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氏春秋·尊師》的原文及翻譯

時間:2024-08-07 20:54:43 雪桃 課文大全 我要投稿
  • 相關(guān)推薦

《呂氏春秋·尊師》的原文及翻譯

  在我們上學(xué)期間,是不是經(jīng)常追著老師要知識點?知識點也不一定都是文字,數(shù)學(xué)的知識點除了定義,同樣重要的公式也可以理解為知識點。那么,都有哪些知識點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呂氏春秋·尊師》的原文及翻譯,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原文:

  呂氏春秋

  神農(nóng)師悉諸,黃帝師大撓……吳王闔閭師伍子胥、文之儀,越王勾踐師范蠡、大夫種。圣賢者,未有不尊師者也。今尊不至于帝,智不至于圣,而欲無尊師,奚由至哉?此五帝之所以絕,三代之所以滅。

  且天生人也,而使其耳可以聞,不學(xué),其聞不若聾;使其目可以見,不學(xué),其見不若盲;使其口可以言,不學(xué),其言不若爽;使其心可以知,不學(xué),其知不若狂。故凡學(xué),非能益也,達(dá)天性也。能全天之所生而勿敗之,是謂善學(xué)。

  子張【1】,魯之鄙家也;顏涿聚,梁父之大盜也;學(xué)于孔子。段干木,晉國之大駔【2】也,學(xué)于子夏。高何、縣子石,齊國之暴者也,指于鄉(xiāng)曲,學(xué)于子墨子。索盧參,東方之巨狡也,學(xué)于禽滑黎。此六人者,刑戮死辱之人也,今非徒免于刑戮死辱也,由此為天下名士顯人,以終其壽,王公大人從而禮之,此得之于學(xué)也。

  君子之學(xué)也,說義必稱師以論道,聽從必盡力以光明。聽從不盡力,命之曰背;說義不稱師,命之曰叛。背叛之人,賢主弗內(nèi)之于朝,君子不與交友。

  故教也者,義之大者也;學(xué)也者,知之盛者也。義之大者,莫大于利人,利人莫大于教;知之盛者,莫大于成身,成身莫大于學(xué)。身成則為人子弗使而孝矣,為人臣弗令而忠矣,為人君弗強(qiáng)而平矣,有大勢可以為天下正矣。故子貢問孔子曰:“后世將何以稱夫子孔子曰吾何足以稱哉勿已者則好學(xué)而不厭好教而不倦其惟此邪!”天子入太學(xué)祭先圣,則齒【3】嘗為師者弗臣,所以見敬學(xué)與尊師也。

  (取材于《呂氏春秋·尊師》)

  注釋:

  【1】子張、顏涿聚、段干木、高何、縣子石、索盧參、禽滑黎等,皆為古人名。

  【2】駔(zǎng),市場經(jīng)紀(jì)人。

  【3】齒:排列。

  譯文:

  神農(nóng)以悉諸為師,黃帝以大撓為師……吳王闔閭以伍子胥、文之儀為師,越王勾踐以范蠡、大夫文種為師。圣人賢者沒有不尊重老師的。如今,(人們)地位的尊貴沒有達(dá)到帝王,才智沒有達(dá)到圣人,卻想不尊奉老師,(那)通過什么能達(dá)到(帝王圣人的境界)呢?這就是五帝廢絕、三代滅絕的原因。

  況且上天造就人,使人的耳朵可以聽見,(如果)不學(xué)習(xí),人耳朵能聽見還不如耳聾(聽不見);使人的眼睛可以看見,(如果)不學(xué)習(xí),人眼睛能看見還不如眼瞎(看不見);使人的嘴可以說話,(如果)不學(xué)習(xí),人嘴能說話還不如口里有病說不出話;使人的心可以認(rèn)知事物,(如果)不學(xué)習(xí),人心能認(rèn)知還不如狂亂(無知)。因此凡是學(xué)習(xí),不是能增加(什么),而是(使人)通達(dá)天性。能夠保全上天賦予人的(天性)而不使它受到傷害,這叫作善于學(xué)習(xí)。

  子張是魯國的鄙俗小人,顏涿聚是梁父山上的大盜,(他們)向孔子學(xué)習(xí)。段干木是晉國的市場經(jīng)紀(jì)人,向子夏學(xué)習(xí)。高何、縣子石,是齊國的兇惡殘暴的人,在鄉(xiāng)里受指責(zé),向墨子學(xué)習(xí)。索盧參是東方聞名的狡猾之人,向禽滑黎學(xué)習(xí)。這六個人,是(該受到)刑罰、處死、侮辱的人。如今,(他們)不僅免于受到刑罰、處死、侮辱,(還)從此成為天下知名的人,終其天年,王公大人跟隨他們并禮待他們,這些(都是)從學(xué)習(xí)中得到的啊。

  君子學(xué)習(xí),談?wù)摰览硪欢ǚQ引老師的話來闡明道義,聽從(教誨)一定盡心竭力來發(fā)揚(yáng)光大。聽從(老師的教誨)而不盡心竭力(去發(fā)揚(yáng)它),稱這種行為為“背”;談?wù)摰览矶环Q引老師的話(去闡明它),稱這種行為為“叛”。有背叛行為的人,賢明的君主在朝廷上不會接納他們,君子不會和(他們)交往為友。

  因此,教育,是大義;學(xué)習(xí),是大智慧。大義沒有比使他人獲得利益(更)大的,使人獲得利益沒有什么能比教育(更)大的。大智慧沒有比修養(yǎng)身心(更)大的,修養(yǎng)身心沒有比學(xué)習(xí)(更)大的。自身的修養(yǎng)完成了,那么作兒子的不用支使就孝順了,作臣子的不用命令就忠誠了,作君主的不用勉強(qiáng)就公正了,擁有最有利形勢的人就可以作天下的君主了。所以子貢問孔子說:“后代將用什么稱贊您呢?”孔子說:“我哪里值得稱贊呢?(如果)不停止(一定要說)的話,(那)就是喜好學(xué)習(xí)而不滿足,喜好教誨(他人)而不知疲倦,大概只是這些吧!”天子進(jìn)入太學(xué)祭祀先代圣人,與曾經(jīng)當(dāng)過(自己)老師的人并排站立,不把(他們)當(dāng)作臣子看待,這是用來表示敬重學(xué)習(xí)和尊重老師(的做法)啊。

