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集序》教學設計

時間:2024-11-01 11:43:29 蘭亭集序 我要投稿

《蘭亭集序》教學設計(精選3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促進我們快速成長,使教學工作更加科學化。那么你有了解過教學設計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蘭亭集序》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蘭亭集序》教學設計(精選3篇)

  《蘭亭集序》教學設計篇1

  教材定位及學情分析:

  《蘭亭集序》被選入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單元古代山水游記散文單元。該單元主要是引導學生欣賞文中描繪的自然風光并聯系作者生平及社會背景去探究自然、思索人生的自覺意識,激發學生尊重敬畏自然,不斷探索自然的奧妙和人生價值的興趣。本班學生語文基礎一般,閱讀面較窄,但質疑意識強烈,挑戰權威思想突出,這為課堂學生質疑討論、合作探究提供了保障,也為順利完成教學任務打下堅實基礎。

  教學目標:

  1、預習課文,理解并積累重點詞句知識。

  2、朗讀文本,領悟文本語言的聲韻美和意蘊美。

  3、認識作者對人生悲歡無常、終歸于盡的深沉感慨,形成對生命的哲學思考。

  教學重點、難點:

  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發展脈落,正確分析作者因事而發的感慨。

  2、結合自己對自然、宇宙、生命的理解,比較古今杰出人物的生命價值觀來客觀、公允地評價王羲之的生命觀。

  教法設計:質疑討論,拓展評價。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補充資料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語激趣,進入文本。

  [幻燈片]出示《蘭亭集序》書法圖片。同學們知道這是誰的作品?(王羲之)據《晉書王羲之傳》記載,《蘭亭集序》是東晉大書法家王義之為《蘭亭集》寫的序文。此文被譽為“書中的極品,文中的上品。”可謂藝術奇葩,千古奇文。傳說唐太宗李世民從辯才和尚處獲得王羲之的真跡后,愛不釋手,命人摹拓數本分給太子諸王,并且在死前請求高宗李治把蘭亭真跡隨葬昭陵。寫作本文時,王羲之33歲,距其后辭官歸隱僅有3年,也是他決定歸隱的重要的蘊釀階段。其間如何反映作者復雜情緒,今天就讓我們走近文本,與作者進行一次心靈交流。

  [幻燈片]出示課題和學習目標。

  二、誦讀感知,理清思路。

  1、誦讀體悟。

  師導:“三分詩,七分讀。”讀中理解,讀中感悟,可見誦讀是學習文言最好的方法。下面,老師給大家讀一遍課文,請同學們注意以下兩個問題:

  ①標注字音,劃分節奏。

  ②把握作者情感發展的脈落,從文中找出表達情感的詞,填入題目的空格內并評價。

  [幻燈片]:蘭亭集會,賞景暢飲,信可()矣;聚后思索,面對生死,豈不()哉;聯系古今,思接千載,亦可()夫。

  2、處理疑難字詞。

  ①給下列紅色字注音。

  會()稽悟()言形骸()世殊()

  ②、判斷下列紅色字含義的正誤。

  茂林修竹(長)

  況修短隨化(修身)

  絲竹管弦之盛(繁多)

  俯察品類之盛(繁盛)

  所以游目騁懷(……的原因)

  所以興懷,其致一也。(用來)

  ③、翻譯下列句子。(供參考,具體隨學生提問而定。)

  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活動安排:學生以組互問互答,解決不了的老師給以點撥,給學生結合上下文語境去分析。

  三、美點賞讀,涵詠領悟。

  文學即人學。古今優秀散文往往都會逼真細膩地反映作者的內心世界,《蘭亭集序》的每一句話無一不是作者情感表露和心理折射。下面,讓我們看看文章一、二段。

  1、閱讀第一二段,品蘭亭之樂。

  王勃在《滕王閣序》中寫道:“四美具,二難并。”想想“四美”指什么?

