦體,不雜一點抒情成分,然詞人對橘的喜愛之情自見于字里行間。

  過片二句,寫嘗橘的情狀。擘開橘皮,芳香的油腺如霧般噴濺;初嘗新橘,汁水在齒舌間如泉般流淌。“香霧”、“清泉”之喻,大概是東坡頗為得意的,他的《食柑》詩也有“清泉簌簌先流齒,香霧霏霏欲噀人”之句,后來南宋詩人曾幾更把它壓縮為“流泉噴霧真宜酒”(《曾宏甫分餉洞庭柑》)一語了。此詞中“驚”、“怯”二字,活畫出女子嘗橘時的嬌態。驚,是驚于橘皮迸裂時香霧濺人,怯,是怯于橘汁的涼冷和酸味。末句點出“吳姬”,實際也點明新橘的產地。吳中產橘,尤以太湖中東西兩洞庭山所產者為最著,洞庭橘在唐宋時為貢物。詞中謂“三日手猶香”,著意夸張。以此作結,余音不絕,亦自有“三日繞梁”之妙。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9

  原文:

  浣溪沙·縹緲紅妝照淺溪

  [宋代]蘇軾

  縹緲紅妝照淺溪。薄云疏雨不成泥。送君何處古臺西。

  廢沼夜來秋水滿,茂林深處晚鶯啼。行人腸斷草凄迷。

  譯文

  隱約見到一個女郎的盛裝映照在淺淺的溪水中,天空云氣稀薄,稀疏的小雨下個不停,路面上泥濘倒也無多。送君地在何處?在戲馬臺西。

  干涸的池沼已經漲滿了秋水,天已傍晚,茂密的樹林深處傳來了黃鶯的啼鳴。行人斷腸之處,青草是那樣凄涼迷離。

  注釋

  浣溪沙:詞牌名,本唐教坊曲名,又名《浣沙溪》、《小庭花》等。雙調四十二字,五平韻。

  縹緲(piāo miǎo):高遠隱約的樣子。紅妝:一說為隨行女仆,一說為彩云。

  君:指顏、梁。顏即顏復,宇長道,顏淵四十八世孫,賜進士出身,官至中書舍人兼國子監直講。《宋史》有傳。梁即梁先,字吉老,通經學,工小楷。蘇軾在徐州曾與二人交游,并有詩。古臺:即戲馬臺。故址在今徐州市彭城縣南,相傳為項羽所筑,又名掠馬臺。

  廢沼:干涸的池塘。

  凄迷:形容景物凄涼而模煳。善住《送中上人歸故里》詩:“野花秋寂歷,江草晚凄迷。”

  賞析:

  這是一首送別之作。全詞大半寫景,寫景卻栩栩如生,或視、或聽、或聲、或色,描繪一幅真切動人的送別場景,上片先寫在戲馬臺西送別友人時的眼前景物,下片拓展意境,進一步通過寓情于景的手法加深了依依惜別的情意。

  寓情于景。這是這首詞一個最顯著的特點。全詞大半篇幅寫景,有點潑墨如云的勁頭。

  上片先寫在戲馬臺西送別友人時的眼前景物:遠處,隱約見到一個女郎的盛裝映照在淺淺的溪水之中,天空云氣稀薄,零星小雨仍在下著,路面上泥濘倒也無多。

  而隨著詞人在郊野上行進的腳步,下片也拓展了境界:昨夜大雨滂沱,原來干涸的池沼已經漲滿了秋水,天已傍晚,茂密的樹林深處傳來了黃鶯的啼鳴,前方還有撲入人的視野的大片入秋枯萎的`野草。這種種景物只有“紅妝照淺溪”略具美感,而因“縹緲”充其量帶有幾分朦朧美,其余基本色調則是灰暗、荒涼。所以盡管詞中對有關情事僅略予點明——“送君”、“行人腸斷”,見出送別之意,對抒情主人公觸目傷懷,感極而悲的情緒,還是可以深切體認的。質言之,詞人是借蕭瑟、凄涼的秋景,來寫傷別之情。

