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季荷》全文
季羨林,山東聊城市臨清人,字希逋,又字齊奘。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文學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下面小編為您帶來季羨林《季荷》全文!
季荷
①樓前有清塘數畝。每一次望到空蕩蕩的池塘,總覺得好像缺點什么。有池塘就應當有點綠的東西,哪怕是蘆葦呢,也比什么都沒有強。最好的最理想的當然是荷花。中國舊的詩文中,描寫荷花的簡直是太多太多了。幾乎可以說,中國人沒有不愛荷花的。每次看到或想到沒有荷花的池塘,總覺得是一塊心病。
②有人從湖北來,帶來了洪湖的幾顆蓮子,外殼呈黑色,極硬。據說,如果埋在淤泥中,能夠千年不爛。我便用鐵錘在蓮子上砸開了一條縫,讓蓮芽能夠破殼而出,不至永遠埋在泥中。然后我把五六顆敲破的蓮子投入池塘中。
③這樣一來,我每天就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邊上去看上幾次。心里總是希望,忽然有一天,小荷才露尖尖角,有翠綠的蓮葉長出水面。可是,事與愿違,投下去的第一年,一直到秋涼落葉,水面上也沒有出現什么東西。到了第二年,春水盈塘,綠柳垂絲,一片旖旎的風光。可是,我翹盼的水面上卻仍然沒有露出什么荷葉。此時我已經完全灰了心,那幾顆湖北帶來的硬殼蓮子大概不會再有長出荷花的希望了。
④但是,到了第三年,卻出現了奇跡。有一天,我忽然發現,在我投蓮子的地方長出了幾個圓圓的綠葉,顏色極惹人喜愛。但是只長出了五六個葉片,還細弱單薄,可憐兮兮地平臥在水面上,像水浮蓮的葉子一樣。我嫌這太少,總希望多長出幾片來。于是,我盼星星,盼月亮,天天到池塘邊上去觀望。但是經過了漫漫的長夏,凄清的秋天,池塘里浮動的仍然只是孤零零的那五六個葉片。對我來說,這又是一個雖微有希望但究竟仍令人灰心的一年。
⑤真正的奇跡出現在第四年上。嚴冬一過,池塘里又溢滿了春水。到了一般荷花長葉的時候,在去年飄浮著五六個葉片的地方,一夜之間,突然長出了一大片綠葉,而且看來荷花在嚴冬的冰下并沒有停止行動,因為在離開原有五六個葉片的那塊基地比較遠的池塘中心,也長出了葉片。葉片擴張的速度是驚人地快。幾天之內,池塘內不小的一部分,已經全為綠葉所覆蓋。原來平臥在水面上的像是水浮蓮一樣的葉片,不知道是從哪里聚集來了力量,有一些竟然躍出了水面,長成了亭亭的荷葉。我心中狂喜,這幾年總算是沒有白等。
⑥天地萌生萬物,對包括人在內的動植物等有生命的東西,總是賦予一種極其驚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極其驚人的擴展蔓延的力量,這種力量大到無法抗御。我樓前池塘里的荷花何嘗不是這樣?自從幾個勇敢的葉片躍出水面以后,許多葉片接踵而至。一夜之間,就出來了幾十枝,而且迅速地擴散、蔓延。不到十幾天的工夫,荷葉已經蔓延得遮蔽了半個池塘。
⑦光長荷葉,當然是不能滿足的。荷花接踵而至,而且據了解荷花的行家說,我門前池塘里的荷花與眾不同。其他地方的荷花,顏色淺紅;而我這里的荷花,不但紅色濃,而且花瓣多,每一朵花能開出十六個復瓣。這些紅艷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駕于蓮葉之上,迎風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一日,前幾年才搬到朗潤園來的周一良先生來訪,看到了這池荷花,極為快意,遂賜名為季荷。我覺得很有趣,又非常感激。難道我這個人將以荷而傳嗎?