  明確:良辰、美景、賞心、樂事。

  2、填寫訓練,領悟情感。

  引導:散文在于美讀,讀中理解,讀中品味。因聲求氣,將作者的心理和情感用自己的聲音傳達出來。

  活動設計: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結合課文內容,仿照示例寫一組句子。

  例句:蘭亭之樂,樂在景美,這里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盡量用文中原句回答)

  參考示例:

  ①、蘭亭之樂,樂在人賢,這里“群賢畢至,少長咸集。”

  ②、蘭亭之樂,樂在辰良,這里“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③、蘭亭之樂,樂在賞心,這里可“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

  ④、蘭亭之樂,樂在事雅,“引以為流觴曲水,映帶左右。”……

  小結:從上面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到文人雅士們的瀟灑風度和詩意人生,以至美好的聚會成為千古美談,作者寫道:“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3、你認為作者的“樂”是否為“真樂”,你又如何看待他的“樂”?

  活動安排:學生獨立思考,同桌間交流,舉手回答,師生共評。

  參考提示:親近自然,娛情山水(真樂);借酒取樂,游戲人生(暫時之樂);感官刺激,`瞬間閃現(簡單膚淺之樂)

  明確:作者以“極”“信”二字寫盡了與友人們歡聚的興致和情懷,但樂中有哀。王羲之是晉人所謂的“性情中人”,謝安曾對他說:“中年以來,多傷于哀樂。”王羲之回答:“年在桑榆,自然至此。”也許會樂極生悲,作者面對良辰美景,抒發“幽情”,以表達縱歡過后對宇宙人生的深刻思考,自然掩蓋不了生命短暫、光陰虛度所帶來的煩惱。其實,這也是王羲之前后所有文人們共有的經歷和感受。(舉李白和蘇軾等人例子)

  4、賞析第三段,思蘭亭之痛。

  師導:自古人們就有“樂極生悲”的人生感慨,作者亦如此。那么,作者因何而痛?

  活動設計:學生自由朗讀,圈點勾畫出有深刻感悟的句子,然后在組內交流,統一意見后在班內交流,師生評價。

  幻燈片:以“我從--(運用原文句)中讀出了--”的句式來回答。

  參考提示:

  ①光陰易逝,生命短暫。

  ②快樂難久,人生無常。

  ③美物易逝,情遷之痛。

  ④造化難違,死生之痛。

  ⑤死生亦大(事)。

  他寫此文僅僅為了表達內心之痛嗎?讓我們再讀這一段文字,進一步體會作者深沉的悲痛。(學生閱讀提供的資料自由發言)

  5、賞析第四自然段,識蘭亭之悲。

  師導:既然“生命之感”如此沉重,那么,我們該如何對待它,作者的“悲”情緣何而生的呢?

  活動安排:指名朗讀,學生勾畫相關句子討論交流,派代表發言。

  [幻燈片]:以“蘭亭之悲,悲在--”發言。

  參考提示:

  ①悲在古人今人對生死看法非常一致。

  ②悲在后人對生死看法與古人、今人致。

  ③悲在古人把生死看成一樣。

  ④悲在人們的困惑,即那個時代對生命的漠視和人生的悲嘆。

  那么,王羲之的“悲”是悲痛還是悲觀呢?

  參考提示:是悲痛而非悲觀。

  [幻燈片]:展示時代背景:王羲之生活在一個清談玄學,積極悟道的年代。魏晉時期政治極其嚴酷,社會急劇動蕩。門閥制度使得當時許多著名文人、學士都死于殘酷的權力斗爭中,身處亂世,大家無所作為,也無法作為。“等生死,齊彭殤”這是莊子的思想。因而有人會談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內”;有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之外”,虛度光陰。對此,王羲之是不認同的,一個“虛誕”一個“妄作”足以證明。他勸告時人要珍惜時間,熱愛生命,有所作為。

  四、歸納課文,拓展延伸。

  師導:作者在文中充分表現了蘭亭聚會的'感慨,也反映了他的生命觀。那么,你怎樣看待作者抒發的思想感情?作者作序的目的是什么?

