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和李白之間只差一個吟誦
隨著《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等節(jié)目的熱播, 中國古典詩詞和吟誦朗讀的“旋風”吹遍中華大地。“詩詞復蘇”成了人們熱議的話題。吟誦自古就是學習古詩詞最好的方式。吟誦不僅是一種學習方法, 也是我國民族文化的一份珍貴遺產(chǎn)。
一、吟誦法是學習古詩詞最正確的方式
(一) 音樂性是古典詩詞的內(nèi)在審美特性
《禮記樂記》說:“詩, 言其志也;歌, 詠其聲也;舞, 動其容也;三者本于心, 然后樂器從之。”看來, 音樂性是古典詩詞的內(nèi)在審美特性, 承擔著古典詩詞的美育功能。詩歌具有音樂性, 也是古代詩、歌、舞同源和三位一體的緣故, 可以說音樂性是詩歌的一種先天素質(zhì)。如《詩經(jīng)》中的三百多篇詩詞, 都是可以入樂和歌唱的。而漢樂府本身就是為歌唱而寫成的歌詞。唐詩中許多篇也是可以歌唱的。而宋詞、元曲, 本身就是為譜曲而作的詞。在各類文學作品中, 詩歌與音樂是近親, 它們有時是形影不離的伴侶, 有時又是不舍分離的孿生兄弟。音樂中有著詩的韻味, 詩歌中又有著音樂的節(jié)律美。
我國古典詩詞講究韻律美與節(jié)奏美, 更是適合吟誦的體裁。從《詩經(jīng)》的“二二”, 到五言詩的“二三”“二二一”, 再到七言中的“二二三”, 詩詞節(jié)奏有它最基本的格式, 千百年來形成了統(tǒng)一的規(guī)范。
(二) 吟誦是中國特有的讀書方法
吟誦是我國傳統(tǒng)的讀詩詞和讀文的方法, 重在通過聲調(diào)的抑揚頓挫, 配合肢體的高低起伏, 將文中的意蘊從抽象、平面的文字中進行延伸, 在有聲的世界里得到發(fā)展。吟誦在我國的歷史悠久, 詩歌吟誦在周代就是官辦學校的必修課程。
1、吟誦是學習詩詞的基本方式。
中國古代的詩詞曲與吟誦是不可分割的部分。在吟誦中, 才能體會作者的情思和詩歌的意境;在吟誦中, 才能感受詩歌的平仄和字詞的美感;在吟誦中, 才能更好地和作者進行面對面的交流, 穿越幾千年, 進行靈魂的對話, 進行心與心的交流。吟誦可以幫助學生加快學習詩詞的速度, 提高學習詩詞的興趣。
2、吟誦是學習古詩詞重要的入門途徑。
語言學家趙元任在《新詩歌集》中曾說:“所謂吟詩吟文, 就是俗話所謂嘆詩嘆文章, 就是拉起嗓子來把字句都唱出來, 而不用說話或讀單字時的語調(diào)。”在吟誦的過程中, 學生對詩中文字的聲音、節(jié)奏、韻律進行初步感知, 久而久之, 熟讀成誦, 詩歌的靈感就會隨著吟誦的聲音“跑”出來。真正的好詩, 不是查著字典, 對著韻書一個字一個字拼湊出來的, 而是伴隨著吟誦的聲音“跑”出來的。
二、吟誦在近代遭遇的尷尬及現(xiàn)今的復興
(一) 吟誦在近代遭遇的尷尬
在古代, 吟誦從蒙童入學開始, 伴隨讀書人的一生, 許多詩詞名家都在作品里直接提到了吟誦的重要性和日常性, 像“行吟澤畔”的屈原, “余亦能高詠”的李白, “獨立蒼茫自詠詩”的杜甫, 到近現(xiàn)代魯迅的“吟罷低眉無寫處, 月光如水照緇衣”。學習吟誦, 也并非是為了讀給別人聽, 而是個人自己的學習方法和表達方式,
1905年, 在中國施行了幾千年的科舉制度被正式廢除。此后, 新式學堂異軍突起, 逐漸取代了傳統(tǒng)的私塾教育。尤其是新文化運動之后, 西方朗誦方式隨話劇進入中國, 朗誦逐漸替代了傳統(tǒng)的吟誦, 人們在課堂上再難聽到韻律極美、娓娓動聽的吟誦了。
