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蘭亭集序》說課稿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通常需要用到說課稿來輔助教學,借助說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說課稿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語文《蘭亭集序》說課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語文《蘭亭集序》說課稿1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不僅是書法藝術的瑰寶,而且其文在思想、語言上也具有獨特的價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確立了它在中國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作為一篇書序,文章由敘事而寫景,感物抒懷,從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動談到了作者的生死觀,并以此批判了當時士大夫階層中崇尚虛無的思想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顯得不同凡響。
2、本課所處的地位和作用《語文課程標準》中對語文學習有這樣的要求“通過閱讀和鑒賞,體會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淵遠流長,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此文入選新教材正體現了這一理念,學生若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內容,就能認識作者深沉的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對樹立積極的人生觀很有幫助,同時又能感受我國書法藝術的博大精深,對提高語文素養大有益處。
3、教學目標第五單元的文言文學習魏晉散文,這一時期的散文抒情色彩濃郁,尤其是王羲之的文章文風清淡,這篇《蘭亭集序》中的寫景句子更是美不勝收,“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如此簡潔雅凈的語言是極好的誦讀材料,所以我把背誦本文定為教學目標之一;另外,我所執教的是一個平行班,學生雖有一定的文言學習基礎但仍很薄弱,且本學期文言文難度較之上學期有很大提升,學生還需要積累一定的文言知識,根據該課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訂了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序文的特點,掌握實詞“修、期、致、臨、次”等詞的意義;背誦全文。
(2)能力目標:體會文章精練優美、自然清新的語言;借助注釋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結構,提高文言閱讀能力;(3)情感目標: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變化,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
4、說教學重點與難點
〈〈語文課程標準〉〉中對高中階段的文言文教學只要求具有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而《蘭亭集序》是一篇自讀課文,文下有注釋,學生可自己借助注釋和工具,理解詞句含義,教師只需對個別難句略做點撥即可,據此我將該課的教學重點定為:(1)了解課文中的詞類活用以及歸納“修、期、致、臨、次”等詞的義項;(2)背誦全文。
課文二三自然段作者的感情由樂轉悲,對人的生死這一問題的議論富有哲理性,學生由于經歷淺,多數未經歷過生死,對其中表達的生死觀不能很好理解,所以將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變化和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蘊含的積極情緒定為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
教師要本著“因材施教”以及“教學有法,但無定法”的原則慎重地選擇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結合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準備用兩課時,采用誦讀法、點撥法進行教學。
1、誦讀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反復誦讀,從而更深的領悟文章內容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點撥法。所謂“點”就是點擊要害,抓重點;所謂“撥”就是撥疑難,排障礙。“點撥法”能啟發學生腦筋,自己進行思考與研究,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在學習本文中,我主要點撥的是難句以及作者感情變化的線索,從而使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內容。《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要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主動學習、探究。重視師生的語言交際和心靈溝通。重視學生思維方法的學習。”據此我確定了以下學法及能力培養:1、圈點、勾畫、批注的方法,借助工具書、課本注釋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準確、通順地翻譯課文,以此培養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2、指導學生進行正確的誦讀,同時,在教學中,讓學生質疑,可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相互提出難句質疑;3、用歸納法歸納文中的特殊文言現象。從上學期開始,我一直讓學生學會對常見實詞、虛詞的意義用法進行系統歸納,使所學知識系統化,既便于記憶,又便于運用。