  活動安排:學生瀏覽課文,體會蘊含于字里行間的思想感情。組內討論,形成統一意見后在班上展示。

  參考提示:文章雖是敘寫蘭亭聚會,實則是批判晉代名士們的虛無思想觀念。東晉是名士風流時代,士大夫們崇尚老莊,大談玄理,不務實際,寄情山水,筆傲山野,即信奉“一生死,齊彭殤”,而作者卻顯示了“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思想境界,勇敢地從消極頹廢情緒中走出。如果和蘇軾,李白等人相比,也可看出他們的共同特點,即其“儒佛道”統一的哲學信仰。“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有警示后人不要受當時士大夫消極人生影響,客觀面對生死,把握生命,積極生活。

  一個人的生命如草木萬物隨造化而定。我們面對生死很難做到如莊子般灑脫隨性,但也沒有必要為生死困擾,反而要更加“珍重生命”。

  五、課文小結

  [幻燈片]:品讀文字,你會發現文章浸透著作者對短暫生命的珍惜和對人生、自然的熱愛和執著。一次普通的聚會,王羲之發出對生命的深層思考;一次靈魂的堅守、王羲之探索出實現人生理想、人生價值的永恒方式;一次諄諄教誨,激勵我們要強健體魄和精神,去戰勝人生路上的困難。下面老師留給大家一段話:品蘭亭之樂,追求雅趣人生;思蘭亭之痛,珍惜有限生命;悟蘭亭之悲,打造精彩人生。

  六、布置作業。

  1、背誦課文,并與蘇軾《前赤壁賦》對照,分析二人哲學觀點的異同。

  2、整理課堂未能解決的詞句,寫在筆記本上。

  《蘭亭集序》教學設計篇2

  一、教學目標

  1.學生借助相關資料,了解作者生平、書序的特點,把握課文內容,懂得作者寫作此文的緣由,能背誦課文。

  2.通過自主探究和小組討論,理清課文思路,積累文言字詞,把握文章主旨。

  3.通過對文章內容的深入理解,感受作者積極的人生觀,體會作者由喜到悲的情感變化。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通過自主探究和小組討論,理清課文思路,積累文言字詞,把握文章主旨。

  難點:體會作者由喜到悲的情感變化,學習作者積極的人生觀。

  三、教學方法

  朗讀法、啟發式談話法、小組合作探究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通過作者的著名書法作品以及小故事:PPT展示被書法界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行書字帖《蘭亭序》,并講述關于這個行書字帖的小故事,吸引學生興趣。(板書題目)

  故事示例:東晉有一個風俗,在每年陰歷得三月三日,人們必須去河邊玩一玩,以消除不祥,這叫做[修褉]。

  在他去世前8年,也就是東晉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三月初三,時任會稽內史、右軍將軍的王羲之邀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位文人雅士聚于會稽山陰的蘭亭修褉,曲水流觴,飲酒作詩。曲水流觴,也稱之為曲水宴,42位名士列坐溪邊,由書僮將盛滿酒的羽觴放入溪水中,隨風而動,羽觴停在誰的位置,此人就得賦詩一首,倘若是作不出來,可就要罰酒三觥。正在眾人沉醉在酒香詩美的回味之時,有人提議不如將當日所做的三十七首詩,匯編成集,這便是《蘭亭集》。這時眾家又推王羲之寫一篇《蘭亭集序》。王羲之酒意正濃,提筆在蠶紙上暢意揮毫,一氣呵成。這就是名噪天下的`《蘭亭序》。序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作者好景不長,生死無常的感慨。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課文,學生注意體會語音語調以及全文情感變化,標注不清楚的讀音以及不理解的句子。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對照注釋閱讀課文,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結構,小組間解決作者生平、書序特點等知識。思考“本文可以分為哪幾部分,每部分分別講了什么?”

