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梁實秋散文《造謠學校》品讀
引導語:《造謠學校》是梁實秋的經典散文,那么大家閱讀學習過?下面是小編收集的原文,與大家分享學習。
好的文學作品,不分古今中外,亦不拘是否反映了多少的時代精神,總是值得我們閱讀的,謝立敦的《造謠學校》(Sheridan:TheSchoolforScandal)即為一例。
謝立敦是英國的戲劇作家,生于一七五一年,卒于一八一六年,原籍愛爾蘭,英國有許多喜劇作家都是愛爾蘭人。愛爾蘭人好像是有雋俏幽默的民族性,特別宜于刻劃喜劇中的人物。《造謠學校》是他的代表作,布局之緊湊,對話之幽默、俏皮、雅潔,以及主題之嚴肅,均無懈可擊,上承復辟時代喜劇的特殊作風,下開近代喜劇如蕭伯納作品的一派作風,全屬于“世態喜劇”的一個類型。
《造謠學校》主要布局是寫兩個性格不同的弟兄,弟弟查爾斯是一個揮霍成性的浪蕩子,但是宅心忠厚真性善良;哥哥是表面上循規蹈矩,滿口仁義道德的文質彬彬的君子,實則是貪婪偽善的小人。經過幾度測驗,終于露出了本來面目,顯示了無所逃遁的真形,其間高xdx潮迭起,趣味橫生,舞臺的效果甚大。像這樣的布局,在戲劇中并不稀罕,但是背景的穿插布置頗具匠心,所以能引人入勝。最能令人欣賞的不是戲中所隱含的勸世的意味。戲劇不是勸善懲惡的工具,戲劇是藝術,以世故人情為其素材,固不能不含有道德的意義,但不必有說教的任務。此劇最有趣味的地方之一應該是司尼威夫人所領導的謠言攻勢。此劇命名為《造謠學校》,作者寓意所在,亦可思過半矣。
長舌婦是很普遍的一個類型,專好談論人家的私事,嫉人有、笑人無,對于有名望有財富有幸福生活的人們,便格外的喜歡蜚短流長,總要“橫挑鼻子豎挑眼”的找出一點點可以訾議的事情來加以誹謗嘲笑,非如此則不快意,有時候根本是空穴來風,出于捏造。《造謠學校》一劇有很著名的一例:
有一晚,在龐陶太太家里聚會,話題轉到在本國繁殖諾瓦斯考西亞品種羊的困難。在座的一位年輕女士說:
“我知道一些實例:麗蒂夏·派泊爾小姐乃是我的親表姊,她養了一只諾瓦斯考西亞羊,給她生了一對雙胞胎。”——“什么!”丹狄賽老太婆(你知道她是耳聾的)大叫起來,“派泊爾小姐生了一對雙胞胎?”這一錯誤使在座的人哄堂大笑。可是,第二天早晨到處傳言,數日之內全城的人都信以為真,麗蒂夏·派泊爾小姐確實生了胖胖的一男一女;不到一星期,有人能指出父親是誰,兩個嬰兒寄在哪個農家養育。
謠言是這樣的,有人捏造,有人傳播,傳播的時候添油加醋,說得活龍活現,聽的人不由得不信,說派泊爾小姐生了雙胞胎,這還不夠聳動,一定要說明其細節才能取信于人,所以雙胞胎是一男一女,生身父是誰,寄養在什么地方,都要一一說得歷歷如繪,不如此則不易取信于人,這是造謠藝術基本原則之一。再如一個女人的年齡永遠是一項最好的談論資料。如果一個女人駐顏有術,則不知有多少人千方百計的要揭發她的真正年齡,種種考據的方法都使用得上,不把一位風姿綽約的女人描寫成為一個半老徐娘則不快意。如果一個女人慷慨豪邁,則必有人附會一些捕風捉影的流言,用一些讕言套語,暗示她的過去生活的糜爛。對女人最狠毒的誹謗往往是來自女人。《造謠學校》里的幾位夫人、太太是此道的高手。捏造謠言的,其心可誅,傳播謠言的人,其行亦同樣的可鄙,而假裝正經表面上代人辟謠,實際上加強誣蔑者,則尤為可哂,例如《造謠學校》中的坎德爾夫人即是。彼特爵士說:“當我告訴你她們誹謗的人是我的朋友,坎德爾夫人,我希望你別為她辯護。”因為她越辯護,越加深了那誹謗的效果。
彼特爵士說:“上天作證,夫人,如果他們(國會)以為戲弄他人名譽是和在花園里偷取獵物一樣的嚴重,而通過一個‘保存名譽法案’,我想很多人要因此而感謝他們。”斯尼威夫人說:“啊,主啊,彼特爵士,你想剝奪我們的權利嗎?”彼特爵士說:“是的,夫人;以后不準任何人糟蹋人的名譽,除了有資格的老處女和失望的寡婦。”這是諷刺。遏止謠言不能寄望于立法。我們中國有一句老話:流言止于智者。流言到了智者的耳里,即不再生存。可惜的是,智者究竟不多。
造謠學校 劇本
英國謝立丹作于1777年。施尼威爾夫人等一群貴族男女以造謠生事為樂,專門破壞別人的名譽和家庭幸福。施尼威爾夫人的家成了一所“造謠學校”。英國謝立丹作于1777年。施尼威爾夫人等一群貴族男女以造謠生事為樂,專門破壞別人的名譽和家庭幸福。施尼威爾夫人的家成了一所“造謠學校”。
理查·布林斯萊·謝立丹是18世紀后期英國最有成就的喜劇劇作家,同時也是演說家、政治家。出生于愛爾蘭的都柏林,但從小生活在英國。父親是演員,母親是作家,本人年輕時就和劇院有密切聯系,曾任國會議員32年。主要劇作有《情敵》(1775)、《陪媼》(1775)、《圣帕特里克節日》(1775)、《斯卡巴勒之行》(1777)、《造謠學校》(1777)、《批評家》(1779)、《皮薩羅》(1799)等。
《情敵》是謝里丹第一部重要喜劇。劇本描寫了馬拉普洛太太這一形象。她的名字的本義是“用詞不當”,她喜歡搬弄漂亮的詞句,又不了解它們的含義,經常鬧出笑話。這一人物描寫非常成功,致使人們普遍地把用詞不當稱作“馬拉普洛風格”。
《造謠學校》是謝里丹最著名的喜劇,也是英國喜劇的優秀典范。在這部喜劇里,謝里丹以“自然狀態”的宗法道德和“文明的”上流社會道德敗壞相對比,描寫鄉紳蒂茲爾爵士,娶一個夢想進入上流社會的鄉間貧女為妻,她到倫敦后馬上學上貴族女子的惡習,揮霍無度,搬弄是非,致使自己差點失身,最后終于悔悟與丈夫重新和好。
謝里丹的喜劇沖突尖銳,諷刺辛辣,而且經常穿插生動有趣的情節及令人發笑的場面,對話漂亮俏皮,迄今仍保持著舞臺生命力。
【梁實秋散文《造謠學校》品讀】相關文章:
梁實秋《造謠學校》原文欣賞08-07
梁實秋經典散文品讀09-16
梁實秋《喝茶》品讀09-22
梁實秋《睡》原文品讀08-04
梁實秋《理發》原文品讀07-26
梁實秋《早起》原文品讀07-26
梁實秋《唐人自何處來》品讀08-08
梁實秋散文:旅行08-04
梁實秋散文《舊》10-25
梁實秋精選散文《送行》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