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承天寺夜游》教案集合15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通過教案準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記承天寺夜游》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記承天寺夜游》教案1
【學習目標】
1.熟讀課文。
2.積累常見的中考題。
3.體會作者特殊的心境。
【學習重點】
1.解釋重點字詞,翻譯句子。
2.積累常見的中考題。
3.體會作者特殊的`心境。
【學習難點】
體會作者特殊的心境。
1.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開衣服準備睡覺,看見月光照進堂屋的門戶,便很高興地起來走動。
戶:門; 欣然:愉快地,高興地;
2.念無與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因為想到沒有可以共同游樂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去尋找張懷民。
念:想,思考; 遂:于是,就;
3.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懷民也沒有睡,我們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寢:臥,睡; 相與:共同,一起;
步:徒步而行,散步; 庭:庭院;
4.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月色灑滿庭院,如同積水自上而下充滿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錯雜,原來都是竹子、柏樹的影子。
空明:清澈透明; 藻荇:泛指水草;
交橫:交叉錯雜; 蓋:原來是,
5.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
哪個夜晚沒有月色?哪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柏樹?
6.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只不過少有像我們這樣的閑人罷了。
但:只是,不過; 耳:而已,罷了”;
閑人:這里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從容流連光景的人;
《記承天寺夜游》教案2
教學目標:
1.借助工具書讀懂課文,掌握一些實詞的意思,培養獨立學習文言文的能力。
2.反復朗讀,體會作者的特殊心境。
教學重點與難點:
1.課文的朗讀與疏通。
2.體會作者的特殊心境。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方法:
1.反復朗讀。
2.創設情境,組織小組合作學習。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回憶已學過的蘇軾的詞《水調歌頭》,背誦這首詞。
2.交流收集的蘇軾的有關材料和寫作背景。
3.《水調歌頭》是千古絕唱,《記承天寺夜游》是抒情經典小品。
二、反復朗讀、疏通課文:
1.組織全班朗讀,要求讀準字音,注意節奏,讀出的韻味,自由朗讀、齊聲朗讀、示范朗讀、配樂朗讀等形式相結合使用。
2.組織學生以小小組為單位,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合作翻譯全文。
3.組織學生交流,引導學生質疑,討論解疑,理解課文內容。
注意一些關鍵詞語的意思:“欣然”、“相與”、“蓋”等。
三、賞析月景、感悟意境:
1.創造情境:譯完課文,請大家一起吟誦描繪月下美景的語句,并思考作者如何描繪月景的?
學生思考,明確: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作者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描繪了優美的月景。
2.探究:在作者寫景的基礎上,我們來續寫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適?(1、叢中蛙鳴不斷。2、村中狗吠雞鳴。3、幾處納涼人笑語陣陣。)為什么?
學生分組討論:明確:
這3句,任何一句續在后面都不合適,破壞了寧靜幽閑、清麗淡雅的氣氛。
3.教師小結:這篇短文不足百字,卻膾炙人口,堪稱古代小品文中的杰作。通過記事、寫景、抒情,以極精練的語言,創造出一種詩一樣的.藝術境界,表現出作者曠達的人生態度,給人以美感和熏陶。請同學們課下反復誦讀,深入領會本文語言運用的妙處及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四、布置作業:
1、月光,曾激發過無數詩人的才情,留下許多杰出的詩篇。收集一些描寫月亮或月色的詩句。
《記承天寺夜游》教案3
一、教學目標:
1、理解文意,背誦全文。
2、體會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寫景。
3、了解背景,揣摩文中寫景文字所寄托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難點:
理解文意,背誦全文,揣摩文中寫景文字所寄托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本文教學的重難點。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解題激趣)
蘇軾是我國古代的大文豪,唐宋散文八家之一,詩文都有很高的成就。《記承天寺夜游》寫于他被貶官,謫居湖北黃州之時。被貶官意味著在政治生活上遭到很大的挫折。從文章的標題來看,是記敘夜晚到一家寺院游玩的經歷。那么我們事先推測,這篇文章會不會描述他游玩的心情?他的心情會是怎樣的呢?
下面我們來學習這篇課文,看看作者的思想感情與我們的推測是否相符。
(二)展示目標:見前頁。
(三)課前檢測:
1、注音:藻()荇()寢()
2、填空:《記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朝人,號()。
(四)精講點撥:
1、初步感知課文。
要求:先對照注釋默讀,然后大聲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清句中停頓。
劃分朗讀停頓:
(1)念無與為樂者
(2)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3)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4)庭下如積水空明
提示根據句子的意思劃分朗讀停頓,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讀破,領字后面需有一個小的停頓。
2、翻譯理解。對照注釋,疏通文句,劃出疑難詞語,向同學或老師質疑。注意下列文句的翻譯:
欣然:高興地。逐:于是。蓋:原來是。但:只是。
相與:一起。無與為樂者:沒有人與我同享快樂。
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的有閑人。
(五)強化訓練
1、思考:作者為什么會想著夜里去寺廟游玩?
提問后明確:因為月色很美,去廟尋張懷民一起賞月。
作者是怎樣描寫月色的?
發揮奇特的想象,用了兩個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積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橫。
2、作者描繪的這幅月夜有什么特點?給人怎樣的感受?文中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的感情?
月色入戶,欣然起行,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3、文章的結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情緒?
作者幾多感慨,有貶謫的悲涼,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達觀,把自己的失意寄托于欣賞月色。
(六)課堂檢測
1、翻譯句子:(全做)
(1)欣然起行。(2)相與步于中庭
(3)蓋竹柏影也。(4)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七)總結評價
全文廖廖84字,記敘的是一個細小的生活片斷。但仔細品味,樸素的語言中蘊含著豐富的內涵。從作者的描繪中感受到作者對生活的熱愛,感受到作者的人情美。
(八)布置作業:
語文基礎訓練4——7題選做,4——5必做。
四、板書設計:
繪景:月色——積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橫
抒情:賞月的欣喜
貶謫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達觀
寫人:“有閑”——熱愛生活
五、教學體會:
《記承天寺夜游》教案4
【教學目標】
1、誦讀課文,積累一些文言詞匯和寫景語句。
2、品味作者蘊含在文字中的豐富情感,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
【教學重點】品味作者蘊含在文字中的“樂”,獲得閱讀的快樂。
【教學難點】“閑人”句中蘊含的豐富意蘊。
【教學方法】誦讀法、比較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激發閱讀興趣。
今天我們來認識一位歷史上的杰出人物,林語堂先生說“他是一個不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新的畫家,……一個月夜的漫步者,一個詩人,一個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
猜一猜他是誰?
對,他就是多才多藝的蘇軾、蘇東坡。
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他在黃州寫的一篇游記小品文《記承天寺夜游》。
二、識其人。
首先讓我們來了解一下題目中提到的“承天寺”。
1、解題——承天寺。
位于今湖北省黃岡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禪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賜名承天寺,其規模僅次于開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門橫匾上有金光閃爍的“月臺”兩字,故又名月臺寺。
2、作者簡介。
下面我們共同來回顧蘇軾的相關資料。比比看誰掌握的好。同學們回答的非常好。
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朱德這樣來評價:“一門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詩賦傳千古,峨眉共比高。”
法國《世界報》這樣評價他,“居廟堂之高,心憂黎民,勤于政務;處江湖之遠,盡職盡責,為善一方。在朝期間,他直言敢諫,不懼權貴;在貶期間,他抗洪滅蝗,賑貧救孤。他俯仰無愧于天地,心無名利雜念,遂有閑心領略江山風月,寫下無數傳世杰作。”
這樣一位俯仰無愧于天地,領略無限江山風月的風流人物是在怎樣的境遇下寫下這篇文章的?讓我們了解一下本文背景。
三、品蘇軾小品。
1、背景介紹。
本文寫于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年),當時,作者被貶謫到黃州已經有四年了。元豐二年(1079),蘇軾因為被人指出用詩歌來誹謗新法,其政敵以“訕謗朝政”的罪名把蘇軾投進監獄,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烏臺詩案”。審訊歷時五個月,在多方營救下,加之神宗皇帝憐惜其才,蘇軾幸而死里逃生,被貶往黃州,充黃州團練副使(宋代閑散不管事的官職),但不準擅離該地,并無權簽署公文,沒有薪俸。他租數十畝荒地經營,筑水壩,建魚池,移樹苗,種植稻麥和蔬菜,并在坡邊自筑茅屋,號“東坡居士”。在這種情況下,作者寫了這篇短文,對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繪,真實的記錄了他當時生活的一個片段。也體現了二人即他和張懷民的深厚友誼和無限感慨。
2、誦讀課文,整體感知。
(1)找生字、讀準音
(2)看斷句、品節奏播放《高山流水》,品味古典意境。
3.看注釋、通文意
4.測一測,你記住了嗎?
5.試一試,你能行。翻譯下列句子:
6.全文譯文:
四、與蘇軾對話。
1、第一段閱讀過程中你讀出了哪些信息?產生了哪些困惑?
