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荊門送別》李白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看到過許多經典的古詩吧,古詩的篇幅可長可短,押韻比較自由靈活,不必拘守對仗、聲律。還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詩?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渡荊門送別》李白,歡迎閱讀與收藏。
《渡荊門送別》
唐代/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譯文】
在荊門之外的西蜀沿江東下,我來到那古時楚國之地游歷。
重山隨著荒野出現漸漸逝盡,長江流進了廣闊無際的原野。
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飛來天鏡,云彩變幻無窮結成海市蜃樓。
我依然憐愛這來自故鄉之水,不遠萬里來送我東行的小舟。
【注釋】
⑴荊門: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縣西北長江南岸,與北岸虎牙山對峙,地勢險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稱。山形上合下開,狀若門.
⑵遠:遠自。
⑶楚國:楚地,今湖北、河南一帶。其地春秋、戰國時屬楚國境域。
⑷平野:平坦廣闊的原野。
⑸江:長江。大荒:廣闊無際的田野。
⑹月下飛天鏡: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飛下的天鏡。下:移下,下來。
⑺海樓:海市蜃樓,海市蜃樓,亦稱“蜃景”,是光線經過不同密度的空氣層,發生顯著折射時,把遠處景物顯示在空中或地面的奇異幻景。這里狀寫江上云霧的變幻多姿。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麗景象。
⑻仍:依然。憐:憐愛。一本作“連”。故鄉水:指從四川流來的長江水。因詩人從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稱作故鄉。
⑼萬里:喻行程之遠。
【鑒賞】
這首詩是李白出蜀時所作。李白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遠行,經巴渝,出三峽,直向荊門山之外駛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帶楚國故地游覽。“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指的就是這一壯游。這時候的青年詩人,興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縱情觀賞巫山兩岸高聳云霄的峻嶺,一路看來,眼前景色逐漸變化,船過荊門一帶,已是平原曠野,視域頓然開闊,別是一番景色: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山隨平野盡”,形象地描繪了船出三峽、渡過荊門山后長江兩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漸消失了,眼前是一望無際的低平的原野。著一“隨”字,化靜為動,將群山與平野的位置逐漸變換、推移,真切地表現出來。這句好比用電影鏡頭攝下的一組活動畫面,給人以流動感與空間感,將靜止的山嶺摹狀出活動的趨向來。
“江入大荒流”,寫出江水奔騰直瀉的氣勢,從荊門往遠處望去,仿佛流入荒漠遼遠的原野,顯得天空寥廓,境界高遠。后句著一“入”字,寫出了氣勢的博大,充分表達了詩人的萬丈豪情,充滿了喜悅和昂揚的激情,力透紙背,用語貼切。景中蘊藏著詩人喜悅開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氣。
頷聯這兩句不僅由于寫進“平野”、“大荒”這些遼闊原野的意象,而氣勢開闊;而且還由于動態的描寫而十分生動。大江固然是流動的,而山脈卻本來是凝固的,“隨、盡”的動態感覺,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實際體驗。在陡峭奇險,山巒疊嶂的三峽地帶穿行多日后,突見壯闊之景,豁然開朗的心情可想而知。它用高度凝煉的語言。極其概括地寫出了詩人整個行程的地理變化。
