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吟優秀教案
【教案一】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詩歌,體會詩歌的節奏韻律之美和前后照應的結構特點
2、理清詩歌結構,把握詩歌反映的科學知識。
3、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熱愛文學的思想感情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
4、掌握詩歌中使用的修辭手法,理解其作用。
教學重點:
反復誦讀,把握詩歌的主要內容,感受詩歌的思想感情和節奏韻律之美。
教學難點:
1、感受該詩的音樂美以及學會從多角度品析詩歌
2、理清詩歌結構,把握詩歌反映的科學知識。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方法:
1.朗讀法。《化石吟》是一首科學詩,更是一首贊頌化石的抒情詩。詩歌節奏鮮明、聲調和諧,富有韻律美,引導學生反復誦讀,感受思想感情和音樂美。
2.討論點撥法。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探究詩歌的內容要點和首尾照應的結構美。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導入:
同學們,大家好?相信大家都度過了一個愉快的國慶節,你們都到哪里去玩呢?哪位同學愿意來說說,讓其它的同學感受下你的快樂呢?(讓三位同學來說)看來,這幾天大家確實過得很開心,老師此刻也被你們的快樂所感染。有沒有同學去深圳呢?據老師所知,國慶期間,一批國家級恐龍化石首次走出博物館,在深圳的華發北、華僑城銅鑼灣廣場亮相,重現“侏羅紀公園”里的場景,市民可以免費觀看。有沒有同學去看呢?(有的話,就讓學生說一說)雖然許多同學錯過了這次展覽,但也用不著惋惜,因為老師今天將和同學們一起來學習新的課文《化石吟》。老師相信,同學們通過認真學好這篇文章,可以了解到更多關于化石和生物進化的知識。本文是一首科學詩,以詩的形式介紹科學知識,作者是張鋒。
二、解題:《化石吟》及聽錄音朗讀。
1、化石:古代生物的遺體(尸體、甲殼)、遺物(如唾液、糞便)或遺跡(活動留下的痕跡)埋藏在地下變成跟石頭一樣的東西,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并能幫助我們確定地層的年代。
2、吟:“吟”是古詩中的一種體式,我們在小學的時候曾經學過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讓學生背誦)還有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讓學生背誦)誰能說說這兩首詩主要抒發了什么感情啊?(提問學生)
教師歸納:《暮江吟》主要是贊頌了夕陽西下傍晚時分江面的美景,《游子吟》則抒發了對無私母愛的贊美。所以“吟”是吟詠的意思,以“吟”為體式的詩歌一般是含有贊頌、贊美的感情。我們通過對題目的解析可以了解到《化石吟》全詩寫科學家通過研究化石,展現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從而贊美科學的神奇與人類的偉大,同學們在讀這首詩的時候要注意把作者飽含贊美的感情讀出來,下面就讓我們伴隨著錄音一起來感受一下這首詩的美。請同學們把課本打開,注意在聽的過程中認真體會這首詩歌的感情色彩,并同時思考一下這首詩到底介紹了哪些知識?
三、檢查預習,理清重難點字詞。
(1)根據拼音寫漢字或給加點的字注音。
奇huan( ) guǒ( )藏
cōng long( )zhuo yue( )
骸( )骨 潛( )行
軀殼( ) 檔( )案
猛犸( ) 悄( )然
(2)在下列橫線填上此詩中的修飾詞語。
_____________的神話 _____________的真理 _____________的骸骨
_____________的密碼 _____________的魔法師 _____________的雕刻家
明確:(1)幻 裹 蔥蘢 卓越 hai qian ke dang mǎ
(2)奇幻 平凡 冰冷 珍貴 高明 卓越
(3)理解下列詞語的意義
奇幻:出人意料的,充滿變幻的。
進化:事物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逐漸變化。
烏有:虛幻,不存在。
潛行:在水面以下行動。
裹藏:纏繞著藏起來。
蔥籠:(草木)青翠茂盛。
幽雅:幽靜而雅致。
嘆服:稱贊而佩服。
海枯石爛:形容經歷很長時間。
日轉星移:形容發生極大的變化
四、通過朗讀,梳理文章結構。
剛才,我們通過做這兩個練習把這篇詩歌的重點難點字詞進行梳理歸納整理,希望同學們課后能夠自己再好好鞏固一下。接下來,我們全班同學一起來朗讀下這首詩歌,注意把作者飽含贊美的感情讀出來。同時思考下面兩個問題:
1、 全詩一共有多少小節?可以劃為幾部分?