  詩中有畫。這體現了詞人在創作中的一種審美追求。這種審美追求,來自對唐代詩人與畫家集于一身的王維詩、畫作品的深入體悟,也與詞人持有詩畫一律、詩詞一體的藝術見解密不可分。在這首詞創作中,詞人充分調動視覺、聽覺等感官方面的功能,運用白描手法,將遠近、高下、隱顯、明暗等不同的景物收入畫幅,繪出了一長幅秋景圖,就是這方面一個成功的例子。

  對面著筆。這可以從末句“行人腸斷草凄迷”看出來的。詞人說,面對一片凄涼而模煳的衰草,友人會極度傷心的。單就這一句而論,可以說是情景交融,而從表現別情的角度來說,則是從對面著筆。當然,寫友人離別的悲傷,乃是為了深一層地表現詞人自己的悲傷,因而有花面相映之妙。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10

  浣溪沙·淡蕩春光寒食天 宋朝

  李清照

  淡蕩春光寒食天,玉爐沉水裊殘煙。夢回山枕隱花鈿。

  海燕未來人斗草,江梅已過柳生綿。黃昏疏雨濕秋千。

  《浣溪沙·淡蕩春光寒食天》譯文

  寒食清明時節,萬物復蘇,蕩漾著明媚的春光。玉爐中的沉香即將燃盡,飄出的縷縷殘煙仍是清香醉人。午睡醒來,花鈿已掉落在枕邊床上。

  海燕還未飛回,鄰家兒女們玩起了斗草游戲。江梅已經過季,綿綿的柳絮隨風蕩漾。黃昏時分下起了稀稀疏疏的小雨,打濕了院中的秋千。

  《浣溪沙·淡蕩春光寒食天》注釋

  淡蕩:和舒的樣子。多用以形容春天的景物。

  寒食:節令名。在清明前一二日。相傳春秋時,介子推輔佐晉文公回國后,隱于山中,晉文公燒山逼他出來,子推抱樹焚死。為悼念他,遂定于是日禁火寒食。

  玉爐:香爐之美稱。

  沉水:沉香。

  山枕:兩端隆起如山形的凹枕。

  花鈿(diàn):古時漢族婦女臉上的一種花飾。

  斗草:一種競采百草、比賽優勝的游戲。

  江梅:梅的一種優良品種,非專指生于江邊或水邊之梅。

  柳綿:即柳絮。柳樹的種子帶有白色絨毛,故稱。

  秋千:相傳春秋時齊桓公由北方山戎引入。一說秋千起于漢武帝時,武帝愿千秋萬壽,宮中因作千秋之戲,后倒讀為秋千。

  《浣溪沙·淡蕩春光寒食天》賞析

  此詞以白描手法寫了熏香、花鈿、斗草、秋草等典型的少女時代的事物,借以抒發作者愛春惜春的心情。上片寫春光駘蕩,屋內香爐裊煙,人睡初醒;下片淡淡幾筆,勾勒寒食節的初春景色與民間習俗,情韻全出。此詞通過寒食時節景物形象探尋一位少女的感春情思,從而表達作者愛春惜春的心情。

  上片寫少女春睡初醒情景,用的是倒敘,頭兩句是第三句睡醒后的所見所感。“淡蕩”猶蕩漾,形容春光融和遍滿。寒食節當夏歷三月初,正是春光極盛之時。熏爐中燃點著沉水香,輕煙裊繞,暗寫閨室的幽靜溫馨。這兩句先寫出春光的`宜人,春閨的美好。

  第三句寫閨中之人,詞中沒有去寫她的容貌、言語、動作,只從花鈿寫她睡醒時的姿態。“山枕”謂枕形如山。“夢回山枕隱花鈿”是少女自己察覺到的,不是別人看出來的。暮春三月,春困逼人,她和衣而臥,不覺沉沉入睡,一覺醒來,才覺察自己凝妝睡去,自己也覺詫異。熏香已殘,說明入睡時間已久,見出她睡得那樣沉酣香甜。她夢回猶倚山枕,出神地望著室外的蕩漾春光,室內的沉香煙裊,一種潛藏的春思隱約如見。這幾句不事修飾,淡淡道來,卻別有一番情致。

