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李白《靜夜思》全文及賞析
《靜夜思》是偉大詩人李白的作品,表達的是思鄉之情。這首詩雖然只有區區二十個字,但就流傳非常廣泛,它幾乎是全世界華人耳熟能詳的一首名篇。
靜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注釋】
⑴靜夜思:安靜的夜晚產生的思緒。此詩《樂府詩集》卷九〇列入《新樂府辭》。
⑵床:此字多有異議,今傳五種說法。一說指井臺;一說指井欄;一說是“窗”的通假字;一說坐臥的器具,此為本義;一說指胡床,古時一種可以折疊的輕便坐具,即“馬扎”。
⑶疑:好像。
⑷舉頭:抬頭
【譯文】
皎潔的月光灑到床前,
迷離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頭觀看明月呵明月,
低頭鄉思連翩呵連翩。
【詩文解釋】
那透過窗戶映照在床前的月光,起初以為是一層層的白霜。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輪明月,不由得低下頭來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鄉。
【創作背景】
李白《靜夜思》一詩的寫作時間是公元726年(唐玄宗開元之治十四年)舊歷九月十五日左右。李白時年26歲,寫作地點在當時揚州旅舍。其《秋夕旅懷》詩當 為《靜夜思》的續篇,亦同時同地所作。李白在一個月明星稀的夜晚,詩人抬望天空一輪皓月,思鄉之情油然而生,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詩《靜夜 思》。
【評析】
這是寫遠客思鄉之情的詩,詩以明白如話的語言雕琢出明靜醉人的秋夜的意境。它不追求想象的新穎奇特,也摒棄了辭藻的精工華美;它以清新樸素的筆觸,抒 寫了豐富深曲的內容。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動人,百讀不厭,耐人尋繹。無怪乎有人贊它是“妙絕古今”。李白的這首思鄉之作,被稱為“千古思鄉第 一詩”,感動了古今無數他鄉流落之人。
詩的起句,“床前明月光”,可謂平實樸素之極,以此清靜之景來襯出詩人的寂寞孤單。這首詩在寫法上,能注意心理刻畫和行動舉止描寫相結合,第二句中, 一個“疑”字點出詩人的內心深處迷離之因。由于是似睡非睡,似醒非醒,因此很容易產生錯覺。這是詩人極寫思鄉之切,因而才情思恍惚,眼目迷離。后兩句詩人 從沉思中轉而清醒過來,便是一“舉頭”,再一“低頭”。為何要“舉頭”?因為詩人后來既然已醒悟到地上應是月光而不是白霜,所以就產生了無窮的遐想,這就 是“仰頭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之類的古人有關月光傳情的詩句所表述的思親之情。他感到光看地上的月光還不足以寄托自己的情思,因而便“舉頭”仰望,這樣便 可看得更加真切一些,清晰一些,似乎要從這明月里尋找家人從遠方寄送來的美好祝愿。仰望既久,思念愈深,詩人便又轉而“低頭”了。為何還要“低頭”呢?這 是因為雖久久仰望,甚至望眼欲穿,依舊不能從明月那里得到一份慰藉,無奈之中,只得低頭沉思不語了。以無情言情則情出,從無意寫有意則意真。于是,詩人將 對故鄉的思念,化為寄情明月之舉,頭上的明月,心中的故鄉,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賞析】
這首詩寫的是在寂靜的月夜思念家鄉的感受。
詩的前兩句,是寫詩人在作客他鄉的特定環境中一剎那間所產生的錯覺。一個獨處他鄉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還能沖淡離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靜的時候,心頭就難 免泛起陣陣思念故鄉的波瀾。何況是在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動地表達了詩人睡夢初醒,迷離恍惚中將照射在床前 的清冷月光誤作鋪在地面的濃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潔,又表達了季節的寒冷,還烘托出詩人飄泊他鄉的孤寂凄涼之情。
詩的后兩句,則是通過動作神態的刻畫,深化思鄉之情。“望”字照應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詩人已從迷朦轉為清醒,他翹首凝望著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 鄉也正處在這輪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頭思故鄉”的結句。“低頭”這一動作描畫出詩人完全處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給讀者留下豐富的想象:那 家鄉的父老兄弟、親朋好友,那家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華與往事……無不在思念之中。一個“思”字所包涵的內容實在太豐富了。
明人胡應麟說:“太白諸絕句,信口而成,所謂無意于工而無不工者。”(《詩藪·內編》卷六)王世懋認為:“(絕句)盛唐惟青蓮(李白)、龍標(王昌齡)二 家詣極。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藝圃擷馀》)怎樣才算“自然”,才是“無意于工而無不工”呢?這首《靜夜思》就是個樣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來,說 是“妙絕古今”。