2、 各部分主要寫了什么?
明確:第一部分:(1~2節)通過提出問句,引發我們的想象
第二部分:(3~6節)具體寫出想象的內容。
第三部分:(7節)回應第一部分,表達了作者的贊美之情。
五、小結: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大致梳理了一下這首詩的主要內容、重難點字詞以及結構,同時我們也學習到了“吟”這種詩歌體式主要是抒發作者的贊美之情。今天的課就上到這里,回去請同學們好好復習今天學過的內容,同時思考課后練習的一二題。
六、板書:
一(1~2)通過提出問句,引發我們的想象
二(3~6)具體寫出想象的內容。
三(7)回應第一部分,表達了作者的贊美之情。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感受詩歌節奏鮮明,聲調和諧,音樂性強的特點
2、通過反復朗讀,掌握排比句的特點,了解詩歌所反映的科學知識。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化石吟》這篇文章,大家一起回憶一下,誰能夠告訴老師這篇文章主要寫了什么內容?(提問學生)沒錯,通過昨天的學習我們了解到《化石吟》全詩寫科學家通過研究化石,展現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從而贊美科學的神奇與人類的偉大。現在讓我們一起來朗讀一遍課文,再次感受作者對自然的贊嘆之情。
二、通過反復朗讀,掌握排比句式的特點,了解詩歌所反映的科學知識。
通過這幾次的朗讀,同學們基本上能夠把握住詩歌的充滿贊美的感情基調。在第一節課的時候,我們說到《化石吟》是一首科學詩,也就是以詩歌的形式寫科學內容,在此之前,老師已經和同學們一起探討了《化石吟》的詩歌特點,那么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作者是怎樣把科學知識貫穿于這首詩歌中以及怎樣在其中流露出自己的贊美之情。
1、 請一二組的同學朗讀一下第一部分,其它同學思考這一部分的詩歌有什么顯著的特點,等下我們請同學們來談談。
問:這一部分有一個很顯著的特點,大家有沒有發現?(可以提示學生注意這兩小節標點符號的特點)
明確:我們可以看到第一小節是以四個問句開頭的,這有什么好處呢?讀起來給人的感覺就好像一位天真可愛的孩子對化石充滿了濃厚的興趣,很急切的想知道這一切的答案。連續使用四個問句,又是一種怎樣的修辭手法呢?對,沒錯,是排比。用排比句有利于增強語言的表達氣勢,使好奇的語氣更強烈。老師舉一個例子,同學們仔細聽好,比較一下哪個句子的語氣更強烈一點。“媽媽,快來啊!”“媽媽、媽媽、媽媽,快來啊!”很顯然是第二個句子的語氣更強烈,它連續使用了三個“媽媽”。所以第一小節也是這樣連續使用了四個問句,一下子就吸引住了我們。同學們以后在寫作文的時候,可以學習一下這種寫法,使自己的文章更有吸引力。好的,全班同學來朗讀一下這一小節,注意讀出好奇的語氣。
2、大家讀得非常的好,能夠把這種好奇的語氣讀出來,好的,我們緊接下來看看這一部分的第二小節。(教師讀第二小節)我們可以看到第二小節繼承上面第一小節繼續發問,引發聯想,接連用了兩個問句。那么大家思考一下;這兩個問句跟第一節的四個問句在內容上有何不同?