  明確:①(1~2):概述蘭亭集會的盛況。

  ②(3):抒發人生的感慨。

  ③(4):明確作序的目的。

  (三)深入研讀,重點感悟

  1.學習文章第一部分,初步了解蘭亭集會的盛況:

  (1)文意梳理

  ①教師強調重點字詞(畢,全;咸,都;修,高;次,旁邊;惠風,和風;所以,用來;信,實在)并疏通這兩段的具體含義。

  ②找兩名同學朗讀前兩段。

  (2)問題思考(教師和學生通過再讀課文的方式共同解決)

  ①1-2段交代了蘭亭集會的哪些內容?

  明確:時間、地點、目的、人物、壞境、活動、天氣、感慨

  ②作者為什么會有“信可樂也”的感受?

  明確:人賢、時宜、景美、事趣

  ③用一個字來概括這兩段的情感的話,哪個字比較合適?

  明確:樂

  (3)指導學生背誦第一部分(根據思考解決的問題進行有條理的針對性背誦)

  2.學習文章第二部分,理解作者的情感變化

  (1)文意梳理

  ①教師強調重點字詞并疏通具體含義。

  ②全班齊讀第二部分,注意區分與第一部分情感的變化。

  (2)問題思考(小組間討論解決)

  ①用自己的話概括第二部分議論的中心問題。

  明確:作者由群賢集會的歡樂場景聯想到人生大事,生死問題。

  ②作者的感情經歷了怎樣的變化,為什么?

  明確:作者的情感由開始的“信可樂也”,聯想到人的不同的生活狀態,由“不知老之將至”想到“死生亦大矣”,就此轉為“痛”的感覺。

  ③用一個字來概括這兩段的情感的話,哪個字比較合適?

  明確:痛

  追問:這種“痛”是“痛”什么?

  明確:這是痛惜之情,是對“人生短暫,世事無常”的痛惜。

  (3)指導學生背誦第二部分

  3.學習文章第三部分,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和人生觀。

  (1)文意梳理

  ①教師強調重點字詞并疏通具體含義。

  ②分小組朗讀第三部分。

  (2)問題思考(小組間討論解決)

  ①作者在這段中抒發了哪些感慨(用原文回答)?

  明確:一是“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另外一個是“后之視今,亦尤今之視昔”。

  ②“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表達了作者怎樣的生死觀?

  明確:作者認為生就是生,活著能享受樂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無,活著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得等量齊觀,暗含有生之年應當做些實事,不宜空談玄理之意。

  ③用一個字來概括這兩段的情感的話,哪個字比較合適?

  明確:悲

  (3)指導學生背誦第三部分

  (四)拓展延伸

  1.補充古代常見紀年法等文化知識。

  2.學生課下搜集積累古人有關生死觀的內容,下次課進行交流分享。

  (五)小結作業

  1.課堂小結:本文交代了蘭亭集會的盛況,并由此抒發了對生死的感慨,坐著的思想感情由樂而痛,由痛轉悲,這也體現了他積極的人生觀,我們應該從中學習作者對待生死的態度以及積極向上的精神。

  2.作業布置:背誦全文。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嘗試臨摹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書法作品。

  《蘭亭集序》教學設計篇3

  一、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蘭亭集序》,讓學生了解書法作為藝術的基本特點。

  2、體悟王羲之對人生喜悅與哀傷的相關論述;

  3、理解王羲之對生命的覺解,留下生命的痕跡。

  二、教學難點

  1、作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所蘊含的書法美學;

  2、《蘭亭集序》中流溢的魏晉哲學思想。

  三、教材分析:

  《蘭亭集序》位于必修二第三單元第一課。這個單元學習古代山水游記類散文。閱讀這類文章,既要欣賞文本描繪的自然風光,還要聯系作者的身世和時代背景,品味作者書法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