  《呂氏春秋·仲春紀(jì)》原文

  【仲春】

  一曰:仲春之月,日在奎,昏弧中,旦建星中。其日甲乙,其帝太皞,其神包芒,其蟲鱗,其音角,律中夾鐘,其數(shù)八,其味酸,其臭膻,其祀戶,祭先脾。始雨水,桃李華,蒼庚鳴,鷹化為鳩。天子居青陽太廟,乘鸞輅,駕蒼龍,載青旗,衣青衣,服青玉,食麥與羊,其器疏以達(dá)。是月也,安萌牙,養(yǎng)幼少,存諸孤;擇元日,命人社;命有司,省囹圄,去桎梏,無肆掠,止獄訟。是月也,玄鳥至,至之日,以太牢祀于高衤某。天子親往,后妃率九嬪御,乃禮天子所御,帶以弓韣,授以弓矢,于高衤某之前。是月也,日夜分,雷乃發(fā)聲,始電。蟄蟲咸動,開戶始出,先雷三日,奮鐸以令于兆民曰:“雷且發(fā)聲,有不戒其容止者,生子不備,必有兇災(zāi)。”日夜分,則同度量,鈞衡石,角斗桶,正權(quán)概。是月也,耕者少舍,乃修闔扇。寢廟必備。無作大事,以妨農(nóng)功。是月也,無竭川澤,無漉陂池,無焚山林。天子乃獻(xiàn)羔開冰,先薦寢廟。上丁,命樂正入舞舍采,天子乃率三公、九卿、諸侯,親往視之。中丁,又命樂正入學(xué)習(xí)樂。是月也,祀不用犧牲,用圭璧,更皮幣。仲春行秋令,則其國大水,寒氣總至,寇戎來征;行冬令,則陽氣不勝,麥乃不熟,民多相掠;行夏令,則國乃大旱,暖氣早來,蟲螟為害。

  【貴生】

  二曰:圣人深慮天下,莫貴於生。夫耳目鼻口,生之役也。耳雖欲聲,目雖欲色,鼻雖欲芬香,口雖欲滋味,害於生則止。在四官者不欲,利於生者則弗為。由此觀之,耳目鼻口不得擅行,必有所制。譬之若官職,不得擅為,必有所制。此貴生之術(shù)也。堯以天下讓於子州支父,子州支父對曰:“以我為天子猶可也。雖然,我適有幽憂之病,方將治之,未暇在天下也。”天下,重物也,而不以害其生,又況於他物乎?惟不以天下害其生者也,可以托天下。越人三世殺其君,王子搜患之,逃乎丹穴。越國無君,求王子搜而不得,從之丹穴。王子搜不肯出。越人薰之以艾,乘之以王輿。王子搜援綏登車,仰天而呼曰:“君乎!獨不可以舍我乎?”王子搜非惡為君也,惡為君之患也。若王子搜者,可謂不以國傷其生矣。此固越人之所欲得而為君也。魯君聞顏闔得道之人也,使人以幣先焉。顏闔守閭,鹿布之衣,而自飯牛。魯君之使者至,顏闔自對之。使者曰:“此顏闔之家邪?”顏闔對曰:“此闔之家也。”使者致幣,顏闔對曰:“恐聽繆而遺使者罪,不若審之。”使者還反審之,復(fù)來求之,則不得已。故若顏闔者,非惡富貴也,由重生惡之也。世之人主多以富貴驕得道之人,其不相知,豈不悲哉?故曰:道之真,以持身;其緒馀,以為國家;其土苴,以治天下。由此觀之,帝王之功,圣人之馀事也,非所以完身養(yǎng)生之道也。今世俗之君子,危身棄生以徇物,彼且奚以此之也?彼且奚以此為也?凡圣人之動作也,必察其所以之與其所以為。今有人於此,以隨侯之珠彈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所用重,所要輕也。夫生,豈特隨侯珠之重也哉!子華子曰:“全生為上,虧生次之,死次之,迫生為下。”故所謂尊生者,全生之謂;所謂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也。所謂虧生者,六欲分得其宜也。虧生則於其尊之者薄矣。其虧彌甚者也,其尊彌薄。所謂死者,無有所以知,復(fù)其未生也。所謂迫生者,六欲莫得其宜也,皆獲其所甚惡者。服是也,辱是也。辱莫大於不義,故不義,迫生也。而迫生非獨不義也,故曰迫生不若死。奚以知其然也?耳聞所惡,不若無聞;目見所惡,不若無見。故雷則掩耳,電則掩目,此其比也。凡六欲者,皆知其所甚惡,而必不得免,不若無有所以知。無有所以知者,死之謂也,故迫生不若死。嗜肉者,非腐鼠之謂也;嗜酒者,非敗酒之謂也;尊生者,非迫生之謂也。

  【情欲】

  三曰:天生人而使有貪有欲。欲有情,情有節(jié)。圣人修節(jié)以止欲,故不過行其情也。故耳之欲五聲,目之欲五色,口之欲五味,情也。此三者,貴賤、愚智、賢不肖欲之若一,雖神農(nóng)、黃帝,其與桀、紂同。圣人之所以異者,得其情也。由貴生動,則得其情矣;不由貴生動,則失其情矣。此二者,死生存亡之本也。俗主虧情,故每動為亡敗。耳不可贍,目不可厭,口不可滿;身盡府種,筋骨沈滯,血脈壅塞,九竅寥寥,曲失其宜,雖有彭祖,猶不能為也。其於物也,不可得之為欲,不可足之為求,大失生本;民人怨謗,又樹大讎;意氣易動,蹺然不固;矜勢好智,胸中欺詐;德義之緩,邪利之急。身以困窮,雖後悔之,尚將奚及?巧佞之近,端直之遠(yuǎn),國家大危,悔前之過,猶不可反。聞言而驚,不得所由。百病怒起,亂難時至。以此君人,為身大憂。耳不樂聲,目不樂色,口不甘味,與死無擇。古人得道者,生以壽長,聲色滋味能久樂之,奚故?論早定也。論早定則知早嗇,知早嗇則精不竭。秋早寒則冬必暖矣,春多雨則夏必旱矣。天地不能兩,而況於人類乎?人之與天地也同。萬物之形雖異,其情一體也。故古之治身與天下者,必法天地也。尊,酌者眾則速盡。萬物之酌大貴之生者眾矣。故大貴之生常速盡。非徒萬物酌之也,又損其生以資天下之人,而終不自知。功雖成乎外,而生虧乎內(nèi)。耳不可以聽,目不可以視,口不可以食,胸中大擾,妄言想見,臨死之上,顛倒驚懼,不知所為。用心如此,豈不悲哉?世人之事君者,皆以孫叔敖之遇荊莊王為幸。自有道者論之則不然,此荊國之幸。荊莊王好周游田獵,馳騁弋射,歡樂無遺,盡傅其境內(nèi)之勞與諸侯之憂於孫叔敖。孫叔敖日夜不息,不得以便生為故,故使莊王功跡著乎竹帛,傳乎後世。