明確:第一小節四個問句寫的是個別事物,具體寫了四種古生物,依次是無頜魚類(頜:構成口腔上部和下部的骨頭和肌肉組織。)、鳥類的祖先、兩棲類的祖先、被子植物。而第二部分的兩個問句主要寫的是一般的事物,即以上生物的化石。(個別——一般)“沉睡萬年的石頭能否說話?”化石能否說話呢?我們的詩人緊接著對此作出了怎樣的回答呢?全班同學讀一下下面的兩句詩。我們可以看到這兩句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對前面句子的巧妙回答,“請向我一一講述那奇幻的神話”,這不是說“化石”能說話嗎?因為它能“說話”,所以才有對那億萬年前世界的情形的描述,因此,這個句子在結構上具有什么作用啊?(學生回答)沒錯,承上啟下的作用。
3、我們接下來繼續學習詩歌的第二部分,請三、四、五組的同學朗讀這一部分,其他同學邊思考看看沉睡萬年的石頭究竟向我們說了什么?(提示:各小節主要的內容)
明確:
①第3節: 否定造物主 愚昧→科學
eg:西方,上帝造人;東方(中國),女媧造人。
平凡的真理:人是由猴子進化來的。類人猿→類猿人→猿人→古人→今人。
②第4節: 裹藏生命信息
eg:通過對化石里包含的DNA的分析,得知當年古生物的情況,將其外形復原。
③第5節: 反映生命的進發(不息)
eg:近年,在東北發現了一座山,山上有明顯的地質分層,發掘出了不同地質時期的鳥類化石標本,反映了鳥類的進化史,吸引著全世界各國的科研人員前往采擷標本,由此可見,化石為我們研究生物進化提供了實物依據,也為我們展現了生物進化的規律。
④第6節: 雕刻家、魔法師
eg:石油、煤炭→森林、地震
恐龍的滅絕→氣候、彗星撞地球
四、板書:
二(3~6)具體內容
3 否定造物主 愚昧→科學
4 裹藏生命信息
5 反映生命的進發(不息)
6 雕刻家、魔法師
五、全班同學一起來讀一下這一部分,同時找出你最喜歡的詩句。
1從修辭、詞語、感情等方面入手品析詩歌
明確:
(1)從修辭方面:
比喻:“為歷史留下一本珍貴的密碼”。(把生命信息比喻成“密碼”形象生動)
“時光在你臉上刻下道道皺紋,猶如把生命的檔案細細描畫。”(把化石比作人臉的皺紋)
“啊,你——令人嘆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師,卓越的雕刻家!
擬人:用第二人稱“你”指代化石,顯得自然親切
(2) 從詞語方面:
“冰冷”既符合化石的真實狀態,又能表現真理的冷靜。
“海枯、石爛、日轉、星移~~~~”雖然只是簡簡單單幾個字,卻寫出了生命的“不息地”進發的特點。
(3)從感情方面,把握兩個感嘆句:
“啊,你——令人嘆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師,卓越的雕刻家!”
“長眠地下剛蘇醒的化石啊,你講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驚訝!”
六 、 把握詩歌前后照應的結構特點。
剛才同學們的發言都很精彩,能夠從多個角度來品析詩歌,這種學習方法很好,如果大家在平時的閱讀過程中能夠堅持多運用,老師相信大家的語文水平會有很大的提高。好的,現在請第六七組的同學讀一下最后一節,同時思考這一小節和第一部分構成了什么關系,這樣寫好在哪里?
明確:最后一節回應1、2節,使全詩結構完整,有放有收,有問有答。“逝去萬載的世界又重現”,照應“逝去萬載的世界可會重現”;“沉睡億年的石頭說了話”,照應“沉睡億年的石頭能否說話”。這兩節的后兩句也互相照應。
七、了解有關恐龍、猛犸的知識,激發學生熱愛科學的興趣(約20分鐘)
關于《化石吟》這首詩我們就分析到這里,現在我們回過頭來看看,“復原的恐龍、猛犸仿佛在引頸長吼”這一句詩句引發你作何感想,現在我們請各小組各派一名代表上臺,就你們組搜集到的資料給大家講講有關恐龍和猛犸的情況。記住哦,時間不要超過一分鐘。
相關資料:
1.恐龍
恐龍是指古代爬行動物中的兩大類,一類叫蜥龍類,另一類叫鳥龍類。“恐龍”一詞的原來意思是:“恐怖的蜥蜴”。因為初期發現和記述的這些爬行動物個體都比較巨大,看上去有點“恐怖”。其實,現在知道,恐龍有大有小,大的體長數十米,小的體長不到1米。有食肉的,也有食植物的,生活在陸地上或沼澤附近。
兩億多年前,恐龍——這一奇特的生命曾經是地球上高傲的主人。它們生存了上億年之久,在中生代繁盛稱霸一時,足跡遍及世界的角角落落,又突然間全部消亡,只留下無數令人傷感的化石和供人們猜測探索的謎團。這段歷史時期出現的許多有特色的事情,人們在化石研究中去探索、去找尋、去思索,其中如最為兇猛的巨龍,身形秀麗、行動敏捷的食肉恐龍美頜龍,脖子最長的馬門溪龍,是現今大象體重10倍的最重的恐龍震龍,奔跑速度較快的似雞龍,聰明的傷齒龍,以及愚笨的劍龍和食量最大的腕龍等。