資料鏈接一:寫作背景
元豐二年,蘇軾由于和當時主張變法的王安石政見不同,作詩諷刺新法,被捕下獄。出獄后,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這是一個有職無權的閑差,于是他在郡城舊營地的東面開荒種地,有時游樂于山水間,詠唱江山,感懷英雄,抒發郁悶心情。
資料鏈接二:政治上失意的蘇軾
蘇軾政治上既反對王安石比較急進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馬光盡廢新法,因而在新舊兩黨間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蘇軾累官至端明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因譏諷朝政被貶任杭州通判;歷徙湖州、黃州、常州。哲宗嗣位,召至京師,任中樞舍人、禮部尚書。后又與司馬光面爭新法“不可盡改”而出知杭州。后又因哲宗親政啟用新黨,他又被一貶再貶,直至貶到海南,宋徽宗登基大赦天下,他北返時在常州逝世。
資料鏈接三:
張懷民:名夢得,清河人,他于元豐六年貶謫到黃州,初到時寓居在承天寺。曾筑亭于住院所之旁,在那里可以縱覽江山的勝概,蘇軾名之為“快哉亭”,并寫了一首《水調歌頭》詞贈他,詞中有“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的名句。蘇軾之弟蘇轍也為他寫了一篇《黃州快哉亭記》,文章中說張懷民雖然屈居主簿之類的小官,但他心地坦然,不把遷謫放在心上,公務之暇,以山水怡情悅性,處逆境而無悲戚之容,是一位有過人的自制力和性格倔強的人。
共同賞月的.人應當是志同道合之人,有著高雅志趣,浩然正氣,心胸坦蕩的人。世上那些庸俗勢利之徒,是不配來與自己共同賞月的。作者只尋張懷民,一方面表明他志趣高雅,而世上庸俗之人太多,少有志同道合者;另一方面也暗示其處境,無人敢與之交往。
五、與蘇軾共賞月色
作者是如何描寫月色的?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全班齊背誦讀。
承天寺庭院之中真的有這樣一汪水塘嗎?沒有。你從哪一個關鍵詞得出的結論?那么這里主要采用的是什么寫法?比喻
將月色比作積水,將竹柏比作藻荇,突出怎樣的特點?空明交橫
此外還采用了怎樣的寫法呢?從描寫的角度來看采用的是正側面描寫相結合的寫法,從景物的狀態來看是動靜結合的手法。從而進一步突出怎樣的特點?
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似真似幻
蘇軾《水調歌頭》中也曾有非常經典的描寫月光的句子,你還記得嗎?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小結:《水調歌頭》句,用擬人的手法把月光擬人化,使其有了人的性情,真切感人;善解人意,輾轉陪伴無眠之人。
本文寫月而不見月,以“積水”“月色”,用水的“空明”展現月的“皎潔”“空明”;僅此還不夠,又以“藻荇”襯托水的真切,烘托月光。動靜結合,如此層層設喻,別出心裁,將這清美的月光寫到了極致。
難道承天寺的院子里只有竹子柏樹,就沒有其他植物嗎?
蘇軾《于潛僧綠筠軒》中有這樣的句子: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
蘇軾很喜歡竹子,寧肯不吃肉也要有竹子作伴。對居住環境都有相當高雅的品味,這是對竹的高度評價,自古就有梅,竹,菊,蘭歲寒四友。把這些植物人性化了,而竹是代表著超凡脫俗,清新高雅。居住的地方必須有竹子生長,哪怕那里離鬧市太遠而沒有肉吃;沒肉吃充其量叫人缺少點力氣,而沒有竹子的居所就會令人落入俗人之列。由此細節也可見作者的人生的追求。
六、覓蘇軾知音。
過渡:人生難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難覓。在夜游期間作者的心情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夜游期間,作者的心情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結合參考語句分析。
小組討論。
你認為“閑人”是指什么樣的人?“閑人”指誰?為何自稱“閑人”?
“閑人”二字表現了蘇軾怎樣的復雜情感?
明確:
1、貶謫的悲涼:一個“閑”字,反映了作者當時身為“閑”官的現實,有一種惆悵、悲哀之意;
2、賞月的欣喜:天下不乏良辰美景,閑適自得得以賞此美景;
3、人生的感慨:作者對世人忙碌于名利而辜負了美景的慨嘆,
4、漫步的悠閑:自己安閑自適,能夠安然賞此美景;
作者品過人生百味,抒發無盡的人生慨嘆,最終淡然處之。
正是這種難言的孤獨,使他徹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鬧,去尋找無言的山水,……他漸漸習慣于淡泊和靜定。艱苦的物質生活,又使他不得不親自墾荒種地,體味著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這一切,使蘇東坡經歷了一次整體意義上的脫胎換骨,也使他的藝術才情獲得了一次蒸餾和升華,他,真正地成熟了--與古往今來許多大家一樣,成熟于一場災難之后,成熟于滅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窮鄉僻壤,成熟于幾乎沒有人在他身邊的時刻。
——余秋雨《蘇東坡突圍》
江山風月本無常主,閑者便是主人。
——蘇軾《臨皋閑題》
照野彌彌淺浪,橫空隱隱層霄。障泥未解玉驄驕,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風月,莫教踏碎瓊瑤。解鞍欹枕綠楊橋,杜宇一聲春曉。
——蘇軾《西江月》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已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蘇軾《臨江仙》
這就是蘇軾蘇東坡:
他率性自然,敢于袒露真性情;他詩意面對逆境、智慧面對得失;他超然于世俗名利、擁有空明自的心靈;他始終熱愛自然、熱愛生活,身在俗世卻能發現別人即便在天堂也無法感到的美……他的一生是載歌載舞的一生!
讓我們背熟全文,用一生去慢慢體會他那如汩汩清泉流瀉而出的美妙情感,那如空明月色傾瀉而下的快樂!
請用現代漢語描繪此句所呈現出的畫面,以此指導學生如何使描寫形象生動。寫法要點:
1、恰當的修飾語;2、準確的修辭手法;3、適時的聯想與想像;4、作者的主觀感受等。
參考示例:
皎潔的月光如水般傾泄而下,灑滿了整個庭院,鋪了一地銀白。微風徐來,翠竹舞動,柏枝搖曳,又恰似那水中的藻荇。好一個靜美的月夜,怎不叫人癡迷留戀?又怎能讓人忍心入睡?
《記承天寺夜游》教案5
教學目標:
1、讀通文意。
2、領悟心境。
3、賞析美景。
教學重難點:
1、賞析月景的特點及寫法。
2、領悟作者復雜的心境。
教學方法:誦讀法、競比法、質疑法、討論法。
媒體設計:計算機課件
教學步驟:
一、設置情景導入課文。播放一組月色圖讓大家欣賞。
導語:人們常說:“月色如畫”,在攝影家、畫家眼中如此,在散文大家的筆下也毫不遜色。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古代散文《記承天寺夜游》欣賞一下散文大家蘇軾筆下的月色圖。
二、簡介作者。
請學生交流收集的有關作者的信息,用多媒體展示蘇軾的生平,讓學生摘要做筆記。
三、讀熟課文。
自讀課文,就難讀的詞或句子進行圈點,小組討論解決,如仍有疑問則向老師提出,多媒體展示重點詞句,讓學生當堂鞏固。然后熟讀課文(可按下列步驟進行:個別朗讀——學生評說——再聽范讀——一起朗讀)
四、讀懂課文。
1、請學生結合注釋和已學過的知識,或查閱工具書自瀆理解,有疑問可同桌交流,也可提出大家一起討論解決。
2、請一個同學用現代語言表述文章大意。
五、讀課文,欣賞月景。
1、這篇散文寫了一件什么事情,一句話概括。
2、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劃出文中寫景的句子。(多媒體展示“賞月圖”)
3、這一句主要寫了哪些景物?
4、這些景物都是客觀實景嗎,體會“藻荇交橫”的妙處。
5、討論如將“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改為“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橫”,表達效果一樣嗎?
6、學生用詩意化的語言描述這幅月色圖。
7、有感情的朗讀此句,當堂背誦。
六、感悟作者復雜的心境。
1、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蘇軾與張懷民漫步在這冰清玉潔、寧靜淡雅、如詩如畫的月色之下,其心境如何呢?快速瀏覽全文,找出文章中能表達他此時心境的一個字。并結合文章中的詞句加以品析。
2、作者為什么會如此清閑、悠閑呢?我們來看作者是在何時何地寫的這篇散文?(多媒體出示文章的寫作背景)
3、他遭受冤屈而被貶謫,成了有職無權的.“閑官”,按照常理,遇到這樣的打擊,他的心情應該如何呢?
4、但他卻表現得那樣的灑脫、安閑,可見其是一個怎樣的人?
5、作為一代大文豪、一個大政治家,他想不想做一個閑人呢?