  【當(dāng)染】

  四曰:墨子見染素絲者而嘆曰:“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所以入者變,其色亦變,五入而以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非獨染絲然也,國亦有染。舜染於許由、伯陽,禹染於皋陶、伯益,湯染於伊尹、仲虺,武王染於太公望、周公旦。此四王者,所染當(dāng),故王天下,立為天子,功名蔽天地。舉天下之仁義顯人,必稱此四王者。夏桀染於干辛、岐踵戎,殷紂染於崇侯、惡來,周厲王染於虢公長父、榮夷終,幽王染於虢公鼓、祭公敦。此四王者,所染不當(dāng),故國殘身死,為天下僇。舉天下之不義辱人,必稱此四王者。齊桓公染於管仲、鮑叔,晉文公染於咎犯、郄偃,荊莊王染於孫叔敖、沈尹蒸,吳王闔廬染於伍員、文之儀,越王句踐染於范蠡、大夫種。此五君者,所染當(dāng),故霸諸侯,功名傳於後世。范吉射染於張柳朔、王生,中行寅染於黃籍秦、高強(qiáng),吳王夫差染於王孫雄、太宰嚭,智伯瑤染於智國、張武,中山尚染於魏義、椻長,宋康王染於唐鞅、田不禋。此六君者,所染不當(dāng),故國皆殘亡,身或死辱,宗廟不血食,絕其後類,君臣離散,民人流亡。舉天下之貪暴可羞人,必稱此六君者。凡為君,非為君而因榮也,非為君而因安也,以為行理也。行理生於當(dāng)染。故古之善為君者,勞於論人而佚於官事,得其經(jīng)也。不能為君者,傷形費神,愁心勞耳目,國愈危,身愈辱,不知要故也。不知要故,則所染不當(dāng);所染不當(dāng),理奚由至?六君者是已。六君者,非不重其國、愛其身也,所染不當(dāng)也。存亡故不獨是也,帝王亦然。非獨國有染也。孔子學(xué)於老聃、孟蘇、夔靖叔。魯惠公使宰讓請郊廟之禮於天子,桓王使史角往,惠公止之。其後在於魯,墨子學(xué)焉。此二士者,無爵位以顯人,無賞祿以利人。舉天下之顯榮者,必稱此二士也。皆死久矣,從屬彌眾,弟子彌豐,充滿天下。王公大人從而顯之;有愛子弟者,隨而學(xué)焉,無時乏絕。子貢、子夏、曾子學(xué)於孔子,田子方學(xué)於子貢,段干木學(xué)於子夏,吳起學(xué)於曾子;禽滑絭學(xué)於墨子,許犯學(xué)於禽滑絭,田系學(xué)於許犯。孔墨之後學(xué)顯榮於天下者眾矣,不可勝數(shù),皆所染者得當(dāng)也。

  【功名】

  五曰:由其道,功名之不可得逃,猶表之與影,若呼之與響。善釣者,出魚乎十仞之下,餌香也;善弋者,下鳥乎百仞之上,弓良也;善為君者,蠻夷反舌殊俗異習(xí)皆服之,德厚也。水泉深則魚鱉歸之,樹木盛則飛鳥歸之,庶草茂則禽獸歸之,人主賢則豪杰歸之。故圣王不務(wù)歸之者,而務(wù)其所以歸。強(qiáng)令之笑不樂;強(qiáng)令之哭不悲;強(qiáng)令之為道也,可以成小,而不可以成大。缶醯黃,蚋聚之,有酸;徒水則必不可。以貍致鼠,以冰致蠅,雖工,不能。以茹魚去蠅,蠅愈至,不可禁,以致之之道去之也。桀、紂以去之之道致之也,罰雖重,刑雖嚴(yán),何益?大寒既致,民暖是利;大熱在上,民清是走。故民無常處,見利之聚,無之去。欲為天子,民之所走,不可不察。今之世,至寒矣,至熱矣,而民無走者,取則行鈞也。欲為天子,所以示民,不可不異也。行不異亂,雖信令,民猶無走。民無走,則王者廢矣,暴君幸矣,民絕望矣。故當(dāng)今之世,有仁人在焉,不可而不此務(wù);有賢主,不可而不此事。賢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惡之不可移。桀、紂貴為天子,富有天下,能盡害天下之民,而不能得賢名之。關(guān)龍逢、王子比干能以要領(lǐng)之死爭其上之過,而不能與之賢名。名固不可以相分,必由其理。

  《呂氏春秋》季春紀(jì)原文

  【季春】

  一曰:季春之月,日在胃,昏七星中,旦牽牛中,其日甲乙,其帝太皞,其神句芒,其蟲鱗,其音角,律中姑洗,其數(shù)八,其味酸,其臭膻,其祀戶,祭先脾。桐始華,田鼠化為鴽,虹始見,萍始生。天子居青陽右個,乘鸞輅,駕蒼龍,載青旗,衣青衣,服青玉,食麥與羊,其器疏以達(dá)。是月也,天子乃薦鞠衣于先帝,命舟牧覆舟,五覆五反,乃告舟備具于天子焉。天子焉始乘舟。薦鮪于寢廟,乃為麥祈實。是月也,生氣方盛,陽氣發(fā)泄,生者畢出,萌者盡達(dá),不可以內(nèi)。天子布德行惠,命有司發(fā)倉窌,賜貧窮,振乏絕,開府庫,出幣帛,周天下,勉諸侯,聘名士,禮賢者。是月也,命司空曰:“時雨將降,下水上騰,循行國邑,周視原野,修利堤防,導(dǎo)達(dá)溝瀆,開通道路,無有障塞;田獵罼弋,罝罘羅網(wǎng),喂獸之藥,無出九門。”是月也,命野虞無伐桑柘。鳴鳩拂其羽,戴任降于桑,具栚曲{豦}筐。后妃齋戒,親東鄉(xiāng)躬桑。禁婦女無觀,省婦使,勸蠶事。蠶事既登,分繭稱絲效功,以共郊廟之服,無有敢墮。是月也,命工師令百工審五庫之量,金鐵、皮革筋、角齒、羽箭干、脂膠丹漆,無或不良。百工咸理,監(jiān)工日號,無悖於時,無或作為淫巧,以蕩上心。是月之末,擇吉日,大合樂,天子乃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親往視之。是月也,乃合累牛、騰馬、游牝于牧。犧牲駒犢,舉書其數(shù)。國人儺,九門磔禳,以畢春氣。行之是令,而甘雨至三旬。季春行冬令,則寒氣時發(fā),草木皆肅,國有大恐;行夏令,則民多疾疫,時雨不降,山陵不收;行秋令,則天多沈陰,淫雨早降,兵革并起。