恐龍家族之最:
最聰明的恐龍有:傷齒龍 美頜龍 空尾龍
體重最重的恐龍有:震龍 腕龍 虛幻龍
脖子最長的恐龍有:馬門溪龍 長頸巨龍 梁龍
最兇猛的恐龍有:巨龍 霸王龍 躍龍
食量最大的恐龍有:腕龍 虛幻龍 達瑪拉龍
尾巴最為強勁的恐龍有:甲龍 蜀龍 梁龍
吼聲最大的恐龍有:擬櫛龍 巨龍 美頜龍
2.猛犸
猛犸是地球上早已滅絕的哺乳動物,生活在距今久遠的冰河時代。猛犸(又被稱為古象)作為大象的祖先,它們的體形比象要大,嘴里伸出的獠牙比當代的象牙要長得多。因而,從外形上看,猛犸給人一種青面獠牙的兇猛感覺,而不像今天的大象那樣溫馴謙和。
猛犸的尸骨殘骸最早是在西伯利亞地區發現的。猛犸的身世來歷在當時就眾說紛紜。但依考古發現可以推斷的是當時西伯利亞的猛犸數量十分可觀。
八、總結
同學們,這三節課我們通過學習《化石吟》,了解到“吟”這種詩歌體式主要是抒發贊美、贊嘆之情,學會了從詩歌的節奏、韻律來把握詩歌的音樂美,同時也讓我們認識到化石是人類很好的老師,是一部極妙的教科書,是一本活生生的地球生物進化史和地球變遷史。所以,我們不僅要尊重、珍惜化石這樣的自然文化遺產,我們也應該同樣尊重、珍惜我們人類創造的人文遺產,比如:敦煌莫高窟。好的,這節課就上到這里,感謝大家!
【教案二】
【教學內容】
該篇課文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第16課,本單元的課文都與科學有關,而本篇文章作者以詩的形式,運用優美的語言,富有感情地贊頌了會講話的奇異的化石,展現生命的進化規律,為科學的研究提供依據等。
【學生分析】
在課前沒有要求預習的情況下,學生對這篇文章如同路上的陌生人;加上學生對現代詩歌的不甚了解,空洞的句子并不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再加上學生的素質是參差不齊,如按一般的教學恐怕很難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對于詩中的字、詞、句子、時間跨度、科學依據以及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內容等成為學生的障礙。
【設計思想】
根據平時對學生的了解以及學生未預習的具體情況,樹立因時因人而變、平等教學、欣賞教育的理念,堅持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輔助”的教學原則,運用朗讀法、討論法、互評法來進行教學。
【教學目標】
1、積累和運用字、詞、句,掌握有關化石的知識。
2、把握詩歌的朗讀,了解現代詩的特點。
3、能獨立搜集材料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把握本詩的主旨,培養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探究精神。
【教學重點和難點】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積累好和運用好字、詞、句,掌握有關化石的知識,在學習過程中能獨立搜集材料和解決問題;同時把握好詩歌的朗讀,了解現代詩的特點;并能把握本詩的主旨,培養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探究精神。
【教學過程】(2課時)
第一課時
課前沒要求預習。
一、導入
老師提問:自從人類產生后,人類通過自己的文字去記載人類了解到的一切事物,特別是人類自身的發展歷程,但在人類沒有出現之前,以及人類出現后大自然許多未知的東西,我們今天又憑什么去了解和研究呢?
學生討論(課堂熱鬧起來。)
老師要求安靜,全班安靜下來。
學生舉手答:知識、科學、樹木、泥石。
老師:老師從同學們的七嘴八舌中得到了一點信息,那就是泥石,而我們的答案是與之有關的“化石”。既然我們說到了化石,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篇新的課文《化石吟》。它不僅帶給我們進入遠古的年代,從中窺見億萬年前奇幻有神話一樣的生物世界,而且還會幫助我們解決許多未知的東西。現在請同學們翻到課本78頁。
二、進入課題
老師在黑板上寫好課題。
老師:
1、同學們因為沒有預習,給3分鐘時間自由快速地閱讀。
2、要求:
⑴通過工具書,掃除閱讀的障礙,生字詞;畫出你認為重要的詞語。
⑵基本了解這篇課文的體載是什么?
