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傳讀后感

時間:2023-06-20 11:28:16 李白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李白傳讀后感(精選5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怎么能落下!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后感頭疼,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李白傳讀后感(精選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李白傳讀后感(精選5篇)

  李白傳讀后感1

  一千年前的大唐國境里,大匡山上微弱的燈光,那正是李白讀書的影像,那時的他已經心系天下。

  《李白傳》這本書講述了李白的一生。從他的出生,到他的離世,每一個細節都令人感到悲傷啊,沒有人會想到,他們眼中那個才高八斗出口成章的詩仙,原來也是一個命運悲慘的'人。李白的一生可以用兩個字來形容:挫折。從他小的時候,他在大匡山上挑燈讀書,這讓他有了一個夢想:成為宰相,匡扶天下,為大唐打造一個太平盛世。之后,便在森林或湖邊隱居,于是他苦練劍術,期望有朝一日,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但他對朝廷有很大的誤解,許多人都說地痞流氓令唾棄。但他們不知道朝廷官員比他們更令人厭惡,在那里你要像韓信一樣能屈能伸。也要像許多人一樣對官大的人低聲咽氣。但李白做不到,他的性格直爽想與人平輩而交,但這樣只會讓人對他憎恨,說他狂妄自大,他不懼強權,就算皇帝也不給面子。 這讓他四處碰壁,安史之亂的爆發使他有了期望,但因為自己的狂妄,背叛和逆反的罪名在他的身上呈現,他只好流放在外,當他歸來之際,事情才就此了結,但李白最終還是一事無成,他只好含恨而亡。

  詩仙的一生中,他渴望建功立業,渴望匡扶天下,但他不是治世之才,因為他天生只是一個詩人。

  李白傳讀后感2

  暑假,于瑣事之余,閑暇之時,有心出游,不如讀書。余讀李白傳,感其宏偉,嘆其狂傲,哀其孤寂,仰其光輝,千載即逝唯李白一人。他是唐代詩人中最耀眼的一顆明星,給后世留下了數不清的文化寶藏。他本身也為世人所探究:他的生世,他的籍貫,他的一生......都是一個令后人困惑不解的迷。雖然不能完全解開,但我們還能,在這位偉大的詩人身上發現珍寶。自古以來,凡有志氣之士,有理想之士,皆有成為俠客的夢想。仗劍天涯,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為兄弟二肋插刀。可嘆,許多人都被殘酷的現實困擾后擊敗。李白也是一位豪杰。他出生于中亞碎葉城五歲時牽至蜀地彰明縣青蓮鄉。幼時李白和小伙伴們在桃樹下舞動桃木劍廝殺,行俠仗義,除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無一不體現了李白的俠客精神。實際上李白的一生漫游都在拜師訪道學藝練劍,而且劍術有極深的造化。所以李白最可愛的地方莫過于他的`俠客性。俠客的高潔孤寂讓他寫下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俠客的灑脫,讓他暢意揮毫寫下了“人在世間不順意,明月散發弄扁舟”。俠客的自信讓他寫下了“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的千古名句,涌現了一個俠客的不凡灑脫之氣。其次是李白的家庭性。如果單從家庭本生上看,李白是失敗的甚至是極不負責的人。從第一任妻子許氏開始說起。許氏可謂是名門之秀,但是李白拜師出游,游覽名勝,一去就半個月一年多,照顧孩子操持家事全歸許氏一個人操管。再加上堂兄欺人太甚,最后一病不起,撒手離世,直到臨終也沒等到丈夫的歸來。第二任魯女雖無名分,但甘愿為李白照顧孩子,可最后等來的卻是李白與宗氏結婚。好在李白的三任妻子都非常理解李白,通情達理。

  嗚呼!如果非要找個理由的話,或許偉大的人物總要犧牲家庭來換得成就。哀哉!最后是李白的政治性。李白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入仕為官,清除天下的惡人惡事,掃除大唐的亂臣賊子,精忠報國。可是無奈“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偌大的大唐帝國竟沒有李白的容身之所,或許是生世使然,或許是造化所為,最后幾經周折弄了個翰林待詔之職。雖受人羨慕,禮遇,但李白是思想主義者,希望把理想框架搬到現實中來,又怎么可能不碰壁呢?他總是認為自己是諸葛亮、管仲這類賢才,所以總是覺得自己懷才不遇。李白感到,縱使宮深似海,也容不下李白一人,于是主動請辭。李白終究是孤寂的,只能“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最后在湖中撈月溺水而亡,“相期邈云漢”了。李白死后,他的詩句為世人世代傳誦,成為千古絕句。李白也被世人譽為詩仙。也許這是對李白和他的家人最大的眷慰。