6、朗讀最后一句話,讀出感慨萬千的語氣,體會作者復雜的情感。
7、一邊欣賞優美的月色圖,一邊配樂有感情朗讀全文。
8、開展背誦競賽。
七、拓展延伸。
月亮在詩人的眼中是一個有情之物。回憶我們讀過的有關月亮的古詩文,用下列句式進行賞析。
“我欣賞詩(文)的
一句,它寫出了月亮,
表達了詩人情感。”
《記承天寺夜游》教案6
【教學目標】
1.熟讀并背誦全文。
2.學習本文寫景抒情的語言。
3.感悟作者的人生態度,理解作者的心境。
【教學重難點】
學習本文寫景抒情的語言。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播放歌曲《但愿人長久》,感受歌者和詞人蘇軾所表達的感情。導入本文,共同學習體會蘇軾在這篇寫月亮的文章中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二、整體把握
1、悟讀——把握文章內容
(1)初讀,掃清字詞障礙。
(2)再讀,思考討論并回答:文章講了一件什么事情?
(3)齊讀課文,注意停頓、節奏,讀出韻味。
2、譯讀——疏通文意
(1)自讀,結合課下注釋,同桌互譯互聽全文。
(2)再讀全文,進一步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
三、研讀賞析
1、學生自讀課文,小組討論以下問題:
(1)作者為什么想著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戶外?
(2)作者是如何描繪月色的?這幅月夜圖有何特點?
(3)文中有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的`情感?
(4)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情感?
2、交流對以上問題的看法,再讀課文。
四、探究學習
1、學生自讀課文,小組合作探究,提出問題,教師準備以下問題。
(1)文中并未直接敘述作者與張懷民的友情,但字里行間卻可以看出兩個人親密無間。請試著從文中找出相關的詞句加以體會。
(2)文中“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里顯然與實際不符,因為并非每夜都能看見月色,每處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這句話的含義?
2、學生再讀課文,爭取背誦文章。
五、拓展延伸
1、當你面對如詩似畫的月色,難道你不想對蘇軾說點什么嗎?
2、請你用優美的文字把你記憶中最難以忘懷的月色描繪出來。
《記承天寺夜游》教案7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師:同學們,走進古典詩文的世界我們會發現處處有月亮的影子,這輪明月曾照亮了春江的流水,曾驚擾了鳥兒的安眠,也曾打濕了怨婦的羅衫。回憶我們所學的古詩文,你想起了那些有關月亮的名句呢?
生1: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生2: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生3: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
師:好,看來同學們對古詩文名句積累很到位。是啊,這輪明月曾牽動了無數古人的情腸,他們或借月抒發思鄉之情,或借月表達美好祝愿。當蘇軾被貶黃州,面對承天寺的這輪明月他又抒發了怎樣的情懷呢?今天,我們就同游承天寺,賞明月清輝朗照大地,品經典美文感悟情懷。(板書課題、作者)
師:同學們,對于本文的作者蘇軾,你了解多少呢?哪位同學能介紹一下你所了解的蘇軾呢?
生: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宋詞豪放派的代表作家,作品主要收錄在《宋學士文集》里。
師:對于本文的寫作背景,哪位同學知道并能介紹給大家呢?
生:宋神宗時期蘇軾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其政敵就借其諷刺新法的詩,以“訕謗朝政”的罪名把蘇軾投進監獄,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烏臺詩案”。出獄后被貶黃州,成為黃州團練副使,不得“簽書公事”,近乎于流放。
二、文本解讀觸心靈
師:升入初中以來我們學習了不少文言文,回憶一下我們都用了什么方法來學習它呢?
生1:讀課文,翻譯課文。
生2:賞析文中的句子,感悟作者的情感。
生3:需要背誦。
師:好,歸納起來就是讀-譯-賞-悟-創,這既是我們學習文言文的方法,也是我們學習的環節。
師:首先我們來聽讀,注意讀音、停頓。
師:本課有哪些字我們第一次接觸,停頓有哪些句子需要注意呢?
生1:藻、荇這兩個字注意字形,記住讀音。
生2: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生3: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師:同學們節奏劃分得很準確,下面就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注意字音、停頓。
生4:讀得很好,音很準,停頓很正確。
師:下面請同學們按照老師的剛才要求,齊讀課文。
師:同學們讀得很棒,對于本文的你們是否有深入學習的欲望呢?接下來我們疏通文意,請同學參看課下注釋,借助工具書,翻譯課文,如有疑難提出大家共同解決。
師:哪位同學有不理解的字詞?
生5:“相與”是什么意思?
生6:“庭下積水空明”怎么翻譯?
師:那位同學知道并予以解答?
生7:“相與”是共同、一起。
生8:月光照在院子里像水一樣澄澈透明。
師:解答得很好,下面請一位同學完整的翻譯課文,對課文內容充分了解。
師:譯得很好,下面請同學們在理解文章的基礎上再次齊讀課文。
三、賞析佳句品譯妙處
師:同學們,本文是一篇寫月夜小景的美文,那么文章中的哪個句子是描寫月夜美景的呢?
生1: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師:你們喜歡這個句子嗎?如果喜歡請說明理由。首先把你的想法說給你的左鄰右舍聽,然后說給全班同學聽。
生2:我喜歡這個句子,因為作者采用了兩個比喻來寫月光,寫出了月光空明、澄澈的特點。
生3:這個句子寫出了月色之明,月色之清,月色之濃。
生4:這個句子采用了側面描寫,全文無一字寫月,卻不無一字不是在寫月。
生5:這個句子既有動態描寫,又有靜態描寫,有一種動靜相承之美。
師:在同學們的品評中,我仿佛看到九百多年前的那輪明月正穿過時間的千山萬壑向我們走來,它以動靜相承的詩意之美為我們勾畫了一個淡雅而具有風韻的透明世界,在這樣的世界中豈不讓人達到物我兩忘、天地相容的境界,豈不讓人感到欣喜和愉悅呢?下面就讓我們帶著這份感情再次齊讀課文。
四、感悟情懷,體會深意
師:如此的美文,傳達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呢?請同學們看大屏幕,共同討論這幾個句子分別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結合寫作背景分析。
生1:“欣然起行”表現出作者的欣喜之情。
生2.“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表現作者孤獨、寂寞之情。
生3.“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表現了他的寬慰之情。
生4.“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表現了他的被貶的悲涼。
生5.這句話的“閑人”表現了他失意的落寞。
生6.“閑人”表現了他悠閑賞月的欣喜。
生7.“閑人”還表現了他自我排遣的達觀。
師:同學們分析得很對,蘇軾20歲即中進士名震朝野,才華橫溢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后,在城外租了50畝土地耕種借以養家糊口,生活非常窘困。在嚴酷的事實面前,他的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的夢想落空了,他的.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報國理想破滅了,他的一腔忠誠熱血就這樣被生生冷卻在了黃州的田壟中,怎能不感受到悲涼和失意的落寞呢?難得的是他沒有像白居易那樣在人生失意之時,發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哀嘆,也沒有像柳永那樣在不被賞識之際,甘心“偎紅依翠”,忍把浮名換作了“淺酌低唱”而是以一種達觀的心來面對人生的苦難,以一顆從容的心態欣賞到這樣的月白風清之景,這是多么的難能可貴呀!下面就請同學們把自己當作蘇軾,再次齊讀課文!同學們,如此文質兼美的文章同學們是否想把它永遠記在心里呢?那么就請同學們參看老師給大家提供的提綱快速背誦課文。
《記承天寺夜游》教案8
教學案例:
景福德
為了提升教研能力,營造教研氛圍,我執教了蘇軾名傳千古的美文《記承天寺夜游》。用這篇課文上公開課的老師數不勝數,其中不乏許多大家,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執教了這篇課文,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那怎樣才能上出自己獨特的味道呢?批注式閱讀,這種教學方式在現代文的教學中取得不錯的效果,決定采用批注式這種傳統而不乏創新的教學方式來執教這篇課文。我把課堂的著力點放在“學生自主批注——學生合作交流——學生展示批注”上,讓學生解讀批注文本內外所蘊含的一切內容。
教學流程;師生互相問好后,進入簡單的導入環節。
教師:今天這節課我們將采用批注式閱讀的方式,來學習蘇東坡的這篇僅有84個字的美文。經過七年級階段對現代文的學習,我想同學們對批注式閱讀應該有所了解,哪位同學來給我們總結一下現代文的批注式有哪些方法?