  作者王羲之,作為大書法家,他在文本的書寫中寄寓自己對生命的觀照和理解,這是“書法的蘭亭”。

  王羲之在表達生命的歡悅時,用了非常優美而雅馴的文辭來描繪歷史中的那一個春天的美景,這是“文學的蘭亭”。

  同時,王羲之作為東晉之人,必然要帶上那個時代的印記——對生命短暫與生命無常的深刻喟嘆,這是如霧一般籠罩整個魏晉時代的生命思想,王羲之也不例外,這是“哲學的蘭亭”。

  四、學情分析:

  高一的學生來接受這一篇課文,還是非常好的,他們已經完成了必修一的學習,對較為深刻的文本有了一定的接受基礎。同時,他們對新鮮的文本,對膾炙人口的文本保持著較為持久的期待,這樣的心理易于學生的接受。

  五、教學方法和工具:

  講讀,討論,評析

  多媒體

  六、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實錄:

  課時一:書法的蘭亭

  一、背景導入——書壇“教父”

  王羲之是第一個把寫字當做藝術追求的唯美的書者,他“增刪舊制,獨創新體”,代表書法藝術的覺醒,備受后人推崇。他眾體兼善。唐太宗在《王羲之傳序》中評其書法曰“盡善盡美”。王羲之在當時就“生華四宇,價傾五都”,《集王圣教》被譽為“千古書學之祖”,黃山谷說他“無一字不可人意”,這位“書圣”簡直可算書壇“教父”。他在千年書法史上留下了一座巨大的豐碑,后代書家甚至無人從他設立的范式中走出。《蘭亭集序》被譽為

  “天下第一行書”,后代書人無不服膺。

  二、書法的蘭亭

  書法作為藝術——《蘭亭集序》的書法賞析

  書法不是寫字。書法是追求美的,寫字是實用的。然而是否“美”即是書法呢?印刷體還有一些人的字也很美,很干凈,平正,舒服,但不見性格性情,也不是“書法”。

  書法要“達其性情,形其哀樂”(多媒體展示書論1),要寫出字的生命感。

  “種種筆法,如人坐臥,行立,奔趨,揖讓,歌舞,擘踴,醉狂,顛伏,各盡意態,方為有得。”(多媒體展示書論2)

  展示《蘭亭集序》馮承素摹本圖片,讓學生感受、品評、欣賞書法中的生命氣息,并嘗試用一兩個字概括。

  明確:姿媚、俊朗

  (二)書法是抒情的

  “書者,抒也,散也,散懷抱也”,“文則數字成其言,書則一字已見其心”。

  討論2:在《蘭亭集序》中王羲之怎樣借書法抒情的?書法中能否看到王羲之的情緒波動?

  展示《蘭亭集序》馮承素摹本圖片,學生欣賞、討論、發言

  結論:前面和后面看得見情緒的波動,涂抹的草跡流露出喜與憂。這些書寫的痕跡與文脈是貫通的,我們即使不讀文章,只讀一讀帖,就能知道那個惠風和暢的上午王羲之的心情變化:前段字跡雋秀工穩,行距較大,舒展開朗,寫的是蘭亭雅集盛況,可見書寫此段時作者心情愉悅,隨之行距漸仄,行筆加快,字亦稍粗放,筆誤涂抹之處增多,體現了作者由樂而憂由憂而悲的微妙情緒變化。高妙的書法家會以筆寫心,以微妙的筆觸表達心跡,拙劣的書法家每幅字都是一樣的,看不到書寫時的心境。

  (三)書法是表現個性的

  “書,如也,如其字,如其才,如其志,總之如其人而已。”(多媒體展示)

  討論3:從《蘭亭集序》可以知道王羲之是個什么樣的人?

  找三個性格迥異的同學板書,并分析其自己與性格的關系

  舉例:

  放蕩不羈的人——龍飛鳳舞,氣勢不凡

  謹小慎微的人——畢恭畢敬,刻板

  堅強倔強的人——剛勁有力

  從《蘭亭集序》課件王羲之性情如何?