  李白傳讀后感3

  他,把生命化作一曲樂章,樂章華麗的戛然而止后,動人的韻律卻久久繚繞……——題記

  年少氣盛的他,提著一把劍,帶著治理天下的狂氣,告別了“萬里送行舟”的故鄉,來到了長安。

  他的才情很快震動京城,皇帝把他留在身邊作翰林。他以為自己的報國忠心很快就能實現,可皇帝只把他當成消遣是寫詩的工具,他又一次沉醉在酒中。

  一個春日的午后,他又在長安街的酒鋪里喝醉了,幾個宮里的.人匆忙來找他,七手八腳的把她抬進轎子。他揉了揉雙眼,見天子正微笑著磨墨,貴妃正親自調著醒酒的羹,帶著幾分醉意,他請旁邊的一個宦官幫他脫下靴子,便提手寫道:“……莫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池月下逢。”天子貴妃大臣們相互傳看無不點頭稱贊。

  這三首《華清宮》卻被小人當做把柄,他只得辭別了長安,雖寫下“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的壯志,可他真的對政治生涯失望了。“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既然“人生在世不稱意”,就去“散發弄扁舟”吧!

  還是一把長劍,一身白衫,可心里有的卻只是看透凡塵的念想。輕舟一日便飄過萬重山的快樂,月下花間一壺濁酒的惆悵,汪倫踏歌送行的悲傷,見胡姬壓酒勸客人品嘗時的思鄉,遇杜甫這位知音后的欣喜……站在盛唐風尖浪口的,不是帝王將相,而是他!

  一個月冷風清的晚上,他又醉了,一個人走到湖邊,沿著湖前青青的蔓草,他恍惚看見月亮就掉在他眼前……民間都傳說他是抱月而去,只有自稱是“酒中仙”的他才配得上如此華美而又哀傷的離去。

  他,就是李白。繁華的長安城不留他,他就歸隱到山岳河川中;殘酷的現實不留他,他就沉醉在酒之中。他本身就是盛唐最綺麗的樂章,是一首蕩氣回腸的歌!

  醉人的樂音在人們心里繚繞著,繚繞著,已有千年了……

  李白傳讀后感4

  “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本著對詩仙李白的敬仰,我研讀了《李白評傳》一書,感慨頗豐。

  李白生于有“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唐代,其詩歌情緒高昂,境界開闊,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充分反映了美學家艷稱的盛唐氣象。唐初形成了了寬松的空氣,有助于種族之間的交流,很多反映異族風光與異族興味的文藝作品,與華夏文化交相融會,呈現出璀璨多姿的風貌。這時唐代文壇上多姿多態的文學藝術的蓬勃發展,提供了極為豐厚的沃土。悟得人不能改變環境,但環境可以改變人。

  正如荀子在《勸學》中說“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居必擇鄉,游必就士,所有防邪僻而近中正也。”如果在一個積極向上的群體里,受到周圍的人的.感染,他也會努力勤奮起來,并且做得到自己的最好,成功的人或許成了這個群體的領導者,或者開創了他自己的新事業,或者在某一方面成為專家,是權威,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但如果呆在一個散漫懶惰的群體里,同樣也會讓一個優秀的人變成懶漢。如果他不能改變這個群體,那么就要被這個群體給同化。人總是有惰性的,當周圍的人都不思進取沉迷于安樂,對工作得過且過,沒有計劃性,沒有長遠性,沒有良好的執行力,組織框架松散無序,在這種環境感染下,再有天賦的人也會庸碌無為。

  唐代環境造就了唐詩,也造就了李白。而李白自身的經歷也十分重要。李白“浪跡天下,以詩酒自適。又至尚道術,為神仙可致,不求小官,以當世之務自負。”他不屑于走一般的仕宦道路,一步一步地求得升遷。他要像諸葛亮,陶弘景那樣,以隱士起家而立抵卿相;像管仲,樂毅一樣,干一番旋乾轉坤的大事。

  李白傳讀后感5

  帶著對李白的景仰之情,我輕輕翻開了《李白傳》這本書。

  雖說對李白十分景仰,但對他的了解卻甚少。只聞其才氣和名氣,卻不曾細致了解他的生平經歷。我翻開本書,看到了作者安旗于1983年7月寫的“初版前言”中的一句話,“最發人深省的是:為什么他失敗了而又成功了?”由此讓我更想要深入地了解一下李白的一生。