  下片寫少女的心曲。“海燕未來人斗草,江海已過柳生綿”。古人以為燕子產于南方,春末夏初渡海飛來,故稱海燕。“斗草”是用花草賭賽勝負的一種游戲。時節已到寒食,為什么不見燕子飛來呢?女伴們斗草嬉戲,情懷是多么歡暢。江梅花期已過了,楊柳又正飛花。這里寫的是少女眼中所見,心中所感種種景致說明春事已經過半,當此時少女的春閨寂寞、情懷繚亂,含有作者的惜春心情。這兩句對仗工整,既有動態,更有細微的心理活動,極盡工巧之妙。

  “黃昏疏雨濕秋千”,寫的是另一種境界。秋千本是少女喜歡的游戲,尤其是當寒食時節更是無此不歡。這一句寫的是黃昏時忽然飄起細雨,把秋千灑濕了,這是一種“無可奈何”的情緒的外現,同上兩句所寫的有精神上的契合,都是少女春日心情的寫照。此句寫春愁卻不用“春愁”二句,只言雨中秋千,卻道出愁緒萬縷。

  這首詞以物寫人,以景寫情,把春日少女的姿態和內心世界寫得活靈活現,有“無我之境”的妙趣。全詞都是景語,仔細體味又都是情語,沒有雕飾斧鑿痕跡,雋秀自然,清新淡雅,充分表現了作者高雅的情趣和高超的寫作技巧。

  《浣溪沙·淡蕩春光寒食天》創作背景

  這首詞為作者早年所作。據陳祖美《李清照簡明年表》:公元1100年(元符三年),李清照結識張耒、晁補之及同齡諸女友,《浣溪沙·淡蕩春光寒食天》等詞當作于是年前后。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11

  浣溪沙

  [宋] 李彭老

  玉雪庭心夜色空。移花小檻斗春紅。輕衫短帽醉歌重。彩扇舊題煙雨外,玉簫新譜燕鶯中。闌干到處是春風。

  作品賞析

  草窗,周密之號。周乃彭老詞友之一。此詞與為思念此友所作。

  “玉雪庭心夜色空 。”起筆之寫照草窗,是從冬日雪景落墨。玉雪指白雪。雪中天地,猶如瓊妝玉砌一般。立于中庭,四望皆白,一片空明,幾乎沒有了夜色。庭心之心字,下得妙,若替庭心之人設身處地著想 ,便覺庭院直與雪光空明之瓊玉天地合而為一。此種感覺,實已寫出此境中之人,自是表里俱清明澄澈,肝膽皆潔如冰雪。從雪景起筆,為的是先立其大,即象喻草窗之高尚清操 。起筆亦并非泛寫。“移花小檻斗春紅 。”寫照春日背景之草窗。養花小欄中花色之深淺、花容之姿媚又各不相同。一“斗”字,便透過花色花容之爭奇斗艷,形象地刻畫了草窗花興之濃、賞花之精。從而草窗生活之雅致、藝術情味之高潔又可知。“輕衫短帽醉歌重。”則從夏日寫照。上二句是寫其清操雅韻 ,此一句則寫其狂豪興致。輕衫短帽,指夏日之裝束。輕衫短帽,描繪草窗風度之瀟灑倜儻。醉歌重 ,即“李白斗酒詩百篇”之意,描寫其豪興,亦寫出草窗與友人唱和,樂此不疲之致高情濃。

  上片依四季時序為草窗寫照,下片則從書畫音樂再作映襯。“彩扇舊題煙雨外”。草窗為彩扇題詩,那扇面上的墨跡乃與空中的煙雨相映成趣。這一意象營造可謂妙極,正是詞中有畫,畫中有詩。煙雨可作春雨解,但作秋雨解,尤妙。如此則無形之中補足了上片所未寫及之秋景,以虛補實,使上下片聯結更為緊密。此句是寫草窗藝術生活中書畫之一側面。此句是以寫意之筆,作真實寫照。“玉簫新譜燕鶯中”,轉寫草窗嫻于音樂 ,移宮換羽,每有新詞,輒付諸管弦,被諸女兒歌喉,極為美聽。此句是寫草窗藝術生活中音樂之一側面。此句亦是寫真。又,此二句對偶,上句舊字,下句新字,互見文義,更寫出草窗平生于琴棋書畫皆樂而有素。為人清韻雅致如此,宜其妙手所至 ,觸處自然生春。故結筆處總挽全篇云:“闌干到處是春風 。”這一寫意之筆 ,確能寫出草窗之精神。清韻雅致的主人公,所到之處,無不使人感到如沐春風。此是對人格品題之高度評價,亦寓于感性之形象描寫之中,結得馀韻無窮。