學生:語句和修辭的角度。
學生:我覺得可以分為四種,一種是感想式的,一種是重點字詞的批注,還有一種是質疑式,還有一種是關于課文內容的。
教師:我們來總結一下兩位同學的方法。關于批注式閱讀,若是現代文可以對文章的內容進行批注,對重點字詞從寫法的角度批注,還有從情感的角度批注,這是最基本的批注方法,當有問題的時候我們可以做質疑式的批注,學貴質疑嘛,最后一種即感悟式批注。文言文的批注和現代文批注相差無幾,但文言文有自己很重要的一條,叫做對重點字詞含義的批注,這也是疏通文義的第一步。
(課件投影批注重點詞的含義(區別于現代文)批注文章的內容;批注字詞的寫法;批注文章的情感;質疑式批注;感悟式批注;)
教師:下面我們根據這幾種方法來批注蘇東坡名傳千古的美文《記承天寺夜游》,請大家自己靜靜地讀文章,把你的所感所悟所思所想批注在課文旁。
簡單的一番話導入卻點明了本節課的教法、學法和學習內容,進而讓學生根據已掌握的現代文閱讀的批注方法過渡到文言文批注的方法,并點明文言文只有一項方法即對文言字詞的解釋是不同于現代文閱讀的批注方法的,這化解了學生對文言文批注方法的疑惑。
學生自主批注10分鐘,我在巡視查看學生的批注時,發現基礎較差的學生很難批注除了重點字詞含義以外的內容,部分學生在課前預習時也只是照搬參考資料書中的內容,而缺少個性解讀質疑,造成這結果的部分原因是我沒有在導入環節之后讓學生自由朗讀幾遍課文和課文下的注釋,于是在此過程中我提醒學生細讀文本,做到字字可品,句句可賞,并對文本做質疑式批注進行了適當引導,此時學生的思維得到了啟發,這也為后來的合作交流做了鋪墊。
教師:自主學習時間到此結束,我想集體的智慧是大家所共同期待的,下面請同學們小組交流合作討論出你所發現的美點。
學生合作交流接近10分鐘,此時我參與傾聽了各個小組的交流,并對學生的疑問進行了引導,發現集體交流后學生的思維得到更好的碰撞,思路逐步拓展了,每個小組都對文章的不同之處進行了個性化的批注,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問題。
師:同學們,停下來,我剛剛發現很多小組賞析的點很好,也提出了很有價值的問題,下面我們進入第一段的批注,請同學們齊讀一遍。
師:對這一段哪位同學來給我們第一個批注。
生:我想問個問題,“月色入戶”可以改成“月色敲門”嗎?
生:當時作者被貶官了,所以他得心情應該是有一點憂愁、悲傷,“月色入戶”的“入”字可以體現出淡淡地寧靜的氣氛,如果改成“敲門”那太過于歡快了,這和文章的內容情感不相符合。
師:這也就是說和文章的感情基調不相符。關于作者貶官,大家請看這則資料。
生齊讀助讀資料:元豐二年,蘇軾因“烏臺詩案”獲罪入獄,隨后被流放至黃州。(課件投影)
師:這則資料能更好地幫助大家了解蘇軾,解讀課文,下面請同學們接著展示批注。
生:我的問題是文章僅有84個字卻用了10個字來寫時間。
師:的確哦,古人應該是惜字如金,但作者卻耗費10個字來寫時間,這說明這個時間對作者來說意味著什么呢?
生:這時間交代了事情發生在夜晚,營造了凄清寧靜的氛圍,時間接近十五日,說明月亮比較圓,為下文美麗的月色做鋪墊。
師:你是解答了交代時間在文中的作用,還沒有回答出為什么用10個字來寫時間。
生:我覺得應該是作者對這件事情非常的重視,因為她覺得這是他人生的一個折點,他從被貶黃州的那種人生的低潮,經過這一夜欣賞月色,把所有的事情都看開了,對人生有了感慨。
師:回答的太好了。(師生鼓掌)還有同學對第一段批注賞析了其它句子嗎?
生:第一句話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和夜游的起因,“欣然”看出了作者心中的興奮和喜悅,“欣然”這個重點字詞翻譯為“高興地樣子”。
師:作者在這樣的.夜晚,是否最開始就很高興呢?
生:不是,“解衣欲睡”流露出的是作者的憂愁,因為作者被貶官了。
生:我覺得“月色入戶”和后面“欣然起行”有點聯系,月色淡淡的,有寂寞的氛圍,這把作者空虛寂寞的心情引出來了,看到月色很美所以他的心情變得高興,就想出去走一走來平息下自己的心情。
師:也就是說他想通過欣賞月色來解除心中的孤獨寂寞之情。
生:其實我覺得“解衣欲睡”更加直白地體現作者的孤單,因為此時的家家戶戶都一起進入夢鄉了,而作者一個人卻孤孤單單的只好睡覺。
生:我有補充,我重點賞析的是“月色入戶”,月亮什么時候才會把屋子里面照的非常明亮呢?說明當時的月亮真的是非常的亮,沒有云層遮擋,作者用的是“入”,而不用其它的動詞,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月亮照進來的動態美,然后,一般來說,那些達官貴人的屋子都是遮蓋的嚴實,月亮不會那么輕易地照進來,這就說明當時蘇軾的房子并不是那么好。
師:也就是說他得房子比較簡陋,那么我就想問大家“戶”指的是“窗戶”嗎?
生齊答:不是,指的是“門”。
對于文章第一部分的批注,同學們既有對文言字詞的批注,如“欣然”、“戶”,又有對情感波瀾的批注,既有對文句內容的批注,也有對字詞從寫法角度的批注,更難能可貴的是,學生能站在全篇的高度,提出深刻的問題如“為什么用十個字來寫時間”,而同學能妙語解讀出“這是蘇軾人生的折點”來說明強調這個時間的重要性,他們還能通過想象從“月色入戶”讀出蘇軾屋子簡陋的狀況,這其中有些問題是我在備課時根本就沒有考慮過的問題,可見之前的個性化自主批注和小組交流是非常成功的,也說明學生的閱讀能力是不可估量的。
師:同學們批注地非常好,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第二段,請大家齊讀一遍。
生齊讀: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課件投影)
師:這一段緊承上文,哪位同學來展示批注?
生:我想問個問題,為什么作者馬上就會想到張懷民而不去找其他的人?
生:因為當時的張懷民和作者一樣,也是被貶到黃州了,兩個人都抑郁寡歡,所以兩個人的心是相同的。
師:我們用一句詩歌來形容就是
生齊答:同是天涯淪落人
師:關于張懷民,老師這里也有一則資料來幫助大家理解,大家請看。生齊讀:張懷民,元豐六年被貶黃州,居住在承天寺,張懷民雖擔任小官,但心胸坦然,公務之余,以山水怡情悅性,處逆境而無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課件投影)
師:關于這一段,還有同學賞析其它的字句嗎?
生:古代的人,不是都喜歡在坐在一起賞月嘛,當時的月亮也非常的圓而明亮,那為什么作者要和張懷民一起走在中庭,而不與張懷民一起賞月呢?
師:作者和張懷民走在中庭是去干嘛呀?生齊答:賞月。
師:那老師有個問題,他們是怎樣去賞月的?
生:散步,“步”字體現出來了。“步”字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是清靜的,沒有被貶黃州的時的憂郁。
生:我想提兩個問題,第一個是為什么作者不一個人孤行而要去找張懷民呢?第二個問題是如果張懷民睡著了,后文會怎樣發展?
生:因為作者本來就覺得很寂寞,他想找個人來聊天散步,這樣可以抒發自己的被貶黃州的抑郁寡歡之情。
師:也就是說把一個人的痛苦分擔給另外一個人,那么痛苦則減少一半。
生:因為此時的月色是非常美麗的,作者突然興起,想找人與他分享這美景。
師:也就是說把一個人的快樂同另外一個人分享,則變成了兩個人的快樂。第二個問題誰有見解呢?
生:我想他還會去找其他的人。
生:我覺得可能會像上個問題一樣,蘇軾會一個人在那散步賞月。
生:我覺得他會坐在椅子上,喝著酒,靜靜地抒發心情。
師:你認為他會把酒問青天。看來后文的發展是無可預料的。
學生的質疑式批注可以說是這部分批注的亮點,由這一兩個問題而把內容和情感都解讀出來了,不足的是對于重點字詞“遂”和“相與”沒有提醒學生注意,處理最不好的一環是關于學生提出“張懷民睡著了后文該如何發展”的問題時,我有點措手不及,只是純粹地順著學生的思路走,而沒有逆向引導學生,反問一句“張懷民會睡著嗎,如果張懷民不是和作者有共同遭遇的人,蘇軾會馬上就想到他嗎?”,以此來證明蘇軾是找對了人的,進而說明兩個人志同道合。
師:作者在這中庭見到了怎樣美麗的月色,請大家齊讀原文。
生: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課件投影)
生:這句話用了比喻的手法,“積水空明”寫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橫寫出了竹柏的清麗淡雅,渲染出一個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似真似幻的美好境界,也與前文蘇軾要欣然起行相照應。
師:空明是什么意思?
生:水的清澈,這里形容月光的澄澈。
生:我覺得這一句寫出了他們真的是無事可做,也說明了他們被貶心情的憂郁和淡淡的哀愁,體現了下文的“閑”字。
生:我覺得這一段最好的地方就在于無一字寫月,但它所有的比喻都寫出了月光的美麗、澄澈、空明。他省略了本體“月光”。
師:作者這時發現了月光了嗎?
生:應該還沒有,可能是他低著頭走著走著,后來看到竹柏的影子,才發現是月光。
師:如果我把這句改為“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橫”,那也是在寫月光啊,可不可以呢?
生:它有一個“蓋”字,說明作者是恍然大悟才發現是月光的,可能開始作者低著頭走以為踩到了水,結果發現不是,所以才抬頭發現是月光照耀下呈現出竹柏的影子。
生:承天寺應該是有很多植物的,為什么作者只寫竹柏這兩種植物呢?