寫完山勢與流水,詩人又以移步換景手法,從不同角度描繪長江的近景與遠景: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
長江流過荊門以下,河道迂曲,流速減緩。晚上,江面平靜時,俯視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象天上飛來一面明鏡似的;日間,仰望天空,云彩興起,變幻無窮,結成了海市蜃樓般的奇景。這正是從荊門一帶廣闊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靜的江面上所觀賞到的奇妙美景。如在崇山峻嶺的三峽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洶涌,那就很難有機會看到“月下飛天鏡”的水中影像;在隱天蔽日的三峽空間,也無從望見“云生結海樓”的奇景。這一聯以水中月明如圓鏡反襯江水的平靜,以天上云彩構成海市蜃樓襯托江岸的遼闊,天空的高遠,藝術效果十分強烈。頷頸兩聯,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峽,見到廣大平原時的新鮮感受極其真切地寫了出來。
頸聯兩句反襯江水平靜,展現江岸遼闊,天空高遠,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
李白在欣賞荊門一帶風光的時候,面對那流經故鄉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鄉之情: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詩人從“五歲誦六甲”起,直至二十五歲遠渡荊門,一向在四川生活,讀書于戴天山上,游覽峨眉,隱居青城,對蜀中的山山水水懷有深摯的感情,江水流過的蜀地也就是曾經養育過他的故鄉,初次離別,他怎能不無限留戀,依依難舍呢?但詩人不說自己思念故鄉,而說故鄉之水戀戀不舍地一路送我遠行,懷著深情厚意,萬里送行舟,從對面寫來,越發顯出自己思鄉深情。詩以濃重的懷念惜別之情結尾,言有盡而情無窮。詩題中的“送別”應是告別故鄉而不是送別朋友,詩中并無送別朋友的離情別緒。清沈德潛認為“詩中無送別意,題中二字可刪”(《唐詩別裁》),這并不是沒有道理的。
這首詩首尾行結,渾然一體,意境高遠,風格雄健。“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寫得逼真如畫,有如一幅長江出峽渡荊門長軸山水圖,成為膾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說優秀的山水畫“咫尺應須論萬里”,那么,這首形象壯美瑰瑋的五律也可以說能以小見大,以一當十,容量豐富,包涵長江中游數萬里山勢與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藝術概括力。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詩仙李白青年時期出蜀至荊門時贈別家鄉而作,這在學術界沒有爭議,但具體作年有多種說法,主要有三種:一說作于公元724年(開元十二年),二說作于公元725年(開元十三年),三說作于公元726年(開元十四年)。根據郁賢皓的說法,李白是在公元724年(開元十二年)辭親遠游。詩人從“五歲誦六甲”起,直至遠渡荊門,一向在四川生活,讀書于戴天山上,游覽峨眉,隱居青城,對蜀中的山山水水懷有深摯的感情,這次離別家鄉,發青溪,向三峽,下渝州,渡荊門,輕舟東下,意欲“南窮蒼梧,東涉溟海”。這是詩人第一次離開故鄉開始漫游全國,準備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
拓展:李白秘史
大詩人李白,是盡人皆知的名人。說起李白的不幸也會讓你掉淚。這樣一位才子,哪里會受人管束,可是他在山東成家,遇到一位很現實的女人,不得不讓李白“摧眉折腰”。
李白有一首非常著名的詩歌《南陵別兒童入京》是這樣寫的:
會稽愚婦輕買臣,余亦辭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仰天大笑出門去”是一個動作,“我輩豈是蓬蒿人”是回答別人的。這句話大家都知道,也喜歡引用。當你離家的時候這么講,意味著你要出去干一番大事業。
但是,這里面有一個問題,它是一首詩中的一句話,這首詩前面一句話是:“會稽愚婦輕買臣,余亦辭家西入秦。”這一句是引用漢代人朱買臣的一個故事:
