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實秋雅舍談吃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梁實秋談吃》讀后感
“牙尖咬破溫潤的鵪鶉蛋之后5秒鐘,我就已經拜倒在佛跳墻的石榴裙下了。煞是奇怪:只是白煮蛋而已,到了佛跳墻這,便有了五音十二律似的。我根本無從琢磨這三十多味料是如何調和的。最奢侈最高檔的材料不難入手,相生相克的火候不難掌握,但是,拿這三十幾種味道雜耍,調和出“此曲只應天上有”的綜合美味來,要沒有美食一級方程式,是無法理解無從想象的。小小的鵪鶉蛋,從外到內、由表及里,一直到蛋黃最后融化,一層一層美味的細膩變化,既層次清晰又過渡自然,既有不同的突出點又有貫穿始終的主旋律。就好比百老匯的音樂劇,每一幕都各有特色,主題又能持續升華”?赐曛,我迷糊了一會,說實話,打死我都不能相信我等平常人不甚發達的味蕾能在短短的一剎那間體會如此復雜的三十幾種味道,除非是天上專司美食的神仙。
所以,更覺得《梁實秋談吃》的可愛,這里的美味都是我們可以想象,可以期盼的。雖然帶著余香入睡,沒有夢到滿漢全席,也就不足為奇了。
《饞》是《梁實秋談吃》的第一篇,對“饞”有如下描繪,“人之犯饞,是在飽暖之余,眼看著,回想起或是談論到某一美味,喉頭象是有饞蟲虱抓作癢,只好干咽唾沫,一旦得遂所愿,恣情享受,渾身通泰”,雖然有點夸張,但是人的確會深深地想念某種食物,尤其在一定情景下。感冒時,我想念老媽熱騰騰的米線湯,放很多香菇,很多姜,熱熱喝完,睡上一覺,不需要在吃藥了。春天,我想念家鄉的春卷,鮮香脆嫩的筍絲焙烤過,配上肉絲,豆腐干和香菇絲。就算最簡單的白米粥,空心菜,有時也變的美味異常。美食其實是超越食物本身的。
解饞之后呢?“滋味雖好,總不及癡想時想象的好吃”,想象力總是比味蕾豐富和發達,虛無飄渺的想念總比真實的滋味更令人神往。
高三畢業時到福州馬尾親戚家里嘗到的海礪煎,曾是我最想念的美味之一。最新鮮的海礪和上雞蛋和芡粉,只需加點鹽和蔥花,入鍋煎的兩面微黃,鮮,香,帶著一點點大海特有的腥,好吃的不得了,由于在腦子里溫習了很多遍,到現在都記憶深刻。后來,在廈門小吃店里買到的海礪煎,已是名不符實了。海礪只點綴其中,很努力的能找到一些,該改名為芡粉煎了。今年再去廈門時,放下了心中的期盼,光顧同樣的地方,發現這里海礪煎還不錯,能找到的海礪還是挺好吃的。
生平最好吃的面條是在西安。從華清池出來時,饑腸轆轆,在路邊隨便找了家大排擋,要了碗手搟面,面條筋到,有韌性,有彈性,不失順滑,恰到好處,和上香噴噴的辣椒油,三下五除二就吃完了。這碗面條是不喜面食的我吃得最干凈的一次。很清楚地知道,再也不會有這么好吃的面條了,不過,一樣有值得記憶的其他美食。
于是,打開心扉,就能享受更多。“大抵好吃的東西都有個季節,逢時按節地享受一番”,多好的事。
九月了,這個季節是吃栗子的時候,大街小巷都飄著糖炒栗子的香味。栗子有兩種,錐栗比板栗好吃多了。比較好的錐栗,殼薄,栗子肉呈微褐色,軟軟的,糯而不面,甜而不膩,輕輕一捏,香味撲面而來,聞聞就覺的生活的美好。栗子有很多中吃法,小時候,栗子煮熟后,在鐵鍋上烘到殼微焦時恰到好處,要比炒栗子好吃。這種做法很講究火候,過了,容易焦,不到,則面面的,內層的膜也無法剝離,既討厭也浪費。這樣出來的栗子沒炒栗子香但比它甜。現在沒人這么吃了,商家嫌費事吧。除了這兩種吃法,栗子和排骨一起紅燒,清燉,都不錯,關鍵是材料要好。板栗就沒什么好吃了,粗大粗大的,沙沙面面的,不甜也不香,早被我拋棄了。還有一種小栗子,我們叫毛栗子,只有回家的時候偶爾能看到,毛栗子一般是野生的,由于野生,聚集了自然的精華,所以,個頭雖小,但是比大栗子甜的更清徹些,我很喜歡,可惜現在已經很少了。
九月,螃蟹來了,石榴也來了......然后,總有不同的期盼,“一年四季的饞,周而復始的吃”。
“饞非罪,反而是胃口好,健康的現象,比食而不知其味要好多了”,200%的贊同。
【《梁實秋談吃》讀后感】相關文章:
梁實秋談吃:薄餅08-08
梁實秋 雅舍談吃04-17
雅舍談吃梁實秋11-16
梁實秋雅舍談吃08-07
梁實秋:雅舍談吃賞析08-08
梁實秋談吃之佛跳墻08-18
梁實秋談吃散文三篇10-05
梁實秋《雅舍談吃》簡介08-08
梁實秋《雅舍談吃》散文集:《吃》08-20
談時間梁實秋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