生:我覺得竹子光禿禿的,可以體現作者的空虛寂寞之情。
師:這似乎沒有理解到位,想想竹柏象征著什么?
生:我覺得這里作者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因為竹柏是非常的堅強,有一句話說“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作者想拿松柏來比喻自己不慕名利,追求悠閑淡雅的生活。
在這部分,學生對重點字詞“空明”進行了批注,并從寫法的角度賞析出了比喻的妙處,在我的引導下,讀出了“蓋”字的意味,還通過想象猜測作者由低頭散步到抬頭望月這一微妙動作的轉換。學生通過引用《論語》里寫松柏的句子,感悟出作者選竹柏二景的深刻含義。不足的是對于基礎稍差的學生來說,應該讓他們準確地把這句話翻譯出來,那樣理解起來可能更容易一點。
師:看到這美麗的月色,作者發出了怎樣的感慨呢?請大家齊讀最后一部分。生齊讀: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課件投影)
師:這一句可謂筆力千鈞,哪位同學對此進行賞析了呢?
生:每一個夜晚都會有著美麗的月色,竹柏也是隨處可見的,但是像作者和張懷民這樣被貶官,但心境依然高雅、淡泊名利的閑人卻很少見,他們本來都處于不好的環境之下,但他們一直都有良好的心態,對未來都抱有希望,所以這句話中的“閑”字能體現他們的豁達。
生:我想賞析“但少閑人”四個字,如此美好的夜晚卻很少有像作者這樣的閑人去賞月,側面看出大多貶謫的人都是熱衷名利,被世俗之事所困,所以很少有人出來賞月。
師:作者有發現美的眼睛和心情。
生:這句話表現了作者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和漫步的悠閑。
師:也就是說一個“閑”字包含著復雜的感情。
生:我想問個問題,那時是晚上,很少人會去工作了,都是閑在家里,為什么作者還說很少人閑著呢?
師:也就是說怎樣理解“閑”,字?
生:清閑。
師:那是不是所有清閑的人都可以看到這美麗的月色呢?
生:應該有不追逐名利的性情,他會拋開雜事去賞月,而那些熱衷功名的人都去處理繁忙的公務了,所以作者被貶了還有會閑情雅致去賞月去發現美。
師:也就是說不僅僅要有閑的時間,還要有閑的心境去賞月。總結一下這篇文章,同學們從語言、情感、寫法來對文章進行了批注式閱讀。
這一部分的難點為對“閑”字的理解,也就是學生問到的問題,“明明大家在晚上都不用工作,閑下來了,為什么作者還說少閑人”。可見閑不僅僅指政治上的清閑,還指的是閑情雅致。“閑”字不僅包含悠閑、欣喜,還有被貶的淡淡悲涼,但更多的是作者面對挫折的豁達樂觀。學生能理解到這樣的深度,那整篇文章的難點也突破解決了。如果我此時強調一下重點字詞“但”為“只是”的含義,可能學生更能理解那種嘆息的意味。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用批注式閱讀的方式讀了一篇美文,解讀了蘇軾這個人,而且了解了蘇軾的豁達、樂觀以及他被貶的悲涼和排遣悲涼的自我方式,最后請同學大聲地朗讀課文。生朗讀課文,下課。
課后反思:
《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評價的能力。”批注式閱讀是一種以問題研究為載體,以主動探究為核心的傳統的但非常有效閱讀教學實踐活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思維處于動態之中,他主動地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設身處地與文本進行廣泛深入和全方位的解讀,從各個層面對文本進行理解、感悟、闡釋、發現和點評,并直接在課本上圈點勾畫,注明自己的思維軌跡,打上自己的認識烙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從而獲得自我發展的過程
在這篇文言文的教學中,我第一次嘗試運用批注式閱讀方式進行教學實踐,在課前的3分鐘內,讓學生根據現代文批注的感悟總結出批注式閱讀的方法,并指出文言文和現代文閱讀不同的一處,即對文言字詞含義的批注來疏通文義,這打消了學生心中對文言文批注的疑慮,這樣不同層次的學生可以根據這些方法的提示來自主批注。接著用了整整十分鐘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感悟、理解、質疑、賞析,這是批注式閱讀的基礎。接著又用了將近十分鐘讓學生小組交流談論,這是批注式閱讀的展示環節做進一步的鋪墊。這樣一來,一方面以學生的自讀自主批注為基礎,重視學生的個性化理解,一方面注重學生間的互動,充分開展合作、交流與分享的討論活動,從而在理解認同文本的基礎上能創造性地解讀文本,從而提升文本的價值,使文本解讀能更深刻,以期達到超越文本的目的。
整堂課用了二十分鐘讓學生展示批注。我把課文分成了四個部分,邊朗讀邊展示批注。學生有對重點字詞的批注,這樣讓基礎較差的學生也有發言權,對文章內容的批注讓學生在疏通文義的基礎上進一步了解課文所寫的內容,對“解衣欲睡”、“欣然”、“步”等字解讀出了作者情感的變化,對“入”、“蓋”以及寫景之句,學生從寫法的角度進行了更深入的批注,能解讀出文本以外的信息,初步超越了文本,最精彩的是學生的質疑式批注,可謂驚喜連連。從“為什么用十個字來寫時間”解讀出這個時間為蘇軾人生的折點,到“月色入戶可否改成月色敲門”解讀出文章以淡淡哀愁為感情基調,再到“蘇軾為什么馬上就會想到張懷民”解讀出兩人有相同的遭遇。從“可否去掉蓋字”解讀出作者賞月時由低頭到抬頭這一恍然大悟的情景,到“為什么只選擇竹柏這兩種植物”解讀出蘇軾的堅強和淡雅心境,再到“為什么大家晚上都閑下來了,但蘇軾卻還說閑人很少”解讀出閑字不僅指政治上的清閑,還指心中的閑情雅興。盡管作者被貶官卻還有這種閑情雅興,說明作者的樂觀豁達。學生的種種批注可以說是源于文本但又超越了文本,讀出了文本沒寫出來的眾多信息,對文章的精美之處、對蘇軾的閑情豁達都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整堂課也符合“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課改精神,讓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在這節課上,我也留下了許多遺憾,首先是面臨學生提出我沒有預料到的問題時,缺少應有的教學機智,如學生拋出“如果張懷民睡著了,后文該如何發展時”,我沒有進行很好的引導,不會以此反向證明蘇軾是找對了人,說明蘇軾和張懷民是志同道合之人。這提醒自己以后開展批注式閱讀教學時,解讀文本要更細致更全面,做到心中有數。其次是這堂課缺少學生自由讀書背書環節,如果在自主批注前,給三分鐘讓學生自由讀,那更多基礎較差的學生能收獲更多,在課文批注展示完后,節省出兩到三分鐘,讓學生自由背誦這短小精煉的文字,那全班同學的收獲會更大。
總之,在文言文中開展批注式閱讀教學方式,能讓課堂更生動,能讓學生的思維更活躍,能讓文本的解讀更深刻,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吧。
《記承天寺夜游》教案9
課型:
精讀
教學目標:
1、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詞。
2、理解文章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感情。
教學重難點:
1、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詞。
2、理解文章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感情。
教學設想:
《記承天寺夜游》對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極其生動形象的描繪,真實地記錄了作者當時生活的一個片段,透露出他在貶謫中感慨深微而又隨緣自適,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在學習時,除了對字詞的疏通外,重點是體味文章凝練含蓄的語言,并從中感覺作者的特殊心境。
教學方法:
學生自己合作探究式學習基礎上,教師加以引導。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自古以來文人墨客就對月有一種特別的青睞,月極易勾起人的想象,(足以使人憂傷、惆悵),這是古人對月亮的特殊情結,也是一種心靈上的宣泄與洗禮。
今天,就讓我們穿越千年時空,到承天寺與蘇軾一起夜游,走進他的內心世界。
二、新授課程
(一)初讀課文,疏通文意,初步把握文章的內容和情感
1、請大家自由朗讀課文,自己確定字詞的讀音和句讀。
2、聽配樂朗誦,確定字詞的讀音和句讀。
3、請大家在音樂聲中,輕聲朗讀課文,做到讀通、讀懂意思,如果有不理解的字詞含義,句子翻譯可以和同學交流一下,或者舉手問我。
4、齊讀課文
(二)再讀課文,深入感受
1、一個深秋的夜晚,蘇軾為什么會想到夜游?結合文句來談一談你的理解。
生交流
師組織:
當時月色很美,“月色入戶”,深秋之夜,萬籟俱寂,月光悄悄地進門來了,整個堂屋因月光而明亮、生動起來。看到如此美的月色,蘇軾有什么反映?(你能體會這“欣然起行”包含的作者的情感嗎?
生交流
師組織:
“欣然起行”面對如此之美的月色,作者一天的疲倦一掃而光,睡意頓消,披衣而起,充分顯示了月光帶給他的喜悅,蘇軾的自得其樂,辛性而為,隨意而行。(襯托月色的美妙)
如此美的月色,若有人能共享,更是一件樂事,但蘇軾為何會單身想到與張懷民一同夜游呢?你能否結合文章來談談你的感受。
生交流
師組織:
張懷民與蘇軾是一類人,品格清高超逸。
“念無與樂者”出游當然要找志趣相投的人了,這里,蘇軾很自然地將張懷民與自己歸為一類,認為懷民“可與樂”推測一下張懷民是一個怎樣的人?