  此詞品題草窗作詞的風格,其實是借重于描寫草窗為人的.風格 。以冬雪、春花、夏日、彩扇、玉簫、藝事等,描寫出其人之清韻雅致,其詞之風格亦自可知。上下兩片互相映襯,遂使全詞呈現為以四季時序為經,以藝術生活側面為緯的結構,全詞可看作時草窗為人風格之一全幅整合之寫照。李彭老作此詞,不愧為草窗知音。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12

  浣溪沙·瓜陂鋪題壁

  碎剪香羅浥淚痕。鷓鴣聲斷不堪聞。馬嘶人去近黃昏。

  整整斜斜揚柳陌,疏疏密密杏花村。一番風月更銷魂。

  古詩簡介

  《浣溪沙·瓜陂鋪題壁》是一位未留名的姓的作者用篦刀刻在蔡州瓜陂鋪的青泥壁上的。描寫的是感觸萬千的離情別緒。詞的上片是追憶與愛人別離時的情景,下片寫與愛人別離后的愁思。通過對旅途中景象的描寫,形象生動的表達出了自己內容的離別之情。

  賞析/鑒賞

  這首詞是一位未留名的姓的作者用篦刀刻在蔡州瓜陂鋪的青泥壁上的。

  詞的上片是追憶與愛人別離時的情景。香羅帕一般是男女定情時饋贈的`信物,現在將它剪碎來揩拭離人的眼淚,真是悲痛之極。接下來兩句用景物描寫進一步烘托和渲染別離的悲痛。就在這剪碎香羅,淚眼相看,痛苦訣別之際,那“行不得也哥哥”的鷓鴣哀鳴,和著催人遠行的聲聲馬嘶,又在黃昏的沉沉暮靄中斷續相和,更使得這一對多情的離人肝腸寸斷。下片寫與愛人別離后的愁思。跟上片不同,沒有從正面著筆,而只是寫旅途風光,妙處就在從這一路風光中不難體味這可憐朋友的愁思。他一路行來,走過種著或成行或斜出的楊柳樹的道路,穿過傍著或疏或密杏花林的村莊,這些景色不可謂不清美宜人,可是在離開了心上人的男主人公眼中,它們只能更加勾起對已訣別的愛人夢幻般的思戀。待到結束一天的旅途勞頓,投宿到鄉間一所小旅店歇息下來,雖有清風明明,卻丟失了花前月下的愉悅生活,真是感觸萬千。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13

  浣溪沙·半夜銀山上積蘇

  半夜銀山上積蘇。朝來九陌帶隨車。濤江煙渚一時無。

  空腹有詩衣有結,濕薪如桂米如珠。凍吟誰伴捻髭須。

  古詩簡介

  《浣溪沙·半夜銀山上積蘇》是北宋文學家蘇軾所作的一首詞,作于宋神宗元豐四年(1081年)十二月三日。該詞描繪了黃州冬日雨雪交加的風光,此詞為該組詞其四,當時友人徐君猷已去。蘇軾對著茫茫大雪,曠野江渚,即景而賦。

  翻譯/譯文

  深夜下起鵝毛大雪,野草叢上覆滿白雪,猶如一座座銀山,早晨看到田野里雨雪交加,昔日大江里奔涌的波濤和沙渚上彌漫的水煙,這時間都沒有了,變成了白茫茫的.冰天雪地,

  饑餓的肚子里只有詩詞,衣服上編織成結,潮濕的柴火像桂木一樣寶貴,一粒粒的米就像一顆顆珍珠一樣珍貴,誰能和我在寒天里捻著胡須吟詠詩句?

