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課文《橋》的課后反思參考
《橋》這篇課文講的是一天黎明,一個工地突遭洪水侵襲,100多人無路可逃,都瘋了似的向一座木橋擁去,情況十分危急。而老漢——一位即將退休的黨支部書記卻站在橋頭冷靜冷靜地指揮人們有秩序地逃生,最后他和自身的兒子被洪水奪去了生命。故事非常感人。
這篇文章的情感教學目標是讓同學從老漢的語言、動作、神態中,感受到老漢在危險面前冷靜冷靜、舍己為人、大公無私的高尚品質;培養同學樂于助人的品質和寬大的胸襟。而實際上,同學由始至終都是一副無所謂的樣子,沒有被文中的人物打動,也沒有被我的激情感染。想想自身的優秀教案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應該沒什么問題,但為什么偏偏出了這么大的問題呢?冥思苦想,終于找到了答案。
原因在于不論是從年齡、視野還是經歷的角度考慮,文章中所描述的真人真事離同學的生活太遙遠了,雖然同學通過各種信息渠道了解到許多優秀人物的英雄事跡,但在實際生活中大多數同學根本沒有見過這樣的人,他們缺少這樣的生活體驗,因此,從內心上來講,他們對這類人與事并不認同。所以,在學習《橋》這篇文章時,同學對于文本內容充溢懷疑,他們的情感是慘白的,以挖掘語言文字來體會人物的高尚品質在他們看來只是一種弄虛作假的形式,所以他們報著一種游戲的態度冷眼旁觀,嘻皮笑臉、心不在焉自然也在情理之中了。
那為什么會造成這種現狀呢?我是這樣想的:首先從同學所處的社會大環境來看,隨著社會經濟迅速發展,金錢的地位日益突出,人與人的關系處處和利益掛鉤,同學在生活中已經很難感受到鄰里親情,很少看得到熱情互助的情景,更多的是看到人們對于貧窮的漠視,對于苦難的漠然和對于需要協助的人們的漠不關心。
再者從同學所處的家庭小環境來看,現在的家長迫于各種壓力,在生活中扮演著各種角色,有著多副面孔,小朋友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也漸漸失去了童真,學會了偽裝。
新課標指出:“培養同學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這是時代的呼喚,是社會的發展需要。作為一名語文老師,面對這種現狀更是任重而道遠。那么我們如何讓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真正走進同學的心靈呢?
帶著這樣的考慮,我又換了班級上課。課前,我先讓同學尋找身邊的好人好事,如從報紙上看到,從他人那里聽說的,自身親眼看到的……,然后說給班上的同學聽。這是課前“熱身”,使文本漸漸貼近同學的生活。上課的時候,我先給同學講幾個解放軍戰士抗洪搶險的故事,播放幾組真實的鏡頭,讓同學在真實的情境當中自然而然地釋放自身情感,然后再開始學習課文。這次,效果出人意料地好,課堂上同學的情緒最大程度地被調動起來了,他們的話語都發自內心,朗讀充溢了深情。
有幾個情感豐富的女生眼里閃動著淚花,帶著哭腔把感人的句子讀給大家聽,她們的情緒迅速感染了大家,情感又一次得到了升華。兩節課如此巨大的反差,讓我更深切地感受到只有教學內容和同學已有的生活經驗相結合,才干夠碰撞出情感的火花,此時教師已無需再說“他永遠活在我們心中”,老漢的人物形象早已成為一種偉大精神的象征深深根植在同學心中,一切都是那么自然、流暢。真實的感受,真切的情感比任何語言都更有力量。
同時這也讓我看到了希望:雖然同學的思想已不如期望得那么純潔、天真,但他們的心還是柔軟的,內心的情感仍然是真誠的,只是暫時蒙上了一點兒灰塵,需要我們稍加拭擦。
由此可見,語文課程人文性的滲透不是簡單的知識的傳授,也不是除教學內容之外的和加任務,它是一種感受,是一種領悟,是情感共鳴弦樂,是心靈凈化的樂土。要把它貫穿于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應做到以下幾點:
其一,要將文本內容和同學已有的生活經驗結合起來。上文中讓同學尋找身邊的好人好事,就是要喚起同學的生活記憶,拉近與文本的距離。因為只有引導同學聯系自身的生活積累,設身處地地體驗課文所描繪的情境,使語言文字在頭腦中形成的圖像逐漸鮮明具體,此時的感受才干是最真實的,最深切的。脫離了同學的生活經驗,人文教育只是一種牽強和會的形式,無法滲透到同學的心靈深處。
其二,可以借助媒體在課堂上營造一種與文本內容相一致的氛圍。如選擇一些和文本類似的故事、錄象片段等,從而進一步激發同學的情感。因為同學已有的生活經驗終究是有限的,根據學習的需要恰如其分地補充一些課外內容,也就是在堅持同學個體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個體經驗,將更廣泛意義上的經驗傳授給同學,從而打造一條學習世界和生活世界、課程與生活之間的陽光大道。
還是舉《橋》的例子,上課伊始,我先向同學介紹一些解放軍戰士抗洪搶險的英勇事跡,并播放幾組真實的鏡頭讓同學觀看。這樣做得目的是為了進一步拉近同學與文本的距離。因為同學身邊的好人好事與老漢的舍己為人、英勇獻身的事跡相比,還是有很大的差異,而補充內容與文本內容在思想境界上高度更為接近,正好彌補了這一差異,這時再引入課文學習就顯得順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其三,要想文本感動同學,教師必需先被文本感動。記得贊可夫說過:課本知識假如沒有經過教師心靈世界的加溫,傳授越多,您的同學將變得越冷漠,越無知。是的,教師不只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應該將自身高尚的情感,獨特的人生體驗融進文本,努力創設良好的人文教育環境,使這一切一起成為同學解讀的資源,這樣才干真正進入同學的心靈,使文本、同學、教師三者融為一體。
所以,一個能夠釋放自身情感的教師,也肯定能夠引領同學的情感,這樣的課堂才是最是精彩、最豐富、最宜人。
【課文《橋》的課后反思參考】相關文章:
春課文的課后題參考答案09-18
課文題臨安邸課后反思10-19
課文春筍課后反思(通用12篇)09-16
課文《祝福樹》課后反思(精選10篇)05-12
升國旗的課文課后反思(精選11篇)11-20
有關課文觀潮的課后反思(精選10篇)09-02
課文《蘭蘭過橋》課后反思(通用10篇)03-04
課文《橋》原文10-10
課文原文《橋》08-28
課文橋教學實錄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