四、教具準備
1、錄音機、課文朗誦帶;2、有關蘭亭和王羲之書法的圖片、資料
五、說教學程序
第一課時
(一)導入人們常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又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好的導入能營造適宜的課堂氛圍,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由于本課作者是位書法家,故以提問的方式導入:“大家是否喜愛中國的毛筆書法?你們最喜歡誰的書法?”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出作者;然后引導學生欣賞課本前頁的插圖,欣賞《蘭亭集序》摹本,由此引出課題。
(二)作者簡介欣賞完插圖后,再出示王羲之的其他書法作品,讓學生直觀感受其書法“飄若游云,矯如驚龍”的特點,同時簡介作者和文章體裁特點,擴充學生的相關知識,完成教學目標(1)中對序文特點的了解。
(三)整體感知,朗讀全文通過播放課文朗誦帶,讓學生注意字音和語調、語氣,初步感受〈〈蘭亭集序〉〉的語言特色。聽完錄音后,再讓學生齊聲朗讀一遍,教師相機作誦讀指導,這一環節是教法和學法的落實。
(四)小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由學生四人小組共同合作,結合課文下注釋和工具書自主疏通文意,教師巡視點撥,比如第一段中的:
1、“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應掌握以下實詞:
修:做。禊事:禊,一種祭禮。古時以三月上旬的“巳”日為修禊日。禊事,古代一種風俗,到水邊洗濯、嬉游,并進行祈福消災的儀式。
2、“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處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畢:都。咸:都。修:長、高。映帶:映襯,圍繞。
3、“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引以為流觴曲水:引,引導。引(之),省略賓語“之”,清流激湍。流觴,把酒杯浮在水面上,循水而下,流于誰前,誰來取飲。曲水,引水環曲為渠。(展示流觴曲水的圖片資料)。
盛,盛大。觴,古代喝酒的器具,這里解釋為飲酒。(名詞作動詞)
詠,用詩詞來贊頌或敘述,指作詩。以,來。
4、“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是,指示代詞,這。惠風,和風。
5、“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品類:指自然界的萬物。所以,用來。極,窮盡。娛,樂趣。信,實在。其余段落不一一贅述,此環節還可讓學生找出難句相互討論,討論不決,推舉一同學指出疑詞難句,教師集中加以講解。如此,教師重在點撥省時省力,學生積極參與,手腦并用。此外,課文中出現的“流觴曲水”這樣的字詞學生理解可能有困難,所以展示課前準備的有關蘭亭集會的圖片資料,讓學生直觀感受文中自然美,并通過圖文結合的形式,使原本枯燥的課變得生動有趣,使抽象的背景知識更為直觀和便于理解。在欣賞的過程中,學生輕松的掌握了文言知識。這既完成了教學目標(1)(2)(3),同時又突破了重點難點,也是對學法的落實。
(五)小結并布置作業
對小組合作疏通文意的情況進行總結,布置作業:(1)熟讀課文,找出作者感情變化的線索,(2)歸納文中文言知識,完成課后練習三。第一課時的作業重積累,對基礎差的學生必不可少,又培養學生對知識的歸納整理能力;同時通過反復的朗讀,讓學生自己去揣摩文章的妙處,為下節課鑒賞評價奠定基礎。
語文《蘭亭集序》說課稿2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說課的題目是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根據新課標的理念,對于本節課,我將以教什么、怎么教、為什么這樣教為思路,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說教材
教材是連接教師和學生的紐帶,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來源。首先,我對本節教材進行了一定的分析,因為對于教材的深入解讀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蘭亭集序》出自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單元第八課。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不僅是書法藝術的瑰寶,而且《蘭亭集序》這篇文章在思想上、語言上也都具有獨特的價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確立了這部作品在中國文學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作為一篇書序,文章由敘事而寫景,感物抒懷,從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動談到了作者的生死觀,并以此批判了當時士大夫階層中崇尚虛無的思想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顯得不同凡響。
二、說學情
當我們對教材和課文有一定的把握之后,這還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對學生的情況做一下基本把握。此年齡這是高一年齡段,經過一個學期的學習,雖然有所提高,但是學生的文言學習基礎仍很薄弱,且本學期文言文難度較之上學期有很大提升,學生還需要積累一定的文言知識,此文正體現了這一理念。不僅如此,學生若能根據學習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內容,能認識作者深沉的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對樹立積極的人生觀很有幫助,同時又能感受我國書法藝術的博大精深,對提高語文素養大有益處。
三、說教學目標
