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靜夜思》解析

時間:2024-06-26 00:09:04 李白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李白《靜夜思》解析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對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詩很是熟悉吧,漢魏以后的古詩一般以五七言為基調,押韻、轉韻有一定法式。古詩的類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李白《靜夜思》解析,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李白《靜夜思》解析

  《 靜夜思 》

  作者: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注解

  靜夜思:寧靜的夜晚所引起的鄉思。

  疑:好像。以為。

  舉:抬,仰。

  韻譯

  皎潔的月光灑到床前,迷離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頭觀看明月呵明月,低頭鄉思連翩呵連翩。

  翻譯

  坐在井床上看天上明月灑在地上的月光,宛如層層的白霜。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輪明月,不由得低下頭來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鄉。

  評析

  這首詩寫的是在寂靜的月夜思念家鄉的感受。明人胡應麟說:“太白諸絕句,信口而成,所謂無意于工而無不工者”(《詩藪·內編》)。這首《靜夜思》可以說是李白詩歌的“自然”和“無意于工而無不工”的藝術特色的極好說明。

  詩的前兩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寫詩人在作客他鄉的特定環境中一剎那間所產生的錯覺。一個獨處他鄉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還能沖淡離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靜的時候,心頭就難免泛起陣陣思念故鄉的波瀾。何況是在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動地表達了詩人睡夢初醒,迷離恍惚中將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誤作鋪在地面的濃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潔,又表達了季節的寒冷,還烘托出詩人飄泊他鄉的孤寂凄涼之情。

  詩的后兩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則是通過動作神態的刻畫,深化思鄉之情。“望”字照應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詩人已從迷朦轉為清醒,他翹首凝望著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鄉也正處在這輪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頭思故鄉”的結句。“低頭”這一動作描畫出詩人完全處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給讀者留下豐富的想象:那家鄉的父老兄弟、親朋好友,那家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華與往事……無不在思念之中。一個“思”字所包涵的內容實在太豐富了。

  這首五言絕句從“疑”到“望”到“思”形象地揭示了詩人的內心活動,鮮明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鄉圖。詩歌的語言清新樸素,明白如話;表達上隨口吟出,一氣呵成。但構思上卻是曲折深細的。詩歌的內容容易理解,但詩意卻體味不盡。

  賞析

  《靜夜思》是我們每一個人都非常喜歡的詩,不管是年輕人,還是上了年紀,也不管是客居他鄉,還是與親人相守相伴,只要是中國人,就沒有不會背這首小詩的,為什么這樣一首語句平白如話,情感樸實無華的詩歌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都喚起了深深的共鳴呢?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詩歌的開頭是平白的敘事,夜深人靜,萬籟俱寂,戶外室內,沒有一點聲響,只有那寧靜皎潔的月光,悄悄地照在床前的空地上,灑下了淡淡的青輝。在不經意間,低頭一望,還以為是地上落了一層薄薄的秋霜呢。這顯然是一種錯覺。也許,作者本來已經睡著了,在睡夢中回到了家鄉,可是卻被強烈的思鄉情懷喚醒,在朦朦朧朧中,錯把地上的月光當做了秋霜亦未可知,“疑”字,用得很傳神,細致地反映了當時似睡非睡、似醒非醒恍恍惚惚的感覺,因為自己也隱約地意識到,在屋里是不應該有霜的,可見第一反應是霜,而第二反應就有點懷疑了,等到醒悟過來,這并不是秋霜,而是“床前明月光”時,其實已經是第三反應了。至于為什么第一反應恰恰是秋霜,則又是頗為令人尋味的,因為秋霜歷來是一種感傷的暗示,它表示這又是一年秋風起,喚起無數客子心中深藏的年華易逝的遲暮之感,對此,李白是深有體會的,“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秋浦歌》其十五)正是他內心的表白。在他的筆下,秋霜時而鋪在了床前,時而又染在了頭頂,可見他把秋霜當做了一種寓意豐富的象征了。而今夕何夕,月色如霜,雖然四下里沒有一點聲音,而天上的明月和地下的月光卻好似在無聲地傾吐著什么,使得詩人的內心再也無法平靜了。他感到怦然心動,有一股同樣是無聲卻是不可抗拒的情感的暗流在胸中涌動流淌。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見的手,無聲地播動了他的心弦,從而使他再也無法平靜下來了。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時他已經完全清醒過來了,明白自己身處何地,而當他抬起頭來,順著光線向上望去時,窗外那娟娟的月輪正靜靜地掛在夜空。他一下子恍然大悟了,明白了是什么觸動了自己的心弦,原來就是那揮之不去、召之即來的思鄉之情呀,它無所不在,白日里,有事的時候,它就靜靜地蟄伏在心靈的角落里,而到了此時,月亮從天上,月光在地下,雙雙喚起他心中對家鄉的思念,對親人的掛牽,舉頭仰望,低頭沉思,俯仰之間,神馳萬里,真是一首“所謂無意于工而無不工者”(胡應麟《詩藪·內編》卷六)的自然天成之作。胡應麟甚至認為此詩是“妙絕古今”。

