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作品《假若我再上一次大學》

時間:2024-11-13 12:44:35 敏冰 季羨林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季羨林作品《假若我再上一次大學》

  《假若我再上一次大學》本書分為“假若再上一次大學”、“哲學的用處”和“研究學問的三個境界”三篇,收錄了季羨林先生的《大學外國語教學法芻議》、《名言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和寶貴的文化遺產》、《談翻譯》等共計43篇文章。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季羨林作品《假若我再上一次大學》,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文

  《假若我再上一次大學》

  “假若我再上一次大學”,多少年來我曾反復思考過這個問題。我曾一度得到兩個截然相反的答案:一個是最好不要再上大學,“知識越多越被動”,我實在心有余悸。一個是仍然要上,而且偏偏還要學現在學的這一套。后一個想法最終占了上風,一直到現在。

  我為什么還要上大學而又偏偏要學現在這一套呢?沒有什么堂皇的理由。我只不過覺得,我走過的這一條道路,對己,對人,都還有點好處而已。我搞的這一套東西,對普通人來說,簡直像天書,似乎無補于國計民生。然而世界上所有的科技先進國家,都有梵文、巴利文以及佛教經典的研究,而且取得了輝煌的成績。這一套冷僻的東西與先進的科學技術之間,真似乎有某種聯系。其中消息耐人尋味。

  我們不是提出了弘揚祖國優秀文化,發揚愛國主義嗎?這一套天書確實能同這兩句口號掛上鉤。我舉一個具體的例子。日本梵文研究的泰斗中村元博士在給我的散文集日譯本《中國知識人の精神史》寫的序中說到,中國的南亞研究原來是相當落后的。可是近幾年來,突然出現了一批中年專家,寫出了一些水平較高的作品,讓日本學者有“攻其不備”之感。這是幾句非常有意思的話。實際上,中國梵學學者同日本同行們的關系是十分友好的。我們一沒有“攻”,二沒有爭,只是坐在冷板凳上辛苦耕耘。有了一點成績,日本學者看在眼里,想在心里,覺得過去對中國南亞研究的評價過時了。我覺得,這里面既包含著“弘揚”,也包含著“發揚”。怎么能說,我們這一套無補于國計民生呢?

  話說遠了,還是回來談我們的本題。

  我的大學生活是比較長的:在中國念了4年,在德國哥廷根大學又念了5年,才獲得學位。我在上面所說的“這一套”就是在國外學到的。我在國內時,對 “這一套”就有興趣,但苦無機會。到了哥廷根大學,終于找到了機會,我簡直如魚得水,到現在已經堅持學習了將近六十年。如果馬克思不急于召喚我,我還要堅持學下去的。

  如果想讓我談一談在上大學期間我收獲最大的是什么,那是并不困難的。在德國學習期間有兩件事情是我畢生難忘的,這兩件事都與我的博士論文有關聯。

  我想有必要在這里先談一談德國的與博士論文有關的制度。當我在德國學習的時候,德國并沒有規定學習的年限。只要你有錢,你可以無限期地學習下去。德國有一個詞兒是別的國家沒有的,這就是“永恒的大學生”。德國大學沒有空洞的“畢業”這個概念。只有博士論文寫成,口試通過,拿到博士學位,這才算是畢了業。

  寫博士論文也有一個形式上簡單而實則極嚴格的過程,一切決定于教授。在德國大學里,學術問題是教授說了算。德國大學沒有入學考試。只要高中畢業,就可以進入任何大學。德國學生往往是先入幾個大學,過了一段時間以后,自己認為某個大學、某個教授,對自己最適合,于是才安定下來。在一個大學,從某一位教授學習。先聽教授的課,后參加他的研討班。最后教授認為你“孺子可教”,才會給你一個博士論文題目。再經過幾年的努力,搜集資料,寫出論文提綱,經教授過目。論文寫成的年限沒有規定,至少也要三四年,長則漫無限制。拿到題目,十年八年寫不出論文,也不是稀見的事。所有這一切都決定于教授,院長、校長無權過問。寫論文,他們強調一個“新”字,沒有新見解,就不必寫文章。見解不論大小,唯新是圖。論文題目不怕小,就怕不新。我個人覺得,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只有這樣,學術才能“日日新”,才能有進步。否則滿篇陳言,東抄西抄,饾饤拼湊,盡是冷飯,雖洋洋數十甚至數百萬言,除了浪費紙張、浪費讀者的精力以外,還能有什么效益呢?