⑧連日來,天氣突然變寒。好像是一下子從夏天轉入秋天。池塘里的荷葉雖然仍然是綠油一片,但是看來變成殘荷之日也不會太遠了。再過一兩個月,池水一結冰,連殘荷也將消逝得無影無蹤。那時荷花大概會在冰下冬眠,做著春天的夢。它們的夢一定能夠圓的。
⑨我愛我的季荷,我為我的季荷祝福。
季羨林簡介
季羨林(1911.8.2~2009.7.11),山東聊城市臨清人,字希逋,又字齊奘。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文學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歷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科院南亞研究所所長,是北京大學唯一的終身教授。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閱俄、法文,尤其精于吐火羅文,是世界上僅有的精于此語言的幾位學者之一。“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并舉,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齊飛”,其著作匯編成《季羨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辭桂冠: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
季羨林精通9國語言,即漢語、南斯拉夫語、印度語、阿拉伯語、英語、德語、法語、俄語、吐火羅語。曾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科院南亞研究所所長。1911年8月2日出生于山東省清平縣(現臨清市)康莊鎮,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趙氏,農民,叔季嗣誠。幼時隨馬景恭識字,在高中開始學德文,并對外國文學產生興趣,1929年,入山東省立濟南高中,其國文老師董秋芳是魯迅的朋友,還是著名翻譯家。“我之所以五六十年來舞筆弄墨不輟,至今將過耄耋之年,仍舊不能放下筆,全出于董老師之賜,我畢生難忘”。
學術成就
季羨林的學術研究,用他自己的話說是:“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并舉,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齊飛”。綜合北京大學東方學系張光麟教授和令恪先生所述,季羨林的學術成就大略包括在以下10個方面:
1、印度古代語言研究:博士論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動詞的變化》、《中世印度語言中語尾-am,向-o和-u的轉化》、《使用不定過去式作為確定佛典的年代與來源的標準》等論文,在當時該研究領域內有開拓性貢獻。
2、佛教史研究:他是國內外為數很少的真正能運用原始佛典進行研究的佛教學學者,把研究印度中世語言的變化規律和研究佛教歷史結合起來,尋出主要佛教經典的產生、演變、流傳過程,借以確定佛教重要派別的產生、流傳過程。
3、吐火羅語研究:早期代表作《〈福力太子因緣經〉吐火羅語諸本諸平行譯本》,為吐火羅語的語意研究開創了一個成功的方法,1948年起即對新疆博物館藏吐火羅劇本《彌勒會見記》進行譯釋,1980年又就70年代新疆吐魯番地區新發現的吐火羅語《彌勒會見記》發表研究論文多篇,打破了“吐火羅文發現在中國,而研究在國外”的欺人之談,并且吐火羅文在世界上僅有不到30人會翻譯的《校注前言》,是國內數十年來西域史研究的重要成果,而1996年完成的《糖史》更展示了古代中國、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東南亞,以及歐、美、非三洲和這些地區文化交流的歷史畫卷,有重要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6、翻譯介紹印度文學作品及印度文學研究:《羅摩衍那》是印度兩大古代史詩之一,2萬余頌,譯成漢語有9萬余行,季羨林經過10年堅韌不拔的努力終于譯畢,是我國翻譯史上的空前盛事。
7、比較文學研究:80年代初,首先倡導恢復比較文學研究,號召建立比較文學的中國學派,為我國比較文學的復興,作出了巨大貢獻。
8、東方文化研究:從80年代后期開始,極力倡導東方文化研究,主編大型文化叢書《東方文化集成》,約500余,800余冊,預計15年完成。
9、保存和搶救祖國古代典籍:90年代,擔任《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傳世藏書》兩部巨型叢書的總編纂。
10、散文創作:從17歲寫散文起,幾十年筆耕不輟,已有80余萬字之多,鐘敬文在慶賀季羨林88歲米壽時說:“文學的最高境界是樸素,季先生的作品就達到了這個境界。他樸素,是因為他真誠。”“我愛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話家常。”
【季羨林《季荷》全文】相關文章:
季羨林《季荷》全文08-17
季羨林《季荷》全文10-26
季羨林《清塘荷韻》全文賞析10-11
季羨林《清塘荷韻》09-28
荷荇清風季羨林09-28
季羨林散文清塘荷韻10-24
季羨林《清塘荷韻》賞析11-26
品讀:季羨林《清塘荷韻》09-15
季羨林清塘荷韻賞析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