  【盡數(shù)】

  二曰:天生陰陽、寒暑、燥濕、四時之化、萬物之變,莫不為利,莫不為害。圣人察陰陽之宜,辨萬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壽得長焉。長也者,非短而續(xù)之也,畢其數(shù)也。畢數(shù)之務(wù),在乎去害。何謂去害?大甘、大酸、大苦、大辛、大咸,五者充形則生害矣。大喜、大怒、大憂、大恐、大哀,五者接神則生害矣。大寒、大熱、大燥、大濕、大風(fēng)、大霖、大霧,七者動精則生害矣。故凡養(yǎng)生,莫若知本,知本則疾無由至矣。精氣之集也,必有入也。集於羽鳥,與為飛揚(yáng);集於走獸,與為流行;集於珠玉,與為精朗;集於樹木,與為茂長;集於圣人,與為夐明。精氣之來也,因輕而揚(yáng)之,因走而行之,因美而良之,因長而養(yǎng)之,因智而明之。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形氣亦然。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郁。郁處頭則為腫、為風(fēng),處耳則為挶、為聾,處目則為蔑、為盲,處鼻則為鼽、為窒,處腹則為張、為疛,處足則為痿、為蹶。輕水所,多禿與癭人;重水所,多尰與躄人;甘水所,多好與美人;辛水所;多疽與痤人;苦水所;多尪與傴人。凡食,無強(qiáng)厚味,無以烈味重酒,是以謂之疾首。食能以時,身必?zé)o災(zāi)。凡食之道,無饑無飽,是之謂五藏之葆。口必甘味,和精端容,將之以神氣,百節(jié)虞歡,咸進(jìn)受氣。飲必小咽,端直無戾。今世上卜筮禱祠,故疾病愈來。譬之若射者,射而不中,反修于招,何益於中?夫以湯止沸,沸愈不止,去其火則止矣。故巫醫(yī)毒藥,逐除治之,故古之人賤之也,為其末也。

  【先己】

  三曰:湯問於伊尹曰:“欲取天下,若何?”伊尹對曰:“欲取天下,天下不可取;可取,身將先取。”凡事之本,必先治身,嗇其大寶。用其新,棄其陳,腠理遂通。精氣日新,邪氣盡去,及其天年。此之謂真人。昔者,先圣王成其身而天下成,治其身而天下治。故善響者不於響於聲,善影者不於影於形,為天下者不於天下於身。《詩》曰:“淑人君子,其儀不忒。其儀不忒,正是四國。” 言正諸身也。故反其道而身善矣;行義則人善矣;樂備君道而百官已治矣,萬民已利矣。三者之成也,在於無為。無為之道曰勝天,義曰利身,君曰勿身。勿身督聽,利身平靜,勝天順性。順性則聰明壽長,平靜則業(yè)進(jìn)樂鄉(xiāng),督聽則奸塞不皇。故上失其道,則邊侵於敵;內(nèi)失其行,名聲墮於外。是故百仞之松,本傷於下而末槁於上;商、周之國,謀失於胸,令困於彼。故心得而聽得,聽得而事得,事得而功名得。五帝先道而後德,故德莫盛焉;三王先教而後殺,故事莫功焉;五伯先事而後兵,故兵莫強(qiáng)焉。當(dāng)今之世,巧謀并行,詐術(shù)遞用,攻戰(zhàn)不休,亡國辱主愈眾,所事者末也。夏后相啟與有扈戰(zhàn)於甘澤而不勝。六卿請復(fù)之,夏后相啟曰:“不可。吾地不淺,吾民不寡,戰(zhàn)而不勝,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於是乎處不重席,食不貳味,琴瑟不張,鍾鼓不修,子女不飭,親親長長,尊賢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故欲勝人者,必先自勝;欲論人者,必先自論;欲知人者,必先自知。《詩》曰:“執(zhí)轡如組。”孔子曰:“審此言也,可以為天下。”子貢曰:“何其躁也!”孔子曰:“非謂其躁也,謂其為之於此,而成文於彼也。” 圣人組修其身而成文於天下矣。故子華子曰:“丘陵成而穴者安矣,大水深淵成而魚鱉安矣,松柏成而涂之人已蔭矣。”孔子見魯哀公,哀公曰:“有語寡人曰: ‘為國家者,為之堂上而已矣。’寡人以為迂言也。”孔子曰:“此非迂言也。丘聞之,得之於身者得之人,失之於身者失之人。不出於門戶而天下治者,其惟知反於已身者乎!”