(寫在黑板上)
3、老師提示3分鐘到。
4、再給同學們2分鐘互相討論完成上面的二個問題。
5、提示2分鐘到,請同學來講黑板上的二個問題。
學生舉手。
第一個問題:
甲同學:骸骨蔥蘢猛犸
乙同學:造物主海枯石爛日轉星移
丙同學:幽雅
第二個問題:
甲同學:詩歌
老師:講得更具體一點是什么樣的詩歌?評判標準是什么?
同學們議論紛紛,有同學舉手。
學生:現代詩歌,從作者所處的年代(課題后注解),還有從它的格式沒有嚴格要求來看。(掌聲)
老師:
1、從剛才同學們的掌聲可知道,這位同學回答得非常好,同時可知道他對古代和現代詩歌都有一定的了解。
2、剛才大家說到了詩歌,老師曾經給同學們講過,讀是學好語文必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學習詩歌讀更加重要。現在我們開始朗讀,實行分組朗讀。
3、朗讀的目的:
⑴通過讀去品味和感受詩歌,并進一步地理解本篇文章。
⑵通過朗讀,增強同學們的競爭意識,團結協作精神。
⑶通過朗讀,達到同學之間的取長補短,相互學習相互提高的目的。
4、讀的方法:
⑴分組。1、2、3、4小組為甲組;5、6、7、8小組為乙組。
⑵輪流讀。甲組先讀第一段,乙組讀第二段;這樣依次讀。也就是甲組讀1、3、5、7段,乙組讀2、4、6段。
5、讀的要求:
⑴輪到哪組讀,那組的同學都必須認真參與;沒有讀的那組,每位同學都要認真聽。
⑵在整過讀的過程中,兩組的都要認真去聽對方的朗讀,以便在讀完之后,能對對方的朗讀作出一個既全面又正肯的評價。
三、學生朗讀,整個課室氣氛既緊張又熱烈
四、學生互評,老師傾聽
1、次序。乙組先評甲組,然后甲組評乙組。
2、評的內容:
⑴乙組先評甲組:
男1:甲組的同學讀得好,具體在聲音宏亮、整齊,有節奏感。(掌聲)
男2:甲組的同學讀得好,能有感情地朗讀。特別是把第一段的幾個問句讀出來。
女1:甲組有同學在讀的過程把(太 tài 古)讀成 dà,把(皺 zhòu 紋)讀成 zhù(掌聲)
女2:甲組的同學在讀的過程中節奏感把握不夠,并有點快,也還有個別同學沒有認真讀。(掌聲)
⑵甲組評乙組:
女1:乙組的同學除聲音大之外,其它不怎樣。
男1:乙組的同學聲音不整齊,有幾處地方斷了句。
如:請向我一一講述那奇幻的神話。
生命的航船從太古不息地向近代進發。
女2:乙組的同學在讀的過程中有一個錯誤碼。
把(裹藏 cáng)讀成 zàng(掌聲)
男2:
①乙組的同學讀得不齊,斷斷續續。我想可能是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對文章不熟練。另一方面是同學們配合不默契,因此請乙組的同學在加強朗讀的同時,相互之間要配合默契。
②節奏感不強,感情不突出。
③句子之間的停動不夠明顯。
(掌聲)
女:整體來說,兩組有一個共同的不足之處是段與段、句與句之間的停動都不夠,讀得太急。(掌聲)
五、老師總評
1、同學們的朗讀水平有一定的進步,體現了同學們團結協作,積極向上的精神。
2、同學們的點評都很全面和正肯,說明同學們讀和聽都很認真,應該給自己一點掌聲。(掌聲熱烈)因此,老師不再對同學們的朗讀進行評價。
3、要評的是同學們在相互點評的過程中的表現。
⑴首先同學們態度的轉變,前幾次的評是爭得面紅耳赤,這次大家表現非常理智,體現的是君子風度。(全班同學大笑)
⑵這次點評大家語言精練,概括性強,抓主了朗讀的重點。正因為這一些,大家應該再給自己一點掌聲。(同學齊鼓掌)
同學們還能做到批評和自我批評,這一些都值老師學習。
4、希望今后同學們能進一步發揚今天在朗讀和點評中的優秀表現,學好語文。
六、全班同學齊讀
七、理解課文
1、老師:還有12分鐘的時間請同學們繼續看這篇文章,在理解課文的同時把不懂的問題提出來,大家一起來探討。
2、學生自由看書,并互相小聲討論。
3、老師提示10分鐘過了,請同學們把問題提出來。
4、學生提問。(提問的順序已打亂,而是按課文內容先后來寫的。)
甲學生:怎樣理解化石?