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 在一些學者的努力推動下, 吟誦方重新走進人們的視野, 但推進力量畢竟非常有限。直到今天, 吟誦在大范圍的詩詞創(chuàng)作與教學實踐中都處于“斷代”狀態(tài)。詩詞大家葉嘉瑩說:“傳統(tǒng)的吟誦幾乎已經(jīng)失傳了, 我們不趕快搶救, 就要滅絕了, 如果我們不會吟誦, 用理智來寫詩, 詩歌中興發(fā)感動的力量難以找到, 詩歌的生命會被減損。”
(二) 吟誦在復興傳統(tǒng)文化熱潮中的復興
2010年中華吟誦協(xié)會在北京成立, 并在全國多個省市開展吟誦的宣傳推廣活動, 取得了熱烈的社會反響。2017年起全國中小學初始年級統(tǒng)一使用的“部編本”語文教材增加了古詩文比重, 吟誦再次被呼吁重新走進校園。《中國詩詞大會》《詩歌之王》等文化綜藝類節(jié)目的熱播, 也引發(fā)了詩詞吟誦的熱潮, 使得越來越多的人將關(guān)注的目光投向了吟誦。
三、如何推廣吟誦的讀書方法
(一) 政府與社團的.大力推動
從2017年秋季學期開始, 全國數(shù)百萬就讀于起始年級的小學生和初中生在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3個學科上統(tǒng)一使用“教育部編義務(wù)教育教科書”。整個小學6個年級12冊共選古詩文132篇, 占所有課文選篇的30%;初中古詩文124篇, 占所有選篇的51。7%。從古風、民歌、律詩、絕句, 到詞曲, 從諸子散文到歷史散文, 從兩漢論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 在“部編本”語文教材中均有收錄。古詩文比重的加重, 使得不少學者開始呼吁傳統(tǒng)的吟誦法應(yīng)引入校園, 讓學生重新拾起這個遵循古詩文規(guī)律的誦讀方法。如今, 開封的華氏吟誦調(diào), 已被收錄為開封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并傳播到了全國十多個省市。同時, 也有人將誦讀發(fā)展為舞臺藝術(shù), 如河南博物院的華夏古樂團舞臺吟誦已經(jīng)初步成熟, 豐富了吟誦的形式。此外, 一些高校社團還排演了各種吟誦表演, 積極傳播吟誦文化。
(二) 中小學是推廣吟誦的重要陣地
小學生對聲音的敏感度很強, 尤其是小學一到五年級的學生, 因此吟誦這種讀書方法要從基礎(chǔ)教育抓起, 首先培養(yǎng)小學生讀古詩的興趣, 然后通過吟誦, 讓學生產(chǎn)生畫面感, 進而理解詩詞的美所在。散文家朱自清在《論朗讀》中曾分析說:“現(xiàn)在多數(shù)學生不能欣賞古文舊詩、詞等, 又不能寫作文言, 不會吟也不屑吟恐怕是主要的原因之一。”因此, 小學生不僅要學會吟誦的方法, 更要在思想上重視這一方法。吟誦法的推廣, 難的不是技法, 而是穿破讀者與經(jīng)典之間的心靈隔閡, 使讀者與作者產(chǎn)生情感的共鳴。
有人說, 吟誦聲中暗藏著詩詞的另一半靈魂。這話一點也不夸張, 吟誦是學習古詩詞最好的方法。在吟誦聲中, 古今人物穿越時間的藩籬, 進行靈魂的對話, 拉近了讀者與古典詩詞的心靈距離, 并將中國這個傳承三千年的讀書方法進行發(fā)展, 將中國傳統(tǒng)詩文的魅力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你和李白之間只差一個吟誦】相關(guān)文章:
關(guān)雎詩經(jīng)吟誦03-25
詩經(jīng)關(guān)雎吟誦03-19
李白和杜甫作文07-24
李白和李黑10-31
和李白牽手高中作文09-17
和李白對話的高中作文07-27
我和李白的故事作文11-26
和李白對話的想象作文10-23
李白我想對你說作文11-06
白居易和元稹之間的“基情”?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