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老人與海》的社會評價
導語:《老人與海》這部小說是海明威最滿意的作品之一,是海明威個人世界觀和人生觀的結晶,是20世紀歐洲文壇最具影響力的小說之一,對促進歐洲文學的發展有著長足的影響。
內容梗概
《老人與海》 背景是在二十世紀中葉的古巴。主人公是一位名叫圣地亞哥的老漁夫,配角是一個叫馬諾林的小孩。風燭殘年的老漁夫一連八十四天都沒有釣到一條魚,但他仍不肯認輸,而是充滿著奮斗的精神,終于在第八十五天釣到一條身長十八尺,體重一千五百磅的大馬林魚。大魚拖著船往海里走,老人依然死拉著不放,即使沒有水,沒有食物,沒有武器,沒有助手,左手抽筋,他也絲毫不灰心。經過兩天兩夜之后,他終于殺死大魚,把它拴在船邊。但許多鯊魚立刻前來搶奪他的戰利品。他一一地殺死它們,到最后只剩下一支折斷的舵柄作為武器。結果,大魚仍難逃被吃光的命運,最終,老人筋疲力盡地拖回一副魚骨頭。他回到家躺在床上,只好從夢中去尋回那往日美好的歲月,以忘卻殘酷的現實。
寫作背景
《老人與海》這本小說是根據真人真事寫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海明威移居古巴,認識了老漁民格雷戈里奧·富恩特斯。1930年,海明威乘的船在暴風雨中沉沒,富恩特斯搭救了海明威。從此,海明威與富恩特斯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并經常一起出海捕魚。
1936年,富恩特斯出海很遠捕到了一條大魚,但由于這條魚太大,在海上拖了很長時間,結果在歸程中被鯊魚襲擊,回來時只剩下了一副骨架。
1936年4月,海明威在《鄉紳》雜志上發表了一篇名為“碧水之上:海灣來信”的散文,其中一段記敘了一位老人獨自駕著小船出海捕魚,捉到一條巨大的大馬林魚,但魚的大部分被鯊魚吃掉的故事。當時這件事就給了海明威很深的觸動,并覺察到它是很好的小說素材,但卻一直也沒有機會動筆寫它!
1950年圣誕節后不久,海明威產生了極強的創作欲,在古巴哈瓦那郊區的別墅“觀景社”,他開始動筆寫《老人與海》(起初名為《現有的海》)。到1951年2月23日就完成了初稿,前后僅用了八周。4月份海明威把手稿送給去古巴訪問他的友人們傳閱,博得了一致的贊美。海明威本人也認為這是他“這一輩子所能寫得最好的一部作品!”
社會評價
由于他精湛的小說藝術——這在其近著《老人與海》中有充分表現——同時還由于他對當代文體的影響。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評語
《老人與海》是一部異常有力、無比簡潔的作品,具有一種無可抗拒的美。
——瑞典文學院院士霍爾斯陶穆
《老人與海》是一首田園詩,大海就是大海,不是拜倫式的,不是麥爾維爾式的,好比荷馬的手筆:行文又沉著又動人,猶如荷馬的詩。真正的藝術家既不象征化,也不寓言化——海明威是一位真正的藝術家——但是任何一部真正的藝術品都能散發出象征和寓言的意味,這一部短小但并不渺小的杰作也是如此。
——美國藝術史家貝瑞孫
海明威有著一種強烈的愿望,他試圖把自己對事物的看法強加于我們,以便塑造出一種硬漢的形象……當他在夢幻中向往勝利時,那就必定會出現完全的勝利、偉大的戰斗和圓滿的結局。——美國作家索爾·貝婁
人可以失敗,但不可以被擊敗,外在的肉體可以接受折磨,但是內在的意志卻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這是《老人與海》一再強調的論點。真正的大師都是用最簡單的語言來表達最深刻的道理,真正的好作品都是用生命的歷練做題材,《老人與海》所刻畫出來的正是海明威的一輩子最好的畫像,正如海明威所說,"我一直讀過2””多遍,每讀一次,我就多一份收獲,好像我最后得到了我這一生辛苦工作所欲得到的東西"。
——臺灣學者陳人孝
《老人與海》講了一個老漁夫的故事,但是在這個故事里卻揭示了人類共同的命運。我佩服老人的勇氣,佩服他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也佩服海明威。
——當代著名作家王小波
在《老人與海》中,讀者看到的只有溫情。老人和男孩的深厚感情就不說了,連露臺酒吧的老板馬丁也經常給老人免費的飯吃,而老人則對他的鄰居滿懷感激,認為“我生活的這個鄉鎮很友好”。人在這里變成了大寫的人,對應著的是自然。
——翻譯家李繼宏
老人與海成就影響
《老人與海》是海明威晚年的完美之作,憑借這部作品,他榮獲1953年的普利策獎和1954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同時該書也被評為影響歷史的百部經典之一;美國歷史上里程碑式的32本書之一;1986年法國《讀書》雜志推薦的理想藏書,48小時內賣出530萬本,銷量曾排名第一。
《老人與海》這部小說是海明威最滿意的作品之一,是海明威個人世界觀和人生觀的結晶,是20世紀歐洲文壇最具影響力的小說之一,對促進歐洲文學的發展有著長足的影響。體現了海明威的人生哲學和道德理想,永不服輸的斗士精神和積極向上的樂觀人生態度。
【《老人與海》的社會評價】相關文章:
關于《老人與海》的評價06-11
海明威評價老人與海10-05
社會對冰心的評價怎樣07-22
《老人與海》07-20
老人與海鷗09-09
老人與海06-24
老人與海的經典句子08-05
老人與海經典段落07-06
老人與海小說08-30
解讀《老人與海》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