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蘭亭集序書法評價
蘭亭集序是一篇美文,對后世產生深遠的影響,作者是著名的書法家王羲之。那么,對于蘭亭集序書法,人們有著怎樣的評價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蘭亭集序書法評價,歡迎大家分享。
東晉永和九年三月初三,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41人在浙江紹興蘭亭風雅集會,流觴曲水,飲酒賦詩,各抒情懷。王羲之即興揮毫作序,趁興疾書,寫下了《蘭亭集序》這篇傳頌千古的書法藝術作品。全書共28行,共計324字。通篇筆勢縱橫,點畫相映,變化無窮,似有神助。行書起伏多變節奏感強,布局錯落有致、渾然天成。
《蘭亭集序》既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名篇,更是書法藝術中的杰作,素有“天下第一行書”的盛譽,對后世的影響極大。真跡據說在唐太宗去世的時候葬在昭陵,有褚遂良、虞世南等大家臨本傳世。《蘭亭集序》被人稱為“書法精品中的精品”。
書法藝術以漢字為表現對象,以毛筆為表現工具,以線條為表現手段,通過點畫結構,行次章法等造型美,來表現書法家的美學追求和人格情操。千百年來,我國書法界名家輩出,流派紛呈,佳作如林。但是,正如鐘柏華說:“中國獨有的美術書法——書法也是中國繪畫藝術的靈魂——自從晉人的風韻中產生的。魏晉的玄學使得晉人得到空前絕后的精神解放,晉人的書法是這自由的精神人格,最具體最適當的藝術表現。這抽象的音樂似的藝術才能表達出晉人空靈的玄學精神,和個性主義的自我價值。”晉人的書法和唐詩宋詞一樣,成了后世無法企及的高峰,在他們面前,后人只能嘆為觀止矣。而在晉人書法中,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歷來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堪稱極品。
王羲之山東瑯琊臨沂人,官至右軍將軍,人稱“王右軍”,他的兒子王獻之也是著名書法家,他們父子歷來被稱為“二王”。王羲之七歲就開始學書法,初從衛夫人,13歲時書藝以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后來他四處游歷名山大川,見到李斯、蔡邕等人,所書碑刻,使他獲益匪淺,集秦漢歷來諸家之大成,融匯古今筆法,加以變化發展,開創一代風情,形成獨特風格,具有自然的天性和人格的風采,被尊稱為“書圣”。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真可以說是采天地之靈氣,集人間之精華。在如畫的山水風景中,與文人雅士飲酒賦詩,興之所至,一揮而就,宛若天成。據說蘭亭集會以后,王羲之又寫過幾幅想分贈親友,但再也無法達到這樣的境界了。《蘭亭集序》這幅書法作品有許多可圈可點之處,其中唐太宗獨具慧眼,指出其“若斷還連”與“如斜反直”兩大特點甚為精彩。《蘭亭集序》的“若斷還連”是指這幅書法作品的總體布局,錯落有致,疏密相宜,在連斷的處理上很有特色,整幅作品呈現出斷續之美,因而在章法上具有生動活潑的氣韻。
“如斜反直”是指《蘭亭集序》中每個字的大小、斜正均有變化,其中不少字均已側勢取勝,常常是左低右高,貌似傾斜,然而在整幅作品之中卻恰到好處,呼應對比,變化無窮,充分體現出行書起伏多變、節奏感強、骨力勁健的氣勢和特色。當然《蘭亭序》的成功之處,關鍵還在于人格的風韻和書法的風韻。
【作者介紹】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東晉瑯邪(lángyá)臨沂(yí)(今山東省臨沂市)人,居會稽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曾任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世稱王右軍。他是我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書法家,被稱為“書圣"。也長于詩文,但為書法之名所掩。他胸懷曠達,愛好山水,富有愛國思想,為當時人所敬重。
【解題】
東晉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與當時名士謝安、孫綽和本家子侄王凝之、王獻之等41人,在山陰蘭亭“修禊”。會上各人作詩,最后由王羲之寫了這篇有名的序文。蘭亭集,就是與會41人詩作的結集。
王羲之還當場精書了這篇序文,這就是有名的《蘭亭序》法帖。手跡為行書,筆畫圓潤挺拔,風格流麗嫵媚,是書法史上的珍品。唐初為唐太宗所得,曾命趙模等鉤摹數本,分賜親貴近臣。太宗死以真跡殉葬,現在能見到的是唐摹本。
賞析