乙學生:為什么用提問的方式開頭?
丙學生:長眠地下剛蘇醒的化石這句話里的“剛蘇醒”怎樣理解?
丁學生: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中的“平凡的真理”怎樣理解?
戊學生:生命的檔案是什么?
5、老師提問:
⑴為什么逝去萬載的世界又重現?
⑵文中多次出現“你”,這里代什么?有什么作用?
⑶本文首尾有什么聯系?
⑷課后習題一。
下課鈴響。
八、課外作業
1、要求學生資料上網搜集有關化石的資料和圖片,如什么是化石?它的形成和研究它的價值。
2、回去思考上面的問題。
第二課時
一、老師檢查學習內容和作業
1、學生朗讀課文。
2、檢查布置的作業。
3、老師對完成了作業的同學給與表揚和鼓勵。
二、請學生介紹有關化石的內容
1、學生舉手。
2、甲學生:古生物化石是指人類史前地質歷史時期形成并賦存于地層中的生物遺體和活動遺跡,包括植物、無脊椎動物、脊椎動物等化石及其遺跡化石。它是地球歷史的見證,是研究生物起源和進化等的科學依據。古生物化石不同于文物,它是重要的地質遺跡,是我國寶貴的、不可再生的自然遺產。
乙學生:古生物化石的綜合價值。化石為國內乃至國際研究動植物生活習性、繁殖方式及當時的生態環境,提供十分珍貴的實物證據;化石對研究地質時期古地理、古氣候、地球的演變、生物的進化等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化石為探索地球上生物的大批死亡、滅絕事件研究,提供罕見的實體;有些特殊化石其本身或經加工具有極高的美學欣賞價值和收藏價值,因此,在一定意義上,它也是一種重要的地質旅游資源和旅游商品資源。
附圖片。
老師:化石簡而言之就是生物記載地層書頁的文字。吟是古典詩歌的種名稱,這里是贊頌的意思。這些回答了什么是化石?為什么逝去萬載的世界又重現?
現在同學們來看作者為什么用提問的方式開頭?請舉手。
學生1:提出的問題能引起讀者共鳴和思考。
學生2:引起讀者人興趣。
學生3:引出作者所要說的話題。
……
老師:通過疑問,給人以想象,引出化石,它是“講述那奇幻的神話”。
長眠地下剛蘇醒的化石這句話里的“剛蘇醒”怎樣理解?
學生:過去人們由于對大自然的認識還不夠,加上科學不發達,因而無法去認識和發現它;如今這兩個條件都具備,因而去挖掘和研究它。
學生:通過研究它去發現我們不知道的東西。
剛才兩位同學較好地回答了我們的問題,給點掌聲。(掌聲四起)
老師:下一個問題是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中的“平凡的真理”怎樣理解?
學生沉默。
老師:我們起來看這句話“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這里的造物主是上帝,也就是說生命的由上帝造成的,我們根據科學研究,萬物是上帝造的嗎?
學生齊聲說:不是。
老師:你們能說出人類是由什么進化而來的嗎?又是什么創造成了人類呢?
學生:人由猿進化而來的,勞動創造人。
老師:這就是平凡的真理,化石對造物主的否定。
接下來生命的檔案是什么?
學生沉默。
老師:我們知道人的檔案,可把它看作是一本記錄你成長經歷的書?那么生命的檔案呢?