  【論人】

  四曰:主道約,君守近。太上反諸己,其次求諸人。其索之彌遠(yuǎn)者,其推之彌疏;其求之彌強(qiáng)者,失之彌遠(yuǎn)。何謂反諸已也?適耳目,節(jié)嗜欲,釋智謀,去巧故,而游意乎無窮之次,事心乎自然之涂。若此則無以害其天矣。無以害其天則知精,知精則知神,知神之謂得一。凡彼萬形,得一後成。故知一,則應(yīng)物變化,闊大淵深,不可測也;德行昭美,比於日月,不可息也,豪士時之,遠(yuǎn)方來賓,不可塞也;意氣宣通,無所束縛,不可收也。故知知一,則復(fù)歸於樸,嗜欲易足,取養(yǎng)節(jié)薄,不可得也;離世自樂,中情潔白,不可量也;威不能懼,嚴(yán)不能恐,不可服也。故知知一,則可動作當(dāng)務(wù),與時周旋,不可極也;舉錯以數(shù),取與遵理,不可惑也;言無遺者,集肌膚,不可革也。讒人困窮,賢者遂興,不可匿也。故知知一,則若天地然,則何事之不勝?何物之不應(yīng)?譬之若御者,反諸己,則車輕馬利,致遠(yuǎn)復(fù)食而不倦。昔上世之亡主,以罪為在人,故日殺戮而不止,以至於亡而不悟。三代之興王,以罪為在己,故日功而不衰,以至於王。何謂求諸人?人同類而智殊,賢不肖異,皆巧言辯辭以自防御,此不肖主之所以亂也。凡論人,通則觀其所禮,貴則觀其所進(jìn),富則觀其所養(yǎng),聽則觀其所行,止則觀其所好,習(xí)則觀其所言,窮則觀其所不受,賤則觀其所不為。喜之以驗其守,樂之以驗其僻,怒之以驗其節(jié),懼之以驗其特,哀之以驗其人,苦之以驗其志。八觀六驗,此賢主之所以論人也。論人者,又必以六戚四隱。何謂六戚?父、母、兄、弟、妻、子。何為四隱?交友、故舊、邑里、門郭。內(nèi)則用六戚四隱,外則用八觀六驗,人之情偽、貪鄙、美惡無所失矣。譬之若逃雨污,無之而非是。此先圣王之所以知人也。

  【圜道】

  五曰:天道圜,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上下。何以說天道之圜也?精氣一上一下,圜周復(fù)雜,無所稽留,故曰天道圜。何以說地道之方也?萬物殊類殊形,皆有分職,不能相為,故曰地道方。主執(zhí)圜,臣處方,方圜不易,其國乃昌。日夜一周,圜道也。月躔二十八宿,軫與角屬,圜道也。精行四時,一上一下,各與遇,圜道也。物動則萌,萌而生,生而長,長而大,大而成,成乃衰,衰乃殺,殺乃藏,圜道也。云氣西行,云云然,冬夏不輟;水泉東流,日夜不休。上不竭,下不滿,小為大,重為輕,圜道也。黃帝曰:“帝無常處也,有處者乃無處也。”以言不刑蹇,圜道也。人之竅九,一有所居則八虛,八虛甚久則身斃。故唯而聽,唯止;聽而視,聽止:以言說一。一不欲留,留運為敗,圜道也。一也齊至貴,莫知其原,莫知其端,莫知其始,莫知其終,而萬物以為宗。圣王法之,以令其性,以定其正,以出號令。令出於主口,官職受而行之,日夜不休,宣通下究,瀸於民心,遂於四方,還周復(fù)歸,至於主所,圜道也。令圜,則可不可,善不善,無所壅矣。無所壅者,主道通也。故令者,人主之所以為命也,賢不肖、安危之所定也。人之有形體四枝,其能使之也,為其感而必知也。感而不知,則形體四枝不使矣。人臣亦然。號令不感,則不得而使矣。有之而不使,不若無有。主也者,使非有者也,舜、禹、湯、武皆然。先王之立高官也,必使之方,方則分定,分定則下不相隱。堯舜,賢主也,皆以賢者為後,不肯與其子孫,猶若立官必使之方。今世之人主,皆欲世勿失矣,而與其子孫,立官不能使之方,以私欲亂之也,何哉?其所欲者之遠(yuǎn),而所知者之近也。今五音之無不應(yīng)也,其分審也。宮、徵、商、羽、角,各處其處,音皆調(diào)均,不可以相違,此所以無不受也。賢主之立官有似於此。百官各處其職、治其事以待主,主無不安矣;以此治國,國無不利矣;以此備患,患無由至矣。

  呂氏春秋察傳原文翻譯

  古文原文

  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數(shù)傳而白為黑,黑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與狗則遠(yuǎn)矣。此愚者之所以大過也

  聞而審,則為福矣;聞而不審,不若不聞矣。齊桓公聞管子于鮑叔,楚莊聞孫叔敖于沈尹筮,審之也,故國霸諸侯也。吳王聞越王勾踐于太宰嚭,智伯聞趙襄子于張武,不審也,故國亡身死也。

  凡聞言必熟論,其于人必驗之以理。魯哀公問于孔子曰:“樂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樂傳教于天下,乃令重黎舉夔于草莽之中而進(jìn)之,舜以為樂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聲,以通八風(fēng)。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樂,天地之精也,得失之節(jié)也。故唯圣人為能和樂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于宋君。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子夏之晉,過衛(wèi),有讀史記者曰:“晉師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與三相近,豕與亥相似。”至于晉而問之,則曰,晉師己亥涉河也。

  辭多類非而是,多類是而非,是非之經(jīng),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則何以慎?緣物之情及人之情,以為所聞,則得之矣。[1]

  古文譯文

  傳聞不可以不審察,經(jīng)過輾轉(zhuǎn)相傳白的成了黑的,黑的成了白的。所以狗似玃,玃似獼猴,獼猴似人,人和狗的差別就很遠(yuǎn)了。這是愚人所以犯大錯誤的原因。

  聽到什么如果加以審察,就有好處;聽到什么如果不加審察,不如不聽。齊桓公從鮑叔牙那里得知管仲,楚莊王從沈尹筮那里得知孫叔敖,審察他們,因此國家稱霸于諸侯。吳王從太宰嚭那里聽信了越王勾踐的話,智伯從張武那里聽信了趙襄子的事,沒有經(jīng)過審察便相信了,因此國家滅亡自己送了命。

  凡是聽到傳聞,都必須深透審察,對于人都必須用理進(jìn)行檢驗。魯哀公問孔子說:“樂正夔只有一只腳,真的嗎?”孔子說:“從前舜想用音樂向天下老百姓傳播教化,就讓重黎從民間舉薦了夔而且起用了他,舜任命他做樂正。夔于是校正六律,諧和五聲,用來調(diào)和陰陽之氣。因而天下歸順。重黎還想多找些象夔這樣的人,舜說:‘音樂是天地間的精華,國家治亂的關(guān)鍵。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和諧,而和諧是音樂的根本。夔能調(diào)和音律,從而使天下安定,象夔這樣的人一個就夠了。’所以說‘一個夔就足夠了’,不是‘夔只有一只足’。”宋國有個姓丁的人,家里沒有水井,需要出門去打水,經(jīng)常派一人在外專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他告訴別人說:“我家打水井得到一個人。”有人聽了就去傳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個人。”都城的人人紛紛傳說這件事,被宋君聽到了。宋君派人向姓丁的問明情況,姓丁的答道,“得到一個人使用,并非在井內(nèi)挖到了一個活人。”象這樣聽信傳聞,不如不聽。子夏到晉國去,經(jīng)過衛(wèi)國,有個讀史書的人說:“晉軍三豕過黃河。”子夏說:“不對,是己亥日過黃河。古文‘己’字與‘三’字字形相近,‘豕’字和‘亥’字相似。”到了晉國探問此事,果然是說,晉國軍隊在己亥那天渡過黃河。