“遂至承天寺”遂至二字表面看來很輕淡,好像不假思索,實際包含能一同賞月者只有一個人,非張懷民不可,可見張懷民在作者心中地位。
“尋張懷民”面對如此良夜,張懷民一定不會蒙頭大睡吧,他很可能也在賞月,只是不知他是庭中賞月,還是出門賞月,因此需要尋他一尋,兩人交往很深。
“懷民亦未寢”“亦”一種如我所料的自得感,體現兩人心意相通,因此可見,蘇軾認為他與張懷民是一類人,志趣相投的人,因而選擇與懷民一同夜游。
投影張懷民資料:
1083年貶黃州,初寄居承天寺,張懷民雖屈居主薄之類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絕不掛懷于貶謫之事,公務之暇,以山水怡情悅性,處逆境而無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2、兩個志趣相投的人夜游時,看到怎樣的景致呢?
生交流
師組織: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葆荇交橫,蓋竹柏影也”,跟隨音樂細細品味這18個字,想象一下這是怎樣一幅畫面?
學生賞析、交流(2-3個學生)
(可以輕讀,閉上眼睛想象一下)
師:我發現大家在描述時都提到了月光,我們仿佛也沐浴在如水的月光中,但這18個字里有沒有提到月?(沒有)那么,蘇式是如何把月色寫得如此空明、澄澈、皎潔的呢?
生交流
師組織
(1)比喻以隱喻先聲奪人,造成一種庭院積水的錯覺,令人有水月莫辨之感。
(2)以實寫虛,以有襯無,創造一個澄沏空靈的透明世界。
這正如后人“不著一學,盡得風流”
3、王國維說過“一切景語,皆情語也”,作者無意識中寫下的景色會透露他的內心世界,那么,東坡所寫之景表現了他怎樣的內心世界?(心境)
生交流
師組織
他能拋開世俗的煩惱,忘卻了自身被貶謫的不幸遭遇,只有眼前這片美妙空明的世界,可見他的內心是平靜,纖塵不染的。
4、這18個字既讓我們看到了美妙空明的月光,又看到蘇軾此時的心境,那么,蘇軾本人又有怎樣的感慨呢?
生交流
師組織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那么,我們怎么理解蘇軾的這一番感慨呢?說說你的看法。
理解:“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象征美景處處有。
“閑人”(1)字面意義上:身為閑官的事實,自嘲
(2)安閑自在的心境
(3)淡淡的惆悵,空有一腔抱負
(4)對當時人汲汲于名利的.不屑
5、回頭看課文短短84字,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蘇軾是一種怎樣的人生態度?
生交流
師組織
豁達、樂觀
這種豁達、樂觀的處世態度在逆境中尤為可貴、可敬,我們一起看看他的一生吧打出投影:
他頻遭貶謫,一生歷典八州,身行萬里,走過無數窮山惡水,卻都如處天堂,他說:“此心安處是吾家。”
他被無數小人中傷下獄,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見識了人間萬千丑態卻說:“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是好人。”
師:他在如此坎坷的人生經歷中,始終保持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折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將近千年之后,的另一位文學大家林語堂在《蘇東坡傳》中這樣說“我們所得的印象是,他的一生是載歌載舞,深得其樂,憂患來臨,一笑置之。”不僅人對蘇軾有著近乎崇拜的感情,法國《世界報》在評說“影響世界十大名人”時,這樣他“他俯仰無愧于天地,心無名利雜念,遂有閑心領略江山風月,寫下無數傳世杰作。”
三、
短短84字讓閑人蘇軾踏著如水的月光步入了經典,他空明的心境,豁達的情懷親耀著獨具魅力的光彩!
同學們,面對生活的風雨坎坷,讓我們常讀讀蘇軾吧,愿我們的心靈永遠澄澈明凈,愿我們的人生更加豁達從容。
《記承天寺夜游》教案10
【教材分析】
本文選自《東坡志林》,此文是作者貶官黃州所作。本文篇幅雖小,寫景抒懷卻有獨到之處。一切都像信手拈來,卻創造了一個明凈悠閑的境界。文中十八字寫景,運用比喻手法,將隨處可見的尋常景物描繪的充滿詩情畫意,充分顯示了作者的藝術才思和豁達寬廣的胸襟。
【學習目標】
一、知識和能力目標
1、本課的文言實詞、虛詞。
2、了解作者和寫作背景。
3、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4、領悟作者簡潔精妙的寫景抒情的寫法。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朗讀以至成誦,在讀的過程中把握文意,體味文章的感情基調。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感受作者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執著情懷,學習他面對逆境時達觀處世的從容心態。
【學習重點】
1、朗讀,把握文意。
2、體會寫景的妙處,領略作者情懷。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古人無論是在得意還是失意時都喜歡以風花雪月寄托自己的情懷,蘇軾也不例外,在他被貶黃州抑郁不得志時就借用月光將自己的感情釋放了出來。
出示課題(幻燈片1)
──為了大家在學習時有跡可尋,不至于茫然不知所措,我先給大家出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和總體要求。
出示學習目標(幻燈片2)
──在大家明確了這一節課的目標后,我要向大家發出一次又一次的.挑戰,大家敢于應戰嗎?
挑戰第一關──蘇軾知多少(幻燈片3)
(自查資料,將有關蘇軾的資料展示給我們,以達到資源共享。)
──好,同學們查找資料既全面又迅速,那么請看
挑戰第二關──看誰讀得好(幻燈片4)
二、配樂朗讀(幻燈片5)
三、自學指導(古文閱讀方法 幻燈片6)
古文閱讀三字經
讀一遍,找生字。讀兩遍,斷句子。
讀三遍,看注解。讀四遍,握文意。
(自由讀齊讀賽讀)
──第二關同學們過得很容易,下一關就沒有這么容易了。
挑戰第三關──改寫之中理文意(幻燈片7)
四、自學指導(即幻燈片8)
1、改寫課文:以散文化形式,或新詩分列句式,將課文內容改寫成幽默、趣味、口語化或兼而有之的文字,且能籠蓋全篇文意。
2、共同欣賞講評。
五、班內交流
品評范文(幻燈片9~12)
──到此為止,大家已經過了三關《三國演義》中關云長千里護送皇嫂,出五關斬六將,看來大家過關斬將的本領也不錯嗎?我的給大家設個難關。
挑戰第四關──看誰做得好(幻燈片13)
1、喜歡文中寫景的句子嗎?主要寫得是哪種景物?如果喜歡說說理由。(幻燈片14)
討論交流。
2、我們身邊有許多閑人,文章中的閑人與他們一樣嗎?(幻燈片15)
六、創新作文(幻燈片16)
月總是文人墨客的愛物,詠月文章數不勝數。課文作者寢而見月,見月而起,起而尋友,尋友賞月,以水喻月,最后寫出了在空明的月色中對人生哲理的領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是啊,何夜無月。請以月為話題寫一篇700字的作文。
七、小結
同學們,這一節課大家快樂嗎?還有什么疑問嗎?有疑問就對了,因為一節課的結束就是同學們探索的開始,希望同學們在以后的學習中,用心去品味生活,你的生活將會有無限的樂趣等待著你。
〖板書設計
記成天寺夜游
月景
閑人
(清澈透亮)(閑情雅致)
豁達胸襟
(不得志的郁悶)
《記承天寺夜游》教案11
教學目標:
1、體會作者特殊的心境和凝練含蓄、饒有趣味的語言。
2、學習幾個文言實詞和虛詞。
學習重點:
目標2
學習方法:
自讀、講讀、合作交流
課時計劃: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閱讀序幕
蘇軾是位才華橫溢的大文豪,但他的命運卻不太好。他因“烏臺詩案”被貶到黃州,其心情可想而知。可他善于解脫,與友人張懷民一起夜游承天寺。承天寺的月色在他的筆下,顯得澄清透明,如詩如畫。詩人陶醉于迷人的月色中,隨緣自適,自我排解,自豪地說“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現在讓我們與這位大詩人共同夜游承天寺吧。
二、閱讀主場
(一)學習小組組織對課文的閱讀。(查工具書或參考書,疏通字詞,把握文意。)
(二)抽兩三個學生朗誦,檢查學習小組組織閱讀的效果。如有問題,請學生糾正或老師訂正。
(三)指導學生翻譯課文,好的'譯文安排在組上、班上交流。教師指導中提醒學生注意下列詞句:
念無與樂者(想,考慮)(……的人)
懷民亦未寢(睡覺)
相與步于中庭(相約一起)(散步)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只是,不過)(不汲汲于名利而能從容留連光景的人)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月色灑滿庭院,如同積水自上而下充滿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錯雜,原來那是竹子、柏樹的影子。)
(四)問題討論。
怎么看待“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這句慨嘆?
