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平凹:《畫人記》
《畫人記》曾獲“2005年中國最佳散文”的美稱。作者通過簡練的筆觸刻畫了幾個生動的“畫人”形象,使讀者對生活于基層默默無聞又對書畫藝術孜孜以求的書畫藝人們滋生起幾分同情和敬佩。
一、一人一式,變化多姿。
本文是一束人物小品,原文共有五個人物,課文節選了其中的三個。因為都是寫人,如果用同一種模式寫,讀來必然令人生厭。作者深諳此理,他采用一人一式的方法。寫邢慶仁,以側面描寫為主,人物隱藏到幕后。作者看似在漫不經心地談自己處朋友的原則和自己朋友圈子的變換,實際上每一句都是在寫邢慶仁。寫譚宗林,正面濃墨重彩,細節生動典型,然后再以側面描寫和精當議論略加襯托和升華。寫馬河聲,則以書信格式,以第二人稱,追溯歷史,描摹現狀,不厭其繁,周到細膩。正因為三個人物用了三種不同的范式,讀來毫無雷同之感,反有靈動變化之妙。
二、語言樸實,感情真摯。
賈平凹的散文語言樸實無華,清新自然。賈平凹小學里遇到一個教了他兩年的啟蒙女教師,在他讀二年級時教他寫信,有什么事情就寫什么,不考慮格式。老師說:“以后到高年級做作文,或者長大寫文章,你就按這路子寫,不要被什么格式套住你,想寫什么樣就寫什么,熟悉什么就寫什么,寫清、寫具體就好了。”賈平凹回憶說:“從那時起我就記住了老師的話,之所以如今我還能寫些小說、散文,老師當時的話對我影響很大。”賈平凹的這篇散文就是如話家常,行于所當行,止于所當止,毫無造作之感。另外,本文的感情也真摯感人,也許因為文中所寫的三個人都是作者的好朋友,作者在行文中充溢著激情。對忠厚老實邢慶仁的欣賞,對真誠有趣譚宗林的喜歡,對德藝雙馨而又遭遇不幸的馬河聲的同情溢于言表。賈平凹曾說:“散文是情種的藝術,純,癡,一切不需掩飾;甚至暴露、解剖自己,也是一條成功的秘訣。” 他又說:“如果從事散文,那這離不了‘情’字的。”他的主張和實踐是完全吻合的。
拓展:
賈平凹簡介
陜西丹鳳人。1967年初中畢業后,一度在家務農。1972年入西北大學中文系,1973年在陜西《群眾藝術》發表第一篇作品《一雙襪子》畢業后分配到陜西人民出版社任文藝編輯。早期作品大多寫平凡人物的田園愛情,后結集為《山地筆記》,其中《滿月兒》獲首屆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1980年調到期西安市文聯,任《長安》文學月刊編輯。這時的創作偏重于對社會弊端的揭露和對社會人生的思考。1983年出開始專業創作。寫了中篇小說《商州初錄》,作品借鑒了我國的方志、游記、話本小說的表現手法。之后又接連寫了3部反映當前農村生活變動的中篇小說《小月前本》、《雞窩洼的人家》、臘月·正月》,作品描寫農村在實行生產責任制之后,人們的思想、志向、倫理觀等各方面的深刻變化。其中《臘月·正月》獲第三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再后又創作《天狗》、《黑氏》、《古堡》等一批中篇小說及長篇小說《商州》,獲得普遍好評。繼一系列描繪商州風情的小說之后,1987年又創作了描寫改革時期商州農村社會生活的風貌的長篇小說《浮躁》,引起文藝界極大注意。他的作品風格清淡恬靜,文筆純樸厚實,洋溢著濃烈醇厚的山野氣息。
現為作協陜西分會副主席。
[著作書目]
兵娃(短篇小說集),1977,中國少兒
姐妹本紀(短篇小說集)1978,安徽人民
山地筆記(短篇小說集)1979,上海文藝
早晨的歌(短篇小說集)1980,陜西人民
賈平凹小說新作集(短篇小說集)1981,中青
月跡(散文集)1982,百花
野火集(短篇小說集)1982,陜西人民
愛的蹤跡(散文集)1983,上海文藝
商州散文記(散文集)1983,四川人民;后改為《心跡》,1985,四川文藝
小月前本(中篇小說集)1984,花城
臘月·正月(中篇小說集)1985,十月
天狗(中篇小說集)1986,作家
賈平凹集(中篇小說集)1986,海峽
商州(長篇小說)1986,十月
平凹游記選(散文集)1986,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
空白(詩集)1987,花城
冰炭集(中篇小說集)1987,陜西人民
故里(中篇小說集)1987,中原農民
賈平凹散文自選集1987,漓江
浮躁(長篇小說)1987,作家
晚唱集(中篇小說)1988,百花
商州三錄(散文集)1988,百花
妊娠(長篇小說)1988,作家
【賈平凹:《畫人記》】相關文章:
賈平凹《畫人記》閱讀07-28
賈平凹《畫人記》全文閱讀08-29
賈平凹07-06
賈平凹簡介10-05
賈平凹的散文10-19
賈平凹經典名言07-07
賈平凹的經典名言07-31
賈平凹 高興10-03
賈平凹《云雀》09-29
賈平凹:朋友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