  言辭有很多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是非的界線,不可不分辯清楚,這是圣人需要特別慎重對待的問題。雖然這樣,那末靠什么方法才能做到慎重呢?遵循著事物的規(guī)律和人的情理,用這種方法來審察所聽到的傳聞,就可以得到真實的情況了。

  《呂氏春秋》有始覽原文

  【有始】

  一曰:天地有始,天微以成,地塞以形,天地合和,生之大經(jīng)也。以寒暑日月晝夜知之,以殊形殊能異宜說之。夫物合而成,離而生。知合知成,知離知生,則天地平矣。平也者,皆當(dāng)察其情,處其形。天有九野,地有九州,土有九山,山有九塞,澤有九藪,風(fēng)有八等,水有六川。何謂九野?中央曰鈞天,其星角、亢、氐;東方曰蒼天,其星房、心、尾;東北曰變天,其星箕、斗、牽牛;北方曰玄天,其星婺女、虛、危、營室;西北曰幽天,其星東壁、奎、婁;西方曰顥天,其星胃,昴,畢;西南曰朱天,其星觜巂、參、東井;南方曰炎天,其星輿鬼、柳、七星;東南曰陽天,其星張、翼、軫。何謂九州?河、漢之間為豫州,周也;兩河之間為冀州,晉也;河、濟(jì)之閑為兗州,衛(wèi)也;東方為青州,齊也;泗上為徐州,魯也;東南為揚(yáng)州,越也;南方為荊州,楚也;西方為雍州,秦也;北方為幽州,燕也。何謂九山?會稽、太山、王屋、首山、太華、岐山、太行、羊腸、孟門。何謂九塞?大汾、冥厄、荊阮、方城、殽、井陘、令疵、句注、居庸。何謂九藪?吳之具區(qū),楚之云夢,秦之陽華,晉之大陸,梁之圃田,宋之孟諸,齊之海隅,趙之鉅鹿,燕之大昭。何謂八風(fēng)?東北曰炎風(fēng),東方曰滔風(fēng),東南曰熏風(fēng),南方曰巨風(fēng),西南曰凄風(fēng),西方曰飂風(fēng),西北曰厲風(fēng),北方曰寒風(fēng)。何謂六川?河水、赤水、遼水、黑水、江水、淮水。凡四海之內(nèi),東西二萬八千里,南北二萬六千里。水道八千里,受水者亦八千里。通谷六,名川六百,陸注三千,小水萬數(shù)。凡四極之內(nèi),東西五億有九萬七千里,南北亦五億有九萬七千里。極星與天俱游,而天樞不移。冬至日行遠(yuǎn)道,周行四極,命曰玄明。夏至日行近道,乃參于上。當(dāng)樞之下無晝夜。白民之南,建木之下,日中無影,呼而無響,蓋天地之中也。天地萬物,一人之身也,此之謂大同。眾耳目鼻口也,眾五谷寒暑也,此之謂眾異。則萬物備也。天斟萬物,圣人覽焉,以觀其類。解在乎天地之所以形,雷電之所以生,陰陽材物之精,人民禽獸之所安平。

  【應(yīng)同】

  二曰:凡帝王者之將興也,天必先見祥乎下民。黃帝之時,天先見大螾大螻。黃帝曰:“土氣勝。”土氣勝,故其色尚黃,其事則土。及禹之時,天先見草木秋冬不殺。禹曰:“木氣勝。”木氣勝,故其色尚青,其事則木。及湯之時,天先見金刃生於水。湯曰:“金氣勝。”金氣勝,故其色尚白,其事則金。及文王之時,天先見火赤烏銜丹書集于周社。文王曰:“火氣勝。”火氣勝,故其色尚赤,其事則火。代火者必將水,天且先見水氣勝。水氣勝,故其色尚黑,其事則水。水氣至而不知數(shù)備,將徙于土。天為者時,而不助農(nóng)於下。類固相召,氣同則合,聲比則應(yīng)。鼓宮而宮動,鼓角而角動。平地注水,水流濕;均薪施火,火就燥;山云草莽,水云魚鱗,旱云煙火,雨云水波,無不皆類其所生以示人。故以龍致雨,以形逐影。師之所處,必生棘楚。禍福之所自來,眾人以為命,安知其所。夫覆巢毀卵,則鳳凰不至;刳獸食胎,則麒麟不來;干澤涸漁,則龜龍不往。物之從同,不可為記。子不遮乎親,臣不遮乎君。君同則來,異則去。故君雖尊,以白為黑,臣不能聽;父雖親,以黑為白,子不能從。黃帝曰:“芒芒昧昧,因天之威,與元同氣。”故曰同氣賢於同義,同義賢於同力,同力賢於同居,同居賢於同名。帝者同氣,王者同義,霸者同力,勤者同居則薄矣,亡者同名則觕矣。其智彌觕者,其所同彌觕;其智彌精者,其所同彌精。故凡用意不可不精。夫精,五帝三王之所以成也。成齊類同皆有合,故堯為善而眾善至,桀為非而眾非來。《商箴》云:“天降災(zāi)布祥,并有其職。”以言禍福人或召之也。故國亂非獨亂也,又必召寇。獨亂未必亡也,召寇則無以存矣。凡兵之用也,用於利,用於義。攻亂則脆,脆則攻者利;攻亂則義,義則攻者榮。榮且利,中主猶且為之,況於賢主乎?故割地寶器,卑辭屈服,不足以止攻,惟治為足。治則為利者不攻矣,為名者不伐矣。凡人之攻伐也,非為利則因為名也。名實不得,國雖強(qiáng)大者,曷為攻矣?解在乎史墨來而輟不襲衛(wèi),趙簡子可謂知動靜矣!