在把握住了整篇文章的教材和學生的基本情況后,我們依托于這兩個情況和新課標的基本理念,設計出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了解序文的特點,掌握實詞“修、期、致、臨、次”等詞的'意義,做到能夠背誦全文。
【過程與方法】
通過朗讀法體會文章精練優美、自然清新的語言,借助注釋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結構,提高文言閱讀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變化,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
四、說教學重難點
而教學重難點是依托于教學目標而來,所以我設置了如下的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了解課文中的詞類活用以及歸納“修、期、致、臨、次。等詞的義項,背誦全文。
【教學難點】
課文二三自然段作者的感情由樂轉悲,對人的生死這一問題的議論富有哲理性,學生由于經歷淺,多數未經歷過生死,對其中表達的生死觀不能很好理解,所以將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變化和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蘊含的積極情緒定為教學難點。
五、說教學方法
教師要本著“因材施教”以及“教學有法,但無定法”的原則慎重地選擇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結合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準備采用誦讀法、點撥法進行教學。
為了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主動學習、探究,重視學生思維方法的學習,我確定了以下學法及能力培養,圈點、勾畫、批注的方法,借助工具書、課本注釋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準確、通順地翻譯課文,以此培養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用歸納法歸納文中的特殊文言現象。
六、說教學過程
接下來,我將重點說一說我的教學過程這一環節,也是整個說課中最重要的一個部分。我的教學過程分為以下五個環節:
(一)新課導入
通過談話法進行導入。
人們常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又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好的導入能營造適宜的課堂氛圍,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由于本課作者是位書法家,故以提問的方式導入:“大家是否喜愛中國的毛筆書法?你們最喜歡誰的書法?”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出作者;然后引導學生欣賞課本前頁的插圖,欣賞《蘭亭集序》摹本,由此引出課題。
(二)整體感知
1.作者簡介,欣賞完插圖后,再出示王羲之的其他書法作品,讓學生直觀感受其書法“飄若游云,矯如驚龍”的特點,同時簡介作者和文章體裁特點,擴充學生的相關知識。
2.對文中的序文特點做出相應的普及和補充,擴充知識。
3.朗讀全文,通過播放課文朗誦帶,讓學生注意字音和語調、語氣,初步感受《蘭亭集序》的語言特色。聽完錄音后,再讓學生齊聲朗讀一遍,教師相機作誦讀指導,這一環節是教法和學法的落實。
(三)深入研讀
1.小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由學生四人小組共同合作,結合課文下注釋和工具書自主疏通文意,教師巡視點撥,比如第一段中的。
(1)“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應掌握以下實詞:修,做;禊事,禊,一種祭禮。
(2)“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流觴,把酒杯浮在水面上,循水而下,流于誰前,誰來取飲。曲水,引水環曲為渠。(展示流觴曲水的圖片資料)。盛,盛大。
展示課前準備的有關蘭亭集會的圖片資料,讓學生直觀感受文中自然美,并通過圖文結合的形式,使原本枯燥的課變的生動有趣,使抽象的背景知識更為直觀和便于理解。在欣賞的過程中,學生輕松的掌握了文言知識。
2.接下去我會提出一個問題,用來把握文章的結構和情感線索。“全文四段可分為幾個部分,試著從每一個部分里面找出最能表現出作者情感的詞眼。”然后明確“樂——痛——悲”的情感線索。這個問題從整體上樹立了文章的基本脈絡。
3.然后拋出下一個問題是“作者為什么樂,為什么痛,為什么悲”,從原文中找出相應的句子,并試著概括。然后明確,快樂因為游玩,痛因為時間短暫,悲因為時代問題。然后著重探討痛和悲的原因,同學通過小組討論和互相幫助認識其中的積極情感內涵。
4.然后賞析這句話“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明確作者批判了當時人們虛化的思想,認為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不可等同視之。升華作者的情感為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和生命觀。這個問題的提出直接指向了作者的情感。
5.帶著情感在次品讀最后一段,升華情感。然后進行匯總知識。作者從蘭亭盛會寫起,情感歷經變化,由己悲人,溝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不愧為千古名篇。因此,通過本文的學習,大家能夠樹立積極地人生觀。
通過以上問題的提出,很好的串聯起全文,結構完整,由淺入深,在探究中完成對文本的學習,實現了教學目標。
(四)拓展延伸
今天,老師和同學們在這樣的一個時刻,一起感受了王羲之對生命的感嘆,王羲之雖然逝去了,但是他的作品現在依然散發著光輝,他為我們留下了千古名篇《蘭亭集序》一文,那今天的我們又能為后人留下什么呢?通過這個問題的鞏固拓展,喚起同學們好好把握生命,樹立積極的生命觀,為自己的生命增添色彩,活出不一樣的人生。
(五)小結作業
小結:在朗讀聲中結束課文,學生總結本節課的收獲。
作業:文章的最后一句“后之覽者,亦有感于斯文。”結合歷史人物,談談你是怎樣認識王羲之的人生感悟的,寫一篇讀后感。能夠誦讀全文。這樣的作業不僅符合新課標也可以培養學生積極地人生價值觀。
七、板書設計