朱買臣家里窮,好讀書,不治產業,所以落得夫妻兩個人打柴為生。他的老婆也是能夠共患難的——朱買臣在前面挑一擔柴,她背一些柴跟著,并不以為苦。兩人的離婚,因為發生了一點口角。朱買臣砍柴不忘讀書,擔著柴還哼哼嘰嘰地唱個不停,想來古人讀書、讀詩都是要朗誦或者吟唱出來的。這種“回也不改其樂”的態度,讓他老婆在大庭廣眾之下覺得很難堪,屢次勸告朱買臣不要在外頭吟唱,想唱就回家悄悄地唱去!但是,朱買臣只顧自得其樂,照唱不誤——無非是宣泄一下懷才不遇的情緒。但妻子認為:這是羞恥的事情,請求和他離婚。朱買臣笑著說:“我50歲一定能富貴,現在已經快五十了。你辛苦的日子很久,等我富貴之后再報答你。”妻子憤怒地說:“像你這種人,終究要餓死在溝壑中,怎能富貴?”朱買臣不能挽留她,只好任憑她離去。
我們再回頭看李白的那首詩,李白說朱買臣的太太很蠢,輕視了朱買臣。下面一句話說“余亦辭家西入秦”。當年朱買臣50歲的時候到長安去做官,現在李白也要離開家到長安去了——當時唐玄宗召見李白。所以,李白在寫這首詩的時候,很容易想到他的境遇和漢代朱買臣的境遇一樣。也就是說,李白和他當時的老婆關系不好。
李白一生娶了4個老婆,這個老婆是第三任,李白在寫這首詩的時候,和老婆的感情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我們回頭看,朱買臣的妻子罵他:像你這種人最后只能餓死在溝中,怎么能富貴呢?現在我們才知道“蓬蒿人”是罵人的話,是李白妻子常罵李白的話。唐代說人沒有出息就說他是“蓬蒿人”。
由此可以推論,李白在和山東的這個老婆一起生活的時候,受盡了老婆的氣,這個老婆整天在家罵他:你不就是能寫詩嗎?寫詩又不能賣錢。你不就是能喝酒嗎?喝酒不僅不能賣錢,而且要花大把大把的錢。你這種只會喝酒寫詩的人,怎么能富貴啊?你只不過是一個“蓬蒿人”而已,一輩子到死也不會有什么出息。
不幸的婚姻對每個人都是痛苦的,現在李白有機會逃出來,而且有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皇帝召見,非常體面,這無疑給了他老婆一個響亮的耳光。所以,他“仰天大笑出門去”,向他的老婆反擊。
但僅憑這一點還不能完全斷定李白的婚姻不幸。再看看這首詩的題目,里面也有深意。
這首詩的題目是《南陵別兒童入京》。此時李白的小孩,大的兩歲,小的一歲吧。他在山東住的地方和孩子離別,令人疑惑的是:他寫詩給兩三歲的小孩子去告別,小孩子根本看不懂,他為什么不寫給自己的老婆呢?按照唐代人的習慣,這里應該寫《南陵別妻兒入京》,老婆盡管不識字,但可以講給她聽,可他沒有這樣寫,為什么?估計他恨他老婆。所以在詩歌中大罵他老婆有眼無珠。這是另外一個證據。李白到了長安以后很長一段時間,寫給山東家中的詩歌仍然不寫給老婆,而寫給他只有幾歲的小孩。下面這首《寄東魯二稚子》,題目一看就知道,只寄小孩,不寄老婆。詩中說:“嬌女字平陽,折花倚桃邊。折花不見我,淚下如流泉。小兒名伯禽,與姊亦齊肩。雙行桃樹下,撫背復誰憐?念此失次第,肝腸日憂煎。”在李白的想象當中,山東的孩子過的簡直就是孤兒的生活。
李白在京,凡寫與家庭有關的詩,都是一個腔調。他有《贈武十七諤》,是贈給一個人的,這個人大概要從長安到山東去。詩里面有一句:“愛子隔東魯,空悲斷腸猿。”李白只要提到兒女,就很動情。
再看看《送蕭三十一之魯中,兼問稚子伯禽》:“我家寄在沙丘傍,三年不歸空斷腸。君行既識伯禽子,應駕小車騎白羊。”李白總是提到山東的家,但在他的感覺中,這是一個殘缺的家,有孩無父無母。這首詩是送蕭三十一到山東,并讓蕭三十一去看望他的小孩伯禽。
從這些詩可以看出,李白確實不喜歡他的老婆。
平心而論,我們不能去責怪李白的老婆,山東是儒學之邦,魯女當勤苦務實,而李白瘋瘋癲癲,不是邀月狂飲,就是呼嘯山林,兩人能合得來嗎?李白為什么要在山東成這個家?不得而知。不過可知的是李白自己說過去山東的原因,那是“學劍來山東”,也許成家是順帶的事。這次山東婚變成了李白心中之痛,揮之不去,所以他由恨老婆,也恨起山東的儒生了,特意寫了一首《嘲魯儒》的詩說:“魯叟談五經,白發死章句。問以經濟策,茫如墜煙霧。”看來李白真的是受到了不小的刺激,傷不起啊!
【《渡荊門送別》李白】相關文章:
李白《渡荊門送別》賞析10-17
李白《渡荊門送別》文學賞析06-07
李白《渡荊門送別》詩詞賞析08-04
李白《渡荊門送別》原文及賞析02-23
李白《渡荊門送別》詩歌賞析08-17
李白《渡荊門送別》原文及翻譯10-30
李白《渡荊門送別》原文及翻譯07-11
李白詩《渡荊門送別》鑒賞05-23
李白《渡荊門送別》譯文和賞析09-10
李白《渡荊門送別》原文翻譯賞析07-21