學生:記載生命進化歷程的書。
老師:生命的進化一直是由低級向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的演化,那么生命的檔案就作了記載,生命是不斷向前發展的。生命的航船從太古不息地向近代進化。
老師:接下來作者由遐想轉入現實,面對復古原的恐龍、猛犸,重現的遠古林木,不由得對大自然發出由衷的贊嘆。我們回到標題“吟”怎樣理解?
學生:這里是贊頌的意思。
老師:吟本是古典詩歌的一種名稱,這里是贊頌的意思。這樣我們知道這篇文章作所要說的是什么呢?
學生:對化石的頌贊。
老師:完整的說,作者通過平常的提問,引出化石。化石又引起人們的遐想以及它的價值,最后對它高度的贊揚。
文中出現幾次“你”,這里代什么?有什么作用?
學生:五次。
學生:這里指化石。
學生:用擬人的手法來寫,給人以親切感。(笑聲)
老師:這幾位同學的回答都很正確,作者在這里用第二人稱寫法,是作者寫作上的一個特點,值得大家學習。
本文首尾有什么聯系?
學生:首是提出問題,尾是回答前面的問題。
學生:首尾相接。
學生:使結構完整。
老師:這幾位同學概括得非常準確,這也是作者這篇文章的一大特色,值得大家借鑒。最后我們來看課后練習題一。
第一份:學生:沉睡億年的石頭會說話。
學生:一幅幅生物進化的圖畫。
學生:藏著生命的信息,一串珍貴的密碼……(掌聲)
老師:石頭說了什么話?
學生沉默。
老師:同學們是否學過生物,生物的進化又是怎樣的?
學生舉手。
學生:由低級向高級進化,由簡單到復雜。
老師:魚是水里的動物后來變成了陸地上的動物,這又說明什么呢?
學生:說明陸地上人動物是由某種魚類進化而成的。
學生舉手。
老師:陸地上長牙是什么動物?最早的鳥怎么長牙?
學生議論。
學生:陸地上長牙是爬行動物。
學生:鳥類是由爬行動物進化而來的。
老師:講了有關生物的進化內容(課外內容略)這篇文章我們就這樣學完了。通過學這篇文章,我們增長了許多關于化石的知識,生命進化的知識。更學到了作者的獨特的寫作方法等。
三、作業
同學們自己繼續搜集化石的有關知識,進一步去了解化石。用課后的字詞寫一段話。
【設計意圖】
教學應能隨機應變,通過教學來培養學生對本學科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理解、表達、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有團結協作和積極向上的精神。
【學習評價】
本文是一首科學抒情詩,通過展示人類對化石的研究成果,再現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從而贊美科學的神奇和偉大。用傳統的教學方式讀、評、問讓學生去把握詩歌,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探究,是我在教學過程中要把握的重點,也是我在備課中所要解決的問題。這課的學習,在學生沒有準備的情況下,能較好地把握教學的度和自我調整,使學生“緊”而不驚,如讓學生利用課堂自由讀,進行即時預習。改變傳統教學以師講為主,如朗誦后的評講,問題的提出和解答都是學生唱主角,老師只不過作一個中介人而已,并在整個過程中以引導為主,不但課堂氣氛熱烈,而且實現了師生互動;在上課中,我注意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如學生沒預習時,讓學生利用工具書和資料自行學習,問題的提出后要求學生課后自行查找資料;在上課中,我力求去挖掘學生的能力,讓學生能自由地發揮,并且每一個問題都不是固定模式,而是幾個人智慧的結晶,通過這些,去培養學生的自學、理解、表達能力以及協作精神。在上這課時,本人根據詩歌的內容和教學的特點,以及教學手段和方式的連貫性,去把握讀、問、導、評教學重點,通過讀使學生去感受詩歌的美,進一步感受課文內容;通過問,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在老師正確的引導下,引起學生對科學問題的探究和對科學的興趣;通過評,不但給評的學生一個展現自己的平臺,而且對被評的學生給予充分的肯定,使被評學生產生一種成就感,通過老師的賞識和鼓勵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
【化石吟優秀教案】相關文章:
《化石吟》教案優秀10-24
《化石吟》的優秀教案04-19
化石吟教案最新優秀03-25
化石吟優秀課教案03-25
《化石吟》教案04-20
《化石吟》教案11-22
化石吟優秀教案設計04-19
化石吟教案【薦】12-11
《化石吟》教案與反思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