這首小詩,既沒有奇特新穎的想象,更沒有精工華美的辭藻;它只是用敘述的語氣,寫遠客思鄉之情,然而它卻意味深長,耐人尋味,千百年來,如此廣泛地吸引著讀者。
一個作客他鄉的人,大概都會有這樣的感覺吧:白天倒還罷了,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思鄉的情緒,就難免一陣陣地在心頭泛起波瀾;何況是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詩歌中所經常看到的。例如梁簡文帝蕭綱《玄圃納涼》詩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詩人 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覺飛”來寫空明澄澈的月光,給人以立體感,尤見構思之妙。可是這些都是作為一種修辭的手段而在詩中出現的。這詩 的“疑是地上霜”,是敘述,而非摹形擬象的狀物之辭,是詩人在特定環境中一剎那間所產生的錯覺。為什么會有這樣的錯覺呢?不難想象,這兩句所描寫的是客中 深夜不能成眠、短夢初回的情景。這時庭院是寂寥的,透過窗戶的皎潔月光射到床前,帶來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詩人朦朧地乍一望去,在迷離恍惚的心情中,真好 象是地上鋪了一層白皚皚的濃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圍的環境告訴他,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著他抬頭一看,一輪娟娟素魄正掛在窗前,秋夜的太 空是如此的明凈!這時,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對孤身遠客來說,最容易觸動旅思秋懷,使人感到客況蕭條,年華易逝。凝望著月亮,也最容易使人產生遐想,想到故鄉的一切,想到家里的親人。想著,想著,頭漸漸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從“疑”到“舉頭”,從“舉頭”到“低頭”,形象地揭示了詩人內心活動,鮮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動形象的月夜思鄉圖。
短短四句詩,寫得清新樸素,明白如話。它的內容是單純的,但同時卻又是豐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卻又是體味不盡的。詩人所沒有說的比他已經說出來的要多得 多。它的構思是細致而深曲的,但卻又是脫口吟成、渾然無跡的。從這里,讀者不難領會到李白絕句的“自然”、“無意于工而無不工”的妙境。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并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于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李白古詩
1、《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盡,輕舟已過萬重山。
2、《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3、《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4、《詠苧蘿山》
西施越溪女,出自苧蘿山。
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顏。
浣紗弄碧水,自與清波閑。
皓齒信難開,沉吟碧云間。
勾踐徵絕艷,揚蛾入吳關。
提攜館娃宮,杳渺詎可攀。
一破夫差國,千秋竟不還。
5、《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山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6、《夜宿山寺》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7、《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8、《望天門山》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9、《獨坐敬亭山》
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10、《客中行》
蘭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
【李白《靜夜思》全文及賞析】相關文章:
李白《靜夜思》賞析08-22
李白詩詞《靜夜思》的詩意賞析08-16
李白《靜夜思》全詩翻譯賞析09-12
李白《靜夜思》解析06-26
李白《靜夜思》優秀教學設計07-31
李白《靜夜思》原文翻譯鑒賞09-22
李白《靜夜思》教學設計(精選12篇)08-19
李白《靜夜思》獲獎教學設計與反思07-08
李白唐詩《靜夜思》教學設計與反思06-07
《將進酒》李白全文賞析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