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古詩賞析范文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都接觸過古詩吧,從格律上看,古詩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那么什么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古詩賞析,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古詩賞析 1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譯文
獨自遠離家鄉難免總有一點凄涼,每到重陽佳節倍加思念遠方的親人。
遠遠想到兄弟們身佩茱萸登上高處,也會因為少我一人而生遺憾之情。
注釋
⑴九月九日:即重陽節。古以九為陽數,故曰重陽。憶:想念。山東:王維遷居于蒲縣(今山西永濟縣),在函谷關與華山以東,所以稱山東。
⑵異鄉:他鄉、外鄉。 為異客:作他鄉的客人。
⑶佳節:美好的節日。
⑷登高:古有重陽節登高的風俗。
⑸茱萸(zhūyú):一種香草,即草決明。古時人們認為重陽節插戴茱萸可以避災克邪。
賞析
王維這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載于《全唐詩》卷一百二十八。下面是唐代文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劉學鍇先生對此詩的賞析。
王維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時期就創作了不少優秀的詩。這首詩就是他十七歲時的作品。和他后來那些富于畫意、構圖設色非常講究的山水詩不同,這首抒情小詩寫得非常樸素。但千百年來,人們在作客他鄉的情況下讀這首詩,卻都強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這種力量,首先來自它的樸質、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詩因重陽節思念家鄉的親人而作。王維家居蒲州,在華山之東,所以題稱“憶山東兄弟”。寫這首詩時他大概正在長安謀取功名。繁華的帝都對當時熱中仕進的年輕士子雖有很大吸引力,但對一個少年游子來說,畢竟是舉目無親的“異鄉”;而且越是繁華熱鬧,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顯得孤孑無親。第一句用了一個“獨”字,兩個“異”字,分量下得很足。對親人的`思念,對自己孤孑處境的感受,都凝聚在這個“獨”字里面。“異鄉為異客”,不過說他鄉作客,但兩個“異”字所造成的藝術效果,卻比一般地敘說他鄉作客要強烈得多。在自然經濟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時代,不同地域之間的風土、人情、語言、生活習慣差別很大,離開多年生活的故鄉到異地去,會感到一切都陌生、不習慣,感到自己是漂浮在異地生活中的一葉浮萍。“異鄉”“異客”,正是樸質而真切地道出了這種感受。作客他鄉者的思鄉懷親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過有時不一定是顯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種觸媒──最常見的是“佳節”──就很容易爆發出來,甚至一發而不可抑止。這就是所謂“每逢佳節倍思親”。佳節,往往是家人團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對家鄉風物的許多美好記憶聯結在一起,所以“每逢佳節倍思親”就是十分自然的了。這種體驗,可以說人人都有,但在王維之前,卻沒有任何詩人用這樣樸素無華而又高度概括的詩句成功地表現過。而一經詩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現客中思鄉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兩句,可以說是藝術創作的“直接法”。幾乎不經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現警句。但這種寫法往往使后兩句難以為繼,造成后勁不足。這首詩的后兩句,如果順著“佳節倍思親”作直線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轉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難辦到。作者采取另一種方式:緊接著感情的激流,出現一泓微波蕩漾的湖面,看似平靜,實則更加深沉。
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登高時佩帶茱萸囊,據說可以避災。茱萸,又名越椒,一種有香氣的植物。三四兩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遙想兄弟如何在重陽日登高,佩帶茱萸,而自己獨在異鄉,不能參與,雖然寫出了佳節思親之情,但會顯得平直,缺乏新意與深情。詩人遙想的卻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說,遠在故鄉的兄弟們今天登高時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卻發現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內。好像遺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鄉的兄弟共度佳節,反倒是兄弟們佳節未能完全團聚;似乎自己獨在異鄉為異客的處境并不值得訴說,反倒是兄弟們的缺憾更須體貼。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這種出乎常情之處,正是它的深厚處、新警處。杜甫的《月夜》:“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和這兩句異曲同工,而王詩似乎更不著力。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古詩賞析 2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釋