  注釋

  會黃州太守徐君猷攜酒來訪,蘇軾就此事寫下五首《浣溪沙》,稱為黃州《浣溪沙五首》以別于徐州《浣溪沙五首》,此詞為其四。

  半夜:夜里十二點左右,也泛指深夜。王維《扶南曲歌詞》之四:“入春輕衣好,半夜薄妝成。”

  銀山:雪堆積貌。

  積蘇:指叢生的野草。范成大《古風上知府秘書》之一:“身輕亦仙去,罡風與之俱,俯視舊籬落,渺莽如積蘇。”

  九陌:田間的道路。蘇軾《次韻蔣穎叔錢穆父從駕景靈宮》之一:“雨收九陌豐登后,日麗三元下降辰。”

  隨車:謂時雨跟著車子而降。也比喻官吏施行仁政及時為民解憂。《后漢書·鄭弘傳》“政有仁惠,民稱蘇息”李賢注引三國吳謝承《后漢書》:“弘消息繇賦,政不煩苛。行春天旱,隨車致雨。”

  捻髭須:捻(niǎn),同“捻”。捻弄髭須。沉思吟哦之狀。

  賞析/鑒賞

  蘇軾注:“十二月二日,雨后微雪。太守徐君猷攜酒見過,坐上作浣溪沙三首。明日,酒醒,雪大作,又作二首。”

  可知這一系列詩詞作于宋神宗元豐四年(1081年)十二月,徐君猷攜帶酒到臨皋亭探望蘇軾。蘇軾即景就事,油然生情,遂作此詞。

  此詞為其四,作于元豐四年十二月三日,友人徐君猷已去。蘇軾對著茫茫大雪,曠野江渚,即景而賦。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14

  浣溪沙·五兩竿頭風欲平 五代十國

  五兩竿頭風欲平,長風舉棹覺船輕。柔櫓不施停卻棹,是船行。

  滿眼風波多閃灼,看山恰似走來迎。仔細看山山不動,是船行。

  《浣溪沙·五兩竿頭風欲平》注釋

  ⑴五兩:原作“五里”,“五里”應為“五量”,即“五兩”。

  ⑵閃灼:或作“熌灼”,閃耀燒灼,閃爍。

  《浣溪沙·五兩竿頭風欲平》鑒賞

  這是敦煌曲子詞中的一首,篇幅不長,卻多變化。起首“五兩竿頭風欲平”。五兩,古代候風的用具。用五兩(一說八兩)雞毛制成,故名。系于高竿頂端,用來測占風向、風力。“兩”或作“里”,“里”是“量”的形誤。六朝以后,“兩”、“量”常常通用。風欲平,是說風力轉弱。顧況《五兩歌送張夏》:“竿頭五兩風裊裊,水上云帆逐鳥飛。”船原先停泊在避風的港灣。船夫好容易從侯風器覘得風勢轉趨平緩,趕緊拔錨啟航。但駛出港灣時遇上打頭風,逆風劃船,走得很慢,所以說“覺船行”。及至駛到江心,“柔櫓不施停卻棹”,順風揚帆,乘風破浪,連櫓和槳都不用使,而船行快速,所以說“是船行”。兩語相承,用“覺”和“是”兩字分點,似復非復,精當之極。換頭“滿眼風光多閃灼”,波光明滅,閃爍不定。不說船行進的快速,而以“看山恰似走來迎”,化靜為動,著重寫出船行山迎相對運動的感覺。山,原本巋然不動,由于舟船行駛,映入舟中人眼簾的是仿佛山在迎面走來。這種疑動式是由視官造成的心理錯覺。審美主體賦予靜止的審美對象以動感,可以增強詩詞展現的畫面的趣味性。這在古典詩歌中用得較多,比如梁元帝蕭繹《早發龍巢詩》:“不疑行舫動,唯見遠樹來。”庾肩吾詩句也有“只認己身往,翻疑彼岸移”(《隨園詩話》卷三引)。李白《望天門山》有“兩岸青山相對出”句。這些都是描寫一種疑動的'境界。但,在曲子歌辭里卻并不多見。而此篇寫得又早,彌覺可貴。煞尾又說:“子細看山山不動,是船行。”兜底點破,未免失之過于直露。