這句慨嘆看似平淡,意在點睛――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趨炎附勢,奔走鉆營,陷入那茫茫宦海而不能自拔,何曾得暇領略這清虛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現了作者安閑自適的心境,當然也透露出了自己不能為朝廷盡忠的抱怨。
(五)師生一起朗誦課文,再次感受課文的美景和作者的閑適。
三、閱讀尾聲
(一)師生合作研究“探究練習一、二”
(二)解決學生預習中提出的問題。
(三)課堂背誦課文。
(四)布置作業。
向家長朗誦課文,并把課文的大意講給家長聽。抓住結尾處“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與蘇軾談心,就自己的認識看法寫一段文字。
《記承天寺夜游》教案12
【教材分析】
《記承天寺夜游》是第三單元的一篇教讀課文。這篇小品文寫于蘇軾被貶黃州期間。全文僅80余字的文言文,卻運用記敘、描寫、抒情等多種表達方式,創造了一個清幽寧靜的藝術世界,傳達了作者復雜微妙的心境。
【教學目標】
1、誦讀:熟讀成誦,欣賞文章的語言風格,讀出文章的韻味。
2、積累:積累文言字詞,學習寫景手法。
3、感悟:探究關鍵字詞,感受作者復雜微妙的心境,領悟作者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
1、熟讀成誦,欣賞文章的語言風格,讀出文章的韻味。
2、積累文言字詞,學習寫景手法。
教學難點:探究關鍵字詞,感受作者復雜微妙的心境,領悟作者的人生態度。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同學們,我們一起朗讀課文,走近蘇軾。
1、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因“烏臺詩案”獲罪入獄,隨后被流放至湖北黃州。他的“東坡居士”號就是在黃州種田時起的,這個地方叫東坡,現在聽起來是一個雅號。這篇文章就是寫于作者貶官期間。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一)初讀課文,讀準字音,讀出古韻。
1、用你自己喜歡的方式通讀全文。
自學指導:結合課文下注釋,讀準字音,讀出節奏。
2、老師范讀,拖音讀“念”、“蓋”、“但”這三個字。
“念——無與為樂者”,有一點寂寞之感;“蓋——竹柏影也”,有一點興奮;“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有一點感慨之情。這三個字把它們的音節拖長一點,文言的味道就出來了。
3、學生齊讀課文,模仿老師的'語音處理方式。
(二)再讀課文,讀出寧靜的氛圍
第一:語速緩一點;
第二:音調低一點。輕聲地朗讀,注意那三個字的拖音仍然要保持。
三、品讀課文,對話文本
1、文言積累
結合注釋翻譯課文,劃出不懂的。同桌交流。全班提問,共同解決。
重點詞匯報積累:
戶:單扇門木蘭當戶織。——《樂府詩集·木蘭詩》
步:名詞作動詞散步
蓋:大概是蓋以誘敵——《狼》
但:只是但當涉獵————《孫權勸學》
2、品讀析文
讀標題,你有什么想問的嗎?
預設:為什么要夜游?和誰一起游?夜游時看到了什么?這次夜游給作者帶來怎么樣的思考。他為什么要寫下這篇文章?
通過以上的問題,需要落實:
(1)夜游的原因:月色優美
(2)和誰一起游:張懷民
補充張懷民的簡介:1083年被貶黃州,初寓居承天寺。雖屈居主簿之類小官,但心胸坦然,決不掛懷遷謫之事。公務之余,以山水怡情悅性,處逆境而無悲戚之容,為品格清高超逸之人。
(3)夜游時所見: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品析景物描寫的妙處。
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從中可看出這幅月夜圖有什么特點?(皎潔,空明給人以無限的想象)“蓋”的妙處。(疑惑—恍然大悟—欣喜)
四、合作探究,分析情感
作者的思考:何夜無月,何處無松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1、全班討論“閑人”的韻味。
2、同學各抒己見,老師予以點撥。
閑人:勾連“閑敲棋子落燈花”“人閑桂花落”“偷得浮生半日閑”可感受到兩人夜游時的心境:空靈自在,悠游自如。
閑人:勾連兩人的政治處境,作為貶謫之人,無職無權(閑置),清閑無比(空閑),內心悲涼無可訴說。
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因“烏臺詩案”獲罪入獄,隨后被流放至湖北黃州。蘇軾所任職的黃州團練副使無職無權,只是一個虛名。
雖是“閑人”,為何會有一個“但”字?表轉折,表明兩人超拔不群,迥異流俗之意。
請在理解的基礎上美讀“何夜無月……”。重點“閑人”,“但”。
五、拓展延伸,溫故知新
1、想想作者寫這篇文章的原因
探究作者復雜的心情: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
2、“昔人論詩,有景語情語之別,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王國維《人間詞話》
分享你接觸的“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詩詞文章。
3、走進蘇東坡,背誦全篇。
六、附板書設計
記承天寺夜游
蘇軾
閒——閑
志同道合悲涼心境閑情雅致
七、教學反思得與失:
黃枝秀
《記承天寺夜游》教案13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學會正確朗讀,掌握文言詞語用法,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
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誦讀實踐,培養語感,增加積累,感知文意。
②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體會文章中寫月色語句的精妙。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深刻體會作者雖謫居黃州,卻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無窮樂趣的曠達情懷。
二、教學重點
通過朗讀,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作者寫作本文時的心境。
三、教學難點
探究文章寫月色語句的精妙,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四、教學過程
1、誘導激發
利用多媒體展示屈原及作品《離騷》的形成背影;范仲淹作品《岳陽樓記》的寫作原因;柳宗元和他的《小石潭記》……語言總結:“諸多政治上的不得志成就了一篇篇千古文章,那么,宋代的著名文學家蘇軾在被貶之后又作了怎樣的文章來詮釋他內心的情感呢?今天,我們共同學習《記承天寺夜游》。
2、整體感知
①走近作者(幻燈片展示作者相關資料及這篇文章寫作背景資料)
②背景再現(學生適當記錄)
③多彩朗讀
A、聽讀感受意境(播放Flas朗讀課件)
B、練讀把握要點(正音、節奏、情感)
C、賞讀調動情感(以學生自己設計的形式進行小組合作朗讀,同時出示承天寺月夜圖)
3、合作交流
在誦讀聲中我們同作者同游了承天寺,但這篇古文,我們還得把他譯成一篇現代文。
A、請同學參照注釋自譯文章。
B、重點字詞小組內交流合作解決。(幻燈片展示重點字詞用法)
C、教師組織小組間展開譯文接龍。
4、深入探究
學習古文僅僅理解了字詞的含義是遠遠不夠的,還需大家就課文內容讀出自己的思考和疑問。
A、學生結合自己對文章的理解進行質疑。
B、小組內,小組間交流所提出的問題,能夠解決的當時解決,解決不了的'提出來全班討論交流后,師生共同歸納總結。(在這一環節中教師及時巡視,適時點撥)
C、如果學生在質疑的過程中,重難點不夠突出,教師應適時補充下列問題,供同學們探究(幻燈片展示)。
※你覺得文中作者敘事、寫景、抒情都扣住哪一個字來寫的?說明理由。
※文中寫出月色的什么特點?探究其寫月語句的精妙之所在,你認為這得益于怎樣的寫作技巧?
※文章結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樣情感?
5、拓展延伸
A、面對如詩如畫的月色,難道不想對蘇軾說點什么嗎?