  李白這首清新質樸、婉轉如歌的小詩因為成功地反映了外出游子的靜夜思鄉之情,才獲得了永久的藝術生命力。大概只要有離家不歸的人們,就會有人在月下吟起這首百讀不厭、體味不盡的《靜夜思》的。

  點評

  胡應麟說:“太白諸絕句,信口而成,所謂無意于工而無不工者。”(《詩藪·內編》卷六)王世懋認為:“(絕句)盛唐惟青蓮(李白)、龍標( 王昌齡 )二家詣極。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藝圃擷馀》)怎樣才算“自然”,才是“無意于工而無不工”呢?這首《靜夜思》就是個樣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來,說是“妙絕古今”。

  這首小詩,既沒有奇特新穎的想象,更沒有精工華美的辭藻;它只是用敘述的語氣,寫遠客思鄉之情,然而它卻意味深長,耐人尋繹,千百年來,如此廣泛地吸引著讀者。

  一個作客他鄉的人,大概都會有這樣的感覺吧:白天倒還罷了,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思鄉的情緒,就難免一陣陣地在心頭泛起波瀾;何況是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詩歌中所經常看到的。例如梁簡文帝蕭綱《玄圃納涼》詩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詩人 張若虛 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覺飛”來寫空明澄澈的月光,給人以立體感,尤見構思之妙。可是這些都是作為一種修辭的手段而在詩中出現的。這詩的“疑是地上霜”,是敘述,而非摹形擬象的狀物之辭,是詩人在特定環境中一剎那間所產生的錯覺。為什么會有這樣的錯覺呢?不難想象,這兩句所描寫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夢初回的情景。這時庭院是寂寥的,透過窗戶的皎潔月光射到床前,帶來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詩人朦朧地乍一望去,在迷離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鋪了一層白皚皚的濃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圍的環境告訴他,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著他抬頭一看,一輪娟娟素魄正掛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凈!這時,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對孤身遠客來說,最容易觸動旅思秋懷,使人感到客況蕭條,年華易逝。凝望著月亮,也最容易使人產生遐想,想到故鄉的一切,想到家里的親人。想著,想著,頭漸漸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從“疑”到“舉頭”,從“舉頭”到“低頭”,形象地揭示了詩人內心活動,鮮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動形象的月夜思鄉圖。

  短短四句詩,寫得清新樸素,明白如話。它的內容是單純的,但同時卻又是豐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卻又是體味不盡的。詩人所沒有說的比他已經說出來的要多得多。它的構思是細致而深曲的,但卻又是脫口吟成、渾然無跡的。從這里,我們不難領會到李白絕句的“自然”、“無意于工而無不工”的妙境。

  作者介紹

  李白(701——762),字太白,自稱與李唐皇室同宗,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少年時居住在四川,讀書學道。二十五歲出川遠游,先后居住在安陸、魯郡。在此期間曾西入長安,求取功名,卻失意東歸;后來奉詔入京,供奉翰林。不久因受讒言出京,漫游各地。安史之亂起,為了平叛,加入永王幕僚;后來永王為唐肅宗所殺,因受牽連而被流放夜郎。遇赦東歸,投奔族叔當涂(今屬安徽)縣令李陽冰,不久病逝。他因寫詩而聞名,為當時的人們所激賞,稱贊他的詩可以“泣鬼神”。他以富于浪漫主義色彩的詩歌反映現實,描寫山川,抒發壯志,吟詠豪情,因而成為光照古今的偉大詩人。李白有“詩仙”之稱,是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陽)。存世詩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難》、《行路難》、《夢游天姥吟留別》、《將進酒》等詩篇,有《李太白集》傳世。公元762年病卒,享年61歲。其墓在安徽當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英漢對照

  靜夜詩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IN THE QUIET NIGHT

  Li Bai

  So bright a gleam on the foot of my bed --

  Could there have been a frost already?

  Lifting myself to look, I found that it was moonlight.

  Sinking back again, I thought suddenly of home.

  格律

  ○平聲 ●仄聲 ⊙可平可仄 △平韻 ▲仄韻

  本作的韻腳是:七陽;可'三江七陽'通押。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

  作者介紹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圣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明堂賦》《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創作背景

  李白《靜夜思》一詩的寫作時間是公元726年(唐玄宗開元之治十四年)舊歷九月十五日左右。李白時年26歲,寫作地點在當時揚州旅舍。其《秋夕旅懷》詩當為《靜夜思》的續篇,亦同時同地所作。李白在一個月明星稀的夜晚,詩人抬望天空一輪皓月,思鄉之情油然而生,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詩《靜夜思》。

【李白《靜夜思》解析】相關文章:

李白《靜夜思》賞析03-28

李白《靜夜思》優秀教學設計03-30

李白《靜夜思》原文翻譯鑒賞03-30

李白《靜夜思》獲獎教學設計與反思03-30

李白唐詩《靜夜思》教學設計與反思03-30

李白詩詞《靜夜思》的詩意賞析03-29

李白《靜夜思》全詩翻譯賞析11-24

李白《靜夜思》教學設計(精選12篇)02-06

李白詩《靜夜思》之意境解讀12-08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有码 | 日韩欧洲旡码专区在线 | 一本精品99久久精品77 | 亚洲人成色77777在线观看 | 日韩在线中文字幕制服丝袜 | 中文字幕久精品在线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