1.九月九日:指農歷九月九日重陽節。
2.憶:想念。
3.山東:指華山以東作者家鄉蒲州。
4.異鄉:他鄉、外鄉。
5.為異客:作他鄉的客人。
6.逢:遇。
7.倍:格外。
8.登高:古有重陽節登高的風俗。
9.茱萸(zhūy):一種香草。古時重陽節人們插戴茱萸,據說可以避邪。
古詩賞析
這首詩是王維十七歲時因重陽節思念家鄉的'親人而作。王維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濟),在華山之東,所以題稱“憶山東兄弟”。寫這首詩時他大概正在長 ?安謀取功名。這首詩抒發身在異鄉的游子適逢佳節對故鄉親人深切的思念之情,反映出人們的心聲,引起人們的共鳴。全詩樸素無華,蘊藉深厚,用詞精練,曲折有 ?致,堪稱千古絕唱。
希望提供的小升初語文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知識點,能夠幫助大家學好語文這門課程。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古詩賞析 3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釋:
1、親:古人多用以指父母雙親,也可用以泛指親族,而以指父母為常見。此泛指親族。
2、登高:指重九登高的風俗。《續齊諧記》載:汝南人桓景跟隨費長房游學多年。有一天,費長房突然告訴他說:“九月九日汝家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桓景便于九月九日舉家登山,晚上回家,發現家中雞犬盡皆暴死。登高風俗始于此。《太平御覽》卷三十二引周處《風土記》:“九月九日……折茱萸房以插頭,言避惡氣,而御初寒。”茱萸:植物名,生于川谷,其味香烈。
賞析:
詩皆以平常語出之,而深情款款,固與平常語不同。首二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異地作客,逢佳節而思親,此情人人心中必有而口中皆無,一經摩詰道出,便覺纏綿婉轉,不可更換半字。所謂俗極而雅,詩心真摯處,并無文飾之意。三、四句則扣題寫“憶山東兄弟”,而并不寫如何思念,只在想象中畫出此日家中兄弟登高情形:“遍插茱萸”,可想見眾人登山,何等熱鬧快活;“少一人”,則獨少詩人一人也。一句之中,由彼地至此地,由熱鬧至落寞,陰晴忽變,冷熱懸殊;起落之間,則其思鄉之情宛在目前,黯然神傷之狀可掬。詩作自然而真,抒情宛轉悠揚,千百年來傳誦不歇,真絕唱也。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古詩賞析 4
原文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①
獨在異鄉為異客②,
每逢佳節倍③思親。
遙知④兄弟登高⑤處,
遍插茱萸⑥少一人。
——唐·王維
注釋
①九月九日:指農歷九月初九,即重陽節。憶:想念。山東:指華山以東一帶。寫這首詩時王維客居在長安,他的家在華山以東的山西永濟。
②異客:在外地生活的人。
③倍:加倍,更加。
④遙知:遙遠地料想到。
⑤登高:古有重陽節登高的風俗。
⑥茱萸(zhūyú):一種有濃香的植物,即草決明。古代風俗,重陽節時在身上佩戴這種草,可以驅邪避惡。
解讀翻譯
獨自一人在外地生活,
每到歡慶佳節就更加思念親人。
我在遙遠的異鄉想象著,今天兄弟們登高的'時候,
大家都插戴茱萸,就少了我一個人。
賞析
這首詩是王維17歲時寫的,表達了他思念家鄉、懷念親人的感情。“獨在異鄉為異客”,一個“獨”字和兩個“異”字寫出自己舉目無親、孤獨寂寞的感受。第二句“每逢佳節倍思親”說明平常已有思親之苦,而到了節日這種思念就更加深沉。“倍”字寫出了思念之深、思念之重。詩的后兩句是詩人的想象,遠在故鄉的兄弟們今天登高時,身上都佩戴了茱萸,卻唯獨少了我一個人。這兩句是全詩感情的最高潮,詩人想象著親人們歡聚重陽節時,一定會想起他這個游子,實際是寫他一直在思念家鄉,一直在想象著家里的情況。全詩語言樸實,非常感人。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古詩賞析】相關文章: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古詩王維08-29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古詩鑒賞05-30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原文賞析10-23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原文及賞析01-20
唐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王維賞析05-15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古詩賞析09-11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王維08-29
王維詩作《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原文賞析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