文描繪了蘭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會的樂趣,抒發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隨化,終期于盡”的感嘆。作者時喜時悲,喜極而悲,文章也隨其感情的變化由平靜而激蕩,再由激蕩而平靜,極盡波瀾起伏、抑揚頓挫之美,所以《蘭亭集序》才成為名篇佳作。全文共三段。
文章首段記敘蘭亭聚會盛況,并寫出與會者的深切感受。先點明聚會的時間、地點、緣由,后介紹與會的人數之多,范圍之廣,“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接著寫蘭亭周圍優美的環境。先寫高遠處:“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再寫近低處“清流激湍”;然后總寫一筆:“映帶左右”。用語簡潔。富有詩情畫意。在寫景的基礎上,由此順筆引出臨流賦詩,點出盛會的內容為“一觴一詠”,“暢敘幽情”,“雖無絲竹管弦之盛”,這是反面襯托之筆,以加張表達賞心悅目之情。最后指出盛會之日正逢爽心恰人的天時,“天朗氣清”為下文的“仰觀”、“俯察”提供了有利條件;“惠風和暢”又與“暮春之初”相呼應。此時此地良辰美景,使“仰觀”、“俯察”,“游目騁懷”、“視聽之娛”完全可以擺脫世俗的苦惱,盡情地享受自然美景,抒發自己的胸臆。至此,作者把與會者的感受歸結到“樂”字上面。筆勢疏朗簡凈,毫無斧鑿痕跡。
文章第二段,闡明作者對人生的看法,感慨人生短暫,盛事不常,緊承上文的“樂”字,引發出種種感慨。先用兩個“或”字,從正反對比分別評說“人之相與,俯仰一世”的兩種不同的具體表現,一是“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一是“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然后指出這兩種表現盡管不同,但心情卻是一樣的。那就是“當其欣于所遇”時,都會“ 怏然自足”,卻“不知老之將至”。這種感受,正是針對正文“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的聚會之樂而發,側重寫出樂而忘悲。接著由“欣于其所遇”的樂引出“情隨事遷”的憂,寫出樂而生憂,發出“修短隨化,終期于盡”的慨嘆、文章至此,推進到生死的大問題。最后引用孔子所說的“死生亦大矣”一句話來總結全段,道出了作者心中的“痛”之所在。
最后一段說明作序的緣由。文章緊承上文“死生亦大矣”感發議論,從親身感受談起,指出每每發現“昔人興感之由”和自己的興感之由完全一樣,所以“未嘗不臨文嗟悼”,可是又說不清其中原因。接著把筆鋒轉向了對老莊關于“一生死”,“齊彭殤”論調的批判,認為那完全是“虛誕”和“妄作”。東晉時代的文人士大夫崇尚老莊,喜好虛無主義的清談,莊子認為自然萬物“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莊子·齊物論》),且把長壽的彭祖和夭折的兒童等同看待,認為“莫壽于殤子,而彭祖為夭”。作者能與時風為悖。對老莊這種思想的大膽否定,是難能可貴的,然后作者從由古到今的事實中做了進一步的推斷:“后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基于這種認識,所以才“列敘時人,錄其所述”,留于后人去閱讀。盡管將來“事殊事異”,但“所以興懷。其一致也”。這就從理論上說清了所以要編《蘭亭詩集》的原因。最后一句,交代了寫序的目的,引起后人的感懷。文字收束得直截了當,開發的情思卻綿綿不絕。
這篇序言疏朗簡凈而韻味深長,突出地代表了王羲之的散文風格。且其造語玲瓏剔透,瑯瑯上口。是古代駢文的精品。《蘭亭集序》在駢文的幾個方面都有所長。在句法上,對仗整齊,句意排比,如“群賢畢至,少長咸集”,“仰觀宇廟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兩兩相對,音韻和諧,無斧鑿之痕,語言清新、樸素自然。屬于議論部分的文字也非常簡沽,富有表現力,在用典上也只用“齊彭殤”和“修楔事”這樣淺顯易儲的典故,這樣樸素的行文與東晉對代雕章琢句,華而不實的文風形成鮮明對照。
這篇文章體現了王羲之積極入世的人生觀,和老莊學說主張的無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蘭亭集序書法評價】相關文章:
蘭亭集序書法教案05-13
蘭亭集序書法教學03-26
蘭亭集序書法鑒賞04-07
書法 王羲之 蘭亭集序03-22
如何欣賞蘭亭集序書法04-20
《蘭亭集序》書法的基本風格04-17
王羲之蘭亭集序評價04-20
書法神品《蘭亭集序》賞析04-17
蘭亭集序硬筆書法字帖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