  散淡、儒雅

  三、教學生臨寫《蘭亭集序》中行書筆法——以“永字八畫”為例。

  課時二:文學的蘭亭,哲學的蘭亭

  一、文學的蘭亭

  段一、段二:以人為本的詩意生活

  讓學生閱讀課本,尋找良辰美景賞心樂事。

  明確:

  良辰——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

  美景——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帶左右,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賞心——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樂事——會于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流觴曲水,列坐其次,一觴一詠,暢敘幽情。

  反觀現代人的生活:緊張,競爭,恐懼。空氣是污濁的,環境是污染,工作高強度,居住擁擠。人生活的目的是什么?現代社會的發展很多地方與人的生存目的是背道而馳的。

  總結:一二兩段觸景生情,眼前美景,信可樂也。

  二:哲學的蘭亭

  段三、段四:緣情析理

  讓學生閱讀第三段并思考——人生是否都由快樂構成?人生是由什么構成的?

  人生之樂:欣于所遇—(愛情、金錢、權勢、名譽)

  暫得于己(一時的快樂)

  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得意忘形)

  人生之憂:情隨事遷,向之所欣,俯仰之間,以為陳跡。

  總結:人生難免為“欣于所遇”的樂和“情隨事遷”的.憂所左右,忽有忽樂,或憂或樂,直到死亡的來到——終期于盡,而這死是否是自己所能控制的呢?答案是不能確定因為修短隨化。

  分析到這里,我們感到豈不痛哉,文章到此洋溢著生命的無奈,死亡的悲哀,人在死亡面前,能作些什么呢?——無能為力?

  2、分析段四:留下生命的痕跡

  生命的無奈,死亡的悲哀是從古到今一貫存在的。

  昔人(興感之文)

  王羲之(臨文嗟悼)       其致一也

  后之覽者(有感于斯文)

  在真實的死亡面前,戰國時期的莊子已有覺解:生是痛苦,而死是一種解脫,復歸大道,浮生若夢。死就是從夢中醒來。莊子竭力消除死亡的痛苦和人對死亡的畏懼。甚至以死之美好否定生之痛苦,否定現實世界的真實。這是一種被動的無力的受虐似的對死亡的接受,其實簡介的否定了人生的價值和人的尊嚴。

  那么,人在死亡面前是否真的無能為力呢?

  古人云人生之三不朽立德立言立功,都留下生命的痕跡。

  王羲之反對莊子式的自我欺騙的覺解:“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又說:“死生亦大”。他認為現實世界是唯一存在的世界,生就是生,死就是死,并不存在更美好的死后世界。人要抓住現實的唯一的生的世界,在這唯一的世界上留下自己生命的痕跡。“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留下姓名,留下詩歌,留下這次盛大歡會的生命記錄,使”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王羲之要通過書法、詩歌留下自己生命的痕跡,在積極的人生態度中尋求不朽。傳說他苦練書法,長期洗硯,以至池水盡黑。羲之墨池的故事正是他追求生命輝煌的明證,“羲之之書晚乃善”,至暮年他才登上人生不朽的頂峰。

  結語:

  孔子說:我死了,但我的道要傳下去。

  王羲之說:我死了,但我的書法要傳下去。

  同學們,如果有一天我們都死了,我們的什么可以傳下去呢?

【《蘭亭集序》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蘭亭集序 教學設計09-12

蘭亭集序的教學設計08-23

蘭亭集序教學設計08-28

《蘭亭集序》教學設計05-17

《蘭亭集序》教學設計10-29

蘭亭集序教學設計09-27

《蘭亭集序》 教學設計11-16

《蘭亭集序》教學設計06-10

蘭亭集序教學設計 蘭亭集序說課稿02-10

《蘭亭集序》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09-08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日韩无砖专区中文字幕 | 亚洲欧美偷拍另类A∨ | 在线播放亚洲精品 | 亚洲AV激情码国产一区 | 中文字幕在线网站 | 日韩精品在线观看国产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