  我拿到博士論文題目的過程,基本上也是這樣。我拿到了一個有關佛教混合梵語的題目,用了三年的時間,搜集資料,寫成卡片,又到處搜尋有關圖書,翻閱書籍和雜志,大約看了總有一百多種書刊。然后整理資料,使之條理化、系統化,寫出提綱,最后寫成文章。

  我個人心里琢磨:怎樣才能向教授露一手兒呢?我覺得,那幾千張卡片,雖然抄寫時好像蜜蜂采蜜,極為辛苦;然而卻是干巴巴的,沒有什么文采,或者無法表現文采。于是我想在論文一開始就寫上一篇“導言”,這既能炫學,又能表現文采,真是一舉兩得的絕妙主意。我照此辦理。費了很長的時間,寫成一篇相當長的 “導言”。我自我感覺良好,心里美滋滋的,認為教授一定會大為欣賞,說不定還會夸上幾句哩。我先把“導言”送給教授看,回家做著美妙的夢。我等呀,等呀,終于等到教授要見我,我懷著走上領獎臺的心情,見到了教授。然而卻使我大吃一驚。教授在我的“導言”前畫上了一個前括號,在最后畫上了一個后括號,笑著對我說:“這篇導言統統不要!你這里面全是華而不實的空話,一點新東西也沒有!別人要攻擊你,到處都是暴露點,一點防御也沒有!”對我來說,這真如晴天霹靂,打得我一時說不上話來。但是,經過自己的反思,我深深地感覺到,教授這一棍打得好,我畢生受用不盡。

  第二件事情是,論文完成以后,口試接著通過,學位拿到了手。論文需要從頭到尾認真核對,不但要核對從卡片上抄入論文的篇、章、字、句,而且要核對所有引用過的書籍、報刊和雜志。要知道,在三年以內,我從大學圖書館,甚至從柏林的普魯士圖書館,借過大量的書籍和報刊,耗費了大量的時間。當時就感到十分煩膩。現在再在短期內,把這樣多的書籍重新借上一遍,心里要多膩味就多膩味。然而老師的教導不能不遵行,只有硬著頭皮,耐住性子,一本一本地借,一本一本地查,把論文中引用的大量出處重新核對一遍,不讓它發生任何一點錯誤。

  人物評價

  季羨林在大陸被許多人尊重,并被一些人奉為中國大陸的“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

  總理曾五次看望季羨林。他稱:“您最大的特點就是一生筆耕不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您寫的作品,如行云流水,敘事真實,傳承精神,非常耐讀。”“您寫的幾本書,不僅是個人一生的寫照,也是近百年來中國知識分子歷程的反映。……您在最困難的時候,包括在‘牛棚’挨整的時候,也沒有丟掉自己的信仰。”“您一生坎坷,敢說真話,直抒己見,這是值得人們學習的。”

  賀劍城稱自己“為老搭檔的逝世感到悲痛”,賀劍城道:“季先生對待學術、工作非常嚴謹,對自己和別人要求都非常嚴格。他精力過人,每天到單位非常早,有時竟然會提前三個小時到。”賀老稱,季先生一生對待學問十分刻苦,提及他在德國同時學三門語言的情況,笑稱“簡直是自我折磨”。

  作者簡介

  季羨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國山東省聊城市臨清人,字希逋,又字齊奘。民盟盟員、中共黨員,[37]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文學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歷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聊城大學名譽校長、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是北京大學的終身教授,與饒宗頤并稱為“南饒北季”。

  早年留學國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閱俄文、法文,尤精于吐火羅文(當代世界上分布區域最廣的語系印歐語系中的一種獨立語言),是世界上僅有的精于此語言的幾位學者之一。為“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并舉,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齊飛”,其著作匯編成《季羨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辭桂冠: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

【季羨林作品《假若我再上一次大學》】相關文章:

季羨林散文之假若我再上一次大學04-29

《季羨林:假若我再上一次大學》讀后感05-28

季羨林作品06-27

季羨林的主要作品07-18

季羨林的全部作品06-01

季羨林的作品合集10-12

季羨林的作品和名言08-28

季羨林作品《黃昏》原文06-18

季羨林的作品《聽雨》10-24

季羨林的作品好段賞析08-24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亚洲女优中文字幕 | 欧美激情一区在线观看 | 亚洲中文字幕日韩 | 亚洲欧洲国产愉拍 | 日本一区中文字幕 | 日本亚洲欧美在线视观看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