  【去尤】

  三曰:世之聽者,多有所尢。多有所尢,則聽必悖矣。所以尤者多故,其要必因人所喜,與因人所惡。東面望者不見西墻,南鄉(xiāng)視者不睹北方,意有所在也。人有亡鈇者,意其鄰之子。視其行步,竊鈇也;顏色,竊鈇也;言語,竊鈇也;動作態(tài)度,無為而不竊鈇也。抇其谷而得其鈇,他日,復(fù)見其鄰之子,動作態(tài)度,無似竊鈇者。其鄰之子非變也,己則變矣。變也者無他,有所尢也。邾之故法,為甲裳以帛。公息忌謂邾君曰:“不若以組。凡甲之所以為固者,以滿竅也。今竅滿矣,而任力者半耳。且組則不然,竅滿則盡任力矣。”邾君以為然,曰: “將何所以得組也?”公息忌對曰:“上用之則民為之矣。”邾君曰:“善。” 下令,令官為甲必以組。公息忌知說之行也,因令其家皆為組。人有傷之者曰: “公息忌之所以欲用組者,其家多為組也。”邾君不說,於是復(fù)下令,令官為甲無以組。此邾君之有所尢也。為甲以組而便,公息忌雖多為組,何傷也?以組不便,公息忌雖無為組,亦何益也?為組與不為組,不足以累公息忌之說,用組之心,不可不察也。魯有惡者,其父出而見商咄,反而告其鄰曰:“商咄不若吾子矣。”且其子至惡也,商咄至美也。彼以至美不如至惡,尢乎愛也。故知美之惡,知惡之美,然後能知美惡矣。《莊子》曰:“以瓦殶者翔,以鉤殶者戰(zhàn),以黃金殶者殆。其祥一也,而有所殆者,必外有所重者也。外有所重者泄,蓋內(nèi)掘。”魯人可謂外有重矣。解在乎齊人之欲得金也,及秦墨者之相妒也,皆有所乎尤也。老聃則得之矣,若植木而立乎獨,必不合於俗,則何可擴(kuò)矣。

  【聽言】

  四曰:聽言不可不察,不察則善不善不分。善不善不分,亂莫大焉。三代分善不善,故王。今天下彌衰,圣王之道廢絕。世主多盛其歡樂,大其鐘鼓,侈其臺榭苑囿,以奪人財;輕用民死,以行其忿。老弱凍餒,夭瘠壯狡,汔盡窮屈,加以死虜。攻無罪之國以索地,誅不辜之民以求利,而欲宗廟之安也,社稷之不危也,不亦難乎?今人曰:“某氏多貨,其室培濕,守狗死,其勢可穴也。”則必非之矣。曰:“某國饑,其城郭庳,其守具寡,可襲而篡之。”則不非之。乃不知類矣。《周書》曰:“往者不可及,來者不可待,賢明其世,謂之天子。” 故當(dāng)今之世,有能分善不善者,其王不難矣。善不善本於義,不於愛。愛利之為道大矣。夫流於海者,行之旬月,見似人者而喜矣。及其期年也,見其所嘗見物於中國者而喜矣。夫去人滋久,而思人滋深歟!亂世之民,其去圣王亦久矣。其愿見之,日夜無間。故賢王秀士之欲憂黔首者,不可不務(wù)也。功先名,事先功,言先事。不知事,惡能聽言?不知情,惡能當(dāng)言?其與人谷言也,其有辯乎,其無辯乎?造父始習(xí)於大豆,蜂門始習(xí)於甘蠅,御大豆,射甘蠅,而不徙人以為性者也。不徙之,所以致遠(yuǎn)追急也,所以除害禁暴也。凡人亦必有所習(xí)其心,然後能聽說。不習(xí)其心,習(xí)之於學(xué)問。不學(xué)而能聽說者,古今無有也。解在乎白圭之非惠子也,公孫龍之說燕昭王以偃兵及應(yīng)空洛之遇也,孔穿之議公孫龍,翟翦之難惠子之法。此四士者之議,皆多故矣,不可不獨論。

  【謹(jǐn)聽】

  五曰:昔者禹一沐而三捉發(fā),一食而三起,以禮有道之士,通乎己之不足也。通乎己之不足,則不與物爭矣。愉易平靜以待之,使夫自得之;因然而然之,使夫自言之。亡國之主反此,乃自賢而少人。少人則說者持容而不極,聽者自多而不得。雖有天下,何益焉?是乃冥之昭,亂之定,毀之成,危之寧。故殷周以亡,比干以死,悖而不足以舉。故人主之性,莫過乎所疑,而過於其所不疑;不過乎所不知,而過於其所以知。故雖不疑,雖已知,必察之以法,揆之以量,驗之以數(shù)。若此則是非無所失,而舉措無所過矣。夫堯惡得賢天下而試舜?舜惡得賢天下而試禹?斷之於耳而已矣。耳之可以斷也,反性命之情也。今夫惑者,非知反性命之情,其次非知觀於五帝三王之所以成也,則奚自知其世之不可也?奚自知其身之不逮也?太上知之,其次知其不知。不知則問,不能則學(xué)。《周箴》曰: “夫自念斯學(xué),德未暮。”學(xué)賢問,三代之所以昌也。不知而自以為知,百禍之宗也。名不徒立,功不自成,國不虛存,必有賢者。賢者之道,牟而難知,妙而難見。故見賢者而不聳,則不惕於心。不惕於心,則知之不深。不深知賢者之所言,不祥莫大焉。主賢世治,則賢者在上;主不肖世亂,則賢者在下。今周室既滅,而天子已絕。亂莫大於無天子。無天子,則強(qiáng)者勝弱,眾者暴寡,以兵相殘,不得休息。今之世當(dāng)之矣。故當(dāng)今之世,求有道之士,則於四海之上,山谷之中,僻遠(yuǎn)幽閑之所,若此則幸於得之矣。得之,則何欲而不得?何為而不成?太公釣於滋泉,遭紂之世也,故文王得之而王。文王,千乘也;紂,天子也。天子失之,而千乘得之,知之與不知也。諸眾齊民,不待知而使,不待禮而令。若夫有道之士,必禮必知,然後其智能可盡。解在乎勝書之說周公,可謂能聽矣;齊桓公之見小臣稷,魏文侯之見田子方也,皆可謂能禮士矣。

