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社戲》課文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1.感受平橋村大人孩子的好客友好的態度,學習體驗人性美,進一步認識純美的孩子世界。
2.學習文章中多層次景物描寫的方法,理解景物描寫的作用。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體驗到平橋村大人孩子的純凈的人性美。
難點:文中景物描寫的作用。
教學方法:
問題導讀法;合作探究法;集體討論法。
教學過程:
一、指導預習
本篇文章比較長,45分鐘很難完成教學任務,所以課前應利用15分鐘指導預習,幫助學生解決生字詞和熟悉文本。
1.生詞注音掌握。
篙(ɡāo) 潺(chán) 蘊藻(yùn zǎo) 憚(dàn) 怠(dài)慢
踱(duó) 歸省(xǐng) 行輩(hánɡ) 鳧水(fú) 糾葛(gé)
棹(zhào) 攛掇(cuān duo) 踴躍(yǒnɡ) 家眷(jiàn) 船楫(jí)
2.詞語釋義掌握。
攛掇:從旁鼓動人做某事。
踴躍:①跳躍。②形容情緒熱烈,爭先恐后。
彌散:彌漫消散。
自失:(聽得出神)忘了自己。
縹緲:隱隱約約,若有若無。通常寫作“縹緲”或“飄渺”。
憚:怕,畏懼。
朦朧,在課文中指月光不明亮的樣子。
模糊,指不分明、不清楚。
3.辨別字形并組詞:
抵擋、底細;魚鉤、釣竿;挖掘、倔強;豆漿、木槳;竭力、揭示;陪伴、賠償
二、整體感知課文
1.請一個學生朗讀第一段
教師提問:“我”與平橋村機緣如何?如何介紹平橋村?為什么說平橋村是我的樂土?
重點解決第三個問題引出下一個環節的學習。教師歸納第三個問題的答案。平橋村是我的樂土是因為:“我”可以得到“優待”;“我”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2.全體學生速讀第二段至文末,思考“我”得到了那些優待?感受平橋村人們的好客友好。
師生討論歸納:(1)十幾個少年可以減少工作來伴“我”游戲,大家去玩耍,釣了蝦照例都歸“我”吃;(2)白天已經看過戲了,夜里還再陪“我”去看戲;(3)六一公公專門送豆給“我”吃。
三、重點學習4到30小節
教師講述:文中寫“我”在平橋村第一盼望的是到趙莊看社戲,這一部分就是寫看社戲的情節。這部分內容寫了看戲前的波折、月下出航、船頭看戲、歸途偷豆等情節。
1.小組合作學習看戲前波折,整理波折和轉機的具體內容及作用,在班上交流。
① 波折之一:叫不到船 ; ②波折之二:不準和別人一同去;
③轉機之一:八叔的航船回來了; ④轉機之二:少年們愿意和“我”一同去 ;
⑤波折之三:外婆對孩子們不放心; ⑥轉機之三:雙喜寫保票保證不出事;
作用:這樣敘寫既突出了雙喜等小伙伴的友愛、聰慧的品德,同時也顯得文筆曲折,文意跌宕。
2.重點品讀賞析月下出航的景物描寫。
從“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輕松了”到“于是趙莊便真在眼前了”這五個自然段中,既寫了景,也寫了“我”的心情,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寫景的?又是是怎樣寫“我”的心情的呢?
學生齊讀10到14節
(1)方法指導:
接下來,進行品讀摘錄。請學生以“我發現 (可以是詞、句、段)使用得好,好在 ,寫出了 ……”進行評點,盡量做到精彩,不重復,可以進行必要的補充。
(2)課堂預設:
學生摘錄的寫景句可能有:
所見:①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氣里。②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③……漸望見依稀的趙莊……還有幾點火,料想便是戲臺,但或者也許是漁火。
所聞:①船底潺潺的水聲……②而且似乎聽到歌吹了……③那聲音大概是橫笛,宛轉,悠揚……
所嗅: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發散出來的清香,夾雜在水氣中撲面的吹來。
所感:①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輕松了,身體也似乎舒展到說不出的大。②但我還以為船慢。③……使我的心也沉靜,然而又自失起來,覺得要和他彌散在含著豆麥蘊藻之香的夜氣里。
(3)重點明確下列幾個問題:
①“朦朧”在句子里作什么詞用?“朦朧”原來是形容詞,現在作動詞。(下文中“模糊”也是這種用法。)
②為什么說連山像鐵的獸脊似的踴躍向船尾跑去,這樣寫形象真切,突出了船行的快。
③“我”在航船去看戲途中產生過什么誤認”寫這些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
教師強調明確:“我”在航船去看戲途中曾產生過兩點誤認:一是把途中的“松柏林”誤 認為趙莊,一是誤把“漁火”誤認為戲臺上的燈火。心急才產生了誤認,寫這兩點誤認,既構成了情節的曲折,又進一步表現出“我”急欲去到趙莊,看到演戲的心情(誤認 心急生誤 兩誤曲折 更現心急)。
④為什么說笛聲宛轉悠揚,使“我”“沉靜”,然而又“自失”起來呢?