B、月與文章有著千古的宿緣,走進古典的詩文世界,我們會發現處處都有月的影子。
6、教師小結
運用綱要信號簡明的將本節課所學知識、學法,歸納總結
7、鞏固練習
背誦課文
8、板書設計
記承天寺夜游
蘇軾
尋伴夜游
月下感嘆
庭院月色
《記承天寺夜游》教案14
教學目標
1、在反復朗讀的過程中背誦課文,把握文章內容,體味作者復雜的情感。
2、品味文中意境優美的寫景句子,學習景物描寫的方法。
3、學會查找并利用資料多角度解讀文本,感受學習蘇軾豁達的人生態度。
學情分析
《記承天寺夜游》表達了作者微妙復雜的心情。話中有詩,意蘊深遠,適合學生的誦讀學習。學生經過一年的學習,對于文言文的閱讀與學習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學習方法,但對文言文閱讀分析還不夠到位,特別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懷的文言文,講解本文時,要注意引導、啟發學生的思維,并努力創設情景,以誦讀為主,激發學生興趣,教給學生學習方法,讓學生能夠在讀中思、讀中品、讀中悟。
重點難點
1、誦讀課文、積累字詞,學習寫景方法。
2、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領悟作者的人生態度。
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講授】記承天寺夜游
一、導入新課。
有一種畫軸,且細且長,靜靜垂于廳堂之側。她不與那些巨幅大作比氣勢,爭地位,卻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潔,使人喜愛。在我國古典文學寶庫中,就垂著這樣兩軸精品,這就是宋代蘇東坡的《記承天寺夜游》和明代張岱的《湖心亭看雪》。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其中的一軸精品《記承天寺夜游》。
二、預習展示,把握文章內容。
1、請一名學生朗讀課文,其他同學從字音、節奏等方面來進行點評。
2、請一位同學大致通譯課文內容。
3、交流填寫好的表格,了解文章基本內容。
夜游的時間
十月十二日夜
夜游的原因
月色入戶,想邀人取樂
夜游的對象
貶官之人張懷民
夜游的地點
黃州承天寺
夜游的內容
庭院賞月
三、自主學篇。
2、學生結合導學提綱進行自主學習,師巡視并給予適當的指導。
自主學習要求:
找出文中描寫庭中月色的句子
1)放慢語速,放低語調。讀出夜游承天寺的一點寧靜的味道。
2)閉目想象當時庭院中的景象,感受文字繪成的“畫面”,用“步于中庭,目光所及,……”這樣的句式來描繪月景圖,品析文章寫景的妙處。
3、交流提升:
假設①:當學生想象和描述的畫面出現偏離。
比如,學生把藻荇當成真的,這樣描繪“步于中庭,目光所及,皎潔的月光灑滿整個庭院,庭院中水池里的水草交錯縱橫。”
歸納方法:翻譯入手,扣詞展開。如扣緊“如”“空明”、“交橫”等詞。同時提示這里用到層層比喻的修辭手法。
假設②:學生的想象單薄。
例如,僅從字面翻譯。
歸納方法:調動感官,合理想象。如從動靜、明暗、點面、線條等角度,調動視覺、聽覺、觸覺、心中的感覺等感官來描繪文字繪成的“畫面”之美。
四、合作探究——品月下抒懷。
1、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合作學習。
探究:文章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懷?談談你的感受。
方法指導:
1)抓關鍵詞。如:欣然、念、亦、蓋、但、閑人……
2)聯系背景。如:念無與樂者,蓋竹柏影也,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3)感同身受。關鍵是要:設身處地,感同身受。
4)由景悟情。如:寫月景句
2、交流展示小組學習成果,師引導提升,突破難點:
其實這篇文章作者的情感還是比較復雜的,你能從文中找出最能體現作者復雜情感的一個詞來嗎?(閑人)如何理解“閑人”?
師出示相關資料幫助學生理解閑人的含義:
資料一:
21歲高中進士:“奮勵有當世志”,“致君堯舜,此事何難”。
38歲任密州太守:“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40歲任徐州太守:治理水患,力挽狂瀾。
43歲(元豐二年)任湖州太守。同年,以誹謗嘲諷新政的罪名被捕入獄。
44歲(元豐三年)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
資料二:
蘇軾的一生屢遭貶謫,歷經八州,身行萬里,但始終釋然安然。蘇軾因反對王安石,主動自請外任,被貶職,任杭州通判,遷知密州、移知徐州。元豐二年(1079年),因“烏臺詩案”罪貶黃州(今湖北黃岡)任團練副使(相當于現代民間的自衛隊副隊長),有名無實。
提示:①生活清閑。蘇軾當時因烏臺詩案被貶謫到黃州擔任團練副使,但不得“簽書公事”,是一個有職無權的閑官。張懷民也是被貶謫到黃州,掛了一個閑職。他們“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所以清閑。
②閑情雅致。有閑情雅致的:并不是所有清閑的人,都會有如此雅興。現代生活中有很多閑人,他們寧愿把時間擲在搓麻將、玩游戲之上,是想不到安靜喜悅地賞月的。可見,這里的閑還是“閑適”的閑、“閑情雅致”的閑。
2、結合上面的學習收獲,朗讀課文,讀出文章的.情味。
朗讀指導:
1)拉長字音,品味情感。
如:“念——無與為樂者”,有一點寂寞之感;“蓋——竹柏影也”,有一點興奮:“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有一點感慨。
2)放慢語速,放低語調。
讀出夜游承天寺的一點寧靜的味道。如讀月下寫景段。
3)節奏輕快,淡淡喜悅。
如: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寄情自然,見月則喜,月色如水,慶幸喜悅。)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見到好友,竟也沒睡,興致大增。)蓋竹柏影也。(融進自然,心情閑適,恍然大悟,心情暢和。)
五、課堂小結——悟曠達胸襟。
師出示相關資料:
1)居廟堂之高,心憂黎民,勤于政務;處江湖之遠,盡職盡責,為善一方。在朝期間,他直言敢諫,不懼權貴;在貶期間,他抗洪滅蝗,賑貧救孤,頗多政績。他俯仰無愧于天地,心無名利雜念,遂有閑心領略江山風月,寫下無數傳世杰作。
(20xx年法國《世界報》對蘇軾的評論)
2)這是一種飽經憂患仍對社會和人生保持熱情的豪邁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這是一種“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邊云卷云舒”的曠達情懷;這是一顆即使在艱難歲月中也始終熱愛生活、熱愛自然,時時刻刻發現美、欣賞美、體會美的敏感心靈……
師:大家靜靜地看,靜靜地想,面對著在順境中不浮不驕,在逆境中泰然自若的蘇軾,面對著一生始終擁有一顆閑心領略江山風月的蘇軾,你有什么感悟呢?
學生交流自己的感想、收獲。
師:同學們,《記承天寺夜游》不僅是一幅清閑淡雅的水墨畫,是一顆即使在不平遭遇中仍然用一顆恬淡的心靈去欣賞生活中的美的敏感心靈,更是一種飽經憂患仍然對社會和人生保持熱情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是一種“寵辱不驚,閑看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觀天外云卷去舒”的曠達情懷……盡管千年的時空相隔,使我們無法與蘇軾握手相擁,但人性中豁達、樂觀等美好的心態卻是我們共同的追求!漫漫人生長路,我們也許會遭遇逆境,身處低谷,那時,請你記住承天寺夜游,記住蘇軾。愿我們的心靈永遠澄澈明凈!愿我們的人生更加豁達從容!
讓我們帶著對蘇軾的敬意有感情地背誦全篇!下課!
六、作業設計
課外閱讀:⒈閱讀散文《蘇東坡突圍》,選自秋雨散文《山居筆記》。
⒉閱讀林語堂著《蘇東坡傳》,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板書:
記承天寺夜游
蘇軾
事: 尋友賞月 志同道合
景: 庭中月色 清幽寧靜空明澄澈
情: 閑人 復雜情愫曠達胸懷
《記承天寺夜游》教案15
教學目標
1. 重點詞、句的理解與翻譯;
2. 學習抓住特征描寫景物的方法;
3. 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重點
難點1. 重點:學習抓住特征描寫景物的方法;
2. 難點: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教具投影儀
教學法
設計朗讀法、引導法
教學內容及教師活動和學生活動
1. 導入:
結合蘇東坡的.詩“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和本地東坡遺跡(惠州東坡亭、東坡小學等)導入。
學生自由發言,簡介東坡的生平、經歷、作品。 投影:作者生平。
2. 疏通文意
1) 解決生字詞讀音(叫學生讀、糾正、齊讀)
遂(suì) 寢(qǐn) 藻(zǎo) 荇(xìng)
2) 朗讀課文,聽錄音糾正
3) 解決重點詞語(投影)
欣然:高興地 念:思考、想到 相與:一起
遂與外人間隔 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遂至承天寺 蓋竹柏影也 但聞屏障中尺一響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4) 翻譯課文(學生提問,師生解決,強調重點,學生翻譯,對照投影)
3. 研習課文
1) 這篇文章運用了幾種表達方式? 明:敘述、描寫、抒情
2) 敘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明:時間: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點: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張懷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優美
3) 作者是如何描繪月色的?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有什么作用?從中可看出這幅月夜圖有什么特點?
繪景 修辭 作用 特點
月色——積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橫 比喻 生動形象
如臨其境 皎潔、澄清、透明
4) 文中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的情感?
明:“月色入戶,欣然起行。”“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5) 文中結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
明:賞月的欣喜
貶謫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達觀
4. 板書設計
描繪庭中月色 ——追求美好事物(熱愛生活,曠達處世)
5. 小結
《記承天寺夜游》這篇文章通過對庭中優美月色的描繪,讓我們感受到蘇軾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執著,面對逆境達觀處世、瀟灑人生的難能可貴。
6. 能力擴展:一切景語皆情語。
西江月 [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
月如鉤,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
理還亂,
是離愁,
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長相思 [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
流到瓜洲古渡頭,
吳山點點愁。
思悠悠,恨悠悠,
恨到歸時方始休,
月明人倚樓。
靜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7. 能力遷移:看圖寫景抒情。 (貼圖)
8. 作業
1)背誦《寄承天寺夜游》。
2)閱讀古詩《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結合作者的身世和寫作背景體會作者在詩中所抒發的情感。(自行查閱作者的身世和本詩的寫作背景)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
【《記承天寺夜游》教案】相關文章:
《記承天寺夜游》教案03-24
《記承天寺夜游》教案11-27
《記承天寺夜游》教案06-08
記承天寺夜游02-20
《記承天寺夜游》優秀教案06-22
《記承天寺夜游》說課稿教案03-30
《記承天寺夜游》教案范文04-16
《記承天寺夜游》的教案范文09-15
《記承天寺夜游》優秀教案03-29
記承天寺夜游優秀教案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