  【務(wù)本】

  六曰:嘗試觀上古記,三王之佐,其名無不榮者,其實無不安者,功大也。《詩》云:“有唵凄凄,興云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三王之佐,皆能以公及其私矣。俗主之佐,其欲名實也,與三王之佐同,而其名無不辱者,其實無不危者,無公故也。皆患其身不貴於國也,而不患其主之不貴於天下也;皆患其家之不富也,而不患其國之不大也。此所以欲榮而愈辱,欲安而益危。安危榮辱之本在於主,主之本在於宗廟,宗廟之本在於民,民之治亂在於有司。《易》曰: “復(fù)自道,何其咎,吉。”以言本無異,則動卒有喜。今處官則荒亂,臨財則貪得,列近則持諫,將眾則罷怯,以此厚望於主,豈不難哉!今有人於此,修身會計則可恥,臨財物資盡則為己,若此而富者,非盜則無所取。故榮富非自至也,緣功伐也。今功伐甚薄而所望厚,誣也;無功伐而求榮富,詐也。詐誣之道,君子不由。人之議多曰:“上用我,則國必?zé)o患。”用己者未必是也,而莫若其身自賢。而己猶有患,用己於國,惡得無患乎?己,所制也;釋其所制而奪乎其所不制,悖。未得治國治官可也。若夫內(nèi)事親,外交友,必可得也。茍事親未孝,交友未篤,是所未得,惡能善之矣?故論人無以其所未得,而用其所已得,可以知其所未得矣。古之事君者,必先服能,然後任;必反情,然後受。主雖過與,臣不徒取。《大雅》曰:“上帝臨汝,無貳爾心。”以言忠臣之行也。解在鄭君之問被瞻之義也,薄疑應(yīng)衛(wèi)嗣君以無重稅。此二士者,皆近知本矣。

  【諭大】

  七曰:昔舜欲旗古今而不成,既足以成帝矣;禹欲帝而不成,既足以正殊俗矣;湯欲繼禹而不成,既足以服四荒矣;武王欲及湯而不成,既足以王道矣;五伯欲繼三王而不成,既足以為諸侯長矣;孔丘、墨翟欲行大道於世而不成,既足以成顯名矣。夫大義之不成,既有成矣已。《夏書》曰:“天子之德廣運,乃神,乃武乃文。”故務(wù)在事,事在大。地大則有常祥、不庭、歧毋、群抵、天翟、不周,山大則有虎、豹、熊、螇蛆,水大則有蛟、龍、黿、鼉、鳣、鮪。《商書》曰:“五世之廟,可以觀怪。萬夫之長,可以生謀。”空中之無澤陂也,井中之無大魚也,新林之無長木也。凡謀物之成也,必由廣大眾多長久,信也。季子曰: “燕雀爭善處於一室之下,子母相哺也,姁々焉相樂也,自以為安矣。灶突決,則火上焚棟,燕雀顏色不變,是何也?乃不知禍之將及己也。”為人臣免於燕雀之智者寡矣。夫為人臣者,進(jìn)其爵祿富貴,父子兄弟相與比周於一國,姁々焉相樂也,以危其社稷。其為灶突近也,而終不知也,其與燕雀之智不異矣。故曰: “天下大亂,無有安國;一國盡亂,無有安家;一家皆亂,無有安身。”此之謂也。故小之定也必恃大,大之安也必恃小。小大貴賤,交相為恃,然後皆得其樂。定賤小在於貴大,解在乎薄疑說衛(wèi)嗣君以王術(shù),杜赫說周昭文君以安天下,及匡章之難惠子以王齊王也。

  鑒賞:

  思想主旨方面:

  強(qiáng)調(diào)了尊師的重要性,開篇列舉從神農(nóng)到越王勾踐等一系列圣人和賢能者都尊師的例子,有力地證明尊師是成就偉大和賢明的前提。

  突出學(xué)習(xí)對于個人和社會的意義,“學(xué)非能益也,達(dá)天性也”指出學(xué)習(xí)是為了讓天性更好地發(fā)展,而不是單純增加外在的知識等;同時“身成則為人子弗使而孝矣,為人臣弗令而忠矣”等表明學(xué)習(xí)對個人品德修養(yǎng)和社會秩序構(gòu)建的重要性。

  闡述了“教”與“義”、“學(xué)”與“知”的緊密聯(lián)系,并且將其升華到利人、成身的高度。

  論證方法方面:

  舉例論證充分,如列舉眾多古代名人尊師和一些原本身份低賤甚至有犯罪經(jīng)歷的人通過學(xué)習(xí)改變命運被人尊重的例子,使尊師重學(xué)的觀點有堅實的事實基礎(chǔ)。

  運用對比論證,如人學(xué)習(xí)和不學(xué)習(xí)在耳、目、口、心等方面的表現(xiàn)對比,突出學(xué)習(xí)的重要性;以及有尊師和背叛老師的人在君主、君子那里受到的不同待遇對比。

  語言文字方面:

  語言較為古樸、簡潔、明快,表達(dá)觀點清晰明確。

  部分語句富有節(jié)奏感和韻律感,如“不學(xué),其聞不若聾;使其目可以見,不學(xué),其見不若盲;使其口可以言,不學(xué),其言不若爽;使其心可以知,不學(xué),其知不若狂”這樣排比句式的運用。

  文化意義方面:

  它對中國尊師重道的文化傳統(tǒng)的形成和傳承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對后世學(xué)者、思想家強(qiáng)調(diào)教育和學(xué)習(xí)的重要性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資源和歷史依據(jù),對我們理解中國古代的教育觀念和社會價值觀有很大幫助。

【《呂氏春秋·尊師》的原文及翻譯】相關(guān)文章:

《呂氏春秋·勸學(xué)》原文及翻譯03-15

《呂氏春秋》閱讀答案和原文翻譯11-07

文言文《呂氏春秋勸學(xué)》原文及翻譯09-23

呂氏春秋翻譯10-21

勸學(xué)原文及翻譯08-23

唐詩原文及翻譯04-03

《離騷》原文及翻譯01-04

《勸學(xué)》的原文及翻譯10-20

《觀潮》原文及翻譯09-05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亚洲最大的AV在线影院 | 婷婷亚洲久悠悠色悠在线播放 | 久久国产精品久久香蕉 | 色吊丝亚洲中文字幕 | 夜色福利院在线观看免费 | 先锋资源站欧美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