下面是最后一個環節,就是我的板書設計。我的板書設計簡單明了,根據文章結構構架起的板書,為了幫助學生搭建一個更加清晰的知識體系,突出重點難點。能夠讓同學們一目了然。
蘭亭集序
[東晉]王羲之
樂(游玩盛會)
痛(生命短暫)積極的人生態度
悲(時代虛妄)
語文《蘭亭集序》說課稿3
一、說教材
《蘭亭集序》是普通高中必修五第四專題的一篇課文。本單元為古代山水游記類散文。山水游記不只是對自然風物的客觀描繪,往往包含抒情或說理的成分,閱讀這一類的文章,一要欣賞其中描繪的自然風光,二要聯系作者身世和時代背景,品味作者抒發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感情和旨趣。《蘭亭集序》作為一篇書序,文章由敘事而寫景,感物抒懷,從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動談到了作者的生死觀,并以此批判了當時士大夫階層中崇尚虛無的思想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顯得不同凡響。
二、說目標
《蘭亭集序》體現了魏晉時期散文抒情色彩濃郁的特點,文章文風清淡,語言靜雅,寫景句子更是美不勝收。根據課文的文言文的特點和藝術特色,我制訂了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掌握實詞“修、期、致、臨、次、信”等詞的意義;背誦全文
(2)能力目標:體會文章精練優美、自然清新的語言;借助注釋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結構,提高文言閱讀能力;
(3)情感目標:理解作者在文中由樂到悲的感情變化,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
三、說教學重點與難點
高中階段的文言文教學要求具有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根據學生學習的要求,我將該課的教學重點定為:
(1)了解課文中的詞類活用以及歸納“修、期、致、臨、次、信”等詞的詞的義項;
(2)背誦全文。
課文二三自然段作者的感情由樂轉悲,對人的生死這一問題的議論富有哲理性,學生由于經歷淺,多數未經歷過生死,對其中表達的生死觀不能很好理解,所以將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樂到悲的感情變化和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蘊含的積極情緒定為教學難點。
四、說教法
結合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高一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準備用兩課時,采用誦讀法、點撥法與講授法進行教學。
五、說學法
為了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能夠主動學習、探究,培養學生研讀文言文的思維方法。據此我確定了以下學法及能力培養:
1、圈點、勾畫、批注的方法,借助工具書、課本注釋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準確、通順地翻譯課文,以此培養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
2、指導學生進行正確的誦讀。同時,在教學中,可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相互提出難句質疑。
六、說教學過程
由學生四人小組共同合作,結合課文下注釋和工具書自主疏通文意,教師巡視點撥,比如第一段中的:
1、“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應掌握以下實詞:
修:做。禊事:禊,一種祭禮。古時以三月上旬的“巳”日為修禊日。禊事,古代一種風俗,到水邊洗濯、嬉游,并進行祈福消災的儀式。
2、“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處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畢:都。咸:都。修:長、高。映帶:映襯,圍繞。
3、“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引以為流觴曲水:引,引導。引(之),省略賓語“之”,清流激湍。流觴,把酒杯浮在水面上,循水而下,流于誰前,誰來取飲。曲水,引水環曲為渠。(展示流觴曲水的圖片資料)。
盛,盛大。觴,古代喝酒的器具,這里解釋為飲酒。(名詞作動詞)
詠,用詩詞來贊頌或敘述,指作詩。以,來。
4、“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是,指示代詞,這。惠風,和風。
5、“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品類:指自然界的萬物。所以,用來。極,窮盡。娛,樂趣。信,實在。
其余段落不一一贅述,此環節還可讓學生找出難句相互討論,討論不決,推舉一同學指出疑詞難句,教師集中加以講解。如此,教師重在點撥省時省力,學生積極參與,手腦并用。此外,課文中出現的“流觴曲水”這樣的字詞學生理解可能有困難,所以展示課前準備的有關蘭亭集會的圖片資料,讓學生直觀感受文中自然美,并通過圖文結合的形式,使原本枯燥的課變得生動有趣,使抽象的背景知識更為直觀和便于理解。在欣賞的過程中,學生輕松的掌握了文言知識。這既完成了教學目標(1)(2)(3),同時又突破了重點難點,也是對學法的落實。
(五)小結并布置作業
對小組合作疏通文意的情況進行總結,布置作業:(1)熟讀課文,找出作者感情變化的線索,(2)歸納文中文言知識,完成課后練習三。第一課時的作業重積累,對基礎差的學生必不可少,又培養學生對知識的歸納整理能力;同時通過反復的朗讀,讓學生自己去揣摩文章的妙處,為下節課鑒賞評價奠定基礎。
第二課時
(一)學生齊讀課文,檢查字音的掌握情況
(二)分析課文,理清思路
【語文《蘭亭集序》說課稿】相關文章:
語文高一蘭亭集序說課稿11-06
高中語文說課稿《蘭亭集序》10-19
初中語文《蘭亭集序》說課稿(精選5篇)10-15
七年級語文蘭亭集序說課稿11-01
蘭亭集序說課稿八篇05-30
蘭亭集序說課稿7篇05-27
蘭亭集序說課稿三篇05-06
蘭亭集序說課稿4篇04-18
最新蘭亭集序說課稿范文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