  李白出生于盛唐時期,但他的一生,絕大部分卻在游歷中度過,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

  開元初年,趙蕤來訪李白的父親,交談間聽得隔壁有瑯瑯書聲,便問:“這是何人?是你的兒子嗎?今年多大了?”李客:“正是我那孽根禍胎。快滿十五了。”客人又問:“從這書聲聽來,這孩子不是很好學嗎?”李客:“好學倒是好學,而且已經寫作了幾百首詩文。他五歲發蒙識字,十歲讀完了《詩》、《書》,以后便再不肯在儒家經典上好好下功夫,只愛雜學旁搜。《楚辭》、《莊子》,他百讀不厭,可是對舉業卻一竅不通。”從這幾句對話中,我仿佛看到了一個聰明好學,從小就飽讀詩書的李白,也看到了一個從小就有獨立思想,極富個性的李白。這些可都是我少年都不曾擁有的啊!倒是,我從小也和李白很相像,就是愛“神說”。十二歲上,爸爸教他讀了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他就看見了千里以外的云夢大澤,那里的山是什么樣,水是什么樣,土地是什么樣,出產的東西是什么樣,說得活靈活現。當他漫步江邊,又常常從粼粼波光中看見:“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離騷》中上天入地的幻想,《莊子》中翱翔宇宙的神話,更使他思接千載,視通萬里。如此看來,愛神說的我也有作詩的天份,只是空有萬千的想像卻無法用豐富、精準的語言來轉化成詩文。與之相比,我從小就讀書太少,讀得經典名著更是少之又少。這樣,即使我和李白一樣有天賦,結果也是天壤之別了。由此,讓我又一次深深感受到:一個人后天的學習遠遠比先天的聰明更重要的多。

  李白讀到“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在他離開梓州郪縣長平山的那天夜里,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變成了一只大鵬。我們從書中的這些話里,不難看出李白的雄心壯志,還有那份掩飾不住的自信!

  若說李白能成為詩仙只是因為他從小飽讀詩書,還有豐富的想像力,我覺得并不全面。其實他作詩的靈感大多都來自他四處游歷的過程中。他每到一處不光是為了欣訪勝跡,更是為了拜訪得道高僧、隱士、地方官吏和社會名流……他為聽漁歌還特地找了一家清雅的酒樓,聽兩個歌女為他唱曲。聽著聽著,他會覺得那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曲子就是歌女自己心里的'歌;聽著聽著,李白會情不自禁地為之地擊節贊賞不已,并將其中一首歌詞反復詠哦;更會感嘆“民間竟有如此優美的天籟!如此動人的絕妙好詞!這一支支曲子都是渾金璞玉啊!……”李白加倍給了歌女賞錢,臨走時,她們再三道謝,李白卻說:“該我謝你們哩!”兩人大惑不解。李白又說:“我給你們的是銅錢,你們給我的是黃金。”是啊,李白在游歷中不斷地搜集“黃金”,也是他最終能成為詩仙的重要原因啊!

  其實,讀《李白傳》一書,不僅僅讓我了解了李白游歷的一生,幾經波折的一生,才華盡現的一生……也讓我明白了詩仙是怎樣煉成的。另外,這本書讓我贊嘆不已的還有作者安旗的語言功力,此書以李白游歷的過程一一道來,而作者所述李白游歷景觀之詞無一重復,而且一詞一句都妙不可言,讓我感覺到自己的極度貧乏;所記李白拜訪的名人,形容才華橫溢之詞也總是讓人倍感絕佳且新鮮,簡直就是詞庫大全啊!

  說實話,讀完《李白傳》后,我依然覺得自己只是觸到了一點皮毛,對李白的一生我還是無法細致而確切地道來,對文中的佳詞妙句也沒能記住多少。我想這本書,還要再讀,三讀,四讀……也許才能真正獲得其精華,理解其內涵。

【李白傳讀后感】相關文章:

李白傳原文與翻譯06-20

新唐書·李白傳選段閱讀訓練附答案參考06-08

《李白傳》讀后感(通用10篇)08-30

李賀《李憑箜篌引》賞析12-02

李賀《李憑箜篌引》原文11-30

《李憑箜篌引》李賀唐詩鑒賞12-09

李賀的詩《李憑箜篌引》賞析11-22

李賀《李憑箜篌引》古詩賞析11-28

李賀生平11-11

李賀詩集11-03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亚洲人成电影在线观看影院 | 亚洲欧美中日韩在线 | 亚洲性影院在线看 | 日韩精品午夜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在线 | 日本一道久高清免费的视频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