“自失”是指“我”聽得出神,忘了自己。這是因為被美麗的夜景陶醉而出神的緣故。
⑤這幾段景物描寫與“看社戲”有何關系?
這層優美清麗的自然環境的描寫: a寫出了農村夜景的清新;b寫出了行船之快;c很好地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戲的迫切心情,情與景有機的交融在一起。
并且夜航途中的如畫景物,這優美江南水鄉風光襯托著社戲,使“我”這次看戲更具有了獨特的韻味;寫出“我”急于到達趙莊看戲的心情,并由此產生兩點誤認,在曲折情節中為寫趙莊看戲作好了充分的鋪墊,積蓄了充足的氣勢(如畫景物 襯托看戲 曲折鋪墊 蓄足氣勢)。
(4)教師總結陳述:課文始終將情與景結合起來寫,從而很好地突出了看戲的急切和興奮的心情。(要求劃出這些詞語)“輕松”“舒展”,極言一旦實現愿望的興奮。船飛一般地快,“但我卻還以為船慢”,說明心情何等之急。通過“似乎”、“料想”、“也許”等詞,寫出了猜測的心理,表達了急于到達戲臺的心情。“我”的心情從“沉靜”到“自失”,那就因為被美麗的夜景陶醉而出神的緣故。“趙莊便真在眼前了”,一個“真”字,把兒童心理寫得維妙維肖。課文寫出了優美動人的夜景。同時又表達了兒童愉快迫切的心情。這種情與景的緊密結合,我們稱它為“情景交融”,要求學生很好體會。
3.在作者筆下,“我”所急切要看到的戲好看嗎?為什么?
討論明確:不好看。
①想看鐵頭老生翻跟頭,但那老生卻沒翻。②想看到“蛇精”和“跳老虎”,但等了許久都不見出來。③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終于出了臺”,并不停地唱著。
還可以從哪些地方看出戲不好看?
文中孩子們“喃喃的罵”,“不住的吁氣”,“打起呵欠”等,這些孩子的神態描寫,也從側面表現了戲不好看。
最后孩子們甚至忍不住提前撤退了。下面學習月夜歸航。
4.夜深了,人乏船慢,興致將盡,在小說將要結束之際,偷豆一事又把情節推向了高潮。為什么說“偷”?“偷”誰的豆?
討論明確:孩子們認為背著大人摘豆吃是不應該的,所以直言不諱地說“偷”。可是他們不是竊取別人的東西來肥私,有趣的是把自己家最好的勞動果實奉獻給伙伴享用;“偷我們的罷,我們的大得多呢。”這些話足以表現出這群孩子熱情好客,淳樸善良,天真活潑。
四、品味結尾
1.六一公公送豆一情節,把小說中一直模模糊糊的平橋村大人形象清晰的送到了讀者面前,淳樸善良,熱情好客,讓人感動,也揭示了平橋村孩子如此可愛的原因,他們就在這樣的大人熏陶教育下長大的。
這個環節設計這樣幾個問題:平橋村的大人平時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平橋村的孩子平時又是如何相處生活的?偷豆時,如果不是阿發家的豆大而是桂生家的豆大,桂生愿意讓大家偷自家的逗嗎?我們自己小時候為了伙伴為了小集體偷過自家的東西嗎?
讓學生思考,集體討論發言發言,來感受平橋村孩子的純真的心靈,感受平橋村的人情美。
2.戲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為什么文章結尾卻寫道:“真的,一真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呢?
“我”所難忘的是農村特有的風光,自由的空氣,人與人之間和諧親密的關系以及人們樸實、善良的性格。
板書設計:
戲前的波折 視覺
我的樂土——平橋村 聽覺
免做功課;得到優待 吃蝦 月下出航 嗅覺
看戲 感覺
送豆 心情:興奮 愉悅 焦急
船頭看戲
歸途偷豆:純美的孩子世界
好豆好戲難忘;農村特有的風光、自由的空氣,人與人之間和諧親密的關系(與農家小朋友的誠摯情誼)更讓人難忘。
【《社戲》課文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課文《社戲》解讀08-21
社戲原文課文07-15
社戲課文原文08-06
《社戲》課文反思范本07-01
社戲課文原文及分析08-04
課文《社戲》結構分析08-11
社戲課文講了什么內容05-07
課文《社戲》的主要內容06-19
魯迅的社戲課文教學(通用7篇)08-31
課文《化石吟》教案設計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