  這首詞上片寫啟航、揚帆的經過,下片敘行船所見。乍看起來仿佛純在寫景,只字未及船夫的心情。其實不然。詩貴含蓄。黃侃《文心雕龍札記》載張戒《歲寒堂詩話》引劉勰語,“情在詞外曰隱。”所謂“隱”,不是一目了然的正面直說,而是借物達意,深文隱蔚,馀味曲包。這首詞在藝術上的成功之處正在于它借助行船及舟中人所見情景的生動描畫,以輕快的節奏,傳達出船夫愉悅的心情。押韻自由,“行”字韻重復又重復,卻又非獨木橋體,這是早期民間詞的特點。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15

  攤破浣溪沙·葬名花

  林下荒苔道韞家,生憐玉骨委塵沙。愁向風前無處說,數歸鴉。

  半世浮萍隨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魂是柳綿吹欲碎,繞天涯。

  古詩簡介

  《攤破浣溪沙》是一首悼亡詞,但至于悼亡的是誰就無法準確得知,只有后人的一些推測,但知道的是,容若所悼亡的這位女子一定是有著跟謝道韞一樣的才氣與風度,一定是一位很美的女子!“

  賞析/鑒賞

  "愁向風前無處說,數歸 鴉”,一 幅凄冷的畫面怵然眼前,勿需要太多的言語,愁到深處黯然神傷,能說得出的愁便不算愁,愁是心里的語 言,讓人心碎,讓人斷腸!獨自一人,不期而至的風更添愁,對著風,更落寞,落寞的心情遇上烏鴉,會茫然吧, 數烏鴉,是愁到深處的神傷吧,是不自覺的羨慕吧!我這樣想。不禁想到李白的“舉杯邀明月,對飲成三人”,當 然,這句詩沒有李白詩的豪氣,但卻更顯凄涼。

  這首詩的名句是“半世浮萍隨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也是為最多人所知的。據說“黛玉葬花”也跟這句詩 有關,因為曹雪芹的祖父曹寅與容若同為康熙的侍衛,并且是很要好的朋友,所以曹寅熟知容若的詩句也不奇怪, 由此推論,曹雪芹熟知容若的詩句也就不奇怪了,而容若的詩句里也屢次出現“葬花”,如“葬花天氣”,以及現 在的“一宵冷雨葬名花”,所以“黛玉葬花”源自容若的詩也并不是完全沒有根據的。 當然,這是眾多“紅學家” 的事了!但撇開這個不說,這句詩本身就是一句絕妙的佳句,意境清冷,讓人倍感心碎,所謂天妒紅顏,也許就是 這樣吧。浮萍逐水流,半點不由人,飄零的凄冷哀愁。只消一夜的'冷雨便將名花埋葬,花就這樣消失了,帶著美麗 與芬芳,讓人不禁生出對雨的恨意!雨的力量為何如此強大?但又不禁思索,這里的“雨”指的又是什么呢?如果悼亡的是容若心儀的那位后來入宮的女子,那么這里的“雨”指的就應該是“皇權”吧,“幽幽深宮夢,人生幾度秋”,這樣好的一個女子竟然被鎖在這樣的深墻內,容若心里一定很苦吧,深愛著卻不能相見,而且是永遠都不可能相見!容若此刻心里一定很苦也很怨吧?有人說,這句詩也包含了容若對自己際遇的哀嘆之感,那么這里的雨也就還指“當時朝廷錯綜復雜的形式”吧,但我不是很同意,我更愿意相信這句詩是容若對已逝愛人的思戀憐惜之情與對“皇權”的憎怨之情!讀到這句,一種哀傷之意就會涌上心頭!冷雨葬花,讓人心痛,讓人憤怒,讓人哀傷,猶如高山流水難覓知音時的斷弦,一種凄美的心碎油然而生。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相關文章: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11-01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08-30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06-26

《浣溪沙》原文賞析09-10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07-24

浣溪沙原文賞析08-23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08-17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09-15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07-19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08-04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亚洲国产中文精品高清在线电影 | 在线看片一区二区 | 日本精品三级视频 | 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 亚洲精品熟女国产 |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区第5页 中文字幕无吗热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