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季羨林先生的資料
季羨林是中國山東省聊城市臨清人,字希逋,又字齊奘。民盟盟員、中共黨員。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季羨林先生的資料,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季羨林簡介
季羨林(1911.8.2~2009.7.11),山東聊城市臨清人,字希逋,又字齊奘。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文學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歷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聊城大學名譽校長、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科院南亞研究所所長,是北京大學唯一的終身教授。早年留學國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閱俄、法文,尤其精于吐火羅文,是世界上僅有的精于此語言的幾位學者之一!拌髮W、佛學、吐火羅文研究并舉,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齊飛”,其著作匯編成《季羨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辭桂冠: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
季羨林主要作品
《〈大事〉偈頌中限定動詞的變位》(1941年,系統總結了小乘佛教律典《大事》 偈頌所用混合梵語中動詞的各種形態調整)、《中世印度語言中語尾-am向-o和-u的轉化》(1944年,發現并證明了語尾-am向-o和-u的轉化是中世印度西北方言健陀羅語的特點之一)、《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1985年)(論證了原始佛典的存在、闡明了原始佛教的語言政策、考證了佛教混合梵語的歷史起源和特點等)、《〈福力太子因緣經〉的吐火羅語本的諸異本》(1943年)(開創了一種成功的語義研究方法)、《印度古代語言論集》 (1982年)、《吐火羅文A中的三十二相》《敦煌吐魯番吐火羅語研究導論》 《文化交流的軌跡:中 華蔗糖史》《東方文學史》《東方文化研究》《禪與東方文化》《東西文化議論集》《世界文化史知識》 等。
主要譯著
《沙恭達羅》(1956年)、《五卷書》(1959年)、《優哩婆濕》(1959年)、《羅摩衍那》(7卷,1980~1984年)、《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說集》等。
收入課本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25課,德國)
《懷念母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6課)
《夾竹桃》 (蘇教版六年級下冊第六單元)
《夾竹桃》 (教課版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
《幽徑悲劇》(蘇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第23課 主編 洪宗禮)
《清塘荷韻》(上海九年義務制教育九年級第二學期語文第八課)
《成功》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初中語文九年級上冊第9課)
《做人與處世》 (長春版語文八年級上冊第十一課)
季羨林成就
季羨林的學術研究,用他自己的話說是:“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并舉,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齊飛”。綜合北京大學東方學系張光麟教授和令恪先生所述,季羨林的學術成就大略包括在以下8個方面:
1、印度古代語言研究:博士論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動詞的變化》、《中世印度語言中語尾-am,向-o和-u的轉化》、《使用不定過去式作為確定佛典的年代與來源的標準》等論文,在當時該研究領域內有開拓性貢獻。
2、佛教史研究:他是國內外為數很少的真正能運用原始佛典進行研究的佛教學學者,把研究印度中世語言的變化規律和研究佛教歷史結合起來,尋出主要佛教經典的產生、演變、流傳過程,借以確定佛教重要派別的產生、流傳過程。
3、吐火羅語研究:早期代表作《〈福力太子因緣經〉吐火羅語諸本諸平行譯本》,為吐火羅語的語意研究開創了一個成功的方法,1948年起即對新疆博物館藏吐火羅劇本《彌勒會見記》進行譯釋,1980年又就70年代新疆吐魯番地區新發現的吐火羅語《彌勒會見記》發表研究論文多篇,打破了“吐火羅文發現在中國,而研究在國外”的欺人之談,并且吐火羅文在世界上僅有不到30人會翻譯的《校注前言》,是國內數十年來西域史研究的重要成果,而1996年完成的《糖史》更展示了古代中國、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東南亞,以及歐、美、非三洲和這些地區文化交流的歷史畫卷,有重要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4、翻譯介紹印度文學作品及印度文學研究:《羅摩衍那》是印度兩大古代史詩之一,2萬余頌,譯成漢語有9萬余行,季羨林經過10年堅韌不拔的努力終于譯畢,是我國翻譯史上的空前盛事。
5、比較文學研究:80年代初,首先倡導恢復比較文學研究,號召建立比較文學的中國學派,為我國比較文學的復興,作出了巨大貢獻。
6、東方文化研究:從80年代后期開始,極力倡導東方文化研究,主編大型文化叢書《東方文化集成》,約500余集,800余冊,預計15年完成。
7、保存和搶救祖國古代典籍:90年代,擔任《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傳世藏書》兩部巨型叢書的總編纂。
8、散文創作:從17歲寫散文起,幾十年筆耕不輟,已有80余萬字之多,鐘敬文在慶賀季羨林88歲米壽時說:“文學的最高境界是樸素,季先生的作品就達到了這個境界。他樸素,是因為他真誠!薄拔覑巯壬钠泛茫缤袄显捈页!!
名人軼事
名聲大振
1947年夏天,季羨林回到第二故鄉——濟南。季羨林在濟南走親訪友,應酬頗多,驚動了王耀武。他派人請季羨林去他的官邸赴宴,表示歡迎他回山東工作。王耀武還派人給季家送來了面粉、白糖等禮品,他的車隊驚動了二里長的佛山街,從此季家名聲大振。
回鄉祝壽
每逢季羨林的生日這一天(8月6日),他的親朋好友,學生晚輩,各級領導,甚至外國大使,都會向他祝壽。2001年8月,聊城和臨清市的市政領導邀請季羨林回故鄉,慶祝季羨林的九十歲生日,在祝壽大會后,季羨林在寫《故鄉行》一文時,卻寫下了一段文字:“八月六日——我在這里順便說明一件事情:我的生日從舊歷折合成公歷是八月二日。"
德國情緣
在季羨林留學德國期間,他通過好友田德望認識了街坊邁耶一家。
他當時正在寫博士論文,論文需要先打成清稿再送給教授看?墒撬麤]有打字機,也不會打字,適逢邁耶家的伊姆加德小姐能打字,自己又有打字機,而且她很愿意幫助季羨林打字。他獲得博士學位后,又在德國呆了四五年,其間他又寫了幾篇很長的論文,都是請伊姆加德小姐打的字。所以,直至1945年季羨林離開德國前,還經常去她家打字。
經過一段時間的接觸,季羨林和伊姆加德小姐之間漸漸產生了感情。季羨林常到邁耶家做客,邁耶太太在安排座位時,總讓季羨林坐在伊姆加德的旁邊。一對異國青年同時墜入了愛河。但是,季羨林內心充滿矛盾與痛苦:自己是一個有妻子、有兒女的人,盡管那是一次沒有愛情的包辦婚姻,但是他必須面對這個現實。與伊姆加德戀愛不僅意味著對妻子、兒女的背叛和拋棄,也意味著把自己的親人推向痛苦的深淵。然而,放棄這段感情,又會使已經深愛著他的伊姆加德失望和痛苦,自己也會遺憾終生。最終,他做出決定,回到中國,不再與其聯絡。
1991年,八十歲的季羨林在寫長篇回憶錄《留德十年》時,首次披露了他五十年前這段鮮為人知的愛情經歷。有讀者讀過《留德十年》被這段愛情故事所感動,專程到哥廷根尋找到伊姆加德小姐,發現她終身未嫁,伴著一臺老式打字機,一等就是60年。為了季羨林,她支付了一生的光陰和愛情。
情系家鄉
季羨林支持聊城大學的發展,曾經幾次來聊城大學,并欣然受聘任名譽校長,與家鄉的這所大學留下了難分難舍之情。
1981年,聊城師范學院正式建立的第二年,季羨林應邀來學院參加新生開學典禮,舉辦了《從比較文學談到中印文化交流》的學術講座,并成為聊城大學發展史上的第一批聘請的校外兼職教授。1982年10月10日,受聘任該校名譽院長,還熱情洋溢地揮筆寫下了“魯西最高學府,山東璀璨明珠”、“聊城師范學院圖書館”的題詞。1999年建校二十五周年,又應邀題寫了聊師校訓“敬業、博學、求實、創新”,并從北京趕來參加校慶活動。
教育部批準聊城大學更名后,他又為學校題寫了“聊城大學之成立,誠所謂順乎天理,應乎人情之盛舉。行將見桃李遍魯西,文風滿山左,流風余韻普及神州矣。為魯西慶,為山東慶,為祖國慶!”的賀詞。2002年9月26日,聊城大學揭牌儀式上,北京大學副校長郝斌代表北大和季羨林先生專程到校參加儀式,并帶來了季羨林先生在北京解放軍三〇一醫院病榻上寫的《聊城大學揭牌儀式上的發言》,他代表季羨林接受了名譽校長的聘書。
人物評價
季羨林在大陸被許多人尊重,并被一些人奉為中國大陸的“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
溫家寶曾五次看望季羨林。他稱:“您最大的特點就是一生筆耕不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您寫的作品,如行云流水,敘事真實,傳承精神,非常耐讀!薄澳鷮懙膸妆緯,不僅是個人一生的寫照,也是近百年來中國知識分子歷程的反映!谧罾щy的時候,包括在‘牛棚’挨整的時候,也沒有丟掉自己的信仰!薄澳簧部,敢說真話,直抒己見,這是值得人們學習的。”
賀劍城稱自己“為老搭檔的逝世感到悲痛”,賀劍城道:“季先生對待學術、工作非常嚴謹,對自己和別人要求都非常嚴格。他精力過人,每天到單位非常早,有時竟然會提前三個小時到。”賀老稱,季先生一生對待學問十分刻苦,提及他在德國同時學三門語言的情況,笑稱“簡直是自我折磨”。
二戰期間滯留中國敵對國的人文學者季羨林肯定也不能僭用“愛國”的稱號,我的這番感慨是因為,季羨林曾在他文章中訴說因盟軍轟炸導致其留學的德國生活十分艱難,那時我不禁想到了張昌紹等戰爭中回國的學者。那些戰爭期間回到苦難深重的中國的,才是“愛國科學家”。
【季羨林先生的資料】相關文章:
季羨林:回憶梁實秋先生08-07
季羨林先生的經典語錄08-13
季羨林簡介資料大全09-30
季羨林《憶念胡也頻先生》07-15
季羨林散文《哭馮至先生》08-18
季羨林個人生活資料05-19
季羨林《我記憶中的老舍先生》原文及練習08-04
季羨林先生最為詳細的學術成就介紹05-26
致季羨林先生的一封信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